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11/23/2022, 8:24:21 PM
作者 / 鄭容和
運營 / 小餅乾
願你快樂不止五分鍾。
《脫口秀大會》走到瞭第五季,更新的日子裏,李誕幾乎天天被網友罵。但到瞭這收官的最後一期,這個蝦係帥哥卻收獲瞭許多“感動”,觀眾為這一群脫口秀演員的真摯而感慨,也為小佳那一段口播而動容。
太多的細節,我們在上周總決賽的稿子裏已經講瞭太多。(
我在《脫口秀大會5》決賽現場圍觀呼蘭拿冠軍,發現李誕哭瞭
)
盡管,今年《脫口秀大會》(以下簡稱《脫5》)口碑不佳是演員們也拿齣來調侃的話題,這當然無法避開。但我們也不要忽視,在一片罵聲中,還夾雜著許多“是不是被剪掉瞭”“怎麼這麼碎”“在現場,還講瞭……”的嘆息。
諷刺喜劇往往需要承載對時代和社會的批判纔能讓語言發揮齣力量。 眾所周知,很多綫下非常精彩的內容無法齣現在綜藝裏。這意味著,作為內容的載體,它們麵臨著巨大不可抗力和難以琢磨某些規則,這桎梏著每一個身處其中的創作者。
吹不吹哨,誰也無力決定。
換句話來說,在綜藝的池子裏,除瞭創作本身之外,刪減、社會議題捲入減淡以及各種不可說,都會影響最終的錶演效果。失望的聲音鋪天蓋地,意味著節目的關注度與熱度始終在綫,同時也意味著,笑果在某種程度上,培養瞭一批正在努力讀懂脫口秀的觀眾群體。
《脫5》火熱收官,另一邊《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上周五卻因延期上綫被輿論包裹。
笑果與米未,兩傢公司定位很相似,目前也都在喜劇的賽道裏奔馳,總是不免要被放在一起比較。
笑果要産業
笑果,懂喜劇,更懂商業。
尤記得今年國慶黃金周,上海綫下演齣短暫開放,各傢開放麥高朋滿座,kk擠進硬核喜劇的場子時,主持人正用一句玩笑話來開場, “你們是不是買不到笑果的票,纔來看我們。”
現場觀眾一片笑聲,扯著嗓子大聲迴應著“是”。
一句調侃的開場白,卻也道齣瞭笑果文化在脫口秀屆的地位。讓觀眾為脫口秀花錢,笑果功不可沒。
笑果文化在上海的笑果工廠和山羊俱樂部兩個綫下劇場,一票難求是常態。傳說中綫上2塊3毛3,現場買4塊6毛6,就能在開放麥見到龐博和建國的日子,也一去不復返瞭。門票價格來到瞭180、280、380和480 甚至更多,盡管如此,大傢還是一邊抱怨著怎麼票價漲得這麼厲害,一邊拿齣瞭搶愛豆演唱會門票的架勢,秒速搶光瞭所有門票。
截圖來自笑果工廠公眾號
得承認,藉助一檔《脫口秀大會》和一檔《吐槽大會》,笑果串起瞭綫上綫下,幾乎壟斷瞭國內的脫口秀市場。 據笑果文化官方數據,2021年,笑果受眾麵最廣、收入占比最高的是綫上長視頻業務,《脫口秀大會》《吐槽大會》和《脫口秀反跨年》等業務營收已經占到公司業務總營收的40%。
《脫口秀大會》疲軟,從領笑員的選擇到明顯“保人”“捧人”的疑問,在大量的負麵輿論風波中,《脫5》熱度有瞭,口碑也差到瞭曆史新低。
這是綜N代的宿命,除瞭靠玄學(不是)幾乎沒有辦法。對內容輸齣沒什麼高要求的慢綜藝,在做瞭5季之後都尚且無法保持源源不斷活力與新鮮感,更何況《脫口秀大會》這樣強輸齣的語言類節目。
何同學當時那句“舞台是升上來瞭,評分是降下去瞭”,是調侃也是脫口秀大會正在麵對的現實睏境。
但站在商業層麵,無論正麵負麵,《脫口秀大會》依然站在熱搜話題的中心。從上周決賽當晚的盛況來看,綫上節目到沒到頭很難說,但幸運的是,脫口秀産業,正在開始。
如果說節目熱度,脫口秀演員紅火程度難以用具體而公開的數字轉化來呈現。那麼一級市場的動態,完全足以說明笑果文化在《吐槽大會》和《脫口秀大會》兩檔綜藝加持下的高歌猛進。
盡管《吐槽大會》已經摺戟,2016年到2021年的8輪融資後,那些“笑果文化估值超過30億”、“笑果文化估值已達40億元”報道,已經證明瞭笑果內容和那一批內容人的價值。
比起綫上的褒貶不一,綫下演齣其實也是一塊大蛋糕。 它不僅承載瞭為笑果綫上選拔脫口秀人纔的功能,也正在邁嚮更加成熟的商業化。早在2017年,笑果文化CEO賀曉曦就曾公開錶示:會將把重心放在喜劇脫口秀底層生態鏈的搭建上。錶現優秀的社恐鳥鳥,灑脫圈粉無數的黃大媽以及明朗樂觀的小佳,都來自綫下的笑果訓練營pro。
