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1/2022, 5:34:27 PM
你知道嗎?慈禧太後死後,下葬時嘴裏含著的那顆夜明珠,現在已經價值20億瞭。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喪葬禮儀就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文化具體錶現形式。它蘊含瞭我們國傢很多的古代習俗與傳統,是研究古老華夏文明的一扇特殊窗口。其中,從帝王將相到平民百姓,陪葬品永遠是後人最為關注的話題。
然而,像慈禧太後這樣身份顯赫且地位高貴的墓主人,她口中的夜明珠價值連城,自然也就無可厚非。那麼,在歲月塵封的陵寢中,還蘊藏著哪些寶物?這顆夜明珠,又為何會在黑暗中閃閃發光?
穿越韆百年的珍貴陪葬品
五韆年的綿延曆史,在長江與黃河水的共同灌溉下,孕育齣瞭這個世界上最為輝煌的民族文明。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之上,生活著勤勞智慧的中華子孫;在土地之下,還長眠著我們的祖先。而一直陪伴著他們的,就是當年一起下葬的各種陪葬品。
在我們國傢的傳統文化思想中,陪葬品的高低貴賤,不僅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徵,還代錶著其生前喜歡使用的器物。更有甚者,直到明朝英宗皇帝硃祁鎮之前,讓活人殉葬也是封建社會時期高等貴族的一種“死亡特權”。
當然,活人殉葬是極不人性的逆倫行為。一統六國稱霸天下的韆古一帝秦始皇,就選擇瞭用陶俑塑形代替真人,如此纔有瞭現在世界聞名的兵馬俑坑。所以,縱觀中國的喪葬曆史,尤其是王公帝後一類的社會頂層人物,他們的墓葬裏,現在更為人熟知的其實是各種有考古研究價值的金銀寶物。
這其中,我們不得不提到著名的西漢金縷玉衣。目前,我們國傢從各個西漢時期的墓葬中發掘二十多件,這種由金綫和玉片串連製成的亡靈斂服。
以此為例,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還有很多很多數不清的無價之寶。而其中有一件寶物距離現在並不遙遠,來自二十世紀初的清末。它是著名的晚清實際掌權者、一生毀譽參半的慈禧太後眾多陪葬品之一,也是最富傳奇色彩的一件。
這就是傳說裏,含在死後慈禧太後口中的那顆夜明珠。
慈禧太後的傳奇夜明珠
其實,“慈禧太後”這個稱號也是在死後被清代皇傢授予的。而且由於古代女人一般沒有標明入冊的正式名字,因此我們對她本名的稱呼隻是葉赫那拉氏。
這位葉赫那拉傢族的女人,在中國曆史上扮演的可不是一個簡單的角色,她的一生飽經風雨,堪稱宮鬥的贏傢典範。把兒子扶上皇位之後,慈禧太後對權力的貪欲逐步將整個大清帝國吞噬,也幾乎斷送瞭中華民族的前程。
但即便當時的國力已經多麼貧弱,慈禧太後的葬禮還是辦得十分風光。而她的墓葬裏金光閃閃的各類陪葬品,也吸引瞭近現代以來無數盜墓者的青睞,尤其是那顆夜明珠。
夜明珠在古代,是一種極為尊貴的身份象徵,即便是放在如今,一顆夜明珠的價值金額也不是一般人能夠接受的數字。更何況,這顆夜明珠還陪伴著中國封建曆史上最後一個女強人,度過瞭無數個冰冷孤獨的夜晚。被炒到20億的價格,如此看來也是事齣有因。那麼,夜明珠是怎麼做到在黑暗中發光呢?
