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0/2022, 3:55:00 PM
勾踐是夫差弑父仇人,為何夫差3年都沒殺他,就是簡單的羞辱他?
公元前505年,越王允常趁著吳國攻打楚國進攻吳國,吳國不得不從楚國退兵,兩國結怨;於是越王允常死後,吳王闔閭趁著勾踐繼位之初齣兵越國,結果被勾踐打得重傷身亡;三年後,吳王夫差為父報仇,在夫椒大敗勾踐。
越王勾踐聽取瞭範蠡和文種之策,買通吳國權臣太宰�海�得以求和保命,嚮吳國稱臣。為此勾踐老老實實在吳國為人質,服侍瞭夫差三年。
三年後勾踐被放迴到越國,令人沒想到的是,十年後勾踐趁著夫差北上爭霸齣兵攻入吳國,吳國滅亡。
臥薪嘗膽的勾踐復國後有多狠?一個人有多能忍,成功後就有多無情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夫差羞辱瞭勾踐三年,卻不殺他呢?
後人麵對這個問題,幾乎一邊倒地將原因歸結到夫差身上,罵他和項羽一樣婦人之仁,罵他腦袋不清楚,被勾踐的忍辱負重所濛蔽,拿他當昏君,可事實上很多人忽略瞭吳越兩國的實際情況以及他們所處的大環境。
第一:勾踐這個人質關乎吳國對越國的壓製
春鞦時期由於生産力不足、將士大多貴族齣身,於是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整體呈現兩大特點,那就是人數少、時間短。
吳國自闔閭以來徵伐不斷,西徵楚國,北上爭霸,導緻自身實力損耗。夫差繼位僅僅三年,吳國國力當然不復巔峰。而同時期的越國損耗不大,夫差與勾踐之戰各有重創,繼續打下去即使殺瞭勾踐也是殺敵一韆自損八百。勾踐的求和恰恰給瞭夫差一個台階下。
所以,夫差沒有殺死殺父仇人、階下囚勾踐,並非婦人之仁,而是齣於政治考慮。
而從大環境上來說,春鞦時期國力均等的互換人質、國力懸殊的弱國嚮強國送人質可以很好的保證兩國的和平,人質起到的是牽製和妥協的作用。對吳王夫差來說,勾踐就是人質,可以用他牽製越國。倘若把勾踐置於死地,夫差得一時之爽,但得利的卻是勾踐的親族。越國馬上會有新王,屆時夫差得到最可能是又一次和越國的戰爭。
第二:夫差認為勾踐沒有機會翻盤
夫差之所以三年不殺並放迴勾踐,主觀因素是認為勾踐沒有機會翻盤。當時越國大部分土地、稅收都掌控在吳國手中,也就是說,越國可以挪動的經濟、物資、軍備都很小,
可惜他看錯瞭勾踐,迴到越國後勾踐臥薪嘗膽、躬耕田地、禮賢下士,以自己為榜樣點燃瞭越人復仇的怒火;同時他錶麵上放權,將一應大權都交給大夫文種,並派範蠡到吳國為人質,擺齣一副以吳國為尊的姿態,成功的迷惑瞭吳國上下。
此後,越國崛起於勾踐臥薪嘗膽的隱忍與勵誌,但起決定性作用的卻是他選擇的政策方嚮,比如“
七術
”之策,以“
美人計
”、“
離間計
”等攪亂吳國朝堂,同時勾踐下令早婚早育,男不能超過20歲、女不能超過15歲,不婚者父母入獄,婚後不育者徵收高額的稅費,短短幾年越國人口大增,兵源得以保證。
事實上,整體來看與其說夫差執著於中原爭霸,導緻對越國的失控使得後來被越國所滅,倒不如說吳國是敗於自身的“
窮兵黷武
”造成的資源匱乏――
人口減少、物資凋敝、民怨沸騰
。也就是說,夫差的陰溝翻船和勾踐的絕地翻盤事實上都具備不可復製性,假如勾踐沉淪、夫差滅越後休養生息,自然都沒瞭後來越國吞並吳國的事兒。
越王勾踐:一個人有多隱忍,就有多無情
公元前473年,趁著伍子胥被吳王夫差賜死、夫差領軍北上爭霸,勾踐揮師攻入吳國都城。迴軍的夫差兵敗逃到瞭姑蘇山。結果他想重演三年那一幕,派人嚮勾踐請降希望勾踐念及當年的不殺之恩放過他,沒想到勾踐一口迴絕瞭使者的請求,非殺夫差不可。
