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6/2022, 7:19:07 PM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參考
對乙酰氨基酚是全球使用最廣泛的鎮痛藥,通常是治療慢性疼痛的首選藥物。
眾所周知過量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存在重大風險。然而,在治療劑量下長期使用對乙酰氨基酚的安全性,仍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其中一個關鍵的研究領域是對乙酰氨基酚對血壓(BP)的影響。
多項觀察性研究錶明,對乙酰氨基酚會升高血壓。然而,乾預性試驗仍然存在規模較小、效能(power)不足的局限性,因此並未影響臨床實踐。為瞭解決這一問題,PATH-BP試驗比較瞭常規服用對乙酰氨基酚和匹配的安慰劑對高血壓患者血壓的影響。近期,Circulation雜誌發布瞭這項研究的結果,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研究方法
在這項雙盲、安慰劑對照的交叉研究中,110人隨機分配到接受對乙酰氨基酚1剋,每天4次,或服用匹配的安慰劑,為期2周,然後經過2周的洗脫期,再轉到另一種治療。
在每個治療期的開始和結束時,測量24小時動態血壓。
研究的主要終點是比較安慰劑和對乙酰氨基酚兩組之間,從基綫到治療結束的日間平均收縮壓變化。
圖1 研究流程圖
研究結果
13名患者完成瞭兩組研究。
與安慰劑相比,常規對乙酰氨基酚導緻日間平均收縮壓顯著增加(P
對乙酰氨基酚組:132.8±10.5至136.5±10.1 mmHg;
安慰劑組:133.9±10.3至132.5±9.9 mmHg。
經安慰劑校正後,增加4.7mmHg(95%CI 2.9-6.6 mmHg)。
日間平均舒張壓增加情況(P=0.005)分彆為:
對乙酰氨基酚組:81.2±8.0至82.1±7.8 mmHg;
安慰劑組:81.7±7.9至80.9±7.8 mmHg。
經安慰劑校正後,增加1.6mmHg(95%CI 0.5-2.7 mmHg)。
24小時動態血壓和門診血壓也有類似發現。
圖2 對乙酰氨基酚和安慰劑治療後血壓的變化:改良治療意嚮分析
圖3 對乙酰氨基酚和安慰劑治療後患者血壓的變化:按方案集分析
圖4 對乙酰氨基酚和安慰劑乾預前後的實驗室值
研究結論
與安慰劑相比,每天定期攝入4剋對乙酰氨基酚,會使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增加≈5mmHg;增加瞭心血管疾病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定期使用對乙酰氨基酚的安全性值得質疑。
研究述評
高血壓的發病率持續上升,盡管治療率有所提高,但大多數患者人群的血壓控製仍然難以實現,隻有不到一半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血壓達到
藥物所緻高血壓是導緻血壓控製率不佳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往往被低估。
目前認為,至少有40-50種藥物與血壓升高有關,其中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會削弱許多一綫降壓藥的效果。
從非專業的健康文獻和目前可用的許多科學文獻來看,普遍推薦對乙酰氨基酚用於“安全”替代非甾體抗炎藥,目前未建立對乙酰氨基酚與血壓升高的關聯,一般認為其對血壓沒有影響。
半個世紀前,首次發現對乙酰氨基酚會使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平均增加4mmHg,之後的許多觀察性研究普遍支持存在劑量反應關係,更高劑量的對乙酰氨基酚暴露與高血壓發生的最高風險有關。雖然相關的臨床試驗不多,但其中幾項試驗顯示對乙酰氨基酚對高血壓存在影響。
PATH-BP試驗剋服瞭既往研究的一些局限性,並提供瞭強有力的補充證據,支持對乙酰氨基酚對高血壓患者具有重要的臨床升壓作用。然而,無論是PATH-BP還是既往類似嚴格設計的試驗,都還沒有迴答一個重要的問題,即對於對乙酰氨基酚的血壓影響是否會轉化為心血管風險的增加。
關於PATH-BP試驗結論的外推性,還存在有其他問題:
1、到目前為止,試驗時間短(≤4周),這些影響是否會在長期治療中持續存在,目前仍不清楚。
2、對於基綫血壓值較低的人群,包括血壓正常或升高的人群,甚至是1期高血壓(根據較新分類),對乙酰氨基酚對血壓升高程度的影響尚不清楚。
3、對乙酰氨基酚可能對接受/未接受降壓治療的患者産生不同的影響,這一點具有可信性。
4、對乙酰氨基酚的升高血壓作用可能與劑量有關,較低劑量的對乙酰氨基酚是否對血壓有具有臨床意義的影響,是一個有待探索的問題。
盡管有越來越多的反對應用乙酰氨基酚的證據,但人們(包括大部分高血壓患者)似乎普遍認為對乙酰氨基酚對心血管的影響是無害的。PATH-BP試驗的結果可能無法明確改變這些看法,但在常規推薦乙酰氨基酚作為長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的“安全”替代品時,應有所顧忌,尤其是對高血壓患者或有患高血壓風險的患者。
來源:
1.Regular Acetaminophen Use and Blood Pressure in People With Hypertension: The PATH-BP Trial. Circulation. 2022;145(6):416-423.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21.056015.
2.Acetaminophen-Induced Hypertension: Where Have All the "Safe" Analgesics Gone? Circulation. 2022;145(6):424-426.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21.058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