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19-11-19 18:00:20
日前甫從著名影集改編搬上大螢幕的電影,讓美輪美奐的取景地再度蔚為話題;另一處較不為人知的拍攝現場,則是重現瞭英國古老街景的(Beamish Museum)。
這個號稱全英國最大的,不但重現瞭上個世紀英國礦工城鎮的原貌,它和社區民眾與組織攜手閤作的運作模式,也成為地方博物館的經營典範。其中最引人矚目讚賞的,是博物館推動失智老人友善社區的計畫。
比米什博物館位在英國東北(County Durham),創始人原是英國的執行長法蘭剋艾金森(Frank Atkinson)。法蘭剋於1950年代參觀瞭若乾以露天博物館為主要規畫概念的北歐民俗博物館後,開始有瞭建造比米什的想法。他開始遊說地方居民與政府,逐漸擴張博物館用地,並鼓勵當地居民捐贈物件,博物館終於在1970年開張。
有別於一般以展示櫃與嚴謹動線呈現的博物館,露天博物館將地方居民生活的日常空間與物件當作主體,重現當地人的生活樣貌。也因此,這類博物館需要許多瞭解該處日常生活的人參與;而最好的工作人員,當然就是當地民眾。
由於19世紀下半葉英國經濟衰退,曾一度撐起英國工業榮景的礦業也逐漸蕭條;比米什博物館的成立,則在地方小鎮隨之沒落時,重新撐起瞭地方的光榮記憶。相較於大都會區充滿國際觀光客的博物館,比米什博物館顯得內斂而與世無爭,但是它其實以「推新齣陳」的方式持續活絡著社區的生態——古色古香的古董電車穿梭於街道,空間不乏教堂、學校,甚至是礦坑與運煤鐵道;老式的糖果舖、藥局、烘焙坊、裁縫店、報社與車行都在園區裡活瞭過來。
一整年間,博物館不斷號召當地居民投入主題式的展演,包括重現20世紀初挨餓的居民罷課上街抗議,或是婦女上街遊行爭取投票權的歷史。除瞭在萬聖節、聖誕節那些受傢庭歡迎的節日裡舉辦主題活動,各種懷舊的大型活動也輪番上演;例如老農車遊街、紀念一次二次大戰的遊行,或是以到七零年代不同服裝為主題的派對。這樣重現記憶的模式,也吸引瞭老人精神健康研究團隊的注意。
比米什博物館以年代作為子園區的劃分主題。位在「1940年代農場」(The 1940s Farm)裡的「果園農捨」(Orchard Cottage),不隻是露天博物館的一部分,也提供社區老人日托服務。農捨的居民並不是在這坐著輪椅看電視做體操,而是在他們所熟悉的生活空間一起種植農作物。果園農捨重現瞭二次大戰時期,因躲避空襲而疏散的郊區生活;由於當時生活物資的供應鏈被德軍給切斷,因此居民開始瞭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
比米什這樣的老人日托服務,源於一項歐盟(Erasmus+)發起的,以歐洲境內的5個博物館作為場地(包括英國、丹麥、瑞典,挪威與匈牙利),提供年長者。這樣的計畫也有大學研究參與,其中(Newcastle University)負責瞭比米什博物館的研究計畫。
新堡大學文化遺產研究的校友、同時也是比米什博物館的計畫負責人金德利賽德斯(Michelle Kindleysides),與任職於地方診地所職能治療師畢格蘭茲(Emma Biglands),是將這項計畫發揚光大的靈魂人物。她們閤作開展瞭一連串的工作坊,讓有憂鬱或是失智癥狀的老人,能透過參與相關活動來改善認知功能與生活品質,這些活動包括傳承即將失傳的實作技術,以及透過歷史空間與物件來進行社交活動等等。
一開始,比米什博物館選擇在「礦坑農捨」(Pit Cottages)進行這樣的活動,後來移往「果園農捨」,活動也從傳統的懷舊治療方式(即單純置身於古老空間中),進一步讓參與者有更多的感官刺激並進行有意義的活動。
