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9:05:04 AM
這是許世友將軍指揮的最後一場戰役, 1979年,當得知越南入侵我國領土之後,許世友怒不可遏,已73歲高齡的他毅然披掛上陣,僅用瞭不足 1個月 的時間,他便指揮部隊直指越南首都― 河內 。
而就在許世友準備大鬧河內之時,中央軍委卻突然下達瞭撤軍的命令,雖心有不甘,可許世友毅然奉命撤軍,可在撤軍之際, 他卻下達瞭一係列“大膽”的命令,而也正是這些命令,為中越邊境換來瞭數十年的和平。
許世友
那麼,在我軍勝券在握之際,中央軍委為何要下令撤軍?而在撤軍之際,許世友將軍又下達瞭哪些命令?這些命令究竟給越南帶來瞭怎樣的後果?今天冷哥就帶大傢一起走進當年令人拍手稱快的對越自衛反擊戰!
1973年,美國陸續從越南撤軍,越南戰爭宣告結束,1976年7月,越南實現全國統一,宣布建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
圖片源於網絡
當時的國際環境波詭雲譎,變數無常,美國、蘇聯在當時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蘇聯在世界各地進行瘋狂擴張,聯閤布署一些國傢去侵略其它地區,逐漸呈現齣蘇攻美守的局麵。
為瞭改變現狀,美國開始嚮中國釋放齣緩和關係的信號,試圖通過拉攏中國以達到聯中製蘇的目的,中國立刻抓住時機,主動邀請基辛格和時任美國總統的 尼剋鬆 訪華,有效緩和瞭中美的敵對關係,同時中國恢復瞭聯閤國的一切權利,國際環境有所好轉。
1979年1月1日,美國徹底結束與台灣的正式建交關係,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同時放棄對中國大陸的封鎖和孤立, 中美正式建交 。
尼剋鬆訪華
正是由於中美建交,使中國和越南的關係齣現瞭一定的縫隙,畢竟美國攻打越南長達15年之久,這十五年來,越南長期處於水深火熱、民不聊生的艱難境遇中,敵人的朋友就是敵人, 可以說中美建交是越南試圖侵略中國的導火索。
越南試圖侵略中國的另一個原因是中蘇關係的持續惡化,中國和蘇聯隨著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意識形態分歧到七十年代的兩國關係空前緊張,越南都悉數地看在眼裏。
當時中國的發展不如蘇聯,也沒有蘇聯強大,盡管在1955到1975年間的越南戰爭時期,中國本身就處於睏難探索、一窮二白的發展時期,卻還是嚮越南資助瞭超 200億美元 的物資和軍事設備,甚至還派遣軍事人員去援助越南抗戰,但越南戰爭結束後,越南卻背信棄義,見利忘義。
圖片源於網絡
越南采取瞭實用主義,在中國和蘇聯間,它選擇瞭蘇聯,畢竟相比中國,蘇聯可以給予越南更多好處。
當時的越南就是一顆牆頭草,見風使舵,哪兒有利益就往哪兒倒。
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在越南這兒展現得淋灕盡緻。
再加上越南戰爭中以美國戰敗撤軍為結果和美國在撤軍時留下瞭大量精密的武器設備,越南的自傲心和野心開始極度膨脹,甚至企圖將周圍的老撾和柬埔寨都納入越南的版圖。
圖片源於網絡
中國並沒有齣資齣兵支持越南侵略的計劃,越南便惱羞成怒,在投靠蘇聯的同時將中國納入瞭敵對目標。
確定好戰略目標的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在戰後沒有選擇休養生息,富國強兵,反而選擇大肆推行地區霸權主義,一麵發動武裝入侵老撾和柬埔寨,一麵公開反華。
同時越南還在與我國西南邊界接壤處製造瞭 浦念嶺、庭毫山等多起流血事件 ,公然推倒界碑進入我國界內,殘害百姓,打傷邊民;還強占中國南沙群島96%以上的島嶼。
庭毫山
是可忍孰不可忍,雖然我國極不希望打響戰爭,但是越南已經把戰火燒到瞭傢門口,如果一味忍讓退避,換來的反而是他們更加囂張的氣焰。
1979年2月17日,為瞭維護邊境安全,隨著中央的一聲令下,轟轟烈烈的 對越自衛反擊戰 拉開瞭序幕。
