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說來有些諷刺。
至於口碑,豆瓣評分分彆2.7,3.0,4.8........
沒多久,又有部愛情片在我們的院綫上映。
不僅連續一周至霸豆瓣熱搜,更是成為瞭最近院綫的口碑第一。
可能很多人看到這裏已經猜到——
沒錯,正是菅田將暉和有村架純主演的《花束般的戀愛》。
所以,為什麼我們的市場上越來越難見到能夠打動人的純粹的愛情片瞭呢?(去年的《愛情神話》底色帶喜劇)
那就是——
“生活感”。
01、
什麼是愛情電影中的“生活感”?
先藉《花束版的戀愛》說話。
小娟和小麥,素不相識的兩個人,從偶遇到喜歡再到同居,靠的不是編劇強行製造的一見鍾情,而是無數微小的共鳴。
第一次見麵,穿著一模一樣的小白鞋。
在咖啡館交流最近在讀的書籍,帶著忐忑和期待,卻驚喜地發現對方跟自己一樣。
都喜歡用電影票據來做書簽。
在淩晨的東京馬路上閑逛,小娟很認真地跟小麥說起自己一直以來的睏惑——
石頭剪刀布,布不可能贏得過石頭吧。
就是這一句話,讓一直以來抱著相同睏惑,卻總以為自己是怪咖的小麥欣喜欲狂:我認識瞭一個和我想法一樣的人。
接著小娟到瞭小麥傢,站在他的書架前,感嘆——
這就是我傢書架的翻版啊。
的確,在車站錯過瞭最後一趟車,反而因此認識瞭一個跟自己誌同道閤的人,按照我們平時的生活邏輯,有些過於“巧閤”。
但這些層層鋪開的細節,如同顆粒一樣,一點一點地填滿瞭兩個人之間的距離。
讓人覺得這樣的浪漫開端很自然,很真實。
最重要的是相愛如此,不相愛同樣如此。
究竟是什麼時候,一對情侶會發現自己跟對方已經不再閤拍呢?
可能是,小麥不再有空陪小娟去看舞台劇,也不愛看書,齣差的時候匆匆忙忙地把她韆叮萬囑的書扔在瞭車尾箱。
可能是,倆人難得一起去書店,小娟發現瞭今村夏子的新書,興高采烈地去找小麥,卻發現他正在書店的另一邊認真地看著成功學書籍。
也可能是,小麥忽然意識到,《黃金神威》追到第七捲他就再也沒有看過瞭。
而曾經大傢都喜歡看的文藝電影,現在看瞭會瞌睡。
這些微小的事件和瞬間,就像牆上逐漸生長的裂縫,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瞭愛情給人帶來的遺憾。
而所謂生活感,其實就是那些填充著我們生活的細節——
就像鼕日陽光中飄揚的一粒粒灰塵,真切地讓人感受到瞭生活中時光所留下的痕跡。
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縱觀我們大多數的國産愛情片,卻幾乎都難以做到。
02、
沒有任何過渡、沒有任何動機,男女主角就走到一往情深的糾葛中;好似要現身說法何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舉個例子。
許光漢和章若楠主演的《你的婚禮》,一上來就是男主愛女主愛瞭15年。
在這15年裏,他為瞭追她,懸梁刺股,考上瞭同一所學校;又為瞭她頂住台風吹倒的重物而受傷,不得不放棄自己的遊泳運動員生涯。
即便自己已經有女朋友,依然無怨無悔地跟著她。
如此癡情的15年,然而從女主角齣場到男主角墜入愛河,總共隻花瞭多少時間呢?
隻需要三秒鍾的注視。
電影《我要我們在一起》的時間要久一點。
男主角看著女主角,然後用瞭......吃完一根冰棒的時間纔決定愛上她。
大多數人,現實生活中,買哪雙鞋、去哪裏吃飯,尚且經曆一番內心的掙紮,左右的權衡,但在這些電影裏,愛上一個人隻需要——
一次迴眸。
可能這些電影的所有編劇全都過於深愛席慕容的《迴眸》,把那句“前世的五百次迴眸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當成瞭一生的愛情神話。
所以在這些愛情片裏,每每都隻需要一次迴眸就足以換來一生的癡戀。
不光男主角如此,女主角愛上男主似乎也沒多大區彆。
《十年一品溫如言》,男主角經過走廊去上體育課,女生就要發狂一樣尖叫,好帥啊。
《月半愛麗絲》,關曉彤一看到男主,就“好帥啊,好想和他談戀愛”。
這種毫無生活感的粗暴描寫,不僅體現在相愛的開始,也體現在各個方麵。
例如,人物性格的呈現。
編劇的守則本應是少用形容詞、多用具體事件來展示一個人的性格。
比如,《花束》的開頭僅用幾分鍾,拍瞭小娟去拉麵店打卡,寫自己的拉麵品鑒博客,遇到自己並不喜歡的圓滑男生。
僅僅七八分鍾,幾個生活事件,各自的人物形象就已經立瞭起來。
可國産愛情電影偏偏喜歡反其道而行,恨不得給你製作成有聲廣播——光聽就行。
像是《十年一品溫如言》的開頭,直接就是自我介紹——
我叫xx,
我是一個在生活中非常xxxx,
我來北京x年瞭,我在xxxx上班,是一名xxxx,這個人叫xx,是我的好朋友。
除此之外,還有結局。
如同前麵所說,《花束》對於兩個人感情變冷有著非常生活化的描述。
而國産愛情電影一般怎麼引導戀情的結局呢?
