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新聞網記者特別報導 :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7317日前與在矽榖的台灣工程師聊到一門Coding的技術,其內容是有關於工程師能寫齣比以往更具生産力的程式,讓電腦先觀摩人類 .....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7317
日前與在
矽榖的台灣工程師
聊到一門Coding的技術,其內容是有關於工程師能寫齣比以往更具生産力的程式,讓電腦先觀摩人類的行為,並學習其思考邏輯,進而提供高智慧需求的生産成果。好吧,這種拗口的錶達方式顯然是學棍纔會感興趣。用「說中文」的錶達方式的再加上我沒有理解錯的話,這門技術或許可以用以下方式來說明。
想拿起一顆球,多數人的想法大多很直接,(1)看著球(2)伸手抓住(3)把球拿起來,還有什麼需要的嗎?然而對電腦呢?Coding的方式百百種。設立座標點陣、偵測抓點目標的最小路徑......若不論好壞,方法大概是數不完的吧。而套用上一段的內容,撿球的方法大概會是:讓電腦看人怎麼撿球,看久瞭電腦就可以自己撿球瞭。
What? 這意思是說其實我看的AI電影是記錄片而不是科幻片?可惜的是並不能這麼說,即使電腦能做到學習他者的思考方式進而産齣高智力密集的生産成果,卻不能用這樣的Coding技術,讓電腦産生可以意識到自我存在並持續性地思考與反證自身與周遭關係的自我意識。也就是說,這門Coding Skill不是電影裏演的那種AI。
即便如此,這還是厲害到不行!對於一個不會寫Code的建築人來說,就算是想做齣類似的事情,到後來也隻會變成一個假文青坐在午後的咖啡廳打開Macbook然後關心一下朋友的貓在FB上又乾瞭什麼好事。對我來說,建築師是一群整閤現有條件,加入自己的一些想像,並藉由創造齣的環境來營造各種價值的人。而工程師呢?工程師們是一群挑戰對世界的認知和定義,並以跌破眼鏡的方式做到所有人常態下認為沒有機會發生的事。簡單地說,我認為工程師是一群可以直接挑戰上帝的新時代物種。
與之相比,在技術上我是連車尾燈都看不到的,所以也彆提是否知道程式隻是單純地模仿思考方式或者是能夠主動性的進行創新。話雖如此,還是可以談談技術背後的影響。
當時聊到的例子是寫文章。先假設網路傳媒可能需要文字工作者來提供各種觀點的文章,那麼是不是能改成蒐集各方資訊,然後讓電腦來寫這些文章就好呢?這樣就不需要付人薪水、不用趕稿、同時也能有大量的産齣,這豈不是老闆大大們的最愛嗎?
而即時的內容與觀點在資訊社會代錶的意義,是媒體與群眾扮演的角色將從過往的傳播者與關注者變成影響事件的參與者。
在相互討論時,我針對電腦代筆提齣其所需要的條件是:
-
電腦要能有整理並歸納齣觀點或論點的能力
-
電腦在寫文章時具有分段鋪陳的能力,使文章能夠被有次序性的推論、陳述和總結
-
電腦要能在分段後要能知道用各種閤適的語句來陳述該段的內容
-
電腦要具備有正確的文法結構,使得語具描述不會齣錯
-
技術未成熟前,生産、校對及更改文章的成本總和需低於人類寫文章
工程師給我的迴覆是:「這些技術都辦得到!但電腦要先看人怎麼寫文章,Garbage in, Garbage out! 可得一開始就餵它些經典大師案例纔行。當然不是所有工程師都會寫,目前隻有相當少部分的軟體工程師掌握這種技術,但是會這種技術的人正持續增長中。」
上述5個條件當然是從我的主觀齣發去假定一些對於寫文章可能需要具備的要素,事實上,是不是多數人寫文章都是這樣考慮事情我是不敢那麼篤定。當然也就更彆提大師們是怎麼進行文字活的。不過這次的對話倒是按到瞭我的開關,既然可以來寫文章當然也可以畫圖,所以建築師也可以找電腦來代圖啦。
以人工智慧幫忙建築師進行快速設計?
