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22-02-03T14:23:03.000Z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1月30日發錶《技術領域的中美戰略競爭:分析與展望》報告,公開承認中國科技創新仍須仰賴「摸著美國過河」,美國的「脫鉤戰略」嚴重衝擊中國科技產業。雖然拜登政府尚未確定「脫鉤」範圍,但晶片與人工智慧產業幾乎確定不再「掛鉤」,中國的科技尖端產業恐將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這也是中國頂級研究機構對美中科技戰的點評:效果確實卓越。
這份報告發錶在北京大學的《國際戰略研究簡報》第123期,由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緝思策劃,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趙建偉、鬍然,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研究助理張誠楊、張亦珂共同撰寫。2017年底以來美中發生貿易摩擦與技術競爭,尤其美方以「中方強製美企技術轉讓,盜竊美方知識產權」等為由,對中國進行壓製,該報告就是針對這場美中科技戰的影響進行分析。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的《技術領域的中美戰略競爭:分析與展望》報告。(翻攝北大官網)
報告指齣,中國已成為「有影響力的科技大國」,但「從科技大國到科技強國,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美國的技術實力依然領先全球。中國從論文質量數量、財力投入、人纔數量、專利質量與轉化效率、參與和主導國際標準製定的程度,全部都還落後美國。中國雖然在部分關鍵指標取得革命性突破,中美總體差距不斷縮小,但美國仍保持著全局性和關鍵性優勢。
北大報告認為「信息(資訊)技術」、「人工智能(慧)」、「航空航天(航太)」是當前中美技術競爭的三大代錶性領域,具有科技與經貿層麵的重要性,直接關係中美在國傢安全與戰略層麵的互動。如果說先進技術已成為中美競爭與較量的主要舞台,這三個科技領域更是雙方交鋒的重點所在。
在「信息(資訊)技術」領域,北大的研究人員認為「集成電路(積體電路)及專用設備」、「信息(資訊)通信設備」、「操作係統及工業軟件(體)」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基礎,也是中美在該領域的競爭焦點。不過中國僅在5G領域具有一定的專利優勢,其他多半與美國仍有一定差距,人纔培養與技術標準話語權也相對落後美國。
此外,中美之間因網路與數據安全的摩擦漸多,這也使得資訊安全議題日益重要。報告承認中國在大部分民用領域的網路與數據安全方麵「需要做齣更大努力」,但「美國在全球範圍內以網絡與數據安全為由打壓華為等中國企業、渲染中國威脅,使得相關國際閤作愈發睏難」、「政治化、陣營化趨勢顯露」,中美對網路與數據安全的擔憂及互信缺失「在短期內將難以改善」。
華為。(美聯社)
北大的研究人員特別指齣,中美「技術脫鈎」對中國資訊技術產業影響巨大,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實體受到美國製裁、華為等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受到美國打壓,全球最訊基礎設施乃至技術發展都齣現瞭「雙軌化」趨勢。受製裁中國企業、機構的日常研發、經營都受到瞭限製,部分受製裁大學的學生也難以赴美求學。
報告肯定中國和美國的科學技術實力,在人工智慧領域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傢。美國的優勢主要在於計算力和演算法,中國得益於國內龐大多樣的大數據。中美人工智慧論文的發錶數量和被引用量旗鼓相當,但美國在原創性、開創性研究上優勢明顯;在產業技術方麵,美國是人工智慧晶片、演算法、機器學習等核心技術的原創方;在應用技術方麵,中國基於海量數據積纍和用戶體驗的優勢,在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影像診斷技術領先美國,美國在生物閤成、藥物研發領域引入機器學習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並且將人工智慧應用於軍事領域。
北大研究人員指齣,由於大國戰略競爭加劇,人工智慧領域的安全問題愈發突顯,甚至過度安全化、政治化。川普政府與拜登政府都把人工智慧提升到國傢安全和發展的戰略高度,將中國視為對美國長期技術優勢的迫在眉睫的威脅,部分機構則宣稱2016年美國大選受到外國勢力虛假訊息和情報活動的乾擾,人工智慧首次與美國國內政治安全發生關連。美國更批評中國的「數位威權」,加重瞭中美人工智慧技術競爭的意識形態色彩。
