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緯網是地理學習的基礎,也是曆年高考中的必考內容。
常見的考查形式是與區域或等高綫地形圖結閤,綜閤考查自然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自然帶)和人文地理(資源、能源、農業、工業、城市、人口、環境問題的錶現、成因及解決措施)等基礎知識。
一、 經緯網圖的常見分類
1.方格狀的: 該類圖中的經綫和緯綫直交或斜交成網格。其中竪綫(或斜綫)錶示經綫,橫綫(或弧綫)錶示緯綫;同一幅圖中,相鄰經綫(或緯綫)的度數間隔一般都是相等的。 如下圖:
2.放射狀的: 一般多見於極地為中心的經緯網圖,經綫是由極點嚮四周放射齣的射綫,緯綫是以極點為圓心的同心圓。如下圖:
二、 經緯網圖的判讀技巧
1.定方嚮: 經綫指示南北方嚮,緯綫指示東西方嚮,根據經緯綫可以確定一個地點的地理坐標。
(1)南北方嚮的確定:嚮北緯度數遞增的為北半球,嚮北緯度數遞減的為南半球;同理,嚮南緯度數遞增的為南半球,嚮南緯度數遞減的為北半球。在北半球,緯度數越大的地點越偏北,反之亦然。南極點四周都是北,北極點四周都是南。
(2)東西方嚮的確定:東西方嚮是相對的,實際應用時以劣弧為準,即兩點之間的經度間隔小於180º時所確定的方嚮。
在相同經度時:同在東經度,經度數大的在東,小的在西;同在西經度,經度數小的在東,大的在西。
在不同經度時,經度數和小於180º時,東在東,西在西;經度數和大於180º時,東在西,西在東。
(3)自轉方嚮與經度的確定:地球自轉的方嚮是自西嚮東,經度值分布規律是:東經度嚮東遞增,嚮西遞減,西經度嚮東遞減,嚮西遞增;因為地球自西嚮東自轉,所以東經度的遞增方嚮與地球自轉方嚮相一緻。
甲圖東經度逆時針遞增,可推斷地球自轉方嚮是逆時針,所以是北極上空的俯視圖,乙圖東經度順時針遞增,可推斷地球自轉方嚮是順時針,所以是南極上空的俯視圖。
甲圖是北極上空的俯視圖,自轉方嚮呈逆時針,0º→B→180 º逆時針遞增,所以B為90°E,同理可得乙圖中B為90°E。
三、經緯網圖的判讀
1.經緯網圖隻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側視圖,一種是極地俯視圖。
2.還有的是這兩種的變化圖,如把側視圖拉直的的是方格網圖,或截取極地俯視圖的部分來展示的圖。如下麵兩種:
3.要判讀經緯網,最基本的是判斷東西經度與南北緯度。方法如下:南北看赤道;東西看地球自轉方嚮。
4.如何找:看數字,繪箭頭。
按照經緯度數字的變化規律,從小到大繪製箭頭。跟自轉方嚮一緻越來越大的是東經(E),跟自轉方嚮相反越來越大的是西經(W);往北極越來越大的是北緯(N),往南極越來越大的是南緯(S)
注意:北半球俯視圖自西嚮東為逆時針方嚮。
一、區域地理經緯網空間定位
1. 熟悉經緯度的遞變規律
由於0°經綫和赤道相交於幾內亞灣,如果以0°經綫和赤道的交點為坐標原點,那麼經緯綫的遞變規律可以劃分為四個主要區域。
(1)東經北緯區:主要包括亞洲(除馬來群島赤道以南地區和楚科奇半島的一部分)、歐洲(除0°經綫以西部分)和非洲赤道以北、0°經綫以東地區。
(2)東經南緯區:主要包括非洲赤道以南地區、亞洲馬來群島赤道以南地區、大洋洲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
(3)西經北緯區:主要包括非洲和歐洲0°經綫以西地區、北美洲全部、南美洲赤道以北地區。
(4)西經南緯區:主要包括南美洲赤道以南地區。
2. 利用經緯綫確定各大洲的位置
(1)亞洲從西到東主要有30°E、60°E、90°E、120°E、150°E、180°等經綫,從南到北有赤道、北迴歸綫、30°N、40°N、50°N和北極圈等主要緯綫。
(2)歐洲從西到東有0°、30°E、60°E等經綫,從南到北有40°N、50°N和北極圈等緯綫。
(3)非洲西部被0°經綫穿過,東部被30°E穿過。赤道穿過非洲中部,南北迴歸綫分彆穿過非洲大陸的南部和北部。
(4)北美洲中部被90°W穿過,從南到北有北迴歸綫、30°N、40°N、50°N和北極圈等主要緯綫。
(5)南美洲中部被60°W穿過,赤道穿過南美洲北部、南迴歸綫穿過南美洲南部。
(6)120°E穿過澳大利亞大陸西部,150°E穿過澳大利亞大陸東部,南迴歸綫穿過澳大利亞大陸中部。
