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5/2022, 4:27:41 PM
唯一健在的開國大將夫人,今年是她的100周歲華誕。
她與丈夫羅瑞卿攜手從抗日時期走嚮和平時期,他們倆在艱難歲月中彼此相依,是革命時期令人羨慕的情侶,二人在軍旅中的佳話流傳至今。
郝治平與羅瑞卿二人於1941年結婚,
一起生活瞭三十七年,共同撫養瞭八個孩子,
這些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都成為瞭優秀的人,他們分彆從事於我國軍事、醫學、科學、經濟領域,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做齣瞭極大的貢獻。
巾幗不讓須眉
1922年,郝治平齣生於河南省的小山村,父母的開明,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給瞭她很大的影響,小的時候,她就被送入學校念書。
後來,郝治平憑藉著努力和聰慧,考上瞭開封省立女中,
是當時臨漳縣,第一個到開封上學的女學生。
由此可見,從學生時期,郝治平就展現瞭與其他女子極大的不同,良好的教育也為後來她從事革命事業做鋪墊。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民族危亡,百姓任人宰割,15歲的郝誌平發齣瞭“誰說女子不如男,我要抗日打鬼子”的心聲。
她在布告欄裏看到“抗日革命大學”發布的招生信息後,便商量著連夜跟著姐妹一同離開故裏,本該是與人結伴,但是由於另一個女孩被傢中父母發現,無奈之下,年輕的郝治平隻好獨自一人踏上瞭加入共産黨的旅途。
一路坎坷,她終於到瞭山西運城的“抗日革命大學”,卻
沒想到這裏隻是一個空招牌。
於是,她又一次踏上瞭加入共産黨的旅途,隻不過,這次不一樣,他們前往的地方正是革命的主要根據地――延安。
郝治平終於如願以償,成功地加入瞭共産黨
。
1939年,抗日進入相持階段,中央下達“韆人渡黃河,挺進華北敵後”的任務。
由於任務艱難,考慮到戰時的危險,上級發布“盡量不讓女同誌去”的通知。
郝治平得知後,怕自己不能去前綫,於是立即去找瞭領導,錶示抗日不上前綫,不見鬼子,她在抗大學的知識和來延安的壯誌都無處施展。
在
郝治平的堅決態度下,領導們被她打動,同意瞭她的請求。
部隊來到瞭晉察冀,郝治平任女兵連排長。
晉察冀的指揮員得知羅瑞卿的抗大有女兵連,便提齣要派齣一些人在這裏幫忙。
郝治平生怕自己被留下來而去不瞭敵人的後方
,於是,她和連長一起去找校領導辦公室。
時任抗日軍政大學的副校長職務的羅瑞卿碰巧不在。
倆人便
留下一張署有名字的字條,
錶明自己想繼續跟著抗大走的決心。
相知到相戀,生死與共
雖然留下瞭紙條,但是
羅瑞卿隻淺淺地知道郝治平的名字
,在數韆個學員中,他並不知道郝治平是誰。
而郝治平對羅瑞卿印象很深刻,這位指揮員經常站在台上大聲講話,很是令她尊敬和崇拜。
在一次機緣巧閤下,部隊在河邊村子裏停下來休整。
傍晚,
郝治平獨自在河邊散步,碰到也是一個人散步的羅瑞卿。
郝治平嚮他敬禮後,羅瑞卿詢問她叫什麼名字,郝治平大聲的迴答完畢後,直直的敬瞭個禮就走瞭。
這次邂逅,
充滿活力的郝治平終於給羅瑞卿留下瞭深刻的印象。
1940年,
羅瑞卿帶領軍隊轉移到太行山的革命區,任軍隊政治部主任,
他在那裏參與瞭指揮百團大戰和領導華北抗日遊擊戰爭。
與此同時,郝治平在抗大畢業後,也被調到中央北方局黨校學習。
在深造的期間,
二人接觸的機會也變得多瞭起來
,羅瑞卿因為身經百戰,所以常去給學生們講課,也很受學生歡迎,每次他開講課,好學的郝治平總是會有一大堆問題提問,兩人便因此熟悉。
相識,郝治平早於羅瑞卿,而産生戀情,羅瑞卿卻早於郝治平。
通過郝治平朋友的牽綫,兩人的距離越來越近。
終於有一天,
羅瑞卿嚮郝治平求婚,
此時,郝治平心中也早已明白瞭自己的心意,聽到鍾意的人對自己求婚,她錶示希望羅瑞卿可以等到自己畢業。
1941年4月3日,在同誌們的歡呼祝福下,
二人成瞭婚,此時羅瑞卿35歲,郝治平19歲。
他們雖然相差瞭十六歲,但在艱苦的抗日環境下,他們之間早已心靈相通,彼此依靠。
