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2022, 1:38:56 AM
CHAOXUAN
究竟如何統籌做好鄉村教育振興和教育振興鄉村工作?這既是一個教育問題,又是一個跨界問題。本文提齣以大教育觀的“智慧鏈”化解振興鄉村教育及教育振興鄉村的“矛盾串”,是一種“高維定位,降維破解”,給我們帶來瞭諸多啓發。
2021年2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推進鄉村人纔振興的意見》,明確提齣人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鄉村人纔振興本質上是鄉村教育振興的問題。長期以來形成的人纔嚮城市流動的虹吸效應,與目前存在的教育資源嚮城市集中的教育態勢密切相關。要從根本上解決鄉村人纔振興的問題,為鄉村振興提供內生自養、穩定持續的人纔供給體係,需要以大教育觀推進鄉村教育改革。
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的短闆
在轟轟烈烈推動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人財物嚮城市集中的過程中,對鄉村傷害最大的就是教育資源嚮城市集中。由此形成的教育缺失是導緻鄉村衰落的深層原因。
失去基礎教育的鄉村,難以從根本上振興鄉村。伴隨城市化進程,空心村越來越多。 失去學校讓鄉村的未來希望渺茫,成為壓倒鄉村的最後一根稻草。隻有老年人的鄉村並不可怕,因為鄉村是適閤低成本頤養天年的地方,真正可怕的是沒有兒童的鄉村。一個與鄉村沒有情感鏈接的兒童不可能熱愛生養他的鄉村。如此下去,缺失基礎教育的鄉村,是一個後繼無人,沒有未來和希望的鄉村,是一個沒有靈魂的鄉村。這樣的鄉村無法承擔起“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的使命。
在鄉村振興的人纔問題上,我們陷入一個悖論。 一方麵鄉村人纔嚴重短缺,另一方麵國傢投資辦的100多所農林類院校所培養的人纔與鄉村關係不大。 在市場導嚮作用下,農業類大學的學科越來越與其他大學趨同化,無法適應新時代鄉村建設的人纔需要。培養的學生與土地、鄉村沒有感情,無法為鄉村振興輸送迴鄉人纔;學科和科研偏嚮單一農業生産和技術,無法滿足鄉村振興的多樣化需要;不接地氣、不承傳統,中國五韆年農耕智慧嚴重缺位。這是農林類大學亟待破解的三大問題。
在一些地方,維係鄉村社會的傢教傳承與道德教化體係瀕臨斷流。鄉村道德滑坡、鄰裏互助的親情關係單薄、耕讀傳傢的傢教失傳、勤勞簡樸的純樸民風日漸式微等社會問題盛行。事實是,鄉村作為中華文明之根,鄉村社會道德教化體係承載著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幾韆年來,根源於中國鄉村的鄉土文化傳承教育蘊含著中國人“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答案。
讀懂鄉村教育改革
教育是新時代的開啓者。1978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是從1977年恢復高考製度開始的。如果說40多年前鄉村改革是從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啓動的,那麼新時代的鄉村振興需要從教育振興齣發。
鄉村教育改革是從源頭上解決鄉村人纔振興的重要途徑。 鄉村振興所需要的人纔是滿足鄉村全麵振興的復閤型人纔,這樣的人纔單純通過市場力量、物質激勵等方式無法滿足。需要從修復與構建鄉村基礎教育、鄉村人纔教育、鄉村文化傳承教育齣發的大教育觀來推動鄉村教育改革,這是從源頭上、製度上解決鄉村振興人纔的重要途徑。
鄉村教育改革是賦能鄉村精氣神、激活鄉村振興原動力的改革。 目前鄉村振興最缺乏的是對鄉村振興信心的精氣神。基於大教育觀,大力推動讓教育迴村的基礎教育改革、讓人纔迴鄉的農林類大學教育改革、讓鄉土文化復興的鄉土教育改革,不僅能夠為鄉村提供人纔和知識,還能夠激活鄉村振興的精氣神。讓教育成為鄉村振興的原動力,這是中國特色鄉村振興必然之路。
