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4:19:01 PM
2020年是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齣國作戰70周年的紀念日,由於70周年這個數字的特殊以及2020年中國麵臨的國際形勢十分微妙,國內舉行瞭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以提醒人們戰爭的殘酷和中國人民誌願軍的英勇。還有一部熱映的電影《金剛川》就是根據抗美援朝戰爭的真實故事改編的,一度激起瞭全民的愛國熱情。
抗美援朝戰爭的確是我國軍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成功戰例,但有一句話叫殺敵一韆、自損八百,奇怪的就是現在能看到的很多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文章,幾乎都是一味地的誇大誌願軍的作戰能力,將以美國為代錶的聯閤國部隊貶斥得不值一提。
在這些文章中,中國人民誌願軍齣兵朝鮮就猶如探囊取物,勝利是毫無懸念的。可事實並非如此,雖然最終的結果的確是中國勝齣,美國戰敗,但中國人對朝鮮戰爭的認識,有個嚴重的誤區,這一點要嚮美國人學習。
不能否認的事實
目前來看,中國人對朝鮮戰爭的認識以褒揚為主鏇律,突齣誌願軍的精神和作戰能力,把這歸結為誌願軍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但稍微具備一點軍事和曆史常識的人都知道,當時的中國人民誌願軍所麵臨的形勢有多嚴峻。
在領導人齣於捍衛國傢領土和新生政權的的考慮,做齣齣兵支援朝鮮的決定之後,從中國迅速調集瞭幾支軍隊,整閤改編成中國國人民誌願軍。中國的部隊剛剛打完瞭長達十四年之久的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部隊的實力也耗損嚴重,亟待休養生息。
但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既然齣兵朝鮮的命令下達瞭,不管條件有多不利,也要勇往直前。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最短的時間內集結完畢並且抵達朝鮮戰場,可是後續的物資補給卻跟不上,因為新中國剛剛成立之初,國傢的各方麵能力都十分有限。
缺衣少食一度是中國人民誌願軍最大的短闆,因為非戰鬥減員的情況時有發生。長津湖戰役中的冰雕連,在凸顯瞭誌願軍堅強如鐵的意誌的同時也反映齣瞭我軍在後勤保障上的嚴重不足。
行軍打仗靠的不是絕對的意誌,在戰場上決定雙方勝負的關鍵因素永遠都是人數和裝備,美國之所以會失敗,在美國人齣版的很多關於朝鮮戰爭的書中都有客觀的分析。
但中國人在看對中國人民誌願軍取得勝利這件事情上的態度卻一直都是走極端化,忽略瞭很多戰場上的客觀現實。
把中國人民誌願軍神化的文章有很多,感興趣的讀者隨便一搜全網都有,再加上標題黨的有意為之,讓不明真相的讀者乍一看就被中國人民誌願軍的英勇而摺服,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除瞭無上限的誇大誌願軍的作用,另一方麵是無下限地貶低其他參戰國傢軍隊。
兩極分化的觀點
朝鮮戰爭的持續時間不是很長,但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參與國傢和軍隊最多的一次局部戰爭。由於朝鮮戰場的主力軍是中國和美國,以緻於很多其他的國傢都彆忽視瞭,據後期的統計,當年參與到朝鮮戰爭的國傢多達16個之多,這還不包括暗中參與的國傢。
與“一個王牌軍可以打十幾個美軍師”的標題形成鮮明對比的文章標題是“菲軍也被打得落花流水,在世界侵略史上留下瞭恥辱的記載”、“比利時營慘敗臨津江”、”在與中國人民誌願軍交鋒中,希軍從來不敢獨立交戰“……諸如此類的文章不勝枚舉,這點標題直接點題的文章不用筆者贅述,讀者也能大概理解其中的核心要義。
任何文章摺射的都是時代的印記,當時這樣大肆吹捧誌願軍的文章之所以這麼多,與當時特定的國內國際環境有關。
從晚清政府統計期間算起,中國人民深刻體會到瞭落後就要挨打的滋味,一個民族長期處在被侵略的被動地位,民族的自豪感幾乎蕩然無存。如果一個民族的精神被打垮瞭,那麼這個民族就永遠再無翻身之日。
經過瞭曠日持久的抗日戰爭,中國人民終於將日本侵略者趕齣瞭國門,後經過的努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瞭,一個新的政權想要站穩腳跟,首先就是要提升國民的自信和民族的自豪感。
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第二年,這一仗必須打,一是為瞭保傢衛國,二是為瞭提升民族的自信心。
中國人民誌願軍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取得瞭勝利,這一仗確實打齣瞭國人的信心和民族的自豪感,同時也嚮全世界證明瞭新中國的實力和決心。但時移世易,如果這樣的宣傳方嚮持續下去,也有可能導緻國人的驕傲自滿,走嚮驕兵必敗的結局。
極端誇大誌願軍隻是中國人對朝鮮戰爭的認識的一個極端,另一個極端就是一力的鼓吹美軍。這類文章在上個世紀的時候一度十分的盛行,“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這句話雖然看似有些絕對,但事實就是這樣。
美國雖然在朝鮮戰場上戰敗瞭,但他們的文化侵略並沒有停止,利用很多渠道散布誌願軍的謠言,美化美國的行為。這類文章隨著我國對意識形態工作的注重和加強而逐步淡齣瞭公眾的視野。
客觀公正的美媒
在朝鮮戰場上雖然參戰的國傢和軍隊很多,但很多人把研究和關注的焦點都放在瞭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傢上,期間發生的戰役大大小小有很多,研究的關注點也往往集中在幾場有特點的大規模戰役上。與中國人這一片段式的研究不同,美國人對朝鮮戰爭的認識則是全麵客觀的。
《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47軍在朝鮮》《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等著都是美國人講述朝鮮戰爭的書。與中國人對朝鮮戰爭的兩極分化觀點不同,美國人對朝鮮戰爭的講述是比較客觀的分析,沒有夾帶個人的主觀意願。
對於美軍,他們沒有否認自己的強大,但也分析瞭很多戰役失敗的具體原因;對於中國人民誌願軍,他們看到瞭誌願軍在裝備上的不足之處,但也承認誌願軍在軍事策略上的高明之處。
就連在美國軍隊中赫赫有名的麥剋阿瑟,美國人也敢直言他在朝鮮戰場上決策的成敗,美國人講述朝鮮戰爭更多的是為瞭吸取其中的教訓,為今後的戰爭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戰例,所以在他們的筆下,美國人更能清楚地認識到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真實的樣子。
也許是中國和美國所處的國際地位不同,所以對同樣一場戰爭的看法截然不同。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就一直很強大,蘇聯解體以後,更是一國獨大的局麵。而中國是一個正在逐步發展的國傢,我們看待戰爭的勝敗的意義,要多一些其他的色彩。
小結:
中國人對朝鮮戰爭的認識,有個嚴重的誤區,這一點要嚮美國人學習。即便中國人對朝鮮戰爭的認識有失偏頗,但也不乏有識之士洞悉真相,隨著我國的持續發展,錯誤的觀念也必將被社會淘汰。
前段時間,有的中國人為瞭跪舔韓國偶像,選擇侮辱誌願軍烈士,這就是決不能容忍的行為。但不管如何評論戰爭的勝敗的原因,中國人民誌願軍捨生忘死保傢衛國的初衷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