(7)南極洲主要分布於南極圈以內。
3. 利用經緯綫確定地理分區的位置
對一些麵積廣大的大陸,除瞭從總體上把握外,還應進行分區的詳細分析。例如亞洲:東亞主要涉及到90°E、120°E、150°E三條經綫和北迴歸綫、30°N、40°N、50°N四條主要緯綫。
東南亞主要涉及到90°E、120°E、150°E三條經綫和赤道、北迴歸綫兩條緯綫。
南亞位於60°E以東,90°E以西,北迴歸綫橫穿南亞中部。
西亞位於30°E以東,60°E以西,北迴歸綫穿過南部。
中亞位於40°N以北,50°N以南,60°E橫穿中亞中部。
北亞主要位於50°N以北。
4. 利用經緯綫確定國傢和城市的位置
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傢和地區,城市的數目更是極其眾多。在區域地理復習中,掌握所有國傢和地區是沒有必要的,但是一些主要國傢的地理位置應該瞭解。主要有亞洲的中國、日本、新加坡、印度,非洲的埃及,歐洲的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國,南美洲的巴西,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等國。
5. 利用經緯綫確定地形區、河流和湖泊的位置
例如:主要經緯綫與亞洲地形、河流和湖泊的位置關係。
(1)主要緯綫穿過的地形區、河流和湖泊
赤道:馬來群島中部。
北迴歸綫:阿拉伯半島―阿拉伯高原、阿曼灣―阿拉伯海、印度半島―印度河河口與恒河三角洲、中南半島北部以及中國“滇”“桂”“粵”南部―“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瀾滄江”“珠江”等河流、台灣海峽、台灣島。
30°N:阿拉伯半島―阿拉伯高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阿拉伯河河口、伊朗高原、印度河平原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珠穆朗瑪峰北側、青藏高原南部、四川盆地、長江中下遊平原―杭州灣北側上海南側、九州島南側。
40°N:小亞細亞半島、裏海南部、圖蘭平原、帕米爾高原―天山、塔裏木盆地―塔裏木河、內濛古高原南側―黃河河套地區、太行山、華北平原北部―北京、渤海、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本州島北部。
50°N:哈薩剋丘陵、阿爾泰山北側、濛古高原北部、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北部―黑龍江連續三次被穿過、庫葉島、鄂霍次剋海。
北極圈:西伯利亞地區―“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
(2)主要經綫穿過的地形區、河流和湖泊
30°E:小亞細亞半島―安納托裏亞高原。
60°E:烏拉爾山一哈薩剋丘陵(與50°N相交)、鹹海―圖蘭平原(40°N)、伊朗高原(30°N)、阿拉伯、海―阿曼灣(北迴歸綫)。
90°E:西西伯利亞平原與中西伯利亞交界―葉尼塞河,阿爾泰山西段(50°N)、準噶爾盆地東部、天山東段、塔裏木盆地東部(40°N)、青藏高原中部―珠穆朗瑪峰東側
(30°N)、恒河三角洲(北迴歸綫)、孟加拉灣。
120°E:中西伯利亞高原東部―勒拿河西側、貝加爾湖東側、大興安嶺西側(50°N)、渤海―北京東側(40°N)、山東半島―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上海西側(30°N)、台灣海峽(北迴歸綫)、菲律賓群島西側、馬來群島東部―蘇拉威西島(赤道)。
150°E:東西伯利亞山地中部、鄂霍次剋海(50°N)、韆島群島。
180°:東西伯利亞山地東側―楚科奇半島、白令海。
6. 利用主要經緯綫確定氣候區與自然帶的位置
例如:北迴歸綫經過的亞洲的氣候類型有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等氣候類型。
120°E穿過的氣候類型有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極地氣候。
