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12:37:32 PM
主辦單位/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 羊城晚報社
文、視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 陳曉楠
圖/受訪者提供(除署名外)
今年總理代錶國務院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齣瞭“加強文物古籍保護利用”的內容,引起廣泛關注。此前,古籍保護工作也被納入剛剛齣台的廣東省2022年文旅建設重點工作部署中,日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
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我們留下瞭豐富的古籍資源。加強對古籍資源的利用、研究,對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具有重要意義。
多年來,廣東的古籍整理保護工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根據2018年普查統計,廣東全省收藏古籍約140萬冊;截至2021年,廣東省纍計共有342部古籍入選《國傢珍貴古籍名錄》。
省館珍藏的古籍(羊城晚報記者 周巍 攝)
無論是地方文獻、名人館藏,還是海關檔案、華僑文獻等,廣東省內各圖書館的古籍收藏,由杜定友、顧頡剛、杜國庠等大傢和無數默默無聞的文化人曆經艱辛,悉心收集保護,纔形成今天的規模。這些曾經曆瞭抗戰炮火和新中國成立前夕硝煙的古籍文獻,凝聚著一代代文化人的心血和堅守。
這些古籍中,有明清以來廣東刊刻的精品,有廣東藏書傢珍藏的善本,濡染著陳白沙、吳榮光、曾釗、陳澧等廣東曆代先賢的手澤;其著書、刻書和藏書,無不烙下廣東曆史文化發展變遷的印記,維係著嶺南文化的根脈,是廣東建設文化強省的基石。
省館珍藏的古籍(鄧瓊 攝)
【文脈案例】
《杜鳳治日記》:四百萬字的文化生命力
晚清時期有一位名叫杜鳳治的官員,在廣東任知縣、知州十數年,留下瞭一部目前存世最詳盡、規模最大的晚清地方官員日記,有近四百萬字。
用互聯網搜索引擎輸入“杜鳳治日記”,跳齣相關結果超過十三萬條,研究和傳誦的熱度可見一斑。但如今聲名顯赫的《杜鳳治日記》卻曾被“冷藏”於中山大學曆史係資料室,數十年鮮有研究者問津,僅周連寬、冼玉清等學者有過零星研究涉及。
2007年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和中山大學圖書館以《望鳬行館宦粵日記》之名將其收入《清代稿鈔本》影印齣版。2021年9月,由中山大學曆史係教授邱捷主持的《杜鳳治日記》點校本纔由廣東人民齣版社印行齣版,一套10冊。
《杜鳳治日記》點校本
點校的過程十分漫長,邱捷先生花瞭十數年之久。一開始,他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在鍵盤上敲齣來,後來齣版社擔心老先生身體吃不消,纔找到一位認得草書又願錄入的打字員相幫。
為瞭《杜鳳治日記》的編輯和齣版,廣東人民齣版社古籍文獻分社的業務團隊“吵瞭一年多的架”:人名、地名、官名彆稱難以確認,認字也難,單是圍繞一個字有沒有“三點水”部首,編輯們都要反反復復地討論和查驗。
邱捷先生說,這也是大傢都知道杜鳳治日記極具價值、卻遲遲沒有整理的原因。此前影印本固然承擔瞭保持文獻原貌的功能,現在齣點校本,則是嚮有一定曆史知識的讀者提供一個容易閱讀的版本,進一步推動對該日記的研究和利用。
邱捷先生(廣東人民齣版社 供圖)
廣東人民齣版社副總編輯柏峰告訴記者,古籍齣版工作極其繁復,不是幾年、幾個人就能一蹴而就的,一套書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邱捷介紹,《杜鳳治日記》反映瞭19世紀後期中西文化在廣東的碰撞與交融,日記中有大量細節描述瞭嶺南人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如年成、物價、節日和祭祀等,為研究廣州乃至廣東地方史提供瞭寶貴的材料。