功勛卓著,揚名立萬
這是一場大快人心的反擊戰。 僅用瞭1個月的時間,我軍便長驅直入,直抵越南首都河內前沿,若當時我軍願意,如今的越南或已成為瞭中國領土。可殊不知, 在反擊戰打響之前,我軍卻齣現瞭無將可派的艱難局麵。
圖片源於網絡
戰爭打響之前,為瞭速戰速決,我國做齣瞭緊密的部署。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派解放軍兵分東西兩綫,從雲南和廣西同時嚮越南發起進攻。
西麵的雲南戰綫以熟悉越南戰法的昆明軍區司令員 楊得誌 為總指揮,可東綫的一號指揮人選卻讓黨和國傢的一眾領導人犯瞭愁。
當時中國已近八十年代,有二十多年沒有參戰打仗瞭,曾經參加過戰役且有經驗的老將大多都已年老體衰或去世,一時間很難找齣適閤的指揮人選。
最後,在軍委副主席的提議下,由廣州軍區司令員 許世友 掛帥齣徵。
和許世友
齣徵之時,許世友已到古稀之年,但由於他自小學武,又是軍人齣身,所以身體素質比一般年輕人還要好。
在國民黨“圍剿”中,他曾7次參加敢死隊,2次擔任敢死隊隊長;在不同時期戰爭的多次戰役中皆身居要職,有勇有謀,戰功纍纍,作戰抗敵經驗豐富,是指揮官的不二人選。
1979年2月17日 ,中越邊境萬炮齊發,響徹雲霄,戰士們整裝待發,隻待一聲號令,便衝嚮戰綫,勇猛殺敵,揚我國威。
圖片源於網絡
國之領土,神聖不可侵略,分毫不讓。
炮擊結束後,東綫作戰部隊分三路嚮越南進發,解放軍部隊遭到強烈阻擊。
戰士們頂著槍林彈雨,在許世友的統一部署下,靈活變換戰術,穿插迂迴,淺近縱深,步坦協同,不同的方法交叉使用,經過一個星期的時間,解放軍就占領瞭越南高平。
2月27日, 諒山戰役 正式打響,周邊的越軍悉數被攻破,諒山已陷入重圍,隻剩下斷壁殘垣,烽煙四起,破敗不堪,此次戰役共殲敵萬餘人。
圖片源於網絡
3月上旬,解放軍一路高歌猛進,愈戰愈勇,整個越軍346師被殲滅,越南北部的所有重要戰略要地均被攻破,我軍直指越南咽喉――首都河內。
戰爭形勢一片嚮好,許世友打算一戰到底,乘勝追擊,讓越南和世界知道,中國人有血性,不會饒過任何試圖分裂中國領土的破壞分子。
然而就在許世友摩拳擦掌,準備大乾一番之際,北京卻突然傳來一道命名: 中國邊防部隊自2月17日起被迫自衛還擊,現已達到預期目的,自1979年3月5日起,中國邊防部隊開始全部撤迴中國境內。
許世友
馬上就要攻破越南首都,讓越南嘗一嘗自食惡果的滋味時,卻收到上級立刻組織軍隊班師迴朝的命令,勝戰在捷,又不得不被迫中止,任誰都會心有不甘。
許世友也不例外,但他深諳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軍令如山不可違的道理,也知道中央的戰略意圖―― 打亂越南的戰略部署 ,我們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纔選擇采用軍事力量震懾住越南。
中國嚮來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傢,不會主動發起攻擊,但當國之領土遭到侵犯時,即便赴湯蹈火,也要將侵略者趕齣去。
因此許世友不得不下令撤退,但對越南背信棄義、恩將仇報的行為實在氣惱,因此在撤退之前,他指著地圖對部下說道 :“撤軍是肯定要撤的,但是在撤軍之前,再給我兩個小時,讓我們的軍隊再往前拱一拱,嚇唬嚇唬越南。”
許世友
就這樣,部隊又往越南首都河內方嚮推進瞭 10多裏地 。
河內身居要職的高官以為我方軍隊還要繼續進攻,皆聞風喪膽,攜傢帶眷,倉皇齣逃,拋下平民百姓於戰亂中不顧。
在這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裏,見證瞭河內一眾人群抱頭鼠竄的場景,許世友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瞭,開始執行中央下達的撤軍命令。
許世友
在撤軍的同時,為瞭讓越南遭受到應有的懲罰,他下達瞭三道命令: 一是破壞沿途發電站、道路、橋梁、礦場等基礎設施;二是帶走工礦物資和武器,不能帶走的就地銷毀;三是在撤退的路上埋下地雷阻斷越南的反擊。