答案:不引導,突然死亡法。
《左耳》,女主角黎吧啦死於車禍;《緻青春》,阮莞婚前赴約前男友,死於車禍;《八月未央》,小喬自殺,未央車禍;《不要忘記我愛你》,星玥死於難産。
好似男男女女,蕓蕓眾生,沒個撕心裂肺的生離死彆就不配談一場戀愛。
03、
我們不是沒有過好的國産愛情片。
同樣是一見鍾情,電影《獨自等待》(2004年)是怎麼講的呢?
男主夏雨剛齣場的時候,就是哥們兒輪番給他灌輸泡妞大法。
比如,把手機拍在吧台上,所以就有瞭以下這番對話——
“哎,拿著,給你的。”
“什麼呀?”
“趕緊給你媽打個電話,說你今晚不迴傢瞭。”
結果呢?
自然是以“你個流氓”和女生一巴掌呼過去收尾。
不用旁白灌輸,一個有點二、有點痞,百無聊賴的愣頭青形象就齣來瞭。
接著,當他遇上李冰冰,真的一見鍾情喜歡上對方,那種尬裝齣來的痞子味道瞬間消失,反而露齣瞭緊張拘束的笑容。
心動,還是“隻是無聊的撩撥”,一下子就有瞭對比。
再往後,還有各種細節的處理,比如——
夏雨一臉不好意思地說,沒齣版過。
夏雨又想耍一下酷,說,留著下迴再跟你說吧,省得沒話題。
可惜酷不過三秒,就老老實實地坦白,我還想再見你。
簡簡單單幾句話,把遇上心上人,想要裝酷,給對方留下印象,卻又忸怩忐忑的感覺,錶現得淋灕盡緻。
不難發現,好的愛情故事——無論是電影、電視劇,無論齣自哪裏——往往不是聲嘶力竭的愛恨情仇,就像文章一開始所說的,它需要的恰恰是那些不動聲色的細節。
國産劇《過把癮》(1994年),被評為「國産愛情第一劇」;故事雖然跟《花束》不同,可核心卻殊途同歸——
“沒有一個壞人,也沒有什麼破壞性力量,可兩個相愛的人就是會慢慢陷入死結。”
而它是怎麼拍這個愛情故事的呢?也是細節。
與此同時,鏡頭切迴女主的錶情和眼神��
一個人的體貼,以及另一個人的心動,通過畫麵清楚地展現在觀眾麵前。
這不比深度濾鏡下的星星眼和癡漢臉強多瞭。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青春電影裏經典的《藍色大門》。
鏡頭追隨著他,而屏幕外的我們都清晰地知道,那其實是女主在後麵跟蹤的視角。
也因此清晰地感受到簡單的鏡頭跟拍所帶來的那種偷窺心上人的微妙氣氛。
接下來,到瞭紅綠燈處,男主發現瞭跟在身後的女主,注意到瞭對方在看他,於是嘴角邊不自覺地露齣瞭男生受關注時的那種,自信而神采飛揚的笑容。
他往前走瞭一點,她也跟上去,反過來,她往前一點,他也跟上去。
就像太極推手一樣,你來我往,青春的情愫油然而生。
曖昧、麯摺、朦朧、若明若暗,像不像大多數人少年時期心動時的微妙心情?
《花束》的編劇阪田裕二是這樣解釋如何刻畫筆下的人物情感對話的——
隻寫一個乾巴巴的“喜歡”,是沒辦法感受喜歡的。
而大部分國産青春愛情片,卻總是不愛去描述這些生活細節體現齣來的暗昧。
可惜,那種“一見鍾情”,其實更像是一種霸總式的自戀:很好,你成功地引起瞭我的注意。
好笑的是現實中,又有多少人能成為所謂的“霸總”?
說到底,生活感,其實就是“人味兒”。
而不尊重生活,又如何寫齣更豐富的“人味兒”?
如何寫齣無論情侶還是單身都會被打動的愛情故事呢?
《花束般的戀愛》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