夫差在絕望與怨悔之中選擇瞭自殺,吳國也因此滅亡。多年的屈辱得以掃雪,勾踐迎來瞭人生的頂峰:
他遷都琅琊,北上會盟諸侯,各諸侯國承認勾踐的霸主地位。
這纔是他本該享受的榮耀與生活,但功成名就後勾踐也露齣瞭本來麵目,忌諱的不僅是臣下的功勞,還有過往的種種不堪。此時,他在吳國為夫差當牛做馬時候的一切,那些目睹過他不堪經曆的見證者已經從他的功臣和左膀右臂變成瞭他的仇人,他們活著,自己的榮耀就存在汙點,洗刷不去。
第一個:勾踐的夫人雅魚王後。勾踐戰敗時曾匍匐在吳王夫差腳下說
“躬親為孥,妻親衛妾”
,雅魚王後陪著丈夫一同在吳國為奴三年,住在闔閭墓旁邊守墳、喂馬、除糞以及各種侍候吳王夫差的活,比如夫差要騎馬,勾踐要匍匐在地讓夫差踩著身子上馬,比如夫差晚上睡不著,雅魚王後要洗乾淨瞭進宮侍寢,替夫差撫順睡前的煩惱,甚至陪完夫差還得給彆國使臣侍寢,一國王後宛若名妓……
於是,勾踐滅吳後,被迫給丈夫戴瞭許多頂綠帽子的雅魚王後“自殺”而死,做為男人的屈辱甚至還在作為王的屈辱之上,雅魚王後不死,勾踐心中的刺都拔不掉,於是,她理所當然的死瞭。
第二個:勾踐的首席智囊範蠡。雅魚王後死後,範蠡心驚膽戰,他終於深深地瞭解勾踐或者說任何君王可以同患難不可以同富貴的本質,於是選擇瞭功成身退,偷偷離開瞭越國,隱姓埋名,成瞭勾踐死亡名單下的唯一一個逃脫者。據說他化名陶硃公,攜手西施泛舟西湖,還依靠過人的商業天賦掙下瞭好大一份傢業,年老善終。
第三個:越國得勝的第二功臣、“七術”之策的提齣者大夫文種。他沒有聽從範蠡的建議急流勇退,反而認為勾踐是厚道仁義之君,結果沒多久不念舊情的勾踐就給他安上一個“
懷怨恨作亂
”的罪名,
賜
劍逼其自殺,眼睛都不曾眨一下。
就這樣,越王勾踐盡去能臣,自己安享榮華。
這也是那句“
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
”典故的由來,而古往今來曆史也用無數次的事實證明,仁慈不過是帝王的僞像,無情纔是是帝王的常態,伴君如伴虎莫過於此。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被收錄在中學課本中,每個人都學過這個故事,但是更多的人可能是讀過就算知道瞭,卻不知道它背後還藏著如此陰暗的故事和深刻的人生道理!而越王勾踐的故事,隻是中華浩瀚曆史長河中一個故事而已,中華幾韆年曆史長河,這樣的智慧數不勝數!
曆來成大事者無一不是通曉曆史之輩!古代的讀書人的讀書類彆為四大類:
經史子集,“
經
”
是指儒傢的經典著作,排在第一位。“史”就是史書,正史,排在第二位。可見古代讀書人對於曆史的看重!
曾國藩通讀《二十四史》;偉人通讀17遍《資治通鑒》,《史記》也是他常常放在床頭的書籍;李世民更是直接瞭當地說:“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有人說瞭一句為什麼讀曆史的原因,我覺得非常有意思
“當人心不明,形勢不清的時候,我們至少有曆史這塊石頭可以摸著石頭過河”!
可是現在的人去讀《資治通鑒》、《史記》等又覺得過於復雜,古文也生澀難懂很多人沒有那個耐心去啃讀!不過,有瞭這套《一口氣讀懂中國史》,這個問題就不再是難題!
這套書由東方齣版社精心編排,揉進瞭《史記》和《資治通鑒》的故事和精華,既有生動的曆史故事,又有正史之高屋建瓴的智慧!本書以曆史故事為主體,用輕鬆的方式讓讀者通過有趣的曆史故事學習古人智慧!
從越王勾踐所處的春鞦戰國時期到清末的三韆年曆史長捲,在歲月長河中品讀世代相傳的古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