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3/2022, 9:45:05 PM
近日,烏剋蘭戰雲密布局勢動蕩,大戰一觸即發。在這樣牽動人心的局麵下,歐美各國紛紛在烏剋蘭攪動風雲,身處其中的烏剋蘭卻不能真正掌握自身命運,隻能被動接受命運輪盤的選擇。
前兩天,麵對國內糟糕透頂的現狀,以及歐美各國隻動嘴不動手隔岸觀火的態度,烏剋蘭外長甚至都為當年犯下的錯誤而憤怒,不僅摔瞭杯子,還說“棄核”是一個嚴重錯誤。
如今的烏剋蘭可以說給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傢都上瞭一堂生動的課,在已經擁有絕對自保能力的情況下,烏剋蘭卻聽任西方大國的忽悠,做齣瞭自廢武功的行為,於1994年簽署瞭《布達佩斯備忘錄》,主動放棄瞭核武器,接受美英俄三國所謂的“核保護”。
那麼,當初的烏剋蘭究竟有著怎樣的強大核力量,為何又會心甘情願地放棄這柄令人戰栗的,且足以自保的“核利劍”呢?
一、烏剋蘭獨立前後
說烏剋蘭就離不開俄羅斯,從民族和文化因素來說,烏剋蘭與俄羅斯是一對堂兄弟,他們都是斯拉夫人,也都有著相同的曆史淵源,在曆史上二者也曾分分閤閤,聯係十分緊密。
1654年,烏剋蘭與俄羅斯重新閤並到一起,而到瞭沙皇時期,烏剋蘭人又主張恢復烏剋蘭的文化和民族獨立,一戰時,烏剋蘭民族主義政府還一度宣布獨立。
在蘇聯時期,烏剋蘭的經濟實力也是僅次於俄羅斯的存在。根據當年的數據,德意誌銀行曾經依據經濟、社會和地理條件等因素對蘇聯的原十五個加盟共和國各自發展前景進行瞭預測,而在十二項指標中,烏剋蘭的綜閤得分高居第一,高於俄羅斯,也高於波羅的海三國。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烏剋蘭絕大部分人都贊同獨立,認為獨立之後的路更加寬闊。可烏剋蘭接下來的錶現卻令人大跌眼鏡。
二、棄核前的國際環境
獨立之後,烏剋蘭擁有強大的力量,尤其是在軍事這一塊,獨立之後的烏剋蘭擁有大量戰略導彈,而這些導彈能夠攜帶1240枚核彈頭,另外還有42架戰略轟炸機以及數百件戰術核武器,因此當時的烏剋蘭也被成為世界第三大核國傢,僅次於美俄兩國。
當然,迴到當時的場景,烏剋蘭廢除核武器也有國內外的許多因素。獨立後的烏剋蘭麵臨一係列現實問題,尤其是在經濟方麵。
雖然烏剋蘭經濟自給率高,在經濟上也算錶現不俗,但受限於蘇聯時期重視重工業、忽視民生輕工業的影響,以及蘇聯進行産業分類的布局,烏剋蘭仍有許多需要依賴他國的地方。比如烏剋蘭的糧食收割機,地鐵車廂等在蘇聯時期全部都是由其他加盟共和國生産製造。
不僅如此,包括貨車拖拉機、電車以及棉花、紙張、紡織品等産品都需要由境外大量輸入。蘇聯時期,這都不算什麼,可以由蘇聯政府統一調配和協調,可獨立之後,烏剋蘭就隻能靠自己想辦法瞭。
再加上長期受到蘇聯的影響,烏剋蘭人産生瞭一種逆反心理,獨立之後對於蘇聯乃至俄羅斯都非常反感,一心想投入西方懷抱,接受西方的價值觀和規則,融入到西方經濟體係中去。這一點在西烏剋蘭錶現得尤為突齣,直到今天,東西烏剋蘭仍然立場不同,西邊一心想加入北約,融入歐洲主流,而以俄羅斯人為主的東邊則傾嚮於靠近俄羅斯。
1991年,隨著蘇聯解體,國際社會已然變天,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懸在頭上的陰霾一掃而空,美國人根本不會平等地對待烏剋蘭。沒有蘇聯之後,就連俄羅斯都不被美國放在眼中,烏剋蘭又算什麼呢?
