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4/2022, 5:35:51 PM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實習生韓甜報道 國傢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將成為今年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近日教育部舉辦的第一期教育數字化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上,“聯結為先、內容為本、閤作為要”的總體戰略首次公開披露。
教育部副部長宋德民在培訓班上指齣,要建好數字基座,建強“三大支柱”,打造“五級體係”,加緊建設國傢級教育數字化平台。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教育信息化將體係化覆蓋各階段各類型教育。“三大支柱”涉及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五級體係”涵蓋國傢、省、市、縣、校。
近日,北京市齣台《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廣州、浙江、江蘇等地都已齣台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或教育數字化轉型方案。河南、山東、廣東等地的教育“十四五”規劃中也都設立教育信息化專章。
各地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有諸多亮點:升級迭代教育專網等教育新型基礎設施,以適應高並發場景需求;深化和豐富教育平台,實現教育數據互聯互通;教育信息化公司得到更多市場機會。
教育專網升級迭代
基礎設施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網絡則是基礎中的基礎。
北京市提齣,完善北京教育專網,接入國傢教育專網,實現網絡提質增速,學校韆兆接入率、班級百兆接入率、校園無綫網絡覆蓋率達到100%。
我國的教育專網包括國傢級主乾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和區域性 網絡――省/市級教育網。CERNET始建於1994年,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學術網絡。然而,目前還有大量中小學校沒有接入教育專網,而是接入瞭三大運營商的公眾互聯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建平2020年接受采訪時介紹,從實際應用效果來看,跨多個運營商網絡難以保證跨地域、持續的雙嚮視頻課堂等教育教學應用的網絡服務質量。因此,必須加快建設教育專網。
尤其是,隨著直播教學的普及,網絡並發量將持續增長,對帶寬提齣新要求。廣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用戶並發量2020年為1萬,“十四五”末期將達到10萬。因此,廣州雖然已建成全國最大的教育城域網,齣口帶寬升級至60G,但在全市中小學學科綫上課程上綫後,對並發量提齣較高要求。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兼人纔發展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李誌民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CERNET“一南一北”兩條骨乾網絡帶寬配備已十分領先,但支綫網絡的帶寬仍有升級空間。建設部署CERNET的頂層設計也已明確提及“超前布局”。
2021年4月20日,未來互聯網試驗設施FITI高性能主乾網開通。據報道,FITI以純IPv6技術為主,覆蓋全國31個省份。李誌民告訴記者,這也將成為教育專網的主要依托。
在各地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中,都提齣推進IPv6部署。北京市提齣,穩步推進IPv6部署,校園互聯網接入率達100%。天津市提齣,完成高等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單位的IPv6接入。廣州市提齣,IPv6部署比例從2020年的4%提升到“十四五”末期的100%。
5G也在同步推進。江蘇省提齣,不斷擴大學校5G網絡覆蓋,有序推進有綫、無綫、物聯網“三網”融閤。廣州市提齣,基於5G網絡大帶寬、高速度、低時延、泛在性等特點,建設各級各類有綫網、無綫網無縫連接的基礎網絡。
一名地市級教育局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加大5G應用力度的一個背景是,教育專網建設初期沒有將無綫網一並納入,但現在無綫網需求越來越強烈,比如在智慧校園建設中,收集學生手環等移動端數據,必須要用到無綫網。”
數據互聯互通
平台化是“十四五”時期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鮮明特點。梳理各地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發現,教育平台建設在增量和擴容。
在增量方麵,各地提齣建設一係列新平台。天津市提齣,建設天津教育安全平台、天津教育治理信息化平台,完善天津終身教育平台。北京市提齣,建設教育大數據平台、共性通用平台、智能化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台,構建網絡化國際教育閤作與交流平台。廣州市提齣,統一部署人工智能課程教學平台,“十四五”末期建成廣州教育大數據平台。
建設新平台可以擴充教育信息化的應用場景。《上海市教育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2021-2023)》就提齣,統籌推進教、學、管、考、評和研究、服務、資源、實踐活動、傢校互動等10類教育應用場景建設。
“在信息社會,所有的教育要素都集中在大平台上,沒有人能夠壟斷知識。平台上有很好的老師、教學效果好的課程供人們選擇,其大規模、靈活性、個性化更有助於促進真正的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而且教育成本會大幅度下降。”李誌民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值得注意的是,新平台的設立體現瞭教育理念的升級。比如,天津市在完善天津教育管理服務平台的同時,還將建設天津教育治理信息化平台。管理與治理雖然隻有一字之差,但內涵和理念差異很大。
根據《天津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天津教育管理服務平台推進各級各類教育應用係統整閤。天津教育治理信息化平台則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管理數據與信息,助力教育治理水平提升和教育服務供給模式升級。
在擴容方麵,各地將大力度推進平台數據互聯互通。“教育數據的分割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僅體現在教育係統內,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之間、各類學校之間沒有融通,也體現在教育係統與其他係統之間存在割裂。”上述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對此,北京市提齣,推進各級各類教育信息係統深度整閤,實現教育公共管理平台智能升級。建設智能化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台,推動社會學習資源共建共享。
尤其是針對教育與其他係統的數據融閤,北京市一方麵提齣,充分利用市大數據平台賦能,另一方麵也提齣,將聚閤的教育數據和信息産品嚮市大數據平台反哺,為管理決策及相關業務需求提供服務。廣州市則提齣,深化教育大數據平台與“穗智管”數據互通,加強與各部門、各行業數據共享,逐步實現數據互聯互通。
引入第三方社會資源
平台共享資源和數據,意味著教育信息化建設將麵嚮各類資源和市場主體開放。
這首先體現在匯聚各方麵優質教育資源。北京市提齣,充分發揮市場化作用,拓展數字教育資源供給主體,為資源持續迭代與匯聚共享提供製度保障,探索將在綫課程資源融入日常教學體係,支持優質數字資源開放共享。
廣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的資源量要從2020年的120TB增長到“十四五”末期的200TB。因此,廣州市明確提齣引入第三方社會資源。允許購買和使用符閤條件的社會化、市場化優質在綫課程資源。探索政府準入、企業建設、學校使用的創新機製,積極吸納社會資源,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治共享。
教育信息化技術應用建設更需要引入外力。“十三五”期間,以計算機教室、校園網、校園安防為代錶的硬件和網絡平台,占教育信息化投入相當大比重。《“十四五”國傢信息化規劃》提齣,完善國傢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係,推進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融閤的教育教學變革,深化教育領域大數據分析應用。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3月21日投資者關係活動中介紹,“十四五”期間,麵嚮差異化的“教”和個性化的“學”,能夠幫助師生減負增效的應用軟件或軟硬件一體化的産品和服務比重會持續增加,尤其是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人機共教、人機共育會成為教育信息化投資的重點。
引進社會力量還有助於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經費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設經費主要來自財政,但需要加強多方分擔機製。
北京市提齣,支持學校通過復用市、區級共性應用或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降低信息化投入成本,避免重復建設。探索多元投入機製,引導社會企業參與教育信息化建設,實現共贏,激發市場活力。
廣州市提齣,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投資並參與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服務。天津市提齣,積極鼓勵企業投入資金,提供優質的信息化産品和服務。
“教育信息化建設需要大量的投入,財政經費畢竟有限,鼓勵多方參與建設,市場機製可以有效分擔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本,讓市場主體和學校、傢長實現互利共贏。”李誌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