唐太宗李世民是眾所周知的韆古一帝,其統治期間被稱之為“貞觀之治”,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繁榮時期,他本人更是受到各個民族的喜歡,被奉為“天可汗”。
但是即便如此,李世民的身上還是有一些汙點,除瞭早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害瞭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之外,還在臨死前,叮囑即將繼位的兒子唐高宗李治,要殺掉一個人,因為他太厲害,不殺瞭他,怕李治鎮不住。
這個被李世民在臨死錢安排處死的人叫作李勣,曾經跟隨李世民多年,立下瞭許多的功勞,卻讓李世民寢食難安。
齣身名門的少年名將李勣
李勣原名徐世勣,曾用名李世勣,齣生於高平北祖上房徐氏,其祖上自魏晉以來,一直都是當地的名門望族,李勣齣生在這樣的傢庭,從小就受到瞭良好的培養,具有很高的人文素質。
李勣少年的時候,十分聰明能乾,與他的父親徐蓋一樣,都是一個古道熱腸的人,特彆喜歡幫助彆人。因此李勣在當地很有些名聲,許多人都對其贊不絕口。
李勣十七歲的時候,天下已經大亂,其老鄉翟讓在傢鄉聚眾起兵,反抗隋王朝的殘暴統治,李勣聞訊,就找到翟讓,說大傢鄉裏鄉親的,自己人不打自己人,去鄰省的運河上搶掠錢財吧!
翟讓深以為然,便帶著自己的兄弟齣沒於運河之上,搶掠過往客商,聚集起瞭不少財富。
後來,李勣也加入瞭翟讓的瓦崗軍,憑藉著自己的一腔豪俠之氣,很快就成為翟讓最信得過的左右手,帶著部下東徵西討,打下來瞭不少地方。
接著,翟讓和李勣迎來瞭梟雄李密,剛開始的時候,彼此在一起閤作得十分愉快,沒多久卻爆發瞭內部矛盾,翟讓被人砍死,李勣也差點死於非命。
這個時候,李勣覺得在瓦崗寨裏麵的日子應該差不多走到盡頭瞭,就差一個閤適的時機去尋找自己的真命天子。
內亂平息後不久,瓦崗寨就被隋軍攻破,李勣帶著剩餘的人馬歸順瞭士氣正旺的李世民,成為瞭李世民的得力大將,從此,開始瞭偉大的創業曆程。
跟隨李世民東徵西討立功無數
自從歸順李世民之後,李勣就爆發齣瞭真正的能量,曾經參與多次大型戰爭,是李世民最信得過的大將。
在虎牢關一戰中,李勣就爆發齣瞭巨大的能量,帶領所部兵馬,多次擊敗王世充和竇建德的軍隊,為李唐統一天下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後來,李世民每次齣徵,都會帶著李勣,讓其衝鋒陷陣。
隨著李世民徵討全國軍閥的勝利,李勣的功勞也就越來越多,成為瞭一方重臣。
在李唐王朝當官的日子裏,李勣一直作為武將在外徵戰,並不熱衷於朝廷內部的政治鬥爭,因此在李世民與李建成爭奪繼承人的關鍵時刻,李勣卻帶著軍隊在北方掃蕩突厥人。
雖然沒有參與朝廷的政治鬥爭,但是李勣還是用自己在軍事上的勝利為李世民增加勝利的砝碼,畢竟他是李世民手裏麵的猛將,每一次勝利都有李世民的一份功勞。
李世民登基之後,李勣繼續留守邊疆,曾經在江南絞殺過盜賊,也在北方打敗過遊牧民族,穩定瞭邊疆,讓李世民實施自己的振興計劃有瞭相對的社會安全保障。
勞苦功高被李世民所忌憚
李勣投靠李唐王朝之後,先是被唐高祖李淵所器重,認為他是一個“純臣”,即心裏麵沒有任何私心雜念的人。
李世民登基之後,更是將其列入瞭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由此可見,李傢父子對其重視的程度。
當然,李勣也用自己的行動迴報瞭李淵李世民父子的厚愛,用一生去守護這個新生的王朝。
然而,在李世民即將離世的時候,卻將太子李治叫到床邊,告訴他,“李勣的功勞太大瞭,你可能鎮不住他,你最好殺瞭他,如果不能殺瞭他,我就先將其流放到外地做官,你當瞭皇帝之後就把他找迴來,授予僕射的職位,這樣一來,你就有恩於他,不會做齣對不起你的事情。”
果然如李世民所說,李勣很快就被貶到瞭外地,做瞭一名很小的地方官,李勣當然明白這其中的意思,並沒有進行任何的辯解,老老實實地前去就職。
李治登基之後,按照父親李世民的安排,將李勣迎迴瞭朝廷,授予瞭僕射一職,李勣深感李治的大恩大德,就一直追隨李治的左右,繼續守護李唐王朝的萬裏江山。
後來,李勣跟隨李治一起剿滅瞭高句麗,成為人生中的最後一戰,完成瞭李世民多年來的心願,用這樣的戰功來結束自己的一生,可謂是功德圓滿。
班師迴朝之後,李勣受到瞭李治的重賞,被追加授予太子太師的職位,還增賜封邑,總計有一韆一百戶。
沒多久,李勣就因為長年的徵戰病倒瞭,李治知道之後,特彆準許李勣的弟弟來到京城探望和陪伴。
盡管如此,李勣還是病逝瞭,享年76歲,用無數功績編織瞭自己的一生,成為人人敬仰的大功臣。
死後的李勣受到瞭李唐王朝的禮遇,李治為其輟朝七日,安排大臣前往吊唁,為其子孫封賞,還讓其配享太廟,得到瞭一個人臣所能擁有的所有榮譽。
李勣的一生,不論是在瓦崗寨時期,還是在李唐時期,都是進退有據的人,這樣的人位極人臣,享受最高的榮譽與奬賞,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小結
李勣能夠遇到李世民李治父子,真的是前輩子修來的福分,一生立功無數,雖然遭到皇帝的忌憚,但是卻收獲瞭一個十分完美的結局,成為一帶名將,名留青史。
如果他生活在彆的朝代,憑藉他的那些功勞,恐怕就沒有幾個人能夠容得下他,十有八九會被各種針對,然後被逼反叛,遭到滅族之禍。
參考資料:《新唐書》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係刪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