破壞基礎設施和埋下地雷,加大瞭越南想要北上侵略中國的難度;帶走武器,是切忌重蹈美國的覆轍,以防越南再有侵略他國的資本;
圖片源於網絡
越南北部的基礎設施大都是由中國援建的,其軍事武器等戰略物資也多是由中國援助的,越南引火自焚,失去瞭作為倚靠的中國,實則為咎由自取,並不值得同情。
耗時不到一個月的自衛反擊戰爭,以越南兵敗告終。
見利忘義,終食惡果
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裏,越軍被打得落花流水,囂張氣焰也不復存在,隻剩下戰亂後的破碎山河,和那急需修復的斷壁殘垣。
圖片源於網絡
此次戰爭的傷害,遠不止肉眼可見的這些錶麵現象,於無形處藏匿著更深遠的影響。
越南夜郎自大,仗著蘇聯的勢力,不斷侵略我國邊境,但蘇聯是為瞭利用越南正處於我國西南方的位置,企圖通過越南對中國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以此來牽製中國 。
可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結果讓蘇聯看清瞭真相,越南原來是如此的不堪一擊,差點被攻入首都,想要依靠它來達到牽製中國的目的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蘇聯立即就減少瞭對越南的資助。
如果從一開始越南沒有選擇走投奔蘇聯、侵略中國的這一條道路,或許在中國的幫助下它會發展得更好,因為當時正值八十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進行得如火如荼,越南作為中國的鄰國,分一杯改革開放紅利的羹也不是不可能的。
圖片源於網絡
雖然對越自衛反擊戰在1979年3月16日隨著中國的撤軍完成就已經結束瞭,但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越南卻不甘失敗,依舊不斷挑釁 ,和中國展開瞭數十年的拉鋸戰 ,不時地在中越邊境挑起戰火。
這十年間,越南的發展嚴重滯後。
因為戰爭的需要,越南軍事人員嚴重不足,六韆萬的人口,卻有著上百萬人的軍隊,這麼多軍人從何而來?
原來越南通過將徵兵人士的年齡調整 為14歲到45歲 ,下至青少年,上至身體機能已在迅速衰老的中年人,都是徵兵的目標。
雖然徵兵人數上去瞭,但卻失去瞭教育。
圖片源於網絡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可本應在窗明幾淨的教室裏學習的孩子,卻被迫扛起槍奔嚮戰場,何來教育之說,沒有教育,科技又從何而來呢?
教育的缺失,是一個民族最大的悲哀。
戰爭給越南帶來瞭無盡的苦難,不僅錯失瞭經濟騰飛的機會,導緻人民食不果腹,艱難度日,更剝奪瞭孩子們上學的機會,若一個國傢想要崛起,如果不大力發展和依靠教育,顯然是天方夜譚。
經年纍月,如今越南經濟的發展仍十分落後,不能不說與當年的戰爭毫無關係。
圖片源於網絡
戰爭是兩個國傢的博弈,卻是兩國人民的苦難,惟願世界和平,人們安居樂業。
抗日戰爭期間,不計其數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為中華民族換來瞭獨立;解放戰爭期間,數以萬計的我軍將士用血肉之軀為我國爭取來瞭解放;抗美援朝期間,無數誌願軍戰士用意誌和頭顱為新中國打贏瞭 “立國之戰” 。
無論是後來的對印自衛反擊戰還是對越自衛反擊戰,我們國傢經曆的每一場戰爭,都是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勝利,也正是因為有無數先烈的浴血奮戰,纔有瞭我們國傢如今的繁榮富強。
圖片源於網絡
我們除瞭要時刻銘記革命前輩的英勇事跡以及偉大付齣之外,更應該居安思危、腳踏實地砥礪前行,隻有這樣,我們的國傢和民族纔能擁有更光芒萬丈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