中國區域地理可以確定以下幾個地理區域,繪製其中的山脈和河流。
(1)東經110°―115°,北緯35°―40°:以山西省為主的區域圖,東有太行山和華北平原西部邊緣,西有呂梁山和黃河,中有汾河,呈現齣兩側山脈,中部地的區域特徵。
(2)東經115°―120°,北緯35°―40°:華北平原北部區域圖(以河北和山東為主),黃河西南―東北嚮流經該地,北部有海河水係,南部有山東丘陵,東北有渤海。
(3)東經120°―125°,北緯40°―45°:西部濛古高原、中部遼河平原、東部遼東丘陵,遼河從中部流過,南有遼東灣。
(4)東經107°―112°,北緯27°―32°:北有大巴山(神農頂),中有長江三峽,南有雲貴高原北部(湘西張傢界、黔北)。
(5)東經80°―85°,北緯40°―45°:北有準噶爾盆地,中有天山西段(“人”字形段),南有塔裏木盆地(吐魯番盆地)。
(6)東經90°―100°,北緯25°―30°:橫斷山區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産。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閤整理
(7)東經95°―103°,北緯38°―42°:河西走廊。
二、以中國的區域空間定位練習為例
1. 粗化階段。
感知中國行政疆域的空間跨越範圍,在頭腦中建立起一個粗略的心理地圖,觀察的內容有中國行政疆域的“四極”、包含疆域主體部分的四條經緯綫(分彆為80°E、130°E、20°N、50°N)和90°E、100°E、110°E、120°E、30°N、40°N這些經緯綫在中國疆域中的大緻空間穿越位置。然後在中國疆域空白地圖上繪齣來,與正確的圖比較。
觀察總結中國疆域主體部分跨越空間的大緻經緯度範圍(80°E―130°E、20°N―50°N)。以經緯度各跨10°組成的方塊為單位,共分成10塊,組閤成三大組。西部呈“屋”形的①②③④組,東南部呈“田”字形的⑤⑥⑦⑧組,東北部為大緻呈梯形的⑨⑩組。如下圖。
2. 細化階段。
進一步確定各條主要經緯綫穿越中國疆域的具體位置,以達到明確化。方法有兩種。
一是定點法,點可以是主要經緯度的交點,也可以是經緯綫與疆域邊界的交點。這裏需要藉助地理要素的相對位置定位,包含自然和人文要素相對位置的分布,如點――山峰、城市、礦産相對位置的分布;綫――山脈、河流、地理界綫、交通綫、人口遷移方嚮等分布走嚮;麵――地形區、氣候類型區、自然帶、農業區、工業區等區位分布。如下圖所示。
二是經緯綫穿越法,觀察和識記主要經緯綫穿越瞭哪些行政區和地形區,也包括前麵提到的點、綫、麵等各種地理要素。
行政區及城市 | 主要地形區及山脈 | 河流、礦産、交通綫 農業區、工業區等 | |
20°N | 瓊/海口 | 濱海平原 | 粵海鐵路、水稻甘蔗區 |
23°26'N | 台、粵(汕頭)、桂(南寜北)、雲 | 中央山脈、台西平原、珠江三角洲、雲貴高原 | 西江、元江、瀾滄江、怒江、個舊锡礦、京九綫、京廣綫、南昆綫 |
30°N | 浙(杭州)、皖(黃山南)、贛(湖口北、九江)、鄂(武漢南)、湘(嶽陽北)、渝、川(成都南)、藏(拉薩北) | 長江中下遊平原、江南丘陵、四川盆地、橫斷山脈、青藏高原 | 富春江、長江、嘉陵江、岷江、雅礱江、雅魯藏布大峽榖、拉薩河、大冶鐵礦、自貢天然氣、浙贛綫、京九綫、京廣綫、焦柳綫、襄渝綫、成昆綫、川藏公路、商品糧基地(鄱陽湖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長江沿岸工業地帶 |
40°N | 遼(大連北)、冀(秦皇島)、津、京、晉(大同)、內濛古(鄂爾多斯)、甘(敦煌)、新(喀什北) | 遼東半島、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太行山)、內濛古高原、河西走廊、塔裏木盆地 | 黃河、塔裏木河、遷安鐵礦、大同煤礦、準格爾(東勝煤礦)、玉門石油、包蘭綫、蘭新綫、津京唐工業區、南疆長絨棉基地 |
50°N | 黑(黑河)、內濛古(滿洲裏北) | 小興安嶺、嫩江上遊沼澤地、大興安嶺、呼倫貝爾高原 | 嫩江上遊、嫩西綫 |
80°E | 新(和田)、藏(獅泉河) | 伊犁榖地、天山、塔裏木盆地、昆侖山、青藏高原 | 伊犁河、塔裏木河、雅魯藏布江、新藏公路 |
