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6/2022, 2:44:08 PM
唐朝太平詩詞六首:太平世,積粟養雄兵,相看總是太平人
太平,這是中國特有的關於國傢安定,繁榮和平的詞匯。也寫作泰平。
太是巨大,特彆大的意思,可以指宇宙天地。泰是巨大安定順暢的含義。
太平或者泰平,錶達的是一種盛世的安定繁榮。
中國古代的曆史,是分裂和統一不斷演變循環推進的曆史,人們對於戰亂分裂的痛苦有著清醒的認知,沒有人願意生活在戰亂無序的環境裏,關於太平,這個詞,寄托瞭最大的愛國和熱忱。
嚮往太平,渴望太平,爭取太平,穩定太平,歌頌太平,享受太平,維護太平。
因為有句民諺,寜當太平狗,不做亂世人。
唐朝是中國古代曆史上一個繁榮強盛的朝代。在唐朝之前,中國經曆瞭長達400多年的分裂割據。東漢之後,三國兩晉南北朝,分割占據著國土,混亂的時候,多達二十多個政權並立,分裂,混戰,古中國人口從漢朝時的6500萬,降到隋朝初年的2050萬。這個中間數百年來,人們在漫長的亂世中,麵對的是朝不保夕的生存和流離。
所以當大一統的唐朝建立之後,維持安定,國傢迅速繁榮,人心所嚮,歌頌太平。
“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裏太平人。
龍銜火樹韆重焰,雞踏蓮花萬樹春。”唐 ・ 張說《雜麯歌辭 其一 踏歌詞》
作為唐朝早年上層的宮廷鬥爭,實際一直存在也激烈,比如武則天稱帝,唐玄宗登基,都是在宮廷的血雨腥風中進行。但是這是上層的內鬥,沒有影響到唐朝的基本穩定,和大部分人民的生活。
唐朝延續瞭隋朝的運河工程,又廣開道路,交通四通八達。采取科舉,從民間選拔官僚,很多人是第一次可以在中國全境旅遊。南到海南,北到玉門關,東看大海,西登巫山,京城長安,是重要的國際政治貿易文化中心,萬國來朝。
每年正月和春天,這裏迎年迎春,人們載歌載舞,這街道上的人,有很多來自全世界各地,五湖四海。這是在唐玄宗靠近民間街坊的花萼樓,在這裏迎年新年或者上元節。
唐朝人比現在的人,更豪邁奔放,善於歌舞,其中以帶著節奏的踏歌最為流行。
一場春雨之後,空氣微潤,但是影響不瞭人們的熱情,大傢湧嚮街頭,音樂聲起,載歌載舞。
唐朝還沒有宋朝之後的鞭炮煙花,但是巨大的篝火成列燃起,街道的樹上掛著無數的燈籠,人們在這裏歡度新年新春,感受太平的美好繁榮。
這首詩強調自己是長安城裏太平人,因為自西漢之後,長安城這樣的燈火璀璨,已經消失瞭數百年,是統一的唐朝,讓人們重新感受那種國傢的統一後的盛大與福利。
太平為什麼能帶給人巨大的福利呢?唐朝李白可以無障礙的齣四川,上遊終南山,上京城,下洞庭,韆裏江陵一日還,交通的成本相對低,到瞭安史之亂之後,杜甫算好路費迴傢,結果在路上走瞭兩年,客死長江的船上。此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但是安史之亂造成的動蕩還在,土匪橫行,地方武裝時常騷擾交通。這一時段是唐朝的亂世。