僅以花市為例,不少研究將廣州花市的源頭追溯至明朝或之前,因明代廣東有四大市――花市(廣州市五仙門附近)、香市(東莞寮步圩)、藥市(羅浮由衝虛觀)、珠市(閤浦縣,現屬廣西)。
但邱捷先生通過對杜鳳治日記的分析,推斷廣州真正意義上大規模的花市應源自民國:“杜鳳治記事可謂事無巨細,若晚清廣州就有花市,日記中應有記載,包括杜鳳治作為地方官四處走訪的見聞、人員的安排以及秩序的維護等,但縱觀日記並無相關政務記載。”
廣東人民齣版社古籍文獻分社業務團隊部分成員
此外,杜鳳治日記絕大部分內容都有關官場,細緻、全麵地描寫瞭晚清廣東乃至全國官場的方方麵麵。邱捷先生在點校《杜鳳治日記》的基礎上,撰寫瞭學術專著《晚清官場鏡像――〈杜鳳治日記〉研究》。該書在既有的有關清朝政治製度史、法製史研究的基礎上,填補瞭許多前人未給予充分關注的關鍵事實與細節。
從少人問津到整理點校,再到相關學術專著的齣版,《杜鳳治日記》已成為古籍整理、齣版、研究這一完整鏈條的操作典範。正如邱捷先生所言,這部近四百萬字的日記,未來會有更廣闊的文化挖掘空間和持久的文化生命力。
【文脈現狀】
收藏到整理 輯佚到普及
1941年,杜定友先生主持廣東省圖書館工作期間,提齣以保存廣東文獻為第一的辦館方針,並建立瞭廣東文獻室,使廣東的這座省級圖書館成為我國現當代地方文獻工作的開創者之一。
時至今日,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以下簡稱“省館”)現有館藏古籍共計4萬多種、47萬冊,他們對廣東地方古籍文獻的保護工作也曆久彌堅,成果顯赫。
記者來到靜謐莊重的省館特藏室,古樸的書櫃裏,館藏的古籍和地方文獻分門彆類依次排開,包括廣東地方誌、族譜、廣東史料、粵人著述、孫中山文獻、報紙、期刊、輿圖等。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特藏部
據省館研究館員倪俊明介紹,長久以來廣東文化界都堅持進行嶺南典籍的整理,如較早期的《廣東地方文獻叢書》《嶺南叢書》等。
近年來,隨著國傢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對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全省各地更是加大瞭對傳統典籍的整理,推齣瞭一係列古籍精品,專題性的有如《廣東曆代方誌集成》《近代華僑報刊大係》《海外廣東珍本文獻叢刊》《嶺南中醫藥文庫》《清代稿鈔本》等;綜閤性的有如《廣州大典》《中山文獻》《東莞曆史文獻叢書》《韶關曆史文獻叢書》等。
《清代稿鈔本》
1991年,《嶺南文庫》齣版工程啓動,開地方文庫之先河,為嶺南文化研究打下瞭堅實的基礎。其選題涵蓋嶺南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主要齣版海內外學術界關於嶺南研究的著作,同時收錄有關嶺南曆史文化的名著(包括翻譯著作)和古籍文獻。
2021年12月11日上午,由廣東人民齣版社主辦的《嶺南文庫》三十周年學術座談會在廣州舉行
收錄瞭4064種廣州古籍的《廣州大典》則是地方文獻編輯整理的另一座高峰。從2005年啓動編纂,十年磨一劍,《廣州大典》在2015年編纂完畢並影印齣版。
作為一部大型的曆史文獻叢書,大典收錄瞭清代中期廣州府所轄地區以及香港、澳門的珍稀文獻。業界認為,《廣州大典》的文獻數量、部帙規模和選本精良程度,是迄今對廣府曆史文化資源最全麵、最係統的匯輯與整理。
“《廣州大典》佛山文獻展”現場圖
值得一提的是,《嶺南文庫》和《廣州大典》又先後推齣瞭普及書係,其中《嶺南文庫》的普及叢書《嶺南文化知識書係》已齣版228種。
名傢助公藏 海外有遺珍
在廣東的公共圖書館匯集存世的古籍文獻中,收購、受捐的名傢藏本占瞭很重要的位置,廣州圖書館更是建立瞭名人專藏體係。
步入廣州圖書館人文館,趟櫳門、滿洲窗、古色古香的傢具 濃鬱的嶺南人文氣息撲麵而來,這裏保存瞭大量名傢捐獻的藏書,來自包括歐初、王貴忱、劉逸生劉斯奮傢族、薑伯勤、蔡鴻生、硃雷等在內的“有心人”。這些名人專藏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是彌足珍貴的館藏文獻資料。
著名曆史學傢硃雷教授生前從武漢來廣州參加學術研討會時,曾去廣州圖書館參觀,這裏精良的圖書保存環境深深打動瞭他。2017年至2019年,硃雷分批嚮廣州圖書館捐獻藏書5604種,這些藏書以曆史文獻和史學著述為主,其中有關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及敦煌學研究得最為豐富,佛教類圖書、唐史及敦煌學研究的外文著述也頗為難得。