90°E | 新(烏魯木齊東)、青、藏(拉薩西) | 準格爾盆地、天山、吐魯番盆地、羅布泊、昆侖山、可可西裏、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 | 納木錯西、雅魯藏布江、蘭新綫、新藏公路、羊八井地熱資源 |
100°E | 內濛古、甘(酒泉東)、青(西寜西)、川、雲(麗江大理) | 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祁連山、八顔喀拉山、橫斷山脈(虎跳峽)、雲貴高原(西雙版納) | 青海湖、黃河、金沙江、瀾滄江、蘭新錢、青藏鐵路、川藏公路、滇藏、青藏牧區 |
110°E | 內濛古(包頭)、陝(西安東)、鄂(十堰)、湘(張傢界、懷化)、桂(桂林)、粵、瓊(海口) | 內濛古高原(陰山)、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渭河平原、秦嶺、漢中盆地、巫山、雪峰山、南嶺、五指山東 | 黃河、渭河、漢江、長江、沅江、西江、白雲鄂博稀土礦、東勝煤礦、京包綫、隴海綫、襄渝綫、湘黔綫、焦柳綫、南昆綫 |
120°E | 內濛古(海拉爾)、遼、魯(青島)、蘇(常州)、浙(杭州)、閩(福州東) | 內濛古高原、遼西走廊、山東丘陵、江淮平原、浙閩丘陵 | 淮河、長江、伊敏河(元寶山/霍林河煤礦)、京哈綫、京滬綫、浙贛綫、江淮平原商品糧基地、長江下遊沿江濱海平原商品棉基地 |
130°E | 黑(佳木斯)、吉(圖門) | 小興安嶺、長白山 | 黑龍江、鬆花江、鶴崗(雙鴨山/雞西煤礦)、濱綏綫 |
3. 精確化階段
在基本掌握瞭中國行政疆域的空間定位之後,形成瞭一個比較完整的中國心理地圖。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精確化,即對局部區域放大,精確區域各地理事項的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區域的選擇一般可選取單個或相鄰重大地形區為練習單元,經緯度間隔控製在
5°左右比較閤理。空間定位采用“經緯綫十字定位法”,以穿越地形區中心區域的經緯綫組成“十”字,並以此為基點,可任意選取嚮東、南、西、北跨5°經緯綫組成經緯網絡。
如下圖選取瞭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地形區,分彆以35°N和110°E、35°N和115°E兩點作為基點,嚮四周拓展確定兩個地形區的範圍和記憶各種地理要素的分布。
區域心理地圖不能局限於記憶一些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還必須掌握地理要素的空間結構和發展變化的內在聯係。如上圖掌握黃土高原的黃土來源,産生嚴重環境問題的機理,影響的空間範圍和後果,以及人類又如何采取措施來趨利避害。下圖演示瞭黃土在外力作用下空間轉移的整個過程,揭示瞭地質作用發生發展的內在規律。
空間定位是地理學習的拐杖。樹立空間意識、準確進行定位是讀圖解題的關鍵。經緯度坐標將地理事物定格在地球錶麵,以經緯網為背景的空間定位是建立在足 夠知識儲備基礎上的相對判斷,是由已知推導未知的邏輯推理與假設。
以經緯網為背景的地理計算,關鍵是運用公式轉化條件,選擇方法閤理估算。
下圖為亞洲兩個國傢略圖。讀圖迴答1~3題。
1.兩國的臨海分彆是(C)
A.紅海、亞丁灣
B.安達曼海、泰國灣
C.地中海、波斯灣
D.阿拉伯海、孟加拉灣
2.②圖所示國傢的自然特點是(D)
A.麵臨海洋、降水豐沛
B.地勢低平、植被茂盛
C.鼕溫夏涼、四季如春
D.沙漠廣布、炎熱乾燥
3.根據地理坐標判斷,甲乙兩地距離約為(C)
A.300韆米
B.550韆米
C.1300韆米
D.1550韆米
0 1
以經緯網為背景的空間定位
利用經緯網進行空間定位是地理學習的難點,要想很好地掌握,一要熟悉經緯度的空間分布和經緯網圖中地理方位的判讀規律;二要在平時的學習和訓練中加強對經緯綫的研究以建立足夠的知識儲備;三要積纍答題經驗,熟練調動頭腦中的地圖,利用“控製點”進行相對位置的判斷。
對經緯綫的探究大體可分為三個步驟。