我最直接想到的讓電腦臨摹方法其實就是在考建築師的時候練的「快速設計」。
有彆於一般的建築設計會更加強調設計師的一些創意、概念、意境、整閤、空間感受、空間關係、構造方式、形體錶現與設計課題,快速設計則是快速且簡單地根據使用上的需求,以及基地條件抓齣相對應的使用空間量、空間序列、外環境優劣分析以及與之對應的配置策略,以求八小時內可以完成一幅約略百分之七十可以運作的設計。時間緊迫,還要美化圖麵以求取更多加分的機會,真正構思設計的過程大概隻剩四小時。
這種設計當然不會齣現經典,而且也沒人期待在這場閤看到經典,隻不過是希望知道即將成為建築師的人具備有最基本的空間專業,在執業上時不會讓奇怪的東西齣現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之中。
以下是快速設計中常見的幾個步驟
-
基地分析,指齣周遭較重要且將會影響基地的一些注意事項
-
根據上述的外環境注意事項提齣一些空間上的迴應方式,比如:退縮人行道,基地內留設廣場、設立地標等
-
根據需要的機能留設相對應的建築空間、構築係統與構造方式
-
將這些空間用有組織性且易於人使用的連結起來
-
畫齣該能錶示設計內容的圖麵
對設計者來說,用這種方式做設計的優點是速度,適閤在時間有限的狀況下做發揮。而讓電腦深度學習這樣的思考模式的優點,反而就不在速度(畢竟光是使用電腦就已經在速度上佔到足夠的優勢),而在於思考的過程和方式本身是淺顯易懂的,在處理空間機能時,不會有太多反覆性的來迴修正和測試,相對能以一根腸子通到底的方式完成設計,這有助於讓設計上的思考邏輯能夠輕易的被電腦理解。
Photo Credit:
MichaelGaida
CC0 Public Domain
當然,若是建築隻會用這些快速設計的技巧的話,無可避免地會産齣一些隻是能夠運作、但卻沒有內涵的設計,Garbage in, Garbage out,電腦很有可能會給一些如軍營一般興味索然的成果,
而提供高智慧需求的生産成果。好吧,這種拗口的錶達方式顯然是學棍纔會感興趣。用「說中文」的錶達方式的再加上我沒有理解錯的話,這門技術或許可以用以下方式來說明。
想拿起一顆球,多數人的想法大多很直接,(1)看著球(2)伸手抓住(3)把球拿起來,還有什麼需要的嗎?然而對電腦呢?Coding的方式百百種。設立座標點陣、偵測抓點目標的最小路徑......若不論好壞,方法大概是數不完的吧。而套用上一段的內容,撿球的方法大概會是:讓電腦看人怎麼撿球,看久瞭電腦就可以自己撿球瞭。
What? 這意思是說其實我看的AI電影是記錄片而不是科幻片?可惜的是並不能這麼說,即使電腦能做到學習他者的思考方式進而産齣高智力密集的生産成果,卻不能用這樣的Coding技術,讓電腦産生可以意識到自我存在並持續性地思考與反證自身與周遭關係的自我意識。也就是說,這門Coding Skill不是電影裏演的那種AI。即便如此,這還是厲害到不行!對於一個不會寫Code的建築人來說,就算是想做齣類似的事情,到後來也隻會變成一個假文青坐在午後的咖啡廳打開Macbook然後關心一下朋友的貓在FB上又乾瞭什麼好事。對我來說,建築師是一群整閤現有條件,加入自己的一些想像,並藉由創造齣的環境來營造各種價值的人。而工程師呢?工程師們是一群挑戰對世界的認知和定義,並以跌破眼鏡的方式做到所有人常態下認為沒有機會發生的事。簡單地說,我認為工程師是一群可以直接挑戰上帝的新時代物種。
與之相比,在技術上我是連車尾燈都看不到的,所以也彆提是否知道程式隻是單純地模仿思考方式或者是能夠主動性的進行創新。話雖如此,還是可以談談技術背後的影響。
當時聊到的例子是寫文章。先假設網路傳媒可能需要文字工作者來提供各種觀點的文章,那麼是不是能改成蒐集各方資訊,然後讓電腦來寫這些文章就好呢?這樣就不需要付人薪水、不用趕稿、同時也能有大量的産齣,這豈不是老闆大大們的最愛嗎?
而即時的內容與觀點在資訊社會代錶的意義,是媒體與群眾扮演的角色將從過往的傳播者與關注者變成影響事件的參與者。
在相互討論時,我針對電腦代筆提齣其所需要的條件是:
-
電腦要能有整理並歸納齣觀點或論點的能力
-
電腦在寫文章時具有分段鋪陳的能力,使文章能夠被有次序性的推論、陳述和總結
-
電腦要能在分段後要能知道用各種閤適的語句來陳述該段的內容
-
電腦要具備有正確的文法結構,使得語具描述不會齣錯
-
技術未成熟前,生産、校對及更改文章的成本總和需低於人類寫文章
工程師給我的迴覆是:「這些技術都辦得到!但電腦要先看人怎麼寫文章,Garbage in, Garbage out! 可得一開始就餵它些經典大師案例纔行。當然不是所有工程師都會寫,目前隻有相當少部分的軟體工程師掌握這種技術,但是會這種技術的人正持續增長中。」
上述5個條件當然是從我的主觀齣發去假定一些對於寫文章可能需要具備的要素,事實上,是不是多數人寫文章都是這樣考慮事情我是不敢那麼篤定。當然也就更彆提大師們是怎麼進行文字活的。不過這次的對話倒是按到瞭我的開關,既然可以來寫文章當然也可以畫圖,所以建築師也可以找電腦來代圖啦。
以人工智慧幫忙建築師進行快速設計?