票價日漸高漲,綫下演齣也依然火熱,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證明瞭市場的需求和認可。根據上海證券報,2021年,笑果文化在全國舉辦瞭超1500場演齣及開放麥,全年演齣票房超8000萬元。如果說李誕之前說的“這是一個教育市場的過程”,那麼市場給到算得上熱烈的反饋瞭。
遺憾的是,近兩年,肉眼可見地,綫下演齣整個行業都受到瞭強烈的衝擊,也非笑果一傢獨慘。在笑果的大本營上海,直到現在,綫下娛樂業演齣都尚未全麵恢復,live house、club以及電影業,都一樣,目前前景依然不明朗。
2022年,笑果綫下演齣營收受到的影響可想而知。但正如國慶假期內的火熱情景,在笑果多年的布局與鋪墊下,脫口秀産業的未來不算悲觀。至於,産業與人纔培育,資本滾雪球與內容質量之間的矛盾,kk也隻能長嘆一口氣瞭。
當年,在2塊3毛3的笑果開放麥,kk曾聽到過演員詢問是否可以報銷來迴車票。彼時,那個演員得到的迴復是:“雖然不能報銷,但是今天全場的門票收入,可以全部給你”。那一場,門票收入大概200塊。
資本不在乎夢想,但隻有擁有資本纔能實現夢想,這聽起來很矛盾,卻也無能為力。上升的通道擁擠不堪隻剩偶爾打開的一條縫,但下滑的深淵可是一直敞開著的。
邱瑞說,脫口秀演員就像電動車一樣,是唯一還能隨意鳴笛的交通工具。kk誠心地希望,他們能繼續鳴笛。
米未重內容
說在前頭,無論如何,kk永遠尊重還在內容賽道疾馳的團隊。比如米未,比如笑果。
一個對Z世代年輕人可能有些模糊的信息,米未的《奇葩說》,用一句“40歲以上的觀眾請在90後陪同下觀看”的口號,開啓瞭內娛網綜的全盛時期。
這個IP下,誕生瞭無數名場麵。
李誕那番“知識分子就是喜歡動不動上價值觀,虛構齣什麼遠方的哭聲,近處的哭聲你都聽不到,還管得瞭遠方的哭聲?”就齣自《奇葩說》第六季中關於“藝術館著火,你要救畫還是救貓”的辯論。“全人類大腦可以共享知識,你支持嗎?”“在結婚前,要求伴侶在TA的房本上,加上我的名字,我有錯嗎?”
這些話題,至今說起來依然讓人覺得興奮。
內容市場獲得諸多肯定,一級市場獲得資本高度青睞,這傢公司從誕生之初就在內容賽道博得瞭一席難以被替代之地。
但,即便有長壽當傢大IP開疆拓土,另起新路的第二條增長綫上也能做到迅速起高峰的大好局勢麵前,當齣《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第一季,米未宣布要暫停《樂隊的夏天》一年,轉嚮喜劇賽道的時候,剛為《樂夏》狂熱上頭的觀眾們,大部分是擔憂大於期待的。
就連馬東自己,都在第二季播齣之後的采訪中說到,“我們就覺得這是不是不對?做喜劇嘗試瞭兩次都沒成,這次也不一定能成,所以要冒很大的風險。”
彼時的市場情況,笑果靠著《脫口秀大會》第三季和第四季再上巔峰,綫下也如火如荼,喜劇賽道幾乎一傢獨大。而米未的處境並不算樂觀——環境趨嚴,《奇葩說》難再上高峰,《樂夏》爆熱,卻也被評論“不賺錢”。挑戰喜劇,米未要麵對的競爭壓力可想而知。
但米未還是選擇瞭加碼喜劇。幸好,《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也沒讓人失望。一年過去瞭,超齣10萬豆瓣用戶,讓它的評價穩穩停在瞭8.5的高分上。內容齣彩,人也齣綫。史策與王皓的組閤至今大傢聊起來都還是能被擊中。
毋庸置疑,米未傳媒是綜藝製作公司的頭部,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可保一生無虞。《脫5》口碑狂跌之後,笑果文化將要麵對的,是口碑下滑對後續節目招商的影響以及更加嚴苛的內容審視。
事實上,米未也是一樣的。
10月8日,《一年一度喜劇大會2》節目官方微博就第三期中《男友來瞭》調侃乙女遊戲用戶群體不當,引起爭議,甚至引起來“戀與製作人”官方的注意,深陷輿論風波。節目官方不得不發布道歉聲明,同時錶示將下綫該部分節目相關的內容。
無獨有偶,11月11日姐盡全力的作品《請賜教》再度陷入爭議。《請賜教》選擇瞭女性主義這個話題切入,反諷瞭卻沒做到完全反諷,母職懲罰、生育成本、中年危機、職場睏境……都是很好的議題,但最終內容走嚮卻是“忍著”“苦中作樂”。
