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7:41:08 PM
唐太宗40歲時,聽說13歲的少女武則天“容止美”,於是便將她納入後宮為妃;雍正皇帝51歲時,遇見瞭15歲的謙妃,將她納入後宮引為一生摯愛;蘇東坡的好朋友,北宋詞人張先,80歲時娶瞭名18歲的姑娘為妾,之後還與她生瞭兩兒兩女,被蘇東坡調侃為“一樹梨花壓海棠”傳瞭韆年:“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裏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除此外,還有許許多多類似的例子,比如獨孤伽羅14歲時嫁給隋文帝楊堅,長孫皇後13歲時嫁給李世民,孝莊皇後13歲時嫁給皇太極……
如此種種,如果放在當今社會,那必然是一場人理倫常的爭議和風波。可是在古代社會裏,這樣的“畸戀”卻屢屢皆是,早就見怪不怪!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就瞭古人的這種婚戀現象呢?這些娶小女孩為妻的老男人們,以及這些委身老男人的少女們,他(她)們都是什麼樣的心理呢?她們幼小的身體能承受正常的夫妻生活嗎?
首先,古人們在十三四歲就開始婚配,這是一種普遍而正常的現象
十三四歲的孩子,放在今天那還是個中學生啊!結婚?生子?這在今天是令人完全不敢想象的事情,但在古時候卻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古人們的婚配年齡普遍就是在十三四歲。
為什麼會是這種情況呢?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麵的原因:
1、古人的壽命普遍不長,需盡早婚配以繁衍後代。
截止到2019年,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7.3歲,這還是基於現今發達的醫療、飲食、養生等條件下。而對於醫療條件落後,並且戰亂頻繁的古人來說就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
據中國著名社會學傢許仕廉所著的《人口論綱要》一書中的統計,夏商周秦漢時,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隻有20歲左右;唐宋元明清時,平均壽命約30來歲,元明兩朝可能還更低。
而古人對後代的繁衍又非常注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當然要早早的結婚生子,如果要按照現今晚婚晚育的標準執行,那絕嗣的風險是相當高!
2、這是國傢法律規定的結婚年齡!
人口,是一個國傢最重要的資源之一,特彆是對科技並不發達的古時候來說更是如此。耕地、織布、打仗、徭役等等,無不需要大量人力纔能完成。
所以,古時候曆朝曆代都把休養生息、人口生育當成國傢頭等大事,當然就鼓勵人們早生、多生,以此獲得大量人口。於是在古代朝廷頒布的法令中,規定的婚育年齡通常是在十三四歲。《大戴禮記》說:“男十六然後其施行,女十四然後其化鹹,閤於三小節也。中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閤於五中節也。太古男五十而室,女三十而嫁。”《墨子・節用》說:“昔者聖王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處傢;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聖王之法也”。
硃元璋
比如,唐朝時規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聽婚嫁”;明太祖硃元璋規定“男十六歲,女十四歲,聽其婚配”。後來的清朝也循明朝例……
呂思勉在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寫的《中國通史》裏提到:“無後是中國人所引為大戚的,論者每說,這是拘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意;而其以無後為不孝,則是迷信‘鬼猶求食’,深慮祭祀之絕。殊不知此乃古人的迷信,今人誰還迷信鬼猶求食來?其所以深慮無後,不過不願其傢之絕,則由於人總有盡力經營的一件事,不忍坐視其滅亡,而傢是中國人所盡力經營的,所以如此。”“不論何等組織,總得和實際的生活相應,纔能持久。小傢庭製度是否和現代人的生活相應呢?曆來有句俗話,叫做‘養兒防老,積榖防飢’。可見所謂傢庭,實以扶養老者、撫育兒童,為其天職。然在今日,此等責任,不但苦於知識之不足,(如看護病人,撫養教育兒童,均須專門智識。)實亦為其力量所不及。(兼日力財力言之。如一主婦不易看顧多數兒童,兼操傢政。又如醫藥、教育的費用,不易負擔。)在古代,勞力重於資本,丁多即可緻富,而在今日,則適成為窮睏的原因。因為生産的機鍵,自傢庭而移於社會瞭,多丁不能增加生産,反要增加消費。(如紡織事業。)兒童的教育,年限加長瞭,不但不能如從前,稍長大即為傢庭掙錢,反須支齣教育費。而一切傢務,閤之則省力,分之則多費的,(如烹調、浣濯。)又因傢庭範圍太小,而浪費物質及勞力。男子終歲勞動,所入尚不足以贍其傢。女子忙得和奴隸一般,傢事還不能措置得妥帖。於是獨身、晚婚等現象,相繼發生。這些都是舶來品,和中國舊俗,大相徑庭,然不久,其思想即已普遍於中流社會瞭。凡事切於生活,總是容易風行的,從今以後,窮鄉僻壤的兒女,也未必死心塌地甘做傢庭的奴隸瞭。”
“人的見解,總是較時代落後一些的。時代隻有新的,而人之所知,卻限於舊。對付未來的方法,總是根據既往的情形,斟酌而齣之的。所以無論如何,不能全閤。製度纔定齣來,即已不適於用。製度是拗不過事實的。”
為什麼總會有“新娘十八,新郎八十”的情況齣現呢?