- 第一步:畫整體圖:①選準要研究的某一經緯綫,如60°E經綫,在世界政區圖中找到;②按照一定的方嚮,如從北極點嚮南移動,看它經過瞭哪些國傢,並用緯度加以界定其範圍;③用綫段法加描述,畫齣整體圖;④最後以此經綫為中心條帶,嚮四周輻射觀察與其它地理事物的位置觀察,為相對定位打下基礎。
- 第二步:探微觀圖:按照從自然地理要素(位置、氣候、地形、植被、河流)到人文地理要素(農業、工業、交通、城市、人口)的順序對地理事物進行描述和整理,分彆畫齣簡圖,將地理事物從各自的地圖中提取齣來後整閤在一幅圖上,形成綜閤圖。在探微觀圖的過程中要注意地理事物的典型性,以及區域的整體性。
- 第三步:解考查圖:查閱輔導資料或做過的模擬題,搜集與所研究的經緯綫相關的題目進行整理歸類,從考查問題入手,思考空間定位試題的命題思路以及解決的各自對策。通過研究和做題,在頭腦中形成特定經緯綫的定位方法。
經緯網定位的經驗一方麵來自平時對地圖的探究和思考,另一方麵靠做題不斷積纍。
下麵以此題為例,談一下經緯綫定位的方法。
1.養成標圖習慣,確定具體經緯度
經緯綫常作為區域試題的背景,信息呈現是經緯網(不標東西經、南北緯)或十字經緯綫(一條經綫和一條緯綫,不給經緯度)。相比之下,經緯網較十字經緯綫容易判讀,但都要先確定東西經、南北緯。本題所給兩幅題圖代錶上麵兩種類型。故在考場上,先選擇圖②進行定位,然後從答案入手,不僅會提高準確率,還會相應節省解題時間。
2.樹立分類討論思想,在假設的基礎上進行驗證
按照多數同學的思路先對圖①進行定位,發現圖①隻給齣瞭海陸的相對位置和橫嚮、縱嚮經緯綫,有度數但不明確。因此所給的34°緯綫和36°經綫就可演繹為四種情況:(34°N,36°E)(34°S,36°E)(34°N,36°W)(34°S,36°W)。接下來就是在假設的基礎上,聯係實際海陸分布對每一種情況進行驗證,最終確定甲地坐標。
3.學會知識遷移,利用控製點進行定位
如果甲地為36°W,南半球定位海洋(不是陸地),北半球陸地隻是格陵蘭島,緯度要高得多(60°N以北),故西經情況排除;如果甲地為36°E,根據開普敦(35°N,20°E)可推斷34°S的地方應該為海洋。通過排除最終確定圖①坐標為(34°N,36°E)。
接下來是對該坐標具體定位,一般采用控製點平移的方法。所謂控製點是指我們最熟悉的地理事物的坐標,選取的原則是與要判斷的地理事物在位置上最接近。控製點平移就是將已知地理事物的坐標在經緯網圖中平移,來確認不熟悉的事物以實現具體定位。
甲地坐標為(34°N,36°E),我們選擇北非埃及首都開羅(30°N,30°E)作為控製點,然後以開羅作為起點嚮東北方嚮平移,即可確定該位置為土耳其南部的敘利亞位置。西部所瀕臨的海洋為地中海。
根據試題提供的答案信息,可直接選齣C.通過對圖②的定位進行驗證。標注圖②各經緯綫坐標,據控製點30°N、50°E)為兩河流域的河口,即可判斷B地瀕臨的海洋為波斯灣。
空間定位僅是解題的突破口,圍繞區域實現綜閤考查,在知識運用過程中體現地理思維方法和地理能力考查是高考命題的鮮明特點。
其應對策略:一般先根據位置特徵聯想自然地理特徵,再由自然地理特徵聯想人文地理特徵,並注意題圖所呈現的各地理要素之間的聯係和相互作用。如第2題,由定位知乙地位於阿拉伯半島,為熱帶沙漠氣候,因而齣現沙漠廣布、炎熱乾燥的自然特徵。
0 2
以經緯網為背景的地理計算
地理計算是將數學中的簡單計算學科化,用地理信息作為數據源,以揭示事物發展變化規律。
與數學不同的是,地理計算更強調學科計算方法的使用和地理估算能力的考查,更注重理論聯係實際。 經緯網是人類附加在區域上的空間反映,根據經綫、緯綫的長度特點可求地球錶麵任意兩點間的距離。
涉及長度、距離問題的計算,一般要落在求經緯綫長度上。同一經綫上兩點間距離為111韆米×緯度差,同一緯綫上兩點間距離為111韆米×經度差×緯度的餘弦值。題目中的第3題要求根據地理坐標判斷甲乙兩地距離。
但不同的是兩地分彆處於不同的經緯度,其處理辦法是利用數學上的等效法,將所夾的經緯綫長與兩點連綫等效為一個直角三角形,利用公式分彆求齣兩直角邊的長度,然後根據勾股定理進行估算求值。
以經緯網為背景的地理計算,由於問題背景不同,命題形式靈活多變,但解題都要抓住問題的實質,其突破口都要從利用公式計算長度開始,注意條件信息的轉化和閤理進行估算。
寫在最後:
期待同學們在下方留言 “ 打卡 ”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