近年來,比米什博物館獲得「英國遺產樂透基金」(Heritage Lottery Fund)1,000萬英鎊的資助,開始興建另一個以50年代為主題的子園區。從2015年起,已有將近120年歷史的救濟院組織(DAMHA)與比米什博物館攜手閤作,打算以過去位在海邊小鎮(South Shield)的百年社會住宅為雛形,在園區內即將新造的「1950年代小鎮」(1950s Town)裡,蓋一排房捨作為「老人之傢」,提供給更多有類似需求的人。老人之傢也預計將開放給所有的遊客,用以講述50年代的歷史。
比米什博物館的說法是,他們正緻力於建立一個。目前,比米什博物館大約有260位「失智之友」,成員包括博物館員工、誌工,失智者的傢屬與照顧者,博物館並與鄰近社區的組織機構閤作,諸如失智慈善機構、社區活動中心、旅遊業者,甚至警方。
比米什也為員工特別製作瞭失智之友的識別徽章;博物館相關負責人米雪兒(Michelle Kindleysides)說,「我們並非希望我們的社群成員能夠診斷失智癥,我們隻是呼籲人們能夠能有耐心並且試著去瞭解。越多人戴著失智之友的識別徽章,那麼失智者就會越感覺到被認同。」
比米什博物館憑藉這個初衷,逐漸擴大閤作的對象,包括全國性的民間失智慈善機構(Alzheimer’s Society)以及(DAA),也與比米什博物館閤作舉辦活動,包括「記憶健走」(Memory Walk)喚起民眾對失智的重視,或是「失智覺醒週」(Dementia Awareness Week),以音樂會、工作坊等不同的形式來推廣其宗旨。
根據統計,目前英國失智人口約85萬人,預估到2025年,會增加到100萬人。80歲以上的老人之中,每6人就有可能有1人會得到失智癥。2019年開始,(The National Trust)也啟動瞭一個與阿茲海默癥學會的閤作計畫。學會研究發現,最適閤失智者及其照顧者的日常活動便是一日遊,而專責管理英國高達500多處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遺產的國民信託組織,剛好能提供絕佳的環境空間。在英國,最著名的環境信託包括「國民信託」與(English Heritage),它們以會員製的方式來維持自然環境與歷史遺跡的管理與維護。
透過信託管理,能把許多帝國王朝遺留下來的歷史遺跡,以及那些昔日王公貴族所擁有、但如今已然無力管理的沒落莊園,化身為供大眾利用的公共空間。阿茲海默癥學會執行長修斯(Jeremy Hughes)說:「藉由拜訪歷史遺產來維持人們的活動力,能夠改善身心健康。這些地點對我們越來越重要,因為當人們逐漸年長,就越需要這樣的空間來放鬆、復元,並且透過多元的感官刺激使我們與周遭環境產生連結。」國民信託則預計透過這樣的計畫,,使失智者及其照顧者能有更多活動去處。
事實上,隨著人類平均年齡不斷提升,失智癥對全體人口的生活品質威脅日趨嚴重。醫療人類學者瑪格麗特.洛剋(Margaret Lock)在她的重要著作(The Alzheimer Conundrum,暫譯)提到,人類社會近年來針對失智癥投入不成比例的钜額資源,用以探究失智的生物標記以及藥物研發,但很可惜至今成效仍相當有限;因此她建議,失智的研究必須著眼於那些更加具備公共衛生取嚮、更人性化,並且全世界通用而有效的方法。簡言之,由於具體改善神經係統功能仍遙遙無期,支持性的環境便相形重要。
比米什博物館或國民信託的做法,也提供國人探討地方創生、文化照顧一麵藉鏡。綜觀這些失智友善社群的成立,其實都不是一蹴可幾。無論是比米什博物館的果園農捨、或國民信託組織嘗試打造的失智友善環境,都需要人時地諸多條件的相互配閤,包括長時間的研究投入與實作經驗的相互參照與纍積。
這些計畫的共通點是,他們在一個「貨齣不去」的沒落之地發展旅遊觀光時,並不是一味地嚮外展示,訴求「人進得來」的目標;而是能真正看見人們在社會快速變遷時當下的需求,憑藉以人為本的文化底蘊,如此纔足以發展齣一種內嚮性、與社區共融與共榮的實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