中國在5G和人工智慧已經領先美國,半導體也在加緊追趕(圖/F. Muhammad @Pixabay)
報告指齣,中國的人工智慧從業群體的總數增長迅速,但是高端研發人纔的數量遠不及美國。中國是人工智慧領域儲備人纔的主要來源地,但「並不是受歡迎的就業地」。中國的頂尖人工智慧人纔中,有34%在國內就業,約56%在美國就業。在美國學習人工智慧專業的中國人中,有88%畢業後在美國就業,隻有10%迴國就業。至於人工智慧技術標準和治理規範,受到大國權力博弈和政治理念分歧的影響,美國強烈反對中方的任何提議,企圖打造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民主技術聯盟」,限製中國的人工智慧的技術應用與國際推廣。
報告認為,國際航空航太格局呈現齣「一超多強」的特點,美國在航太運輸、載人航太、衛星導航與通信、深空探測居於絕對領先,中國則擁有獨立的技術和裝備體係,與歐、俄同為第二梯隊。在航空領域的航空發動機、航空電子、航空材料等關鍵環節上,美國整體保持領先,中國則發展迅速,與俄、英、法同為第二梯隊。
在領空安全與太空安全方麵,包括軍用航空,以航空發動機、航空電子、飛彈與飛彈防禦、高超音速武器為重點;太空安全則以太空運輸和態勢感知能力為基礎,以反衛星能力為熱點。報告認為美國在這兩方麵遙遙領先,中國在軍用航空領域發展迅速,與俄羅斯、英國、法國同為第二梯隊;在太空安全領域,中國可以和美、俄形成「準三極格局」。
中國自主研發的北鬥衛星導航係統首次在中國完全自主設計並製造的支線客機——ARJ21-700飛機103架機上進行測試試飛(新華社)
美國在佔有明顯空天軍力優勢的情況下,川普政府正式建立太空軍,推齣新版《防務太空戰略》(Defense Space Strategy),明確將中國視為太空安全領域的假想敵。中國積極推進「空天一體」的防務能力建設,並與俄羅斯加強空天安全閤作,共同提齣「反對外空軍事化」的行為規範,在聯閤國裁軍會議上與美國頻頻交鋒。
在人纔培養方麵,美國大學在天文學、太空科學、地球物理、大氣科學位居全球前列,中國頂尖大學僅達到第二、三梯隊的水準。中國在工程類學科擁有一定優勢,但在資金投入和專業技術人員數量方麵,美國遠高於中國。在研發主體上,中國以「國傢隊」為主力,資金和技術資源集中;美國則是政府與民間主體並舉,近年尤以SpaceX等新興公司為翹楚。
在技術標準方麵,美國商業火箭發射能力獨步全球,GPS佔據全球衛星導航市場份額的六成以上,美國在這兩個產業擁有最大話語權,在在民用航空產業標準上,也擁有世界最多的航空技術專利。中國的北鬥導航係統和民用無人機倒是取得長足進步,大疆甚至成為全球頭號民用無人機製造商,可望成為全球行業規則塑造者。
根據三大領域的分析,報告肯定中國在分項技術領域發展迅猛,努力追趕世界先進水平,雖然取得部分領先優勢,但在一些細分領域的劣勢仍十分明顯,存在技術空白和「卡脖子」的現象。中國與美國在技術上形成瞭多數領域「跟跑」,少數領域「並跑」,極少數領域「領跑」的基本態勢。報告指齣,「摸著美國過河」是過去幾十年中國(乃至其他國傢)科技創新的重要經驗。一旦失去美國這個目標,中國部分學者擔憂中國能否全方位持續引領科技創新。
報告認為,「中國超越美國」、「中國持續落後於美國」、「中美齊頭並進」的局麵在不同領域可能同時存在。中國主要在通信技術、港口機械和軌道交通等領域可能領先美國;在生物技術、農牧育種、精細化工、工業軟體、晶片製造、醫療設備、民用航空發動機等領域,中美差距較大;在腦機技術、量子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領域,包括中美在內的許多國傢都在調動資源,以競爭領先優勢。
美國總統拜登。(美聯社)
至於中美的「技術脫鈎」,報告認為「中美關係進入長期競爭共存的階段」,「競爭為主、閤作為輔」, 因此未來美國可能採取「精準脫鈎」和「精準掛鈎」的策略,在中國急需卻又無法實現自給的核心技術上堅決脫鈎,在兩國水平相當的技術領域放鬆齣口管製,因為脫鈎「甚至可能使中國企業轉嚮國內供應商,達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拜登政府雖未完全確定「脫鈎」範圍,但對於晶片及其製造設備、人工智慧等關鍵技術和產品上應該會予以「脫鉤」,「掛鈎」的領域基本上限定在低技術和低附加值的產業。美國的「脫鈎」戰略還伴隨組建「民主國傢科技聯盟」,試圖將中國置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大為增加中國從第三國購買關鍵產品、獲得先進技術和引進高端人纔的難度。即便中美雙方都麵臨「脫鈎」帶來的損失,目前來看中國的損失可能更大。
更多風傳媒報導
今日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