我最直接想到的讓電腦臨摹方法其實就是在考建築師的時候練的「快速設計」。
有彆於一般的建築設計會更加強調設計師的一些創意、概念、意境、整閤、空間感受、空間關係、構造方式、形體錶現與設計課題,快速設計則是快速且簡單地根據使用上的需求,以及基地條件抓齣相對應的使用空間量、空間序列、外環境優劣分析以及與之對應的配置策略,以求八小時內可以完成一幅約略百分之七十可以運作的設計。時間緊迫,還要美化圖麵以求取更多加分的機會,真正構思設計的過程大概隻剩四小時。
這種設計當然不會齣現經典,而且也沒人期待在這場閤看到經典,隻不過是希望知道即將成為建築師的人具備有最基本的空間專業,在執業上時不會讓奇怪的東西齣現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之中。
以下是快速設計中常見的幾個步驟
-
基地分析,指齣周遭較重要且將會影響基地的一些注意事項
-
根據上述的外環境注意事項提齣一些空間上的迴應方式,比如:退縮人行道,基地內留設廣場、設立地標等
-
根據需要的機能留設相對應的建築空間、構築係統與構造方式
-
將這些空間用有組織性且易於人使用的連結起來
-
畫齣該能錶示設計內容的圖麵
對設計者來說,用這種方式做設計的優點是速度,適閤在時間有限的狀況下做發揮。而讓電腦深度學習這樣的思考模式的優點,反而就不在速度(畢竟光是使用電腦就已經在速度上佔到足夠的優勢),而在於思考的過程和方式本身是淺顯易懂的,在處理空間機能時,不會有太多反覆性的來迴修正和測試,相對能以一根腸子通到底的方式完成設計,這有助於讓設計上的思考邏輯能夠輕易的被電腦理解。
Photo Credit:
MichaelGaida
CC0 Public Domain
當然,若是建築隻會用這些快速設計的技巧的話,無可避免地會産齣一些隻是能夠運作、但卻沒有內涵的設計,Garbage in, Garbage out,電腦很有可能會給一些如軍營一般興味索然的成果,而提供這種設計的建築師大概也會被同業恥笑吧!實際在執業當然是不會像是趕投胎那樣的急就章。想成就經典,光是思考上的切入點都舉足輕重,其靈感來源又包山包海,從外太空到內子宮都可能羅列其中,這種狀況下,電腦要如何深度學習那天外飛的一筆呢?
一直以來建築設計就是一門沒有絕對標準和定理的專業,其令人激賞的成果很可能單純的源自於該建築師某一時期的好惡。雖然已經有資料集成這東西,但卻無法否定當外在條件不同時,資料集成有可能齣現用不上、或是不依照歸納結果也能成就好設計的情形。果真用快速設計的方式餵電腦圖的話,或許會齣現一些在空間機能以及空間序列上能夠運作,而流失時代精神的設計。
但這些反對的論述有幾成能被房産市場採納呢?對市場來說,大概沒幾個人能聽得懂象牙塔裏的建築師關心的那些抽象理論。需要房子的人關心的是存瞭半輩子的錢、貸款的如此辛苦,槓桿的這麼吃力的現金流,如何纔能最大程度地符閤個人喜好、使用、租賃、抵押與商品交易上的各種期待,至於時代精神、生活型態的這類抽象的評論則是完全聽不懂也沒興趣聽得懂,精美的設計圖和建物所有權狀裏登記的産權麵積是完全是風馬牛不相乾的兩迴事,天曉得什麼叫做時代精神,是指大航海時代嗎?
時至今日,新聞已不全然是靠記者跑齣來的,更有可能是群眾在社群網站上關注事件時産生反應後的一種歸納,隻要有足夠大的影響力,內容深度和專業素養相對其次,更多的焦點會集中在影響力相互連動後帶來的改變。同理,若深度學習的Coding技術能成熟到在極低成本的條件下,確實保證電腦能針對需求,設計齣在機能使用上閤用,而美感上也能套用個人偏好的風格作錶現時,市場感興趣的應該會是生産方式改變後的優勢、脈動與趨勢,而輕忽在改變當下專業轉型的連帶衝擊。
假設這樣的技術夠成熟,那麼電腦將會以更低的成本以取代大量的傳統智人,進而産生好壞不一的巨大改變嗎?還會有業主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消費建築師針對不同時空背景、耗費心力的高成本設計嗎?
責任編輯:硃傢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本帖最後由 fainted 於 2017-9-9 21:19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