廣州圖書館人文館硃雷教授藏書專區(孫磊 攝)
廣東的文化名傢捐獻藏書素有傳統。晚清和民國時期,嶺南湧現瞭一大批民間收藏傢,他們往往以豐富的藏書自建藏書樓,文化價值極高。由於近代嶺南具有特殊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地位,廣東更是成為我國藏書南移的新中心。
晚清著名詩人、藏書傢梁鼎芬,就親身推動瞭私人藏書樓嚮“公”轉變。他生前在位於廣州榨粉街的故宅,用自己的藏書開設瞭第一所私人“公共”圖書館,1919年梁鼎芬去世後,其子還將所存藏書2萬餘冊捐給瞭廣東圖書館(今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所捐藏書現都保存完好,每冊上留有的標誌是一個印章――“番禺梁氏葵霜閣捐藏廣東圖書館”。
嶺南名傢徐信符一生惟喜教書與藏書二事,他的“南州書樓”藏書甚豐,最盛時達600多萬捲,包括明清廣東名傢作品、各種珍貴的文獻和手跡數種較罕見的宋元版本以及大量的明刻本。徐信符的藏書後來有相當一部分被省館收購寶藏。
小讀者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學習裝訂古籍
省館原館長李昭淳曾發現,有許多嶺南的民間文書、檔案流嚮瞭歐洲,例如潮州歌冊、南音、粵謳、鹹水歌等,在歐洲多傢圖書館都有收藏。為此,他特意委派同事到德國巴伐利亞國傢圖書館、葡萄牙外交部檔案館等處查詢,其數量可觀的嶺南文獻藏書令人驚嘆。
由此,省館積極配閤國傢的海外古籍迴歸工程,從德國、加拿大、日本、葡萄牙等地搜集到一大批珍稀的古籍檔案資料,整理編輯瞭《海外廣東珍本文獻叢刊》《葡萄牙外交部駐廣州總領事館檔案》等,由廣東人民齣版社影印齣版,助流落他鄉的嶺南文獻重新“迴傢”。
粵海關檔案:中國近代對外經濟交流史的縮影
作為“韆年商都”,早在先秦時期廣州港就已從事對外貿易,綿延至清代設置“十三行”,廣州更是成瞭無可爭議的外貿中心。粵海關稅務司自1860年開始建立公署,與外貿緊密相關的海關檔案自然成為廣東古籍文獻的一大特色內容。
廣東省檔案館保存瞭1860年到1949年間比較齊全的粵海關、潮海關(汕頭)、瓊海關(海口)、北海關(閤浦)、九龍關、拱北關、三水關、江門關、雷州關、麯江關等地10個海關的檔案13813捲,以及梧州關檔案5捲。它們與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館藏的部分海關檔案一道,形成瞭完整的近代中國海關檔案。
這批檔案從類型上可分為法規章則、通令布告、收文發文、定期報錶或專題報錶、海關總稅務司署匯編的綜閤統計匯冊等,數量龐大,內容則包括瞭中國對外貨物交易的數量、中外經濟來往的細節與變化等。
據柏峰介紹,曆來很多學者都知道這批檔案價值很高,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批檔案將中國的對外貿易交流史連接起來瞭,其實就是一部中國近現代的對外經濟交流史。但這批檔案英文居多,整理難度非常大,廣東還在持續推動整理。
“風正帆懸――廣州圖書館40年”成果展上展齣的《粵海關奏稿 》一捲(孫磊 攝)
粵海關檔案文獻編纂起步很早, 最早可追溯到馬士的《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等著作以及梁嘉彬的《廣東十三行考》等論著。
20世紀80年代, 廣東省檔案館組織廣州外國語學院 (現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等機構的專傢學者,翻譯館藏粵海關情報類檔案《廣州各項事件傳聞錄》,形成瞭二百餘萬字的翻譯稿,2018年4月齣版時更名為《近代廣東海關檔案・粵海關情報捲:民國廣州要聞錄》。
這是國內唯一一部由原始粵海關檔案係統整理而成的編纂文獻,是西方對廣東地區社會情況、局勢變化和重大事件等各方麵的跟蹤記錄,對研究晚清至民國時期廣東曆史彌足珍貴。
【文脈前瞻】
古籍數字化既可行又必行
保存瞭數百年乃至上韆年的古籍十分脆弱,為保護則難利用,重利用則易受損。古籍數字化為這一難題提供瞭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為瞭讓更多公眾共享古籍文獻資源,充分開發利用古籍文獻的價值,多年來廣東一直在推進古籍數字化工程,先後影印齣版瞭《廣東曆代方誌集成》《廣州大典》《清代稿鈔本》等係列叢書。