鄉村教育改革會形成讓鄉村價值升值、人纔迴鄉的示範效應。 無論從理論上講鄉村振興如何重要,但鄉村最有能力的人仍往城市流動,讓大傢樹立對鄉村的信心是不可能的。而係統全麵的鄉村教育改革,所形成的讓大批文化人、知識分子、專傢教授喜歡鄉村、迴到鄉村,會形成無形的示範力量,使鄉村價值升值、給鄉村帶來新希望,帶動更多人迴鄉創業成為可能。
鄉村教育改革是激活鄉村蘊藏的中華文化遺産的新改革之路。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之根、智慧之源在鄉村。鄉村蘊藏著中華民族五韆年文明留下的巨大文化遺産和智慧財富,對這筆巨大文化遺産的挖掘、活化傳承,最重要的途徑是全麵啓動與推進鄉村教育改革。
以大教育觀的鄉村教育改革振興鄉村
推進鄉村教育改革,以教育振興鄉村,可以從以下方麵做起:
一是以新教育觀規劃、統籌、推進鄉村教育改革。 邁嚮新時代的鄉村教育改革是基於新教育觀的一場革命。這種新教育觀具體言之,首先是大教育觀。鄉村教育是融育人、文化傳承、技能研習為一體的大教育。其次是復閤型人纔觀。鄉村振興所需要的人纔是有德、有情、有能力的復閤型人纔。再次是全民教育觀。鄉村教育是需要全民關心與參與的教育,也是全民需要接受的教育。最後是新教育改革觀。教育是新時代的第一生産力。教育是鄉村振興成本最低、覆蓋麵最大、作用力最長、內動力最足的投入,教育振興是鄉村振興第一推動力。
教育是鄉村的魂。無論是鄉村振興還是鄉村教育改革,都需要打破既有的教育理念與思維藩籬。 在反對和糾正教育功利化、商業化的同時,還要鼓勵與推進基礎教育嚮公益化、人民化、多樣化的社會參與的方嚮發展。要允許各種社會力量到鄉村做公益教育,鼓勵退休教師、專傢等到鄉村開展公益基礎教育,要允許鄉村社區參與鄉村辦學。要走齣狹隘的教育思維,使鄉村教育成為政府、鄉村、社會、公益機構、誌願者、專傢學者共同參與的公益教育、人民教育。
二是啓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復興工程,發揮鄉土文化在鄉村治理中的教化功能。 在中國鄉村傳承韆年的孝悌治傢倫理、尊祖禮賢的傢教傳統、耕讀傳傢的齊傢之道、鄰裏和睦的鄉土親情、勤勞節儉的簡樸生活、告老還鄉的鄉賢治理、寓教於樂的節慶活動、婚喪嫁娶的禮儀教化、自娛自樂的鄉土藝術、心靈手巧的工匠精神等,都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這些無處不在的鄉村文化是鄉村復興之魂,是鄉村振興的原動力,是鄉村發展的新資源。以鄉土文化為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藉鑒現代文化構建鄉村文化教育體係,是鄉村振興亟須啓動與推進的文化振興工程,是目前化解鄉村治理諸多難題的重要突破口。
三是大力推動農林院校教育改革,讓鄉村成為農林類大學的課堂。 農林類大學教育改革意義重大,是撬動新時代鄉村振興、中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全國農林類大學改革要從“農業大學”辦學思維,嚮全麵為鄉村振興服務的“鄉村大學”思維轉變。農林類大學要傳承中國韆年耕讀的理念,重建大學與土地、鄉村的聯係。活化傳承中華文明的耕讀傳統,應成為當今農林類大學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這些高校可以編撰中華農耕文明等教材,作為通識課程納入學生的基礎教育。同時,國傢應齣台有關政策,鼓勵和引導農林類大學到鄉村辦分院、辦研究所、辦科研基地。在鄉村建立農林類大學教育實踐基地,田地就是教室,鄉村就是課堂,農民就是老師,讓農林類學生必須過耕讀教育關。總之,要讓農業類大學真正為社會主義鄉村振興服務。
四是鼓勵與引導文化、藝術類院校到鄉村辦學。 鄉村是未來新文化、新藝術、新哲學、新人文的發源地。順應這個大勢,已經有一批文化藝術、人文專傢教授進駐鄉村,有的紮根鄉村成為鄉村的新村民、成為鄉村文化與藝術活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近年來,已經齣現許多一個畫傢或一個藝術傢活化一個鄉村的故事。為此,教育部門要順應大勢齣台政策鼓勵和推動藝術、文化、人文類專傢下鄉,鼓勵文化、藝術、人文類學校到鄉村、古鎮辦學,建研究所、辦工作坊等,讓文化藝術為鄉村振興賦能,使未來鄉村成為邁嚮新時代中國新文化、新藝術、新人文的發源地。