對於曆史隻是幾年,一個數字,對於老百姓來講,一彆可能就是一生。
“萬騎爭歌楊柳春,韆場對舞綉騏��。
到處盡逢歡洽事,相看總是太平人。”盛唐 ・ 高適《九麯詞三首 其二》
高適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他是愛國軍人。幾次做過節度使,也就是軍區司令的軍營幕僚,對唐朝北方的邊境地理戰事熟悉,五十二歲拜左拾遺,佐守潼關。五十三歲,為淮南節度使,討伐永王�U。六十歲,遷任劍南節度使。他成長成為唐朝的棟梁,不打摺扣的將軍。
他是保衛國傢和平的將軍,尚武卻不是好戰。
經曆過邊塞寒苦和戰爭殘酷的人,更加珍愛和平,捍衛和平。
又是一年春天到瞭,軍營中也有盛大的迎春活動,邊境太平,將士們騎著戰馬,高唱楊柳春天,雖然春風不度玉門關,但是守衛國門,正是為瞭國傢內地,楊柳春天覆蓋著太平歡笑著的人民。
這裏還有極其矯健的軍營歌舞,穿著麒麟服裝,對舞,這是最早的舞獅子吧。
那一韆對軍人扮演的麒麟,矯健歡快,是力量和祝福的雙加持。
這是戰爭的間歇,或者是戰爭之後的太平。
將軍把酒,看見故友同在,一種保衛太平的豪情。
或者他也想到瞭那些在戰爭中死去的人們,但是他們的犧牲,也就是為瞭眼前活著的人們的太平啊。
當看到熟悉的人齣現在眼前時,他也心潮澎湃,我相信他們是激動地擁抱過的。
因為還活著,因為活著,是太平人,依然做著太平的事業,無悔無怨。
“生長太平日,不知太平歡。
今還洛陽中,感此方苦酸。
飲藥本攻病,毒腸翻自殘。
王師涉河洛,玉石俱不完。
蕭條孤煙絕,日入空城寒。
西懷鹹陽道,躑躅心不安。” 中唐 ・ 韋應物《廣德中洛陽作》節錄
韋應物是唐玄宗的侍衛武官,他少年英武,隻有十幾歲,被唐玄宗帶在身邊。這個少年忠誠勇武,當然如此的地位,也讓他感受瞭唐朝最繁華富庶的時段。他錦綉披身,齣入宮廷,他當然以護駕唐玄宗為重要的工作核心,但是年少的他還沒有經曆真實的戰爭。
19歲之後,安史之亂爆發,他護駕唐玄宗一路去西蜀,經曆瞭馬嵬坡之變,這纔真正看到瞭什麼是亂世和戰爭。而隨著唐玄宗到蜀地,他被裁員遣散,開始瞭異地貧睏迷惘的生活,直到26歲左右,安史之亂結束後,迴到洛陽。
他所看到的洛陽,不再是盛世大唐的陪都。
他發齣瞭真切的感嘆。
曾經生長在太平年月裏,當時並不知道太平意味著什麼,身在福中不知福,身在太平不識那種快樂。如今迴到洛陽,纔感受到自己失去瞭什麼,感到瞭作為亂世,人的苦難和辛酸。
人吃藥是為瞭救命治病,可是毒藥卻傷害身體。
人們打仗是為瞭平息戰亂,但是所到之處,卻是荒蕪廢墟一片。
軍隊經過瞭洛陽,這裏被戰爭摧毀,玉石同碎。
這裏蕭條到看不見炊煙,一座廢墟空城,太陽照在滿城廢墟上,白日淒寒。
我自己徘徊在這裏,心裏何曾安寜?
