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2:44:32 PM
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二十四日,蘇州城內太平軍守將郜永寬、汪安鈞、周文嘉、伍貴文、張大洲、汪有為、範起發、汪懷武等八人刺殺主將慕王譚紹光,第二天嚮城外淮軍投降,蘇州城被清軍收復。
但僅僅又過瞭一天,就發生瞭蘇州殺降事件,已投降的八王被斬盡殺絕,同時淮軍又在城內殺死投降的太平軍8000有餘,製造瞭一起殺降慘案。
自古殺降不祥,但殺降在曆史上也是常事。不過進入到近代,不論是民間輿論還是朝廷決策都已容不得如此大規模的殺降事件。
不光是國內,就連國際社會也對殺降普遍反對。同治元年鼕天,英國參贊威妥瑪就曾緻函清廷,對洋槍隊在上海附近殺降二韆多人進行規勸,不該濫殺降人,此舉隻會導緻民心嚮背。
清廷也從善如流,很快頒下諭旨:
果能於城池未下之先誠心歸順者,無論其從賊之久暫,均一律準其投誠。將軍械、馬匹呈繳後,該大臣等酌留所部,令其隨同剿賊。
倘有不願隨營,即飭地方官遞送迴籍,或妥為安插,毋令失所。攜帶資財,不準兵勇搶奪;如兵勇利其資財,私行殺害,即按軍法從事。本管官不行查辦,一經發覺,即著該大臣等從嚴參辦。
李鴻章此前也不是沒有受降,太平軍在南匯、常熟的守將吳建瀛、駱國忠等人正是在淮軍攻城前獻城齣降,李鴻章不僅沒有殺降,還允許兩人保留部分軍隊,跟隨淮軍作戰。
也正因此,他落瞭個善待降將的美名,這也是郜永寬等人願意投降的重要原因。
既然雙方約定好,郜永寬也執行瞭承諾,李鴻章為何要屠殺降兵8000人之多,這成瞭曆史上一樁公案,也成為李鴻章被黑的主要汙點之一。
但精明乾練如李鴻章,又豈會一味蠻乾,那是莽夫行為,太平軍又怎會甘心投降後引進就戮,蘇州殺降自有一番麯摺。
這一切,要從受降前的一場談判說起。
條件
十月二十二日,郜永寬等人通過淮軍魁字營營官牽綫,在陽澄湖邊與官軍進行談判。這是場三方參與的談判:郜永寬代錶守軍,程學啓代錶淮軍,戈登是洋槍隊首領,也是雙方的保人。
談判很順利,尤其有戈登這個信守榮譽的外國將領作保,雙方很快達成一緻,郜永寬等同意:獻城、持譚紹光首級來獻。
投降不是無條件的,關鍵在於郜永寬等人開齣什麼條件。
殺降事後,李鴻章在報告裏沒有具體提到投降條件,隻是說郜永寬等
“密約程學啓,單騎相見於城北陽澄湖,情詞懇順,求勿開炮轟打”。
然後又
“占住閶、胥、盤、齊四門,於街巷各口堆石置卡,隱然樹敵...並乞奏保總兵、副將官職,指明何省何任。”
這些行為,不論真假,總有原因,如果雙方事前事前有約定,太平軍或淮軍又怎會在事後無法達成一緻。
這些李鴻章都沒有提。
但在其他史料中,可以找到太平軍開齣的條件,主要有三條:
一是
“留半城屯其餘眾。”
二是
“編訂百營照給餉。”
三是
“受翎不剃發。”
“留半城屯其餘眾”,也就是投降後不接受改編,仍然保留自己的部下,並且仍然屯駐蘇州城。
部下規模有多少呢――“編訂百營照給餉”。按照淮軍編製,百營多達五萬多人,圍城的淮軍人數也不過三四萬。
“受翎不剃發”――很好理解,接受清朝的官職,但不剃頭發。
比對當時淮軍的情況,三條裏無論哪一條,都是無法被接受的。
“留半城屯其餘眾”,淮軍名義上收復瞭蘇州,卻要留齣半個城仍然屯駐太平軍,當時李秀成部下還在望亭,近在咫尺,萬一城內降軍聯閤城外太平軍復叛,淮軍都將死無葬身之地。
這事並不是沒有發生過,太倉太平軍守將蔡元隆就是通過詐降誘殺瞭1000多淮軍。
“編訂百營照給餉”,其實蘇州太平軍並沒有百營人數,其中可能有郜永寬等人誇大自己實力,更兼有想要吃空餉的念頭。
不管是湘軍還是淮軍,都是自籌軍餉,一下多齣五萬人的餉銀,從何而來?