五是規劃與引導産業和職業教育嚮鄉村和縣域傾斜。 在目前大城市的地價、生活成本、用工成本越來越高的背景下,縣域所具有的土地、生活、勞動力低成本優勢,成為吸引勞動密集型産業嚮縣域轉移的條件。順應這個趨勢,國傢可以齣台相關政策鼓勵勞動密集型産業嚮縣域下沉,並配套齣台鼓勵政策。勞動密集型産業和職業教育嚮縣城、鄉鎮下沉,可以帶來諸多好處:一是為縣域發展提供有效的産業支撐。二是可以有效幫助農民就地就業,實現離土不離傢,化解留守兒童等諸多社會問題。三是為中國新一輪産業調整、提升産業競爭力提供新路徑。
六是將鄉村建設成麵嚮全社會的耕讀教育和自然教育基地。 耕讀是中國韆年傢教傳承、鄉土文化傳承的秘訣,也是促進大中小學生獲得身心健康、提升勞動素養的載體,更是生態文明時代體驗人與大自然閤一的生態文化教育、自然教育。如何發揮鄉村具有的耕讀勞動教育、自然教育、生態教育的作用,應成為新時代對大中小學生進行人生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重要內容。鄉村是中國人共同的精神故鄉,耕讀教育對於大中小學生健康成長意義重大。國傢應齣台有關政策,鼓勵大中小學到鄉村建立耕讀勞動和自然教育基地,甚至可以規定大中小學生每年到鄉村接受耕讀教育和自然教育的課時。一般大學的學生也要纍計完成一定時間的鄉村體驗和調研。
七是在全社會開展“記得住鄉愁”的“愛傢鄉愛祖國”教育活動。 中國作為傢國一體的文明國傢,與傢緊密聯係的是傢鄉和故土,所以傢鄉蘊藏著中國人最深厚的感情和愛的源泉。無論時代發生什麼樣的變化,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力量的傢國情懷、故鄉情懷始終沒有變。
改革開放以來,特彆是隨著城市化推進對鄉村帶來巨大虹吸效應的背景下,幾韆年來傳承與延續的愛傢鄉情懷越來越單薄,社會上齣現瞭許多令人擔憂的現象,比如生活在鄉村卻不愛鄉村等。
鄉村是中國人的共同故鄉,由此決定瞭鄉村振興不僅僅是農民的事、農業部門的事,而是所有中國人都要心係情連的事。傢鄉是養育我們的母親,蘊藏著每一個中國人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答案。要把愛傢鄉教育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國傢有關部門要共同製定開展愛傢鄉的相關政策和激勵製度,通過愛傢鄉的教育活動推動社會資源反哺鄉村。要把愛傢鄉教育納入大中小學的愛國教育體係。將抽象的愛國教育變成少年兒童可感受、可體驗的鄉土、鄉音、鄉情、鄉味的鄉土教育。在愛傢鄉與愛祖國教育的緊密結閤中,探索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愛國教育新路徑。要充分發揮媒體網絡在宣傳推動愛傢鄉教育活動中的作用,讓愛傢鄉教育進入主流媒體,讓愛傢鄉蘊藏的情懷成為喚醒整個社會愛祖國的正能量。要充分發揮文學藝術力量在愛傢鄉教育中的作用,鼓勵有鄉村情懷的藝術傢、文學傢、文化人迴鄉采風,讓喚醒故鄉情的鄉土文化、鄉土藝術、鄉土音樂、鄉土電影進入主流社會,充分發揮文化藝術在愛傢鄉、愛祖國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在此基礎上,國傢和各級地方政府要齣台鼓勵退休乾部、教師、科技人員、文化藝術人纔、企業傢迴報傢鄉、迴鄉養老、迴鄉當鄉賢的相關政策,讓具有傢鄉情懷的人纔迴鄉當新時代鄉賢,讓更多高素質人纔助力鄉村振興。
作者:張孝德 中央黨校(國傢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部教授
��版權聲明:
○ 本文來源中國教師報,由超選集團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閤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