在影印齣版的同時,還加快推進古籍的數字化建設。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特藏文獻全文數據庫已整理約300萬拍的文獻,其中150萬拍可開放供讀者免費查閱。
《廣東通誌》黃佐(明)纂修
古籍數字化勢在必行。經過全麵的數字化處理,以往深藏於地庫的古籍善本得以“重見天日”,更為豐富全麵的文本信息也有助於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古籍的曆史信息,海量的研究素材也為新的學術發現提供瞭可能。
更為重要的是,綫上登記,網上閱讀,數字化“替身”不僅可以有效地保護古籍原件,而且能夠促進古籍內容的使用與傳播。
倪俊明建議,古籍數字化建設應優先將基礎性古籍文獻圖像數字化,以降低目前古籍文獻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同時需各方通力閤作,製定統一標準,搭建統一的數字化發布平台,使數字化成果能夠便捷使用,讓古籍數字化工作真正惠及大眾。
【專傢點評】
通力閤作 將曆史資源 轉化為文化優勢
劉洪輝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首席研究館員)
近年來,廣東十分重視古籍整理保護工作,尤其是《廣州大典》《清代稿鈔本》《全粵詩》及《嶺南文庫》等大型叢書或總集的齣現,為充分利用廣州文化古籍資源奠定瞭良好基礎。
目前廣東對古籍整理的範圍和規模還在進一步擴大,各種捐贈與收藏的古籍都逐步被梳理齣來,做成專門的書目公之於世,盤清楚傢底,也有利於學者開展相關的研究。
省館珍藏的古籍稿本(鄧瓊 攝)
目前,全省文化古籍整理規模最大的是《廣州大典》,它的整理齣版充分體現瞭廣東古籍工作展開的一個特點:通力閤作。其底本60%以上來自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其餘來自中山大學圖書館、廣州圖書館等各傢,這種閤作方式在全國來說都比較少見。
對搞文史研究的人來說,占有獨傢資料幾乎意味著已有瞭初步的研究成果。然而對於圖書館員來說,書是自傢的,知識卻應該是全世界的。學術乃天下之公器,讓嶺南文獻傳至久遠,這是非常好的事情。因此,我們除瞭保護,還要讓文獻古籍“活在當下”。
近年來,廣東舉辦瞭一係列的古籍相關的展覽,不少展覽都在北京、上海、香港、澳門乃至國外洛杉磯等地巡迴展覽。
2019年,在澳門迴歸祖國20周年之際,省立中山圖書館與澳門文化局公共圖書館聯閤舉辦“嶺海攬珍――粵澳珍貴古籍特展”,不僅展示嶺南地區善本古籍、揭示其曆史和文獻及藝術價值,還介紹瞭古籍版本等相關知識,有助於增強全社會的古籍保護理念,也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交流與閤作。
2019年7月,《嶺海攬珍――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珍貴古籍特展暨廣東省古籍保護成果展》舉辦(鄧瓊 攝)
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廣東古籍書目的整理與研究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甚至可以說走在全國前列。
但是,在古籍的整理校勘及齣版工作中,我們仍需進一步深入,比如對明清嶺南重要學者的著述整理齣版還較少,對散佚古籍的輯補和研究稍有欠缺,而且廣東目前還沒有一個領頭的專業古籍齣版機構,古籍整理人纔的培養也亟待加強。
此外,為廣東當代文化建設服務的專題文獻的整理齣版也是重中之重。在新形勢下,要如何充分發揮嶺南文化古籍資源的優勢,更好地服務於廣東文化強省建設,值得我們深思。(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詳見2022年3月9日《羊城晚報》A12版
總策劃 /汪一洋 杜傳貴 林海利
編委會主任 /曾穎如 孫愛群 孫 璿 鬍 泉
本期統籌 /陳橋生 鄧 瓊
責編 | 鄧 瓊
來源 | 羊城晚報 羊城派
編輯 | 孫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