次年,羅瑞卿和郝治平有瞭第一個孩子。
孩子剛一齣生,敵人便開始瞭對太行山的大掃蕩,無奈之下,隻好連夜轉移。
夜幕降臨,羅瑞卿騎著馬在前麵指揮,郝治平和孩子因為跟不上部隊的行軍速度,隻好在最後麵緩慢地走。
羅瑞卿雖然十分憂慮妻兒,但是他有更重要的責任在身上,唯一能做的,就是解開馬搭子上的一塊油布,蓋在女兒的破籃筐上,為她抵禦住一絲寒冷。
可是,鼕天的大山上怎麼可能僅用一塊油布就能取暖,看著自己的女兒瑟瑟發抖,身體變僵,二人也沒有辦法。
郝治平抱著裝著孩子的籃筐,依偎在巨石下麵,躲避敵人的炮火,一個炸彈過來,郝治平剛恢復意識,就發現孩子的籃筐被土沙掩埋。
就這麼絆絆磕磕的一路行走,終於看到瞭認識的老鄉,
郝治平將孩子交給瞭老鄉撫養
,在老鄉再三保證下,她終於放下心,又毅然決然的又迴到瞭部隊的隊伍中,
這個剛齣世的孩子就是長女羅峪田,抗日戰爭結束後,她纔迴到父母的懷抱。
抗日戰爭結束後,解放戰爭緊接著開始瞭,羅瑞卿作為將軍,總是在前綫指揮作戰,郝治平作為一名共産黨人也沒閑著。
夫婦兩人一起在戰爭的最前綫與敵人做鬥爭,雖然,遇到瞭很多的睏難,但是,他們對彼此總是相濡以沫,互相關心,就好像隻要兩個人在一起,不管再大的險阻,總能夠攜手共進。
令人驕傲的丈夫和孩子
建國後,羅瑞卿被中央任命為公安部部長
,每年國慶,北京天安門廣場上,都要放煙花,然而,這便是他最忙碌的時候,因此,夫人郝治平總是“責怪”他不陪著傢人孩子,但是看著自己丈夫高大的身影在城牆上矗立,她又覺得驕傲。
然而,後來讓郝治平驕傲的可不隻有當時站在城牆上的丈夫,還有煙花綻放時,圍著她身邊嘰嘰喳喳轉的孩子們。
郝治平與羅瑞卿二人一共在一起生活瞭三十七年,共同撫養瞭八個孩子,這八個孩子在父母的嚴格教導下,個個都成為瞭國傢棟梁。
長子羅箭,
雖然不是郝治平親生的,但是郝治平待他就像自己的親兒子一樣,同時,羅箭對繼母也十分尊敬,對自己也很嚴格。
他在學校成績優異,求學期間考上瞭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後來,他又進瞭
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
深造,畢業後,他潛心做科研
和妹妹羅峪書一樣,都是我國優秀的核物理專傢。
長女羅峪田
,最為繼承父母風姿,她兒時便和父母一起風餐露宿,經曆過戰火的洗禮,卻不畏懼,長大後的她與母親一樣選擇瞭從軍的道路
。
次子羅宇的公開信息很少,但可以知道的是,他在部隊裏錶現優異,
被授予瞭大校軍銜。
小兒子羅原,有著過人的經濟頭腦,後來成為瞭北京市一傢上市公司的董事長。
三女兒羅峪平,和其他孩子不同,她沒有從軍而是選擇瞭從醫,她畢業於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從事於臨床醫學。
生死與共愛更深
1975年,
羅瑞卿與
妻子結婚34周年時
,寫瞭一首詩為《憶往事書贈治平》
,在這首七言詩裏,羅瑞卿概括瞭二人從延安到太行山,從相知到相識,再到相戀,涵蓋瞭他們一起經曆的風雨,走過的歲月。
一句“生死與共愛更深”,直接抒發瞭二人一同經曆過生死,情比石堅的愛情。
1978年,羅瑞卿已經72歲,他嚮中央請示,去外國治療腿上的舊疾,郝治平為瞭照顧他,一同前去,手術前一天,心係丈夫的
郝治平,手拿鮮花,乘車兩個小時去醫院看望丈夫
,“放心吧,一切都會好的”羅瑞卿這麼說的,臉上掛著笑。
那時,誰也未曾想到,這一幕便是永恒,這一笑便是永遠。
郝治平坐在外麵等待著見自己的丈夫,期間,她幾度掩麵哭泣,但
因為害怕感染,醫生終是沒允許她進入看望。
經彆人勸說下,她迴到瞭酒店,還沒等休息,醫院裏就傳來瞭噩耗――
羅瑞卿因心肌梗塞去世。
他們夫婦二人,一次又一次地從虎口脫險,隻因二人攜手共進,但郝治平知道,這一次,便是永彆。
這位一生傳奇的女子,並未因為丈夫的突然離世而從此一蹶不振,相反,郝治平女士一心投入到瞭工作中。
她勤勤懇懇,不曾終止學習,現在,
郝治平女士已經一百周歲瞭,她還在書寫著屬於自己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