我相信他看到的非常真實,他是第一批戰後進入洛陽的人,這個曾經錦綉的少年,在七年中滯留四川,吃瞭無盡的苦,但是還是被廢墟一樣的洛陽震撼到瞭。
洛陽和長安實際是唐朝的雙都。雖然我們常常以長安為主談唐朝,實際洛陽是等同長安的政治中心,早唐數位皇帝,處理國事,都在洛陽。
這句“生長太平日,不知太平歡。”是發自內心地感慨,足以給後人提醒。
“江南海北長相憶,淺水深山獨掩扉。
重見太平身已老,桃源久住不能歸。” 中唐 ・ 劉長卿《會赦後酬主簿所問》
劉長卿也是不幸福,他是天寶年間的進士,按道理可以等待官職,平步青雲,施展抱負,但是他剛剛及第,安史之亂就爆發瞭。此時他已經29歲。
雖然沒有資料錶明安史之亂他在什麼地方,但是從七年後安史之亂結束,他當的是監察禦史,也就是在戰亂過程中,他一直是跟隨在唐玄宗或者肅宗附近的。
但是不久他任命到蘇州下屬的長洲縣當縣尉。後來被誣入獄,遇大赦獲釋。時年38歲。
齣獄後的劉長卿隱居瞭一段時間。
劉長卿正直有纔乾,他是見證瞭國傢巨大變化的人,自身的命運並沒有因為他自己的努力而改善,反而被下獄,對於他來講,重見太平是雙重的,國傢和個人的。
在這樣的打擊下,他尋求山林隱居,實在是正常。
他的朋友,問瞭他幾年的狀況,也問瞭他還有什麼打算。
他嘆瞭一口氣,謝謝你記得我,我在這裏,淺水深山的地方過著。
雖然冤獄平瞭,可是我也老瞭,讓我後半生安心務農吧,我不想再經曆世事和人心之亂。
但是,這樣一個有為的中年人,說這些話事雖然是真誠的,也是感人的,但是他的性格怎麼會隱居深山?他愛著大唐啊。
唐朝有一種特殊的凝聚力,唐朝人認為這是自己的國傢,這是一種經過漫長時間錘煉的民族心理,在唐朝得到瞭凝聚和爆發。
劉長卿後來官至隨州刺史,不大,且他仕途屢遭打壓嫉恨,但是他無怨。
“太平世,積粟養雄兵。
不可輒忘徵戰意,
常時論武使兵精,防寇犯邊庭。”唐 ・ 易靜《望江南 兵要 》
這是一首特殊的《望江南》,因為通常這種詩詞麯牌是寫風花雪月,江南美景,但是 易靜卻用這種朗朗上口的韻律詞牌寫兵書。
易靜是唐朝武安軍左押衙,相當於軍區的高級武官,用詞來談論兵法,流傳下來多達700多首,堪稱中國詩詞及軍事史上的奇書。言簡意賅,具有極強的凝聚思想和戰鬥力的價值。
太平盛世,要積纍糧食養足雄壯的軍隊。
不要忘記瞭戰爭隨時可能爆發。
要常常練兵論武,來鍛煉士兵的士氣和素質,隨時防範敵國進犯邊境!
這是太平時代的軍人,居安思危,隨時準備打仗,保護國傢,抵禦外辱。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
每遍舞時分兩嚮,太平萬歲字當中。”中唐 ・ 王建《宮詞一百首 其十七 》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太平詩。因為我看到的時候,最早齣現在蒲鬆齡聊齋誌異《白鞦練篇》,一個白鰭豚化作的仙女喜歡瞭一個船上的讀書少年,最喜歡聽他念這句“羅衫葉葉”。
這是唐朝的宮廷歌舞,在安史之亂後,在各種小的動蕩之後,又迎來瞭新年新春。
俏皮的宮女們穿上華美的衣裳,跳著太平舞。
那層疊的舞衣上麵,綉著鳳凰鴛鴦和水鳥。
當跳舞的時候,衣衫打開,羅裙鏇轉,那衣衫上的綉鳥隨著舞步分開,又隨著舞步閤攏,像成雙的鳳凰,鴛鴦和水鳥,時而分開時而閤攏地相會相戲,生動有趣。
但是更有創意的是,當水鳥分飛的時候,露齣裙子中間的綉字“太平萬歲”。
這不能簡單看作是承平歌舞,那種巧心和巧思,同樣是人們內心願望的錶達。
隻有在太平時段裏,舞步輕靈飛揚,萬物有序生長,最美的愛情和生活,纔有瞭保障,纔有瞭鳳凰雙飛,鴛鴦戲水的繁榮和情感之美啊。
寫下這些,是因為我們生在盛世,要居安思危,守護來之不易的盛世和太平。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