首先來說,這離不開夜明珠的成型過程。夜明珠無論多麼特殊,從地質學上講它也是屬於天然礦石的一種,所以就必然要研究它是怎麼來的。而從這個角度齣發,夜明珠的發光原因就有以下兩種分析。
根據專業的科學分析,夜明珠現象最有可能的形成原因就是含有發光的稀土礦物質。這些礦物質也不是自身可以供應光能,因為在人類目前探知的所有宇宙無生命元素中,隻有恒星星體是唯一可以自身發光的物質。
而即便是把有生命的物體算在裏麵,除瞭夏夜浪漫的螢火蟲和漆黑深海的燈籠魚,相信也想不齣多少彆的動物,而且它們的發光原理和自然物質還是有所區彆的。從這個問題的本身齣發,發光其實就是一種不正常的自然現象。無論是對於有生命還是無生命的物質來說,這都是一種極少數的概率事件。
所以,夜明珠內的稀土礦物質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也是一種藉力行為。就像月亮吸收太陽光再反射給地球的原理一樣,先在白天或者有其他光源照射的時候,瘋狂接收外界光照,並保留在夜明珠內部。
到瞭晚上或者光源稀少的暗處,這些提前儲存的內部光就會放射齣來,成為瞭人們看到的樣子。這是解釋夜明珠因何發光的第一個原因,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原因。
另外,還有一種解釋同樣將目光瞄準夜明珠的內部,指齣發光的原因是來自某種帶有磁吸性的金屬元素。
一提到磁吸性,大傢可能在腦海中想到最多的,是小朋友們喜歡玩的吸鐵石。這種看起來偏物理的性質錶現,其實是鐵元素氧化後的一種化學變化,主要組成是四氧化三鐵。而在自然界,磁吸性並不是鐵專有,在夜明珠中,也很可能存在擁有這一屬性的金屬元素。
隻是,與普通的磁鐵不同,夜明珠的磁吸性錶現形式更高級一些。不僅能夠控製正負兩個電極互相吸引,還可以在它們的碰撞中,摩擦齣類似光源的內部和外錶形態,進而到達瞭發光的效果。
不過,關於這種夜明珠發光原因的說法卻是最不被人們認可的,因為磁吸性帶來發光,這樣的現象並沒有先例,也沒有足夠的理論支撐。但是,這種兩性相吸共同發光的解釋,結閤夜明珠美麗的外錶,卻引起瞭很多人的一種浪漫想象。
然而,目前學術界最認可的夜明珠發光原因,卻並沒有它看起來那麼浪漫與奇妙,而是充滿瞭危機,這就是“放射性元素”發光論。
看到這個名詞,想必很多人都會想到原子彈等核武器爆炸後,産生的放射性汙染。而在這顆小小的珠子裏,也是由此産生的光源。尤其是偏綠色的熒光,更容易讓人將它們聯係到一起。至於讓二者發光的放射性元素,很有可能是化學元素錶裏的“鐳”。要知道,“鐳”作為一種放射性極強的物質,可不是能讓一顆珠子發光那麼簡單,即便是相隔一定距離,它依然可以用輻射的方式對其産生影響。
要知道,就算是肆虐的流行性病毒,也很難做到無接觸感染,而且它們也會對宿主進行自主的選擇。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放射性元素的威力和破壞力,遠比有生命的病毒更可怕。在那場著名的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中,所有放射性元素在短短幾個小時之內,就吞噬瞭核電站周圍的小鎮和水源,並且還會影響這裏持續兩萬年。
也就是說,直到慈禧太後下葬的時候,估計也沒有人會知道,他們用一顆夜明珠錶達對太後的尊敬,其實是一種對死者遺體極大的破壞行為。
不過,這顆夜明珠也沒有在慈禧太後的墓穴裏呆多久。公元1908年,慈禧太後與自己爭鬥瞭大半生的皇權作彆,死後葬入位於今河北省的定東陵。而僅僅二十年後,中國陷入軍閥混戰時期,慈禧太後的陵寢也被時任十二軍軍長的孫殿英率軍踐踏,隨後這顆夜明珠就不知所蹤。
有一種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它後來落在瞭宋美齡的寶匣裏。也有人說,夜明珠流落海外,但這些都沒有足夠的史料支撐。
如今,曆史的雲煙已經過去瞭一百多年,無論這顆夜明珠到底去瞭哪裏,其實都已經沒有多大的研究和追索意義。因為它的失蹤,從某種意義上說絕不僅僅隻是一顆所謂無價之寶的流落,更是說明我們國傢那個封建、混亂、落後與愚昧的時代結束。
就像文章開頭說的那樣,這些中國古代陪葬品的價值,永遠不是一個簡單的物品或者器皿,還代錶瞭它所處時代的光輝與落寞,推動現在的人學習瞭解先祖們曾經的過往,並從中引起反思與追憶。曆史的車輪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隻有不忘過去、時時警惕,纔能把握文明的延續。
作者:木下易人 校稿編輯:小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