這個情況主要從這幾個方麵來說――男人貪色、女子無奈、強權壓迫。
1、男人貪色。
男子貪色的真實心理都被現在的法律、輿論、風氣等給禁足瞭。而在古代,這些統統都不存在的。首先,法律允許;其次,社會風氣也都是這樣;社會風氣都這樣瞭,當然也就不在乎什麼輿論瞭。
所以,古代那些有經濟實力的老男人們纔能堂而皇之的將這些美嬌娘一個又一個地娶進門。正因此,呂思勉纔錶示:“
徹底言之:現在所謂夫婦製度,本無維持之價值。
”
2、女子無奈。
很少很少有哪一個十幾歲的姑娘願意嫁給一個六七十歲,甚至八十歲的老頭子吧,就算古時候這種情況很普遍,但大多都可用四個字來形容――“被逼無奈”。
在古時候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女子基本是沒有人權的,婚姻大事也根本由不得自己。
古代有些攀附權貴的人傢,或者是想求得一點財物的人傢,甚至把女兒當作一種工具,在女兒長大後便將她嫁入權貴地主傢的老爺為妾為婢,受盡屈辱。
還有更多女子是因為各種原因流落風塵,在老男人們喝酒尋歡的時候被看中,然後直接花錢納為妾。
比如張先,活瞭88歲,80歲還娶瞭個18歲的當紅姑娘為妾,還一起生瞭幾個孩子。張先一生都在不斷地納妾和生孩子,在他所有孩子中,最大的和最小的那兩個整整相差瞭60歲,實在讓人瞠目結舌。
當然,古時候男尊女卑的社會形態,也導緻瞭古代女子基本沒有多少謀生技能。對風塵女子來說,男人纔是她們唯一的依靠。所以有的就會選擇挑個有錢有實力的男人嫁瞭,即使年紀大點也無所謂。呂思勉對這種情景就十分不滿,感嘆:“
賢母良妻,隻是賢奴良隸。此等教育,亦隻好落伍的國傢去提倡。我們該教一切男女以天下為公的誌願,廣大無邊的組織。
”比如秦淮八艷之一的柳如是嫁給60來歲的老頭錢謙益時,她纔20來歲呢!
3、強權壓迫。
在中國古代,絕大部分朝代都要從民間選秀女入宮服侍皇帝,要麼為婢要
麼
為妃。於是,幾乎全天下最美麗的那一群十三四歲的女子都集中在瞭皇宮裏,成瞭皇帝的女人。
明朝疆域圖
除此外,民間也不乏權貴之傢強納民女為妾的例子,比如明朝時的伊王硃典�D就曾在洛陽城強納12歲以上的民女高達韆人!簡直令人發指!在數韆年的封建時代裏,類似這樣的事情更是數不勝數。
總而言之,在古代時,小女孩十三四歲就嫁人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女孩子對自己的婚姻是不能做主的,要
麼
屈服於父母安排,要
麼
屈服於權勢,要
麼
屈服於金錢;管在古代還是現代,大多數的男人從小到老都是貪戀美色的,之所以現在沒有這種情況,是因為有種種顧忌,而在古代卻沒有,所以這種事情在古代當然就屢見不鮮瞭。
但不管怎麼說,十三四歲是女孩子身體發育的最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的夫妻生活對她們的身心傷害是非常大的,特彆是在這個年齡就開始生育,更是加重瞭難産的風險,古代女子因此而死去的就不在少數。
所以,小女孩在十三四歲就齣嫁也確實太早瞭些,當然這種現象也充分反映瞭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女性的卑微地位和淒慘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