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19-08-11 11:22:34
目前並無藥物可以根治,但有藥物能延緩退化速度,讓病人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提升一些。不過,衛福部健保署給付用藥的人口,遠低於醫界推估。
雙和醫院研究副院長鬍朝榮說明,失智癥概分為退化性、非退化性兩大類,退化性失智癥以為大宗,其緻病原因至今還不完全清楚,隻從影像上確認患者的大腦有類澱粉蛋白(amyloids)沉積,其對細胞具有毒性,緻使大腦逐漸萎縮。
不過,世界各國過去針對這個機轉開發藥物,相繼宣告失敗。失敗原因眾說紛紜,有一說認為藥物介入的時間太晚、應再往前提,有一說認為,或許類澱粉蛋白的理論假說根本錯誤。
目前臨床上的失智相關藥物隻能夠延緩退化,而且僅限於阿茲海默癥。阿茲海默癥患者會因為腦中神經細胞衰亡,使得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生成減少、影響記憶力與認知功能,而膽鹼酶抑製劑有助維持其濃度;用於中重度以上患者的NMDA受體拮抗劑,則能減少麩氨酸(glutamate)造成的神經毒性。
額顳葉型失智癥則連改善認知功能的藥物都沒有,隻能針對精神行為癥狀開立抗憂鬱劑或抗焦慮劑等藥物。血管性失智癥的治療重點,是藉由控製三高來預防中風。而其他因素導緻的失智癥,像是顱內病竈引起的失智、缺乏維他命B12引起的失智、電解質不平衡引起的失智等,則有機會針對病因治療而恢復健康。
現階段,阿茲海默癥的藥物雖然無法阻止退化,但至少能盡量維持認知功能,延長患者與傢屬的生活品質。健保署統計,過去十年來使用阿茲海默癥藥物人數增長,自98年的1萬2076人上升至107年的5萬3963人,不過這個數字仍可能遠低於實際需求。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失智癥科主任徐文俊錶示,在所有失智癥患者裡頭,阿茲海默癥占率近六成,其中病程較重度、可能毋需再用藥的族群約占一成五。以台灣失智癥協會推估的失智人口28萬人來計算,有用藥需求的患者人數應有14.28萬人;若更進一步扣除用藥無效、用藥第二年後就停藥的患者,粗估占率約為三成,則仍舊有將近10萬人需要用藥,「而健保給付的用藥人口隻有一半」。
徐文俊錶示,此現象可能源於部分患者從未就醫拿藥,同時也與健保給付用藥條件嚴苛有關。健保署規定,用藥患者每年須重新接受心智評估,若簡易心智量錶(MMSE)比去年退步2分以上,或臨床失智評估量錶(CDR)退步1級,便停止給付。
徐文俊錶示,定期評估個案有必要,若病程快速惡化,就有機會找齣退化以外的原因,加以治療。然而,每個失智者退化速度不一,不宜一概以退步幾分來認定用藥無效;再者,臨床有不少患者剛好在心智評估當天身體欠佳、使測驗成績退步,因此測驗成績無法全然代錶病人心智程度。「建議健保署鬆綁規範,隻要患者符閤該藥物的適應癥就應給付。」
鬍朝榮錶示,有文獻顯示,阿茲海默癥患者若未持續用藥,平均每年MMSE測驗會退步2分,影響生活功能,照顧者的壓力也更大。
健保署還規定,失智癥藥品僅限用於阿茲海默癥或的失智患者,對於血管性失智癥、有腦中風病史或有嚴重心臟傳導阻斷患者則不建議使用。
上述規定產生兩個難題。鬍朝榮錶示,一是失智者多老年人,老年人同時有血管性共病的機率很高。一名阿茲海默癥患者若腦中風,病後三個月的腦部受損與復原情形大緻穩定,但失智的大腦仍會持續退化,健保署卻在此時停止給付藥物,並不閤理。
再者,失智癥藥物對血管性失智者或許有幫助,美國有臨床試驗證實有效,鄰近國傢如韓國與泰國,其醫療保險也給付血管性失智者用藥。
多運動、多動腦 延緩惡化兩至三年
不隻有藥物纔能延緩退化,亞東醫院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印象很深刻,曾有一名74歲的爺爺腦萎縮高達三分之一,光看電腦斷層影像會以為他已中度失智,但這位爺爺仍能齣門買菜、活動、做傢事,隻是有時會忘記關瓦斯。一問之下發現,他退休後迴老傢專注於插秧種菜,可能是充分勞動與運動,讓他的整體功能仍維持在不錯的水平。
甄瑞興錶示,多運動、多動腦等非藥物治療,平均可讓失智患者延緩惡化兩至三年。以運動來說,運動能促進腦部循環、延緩腦部退化,甚至有動物研究看見,失智動物藉著運動,讓原本應萎縮的海馬迴變得更肥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