“受翎不剃發”,對清朝來說更是原則性問題,這是突破底綫的條件,更不可能被接受。
接受
那麼問題來瞭,三個條件任意一條都無法通過,何況是三條。既然談判達成瞭共識,說明程學啓肯定是全盤答應瞭條件。
程學啓代錶的是李鴻章,是不是也就意味著李鴻章事先就已清楚,並授意程學啓答應條件。
李鴻章事先是並不知道的。
郜永寬等人密約的是程學啓,程學啓此人也是太平軍降將,在安慶之戰陣前倒戈,但傢人都被太平軍所殺,因此他立誓“滅賊以報國傢”,從湘軍到淮軍,作戰悍勇,殺人如麻。
程學啓當然明白,這些條件太過苛求,不可能被朝廷同意。但對程學啓來說,能兵不血刃盡快拿下蘇州是第一要務,至於條件能不能實現,反正自己也做不瞭最後決定,何妨先全盤答應下來,以免讓郜永寬失望。
郜永寬這邊,與程學啓談妥,又有戈登做保,迴去後即密謀兵變。
然後纔是李鴻章。
程學啓隻要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對李鴻章來說要復雜得多。
條件肯定無法實現,那麼郜永寬等完成閤同後該如何收場?如果雙方都不能讓步,殺降成為必然選擇,自己作為統帥將成為眾矢之的,是否值得?
此外還有的戈登的影響,殺降行動必將受到戈登阻止,就算成功,戈登名譽會受辱,必定不會與自己善罷甘休,是否值得冒險?
李鴻章為此
“躊躇三晝夜,不能決”
。
躊躇不決下,郜永寬等人則已經認為協議達成,在蘇州城內準備發動瞭。
此時再告知八王淮軍反悔,等於叫他們死守蘇州,反而是給譚紹光助力瞭。
終於,在程學啓的攛掇下,李鴻章還是沒有對方案進行糾錯,也就相當於半推半就,同意瞭這個方案。二十四日中午,譚紹光被殺,第二天郜永寬等八王來營投降。
殺降
城破後,太平軍果然按照談判的條件執行,“堆石置卡”,劃齣領地,郜永寬並不剃發,等著淮軍發餉。
殺降於是成為定局。二十六日,戈登被調離蘇州赴昆山。李鴻章在城外軍營設鴻門宴,八王在席上被殺。當天下午兩點多,程學啓也在城裏舉起屠刀,殺死降兵八韆多。
蘇州殺降一事,後世眾說紛紜。在古裝大片《投名狀》裏也對此事有過演繹,劉德華飾演的趙二虎有戈登的影子,李連傑飾演的龐青雲則像趙二虎,從電影中的錶現來看,談判的是趙二虎,殺降的是龐青雲,這與曆史也頗為貼近。
就當時來說,對李鴻章的手段,除瞭戈登齣離憤怒,“深感恥辱與傷心”,並一度發誓要消滅程學啓和李鴻章外,並沒有引發太多負麵影響,這也得益於李鴻章事後的安撫手段,平息瞭這場風波。
當其時也,值其勢也。李鴻章既膽大妄為,又能收發自如,其任事之勇、乾事之纔也令人佩服。
但同時,李鴻章的背信棄義,於德有慚,也成為後世的黑點,討厭他的人因此對他更加鄙棄。
這也是曆史人物身上的兩麵性,是非麯直,各人心裏都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