這肯定不是此類議題應當的走嚮,俯視感太強以至於帶來瞭“十分強烈的不適感”,“消費女性話題”的指責。
盡管,目前第二季仍舊保持著8.1分的好評,但今年節目僅上綫三期的時候,就已經齣現瞭不少“喜一歸喜一,喜二彆來蹭”、“期待瞭很久,但真的不好笑”等等爭議。到瞭現在,這樣的評價也沒能轉嚮。
過去,kk也總疑惑於一個問題—— 豆瓣評分和受眾端的口碑,對綜藝有多大的影響? 那些甚至豆瓣都沒開分的觀察類、戀愛類,一樣招商良好。
直到去年,嚴敏的《新遊記》上綫之後,口碑迅速下滑,很難說之後不會受到影響。
米未的競爭力和不可替代性,都來自團隊的內容原創能力。 內容上,第一條賽道,《奇葩說》創造的輝煌不必多費口舌去陳述,第二條內容綫《樂隊的夏天》也一樣,之後加碼的《喜劇大賽》更是。
從這個角度,米未一直有一種徐徐圖之,但越戰越勇的氣勢。
隻是,問題在於,內容市場變化多端,沒什麼必中的公式。一方麵,單個節目IP都是有生命周期的,比如《奇葩說》;另一方麵,今時不同往日,新IP起步難,實現長綫的內容供應更難。此外,現在的創作環境而言,風險之高,大傢都心知肚明。
而馬東在媒體采訪中說的,“你做完瞭《一年一度喜劇大賽》,該哪個廠牌迴哪個廠牌”,則意味著節目齣圈,人紅瞭,但米未不享受後續藝人經紀部分的收益。這部分可是一個公司商業變現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簡掉這部分,沒有對錯,但確實是一件需要勇氣和決策力的事。
以火爆全網的《樂隊的夏天》為例,米未賺的是承製的費用。也正是因此,米未總被貼上“商業模式太過單一”的標簽。從融資情況來看,米未的最近的一次融資,還是2018年,來自紅杉中國。
這一點上,産業鏈公司的優勢不言而喻。
迴顧來看,米未也不是沒嘗試過。《奇葩說》曾誕生瞭不少熱門的選手,他們中有幾位至今還活躍在各大平台的綜藝裏,衍生節目、衍生商品也做瞭不少,甚至也在知識付費賽道努力過。
可兜兜轉轉迴到《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時候,馬東還是選擇瞭“內容”。
最重要的,除瞭人,還是人!
一句廢話,對於做內容的公司來說,要把節目做成産業,什麼最重要?
除瞭人,還是人。
2018年的夏天,楊笠南下上海,進入笑果陣營的時候,薑思達宣布《透明人》停播,而他本人也將離開米未傳媒。
如果要盤“造星”,兩傢其實不相上下。數年起起伏伏,有齣圈齣綫也都有沉沙之戟。
當年陳銘、馬薇薇、薑思達、傅首爾、顔如晶、肖驍……米未的《奇葩說》捧瞭一茬又一茬熱門辯手。笑果也做到瞭從王建國、呼蘭、龐博到王勉、李雪琴、楊笠、徐智勝,再到鳥鳥一批又一批脫口秀演員。
後來,米未的舞台主角換人,馬薇薇、邱晨、周玄毅、楊奇函等明星辯手相繼遭遇輿論風波。
笑果則倒黴的更明顯瞭——池子解約、思文離婚半隱退、力捧的選手卡姆去踩瞭縫紉機。
如今,已近四年,笑果的脫口秀演員正在逐步滲透到各大平台的國産綜藝當中,米未也已經將目光轉嚮瞭挖掘腰部演員。兩傢內容公司依然屹立於內容賽道的前列席位,對“人”的看重也愈加明顯。
比“不懂脫口秀的領笑員”還更應該讓笑果感到心慌的是“缺乏顯著齣綫的演員”“離婚話題真是聽到頭疼,沉迷內部梗,創作者太懶瞭”。 畢竟,笑果的模式—— 以節目捧人,然後用藝人經紀的模式來運作脫口秀演員。
如果沒有人,沒有新人,沒有內容,沒有新內容,日子勢必就會艱難。這也就很好的說明瞭今年毛豆的珍貴。
而米未,在喜劇演繹的綜藝節目裏給腰部演員舞台。聽起來就有些理想化,其難度可想而知。
從兩季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來看, 米未並沒有專注打造“人設”,走以節目養人,然後收割藝人商業化的路子。 倘若這是米未兜瞭一圈之後,最終選擇的保持高質量原創內容輸齣的道路,作為觀眾的kk也真心希望“熱愛可抵漫長歲月”,能夠成真。
笑果要産業,米未重內容,作為內容公司,他們都有明亮的未來,這一點kk是相信的。
圖源:微博、豆瓣,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