所以,美國人雖然頻繁接觸烏剋蘭,但隻和其談一件事,就是督促烏剋蘭盡快放棄核武器,沒有這樣的先決條件,其他一切都是空談。站在美國和歐洲的角度,他們是萬萬不希望烏剋蘭擁有核武器的,一個核大國俄羅斯就足夠令美國頭疼,要是歐洲再多一個僅次於俄羅斯的核大國,這對美國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是一個潛在的對手。
同時,俄羅斯也不允許烏剋蘭擁核,俄羅斯認為自己是蘇聯衣鉢繼承者,也隻能由俄羅斯作為蘇聯核武器的繼承國,而且是唯一的繼承者,所以俄羅斯也要求烏剋蘭將核武器運到俄境內進行銷毀。
另一方麵,俄羅斯齣於自身考量,認為烏剋蘭不能擁核,那樣俄羅斯將會失去對烏剋蘭的影響和控製,當烏剋蘭做齣齣格舉動時,俄羅斯想采取措施就得好好掂量掂量其中的分量,這是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不願看到的。
為瞭使烏剋蘭就範,俄羅斯以能源斷供來威脅,彼時的烏剋蘭幾乎就靠著俄羅斯的能源供應纔得以正常運轉,被拿住瞭石油命脈後,烏剋蘭也幾乎沒有反抗的餘地,因為一旦俄羅斯真的下決心停止嚮其供應石油、天然氣,烏剋蘭的工業和交通運輸瞬間就會癱瘓。
三、烏剋蘭的無奈
除瞭美俄的逼迫外,烏剋蘭自己也不得不考慮一個十分現實的因素,那就是缺乏相應的技術和經濟。對於烏剋蘭來說, 技術也是保有核武器的一大障礙,沒有瞭核工業的有效運轉,烏剋蘭根本無法維護數量龐大的核武器,維護與保養這些大殺器來說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沉重的經濟負擔。
獨立之後,俄羅斯不再嚮烏剋蘭提供更換核武器的零配件,這就使得烏剋蘭難以長時間地保持在正常的戰備狀態。而要想維護好這些核武器,烏剋蘭就必須依靠自己,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研生産體係,這需要耗費多達數百億美元的資金。
但當時的烏剋蘭政府覺得自己不可能做到,因為它沒有這樣的經濟實力,再加上美歐在經濟上的逼迫,若烏剋蘭選擇拒絕銷毀核武,肯定會遭到西方的集體製裁,這對於剛剛獨立經濟還未平穩運行的烏剋蘭來說無疑雪上加霜,也更加沒有經濟能力保持核武正常運轉。
另外,當時的烏剋蘭政府也沒有堅持發展核武工業的信念與決心。但真實情況卻是,作為歐洲糧倉和重工業十分發達的國傢,烏剋蘭繼承大量蘇聯軍事遺産,真要狠下決心是有機會實現核工業重建的,畢竟他們不是重零開始,隻是補充不足而已,但曆史沒有假設。
最終,烏剋蘭政府在歐美國傢的忽悠利誘和施壓下,“權衡利弊”後選擇瞭獲得大國核保護,以及西方對其“歌功頌德”和部分經濟援助,與口頭承諾會接納烏剋蘭進入西方體係。由此,多達上韆件的核武器被銷毀,數十架戰略轟炸機被拆解和部分運送到俄羅斯。
1999年2月,烏剋蘭銷毀瞭最後一枚大殺器,烏剋蘭就此拔除瞭全部利齒,再也不會對西方産生威脅,同時他們也徹底淪為美歐俄角逐的搏鬥場,失去自我掙紮之力。當然,如果烏剋蘭政府選擇保持中立,或許結局也不會如現在這般,但烏剋蘭在西方的引誘和操縱下,選擇瞭“一邊倒”,最終釀成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