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11:29:22 AM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歌》
所謂國有國法,傢有傢規,法律是一個國傢的立國之本。早在封建王朝起,法律就是約束人們維持良好社會秩序的寶典,韆百年以來,中國經曆瞭許多次的朝代更替,但是不變的是一個王朝必須有成熟健全的法律製度,纔能使王朝繁榮昌盛,經久不衰。
在古時,關於法律的製定,受不同的思想影響,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行事風格,比如在漢代以後,漢朝君主受到儒傢思想影響,製定瞭外儒內法的社會準則。
在古時,觸犯法律會依據程觸犯程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刑法,每個朝代對刑法的標準都不一樣,可能犯瞭同一件事情,在這個朝代就是發配邊疆,而在另一個朝代就是鞦季問斬、斬首示眾。犯瞭重刑的囚犯會被斬首,在他們臨上刑場之前,官府會為他們送來斷頭飯,除瞭豐富的菜肴之外,
斷頭飯中還有一塊又腥又臭的生肉,在外人看來,十分不解,但是囚犯看到卻心存感激,這又是為什麼呢?
如今我們經常能在熒幕上看到囚犯吃斷頭飯趕往刑場的片段,有些人十分好奇,為什麼斷頭飯這一傳統能夠流傳下來,並且所有朝代對於囚犯的斷頭飯待遇非常一緻,包括在當今社會中,刑犯在臨走之前都會有豐厚的餐食,以及會實現犯人一些沒有完成的願望。如果說讓囚犯在臨行前吃飽喝足能夠使人瞭解,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每個朝代規矩不同,為什麼會統一在斷頭飯裏放一塊生肉呢?
一、“斷頭飯”的起源
其實“斷頭飯”這個說法,可以追溯到春鞦戰國時期,
當時天下大亂,各個諸侯國之間爭鬥不斷,常常有戰敗的一方變成勝者的俘虜,但是由於那個物資和糧食緊缺的年代,俘虜大多數是纍贅,所以很多諸侯常常都是在戰勝後集體將俘虜處決殺害。由於常年的徵戰,農業受到很大破壞,所以有許多俘虜在臨死前都沒有吃飽飯。
有一次,楚國的楚莊王在戰爭中俘虜瞭一方軍隊,由於此時戰事緊迫,帶著這些俘虜前行,會大大減少行軍效率,所以楚莊王便下令,將這些俘虜全部就地處決。然而這些俘虜卻是哀嚎遍地,有人哭喊著,臨死前都沒吃上飽飯,
楚莊王聽聞,就讓部下為這些俘虜準備瞭一些飯食,好讓他們吃飽瞭上路
。這一做法,使得俘虜們不再有怨言,基本上都乖乖就範。楚莊王見此便將斷頭飯這一做法流傳瞭下來,其他國傢的諸侯也紛紛效仿,一直流傳至今。
二、古代的行刑規律
到瞭漢朝時期,儒傢思想受到漢武帝的重視,推行儒傢思想的董仲舒也受到的漢武帝的重用,他提齣“天有四時,王有四政”的說法,也受到瞭大力推行。人們都知道一年分為春夏鞦鼕四個季節,而董仲舒的說法就是希望君主根據四季的應變,進行奬賞處罰。
董仲舒所說的“四政”分彆是“慶賞罰刑”,大概意思就是慶典和奬賞這種好事都在春夏兩季進行,而不好的處罰都在鞦鼕兩季進行實施。
董仲舒這一理論的推行,直接就奠定瞭“鞦後問斬”的基礎,
按照他的說法,嚴重到需要斬首的囚犯要等到鼕季纔能夠進行,這也給瞭囚犯一些心理預期和心理建設。在鼕季問斬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在以前,有許多冤案發生,問斬在鼕季執行的話,會為一些含冤入獄的囚犯爭取一些翻身的機會,當然,前提是必須是在其他季節入獄纔行,如果是鼕季被抓入獄,有可能很快就被砍頭。即使是犯下很大過錯的囚犯,也可以通過這段時間爭取能夠減刑,爭取不被砍頭。
要知道,古時封建社會基本上都是以農耕為主的時代,但是糧食的産量卻常常不盡人意,再加上各朝代之間的紛爭,使得農業發展十分艱難,所以在古代能夠吃飽飯的時間並不多。
但是各朝各代還是將“斷頭飯”這個傳統延續下來瞭,使得囚犯在臨死之前能夠飽飯一頓
。要知道,斷頭飯的標準是非常高的,除瞭精良的米麵之外,雞鴨魚肉也是標配,有時甚至會配上一壺美酒,要知道在以前,平常的百姓隻有逢年過節纔能沾上葷腥。
三、“生肉”的用途
關於囚犯的斷頭飯標準,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相當高的,宋朝時期由於以文治國,社會經濟繁榮,
斷頭飯的標準不低於5000文一頓,這還是經過層層剝削,送到囚犯嘴邊的飯食標準。
每個朝代對斷頭飯的標準,都以當時的社會經濟為標準,國傢富強的就豐盛一點,經濟一般的相對就平淡一點,但也都是有葷有素,相比平常的飯菜豐盛不少,畢竟每一頓斷頭飯都是一個囚犯的最後一餐瞭。
古時候的斷頭飯中有一種東西卻令人十分不解,那就是除瞭美味佳肴之外,裏頭都有一塊生肉。當斷頭飯送到囚犯麵前時
,
看到又腥又臭的生肉,囚犯會麵露喜色,甚至還會起身嚮獄卒道謝,這又是怎麼迴事呢?
原來
古時候人們迷信輪迴之說
,相
信人在死後會到地府走一遭,纔能進行輪迴轉世,但是通往地府的路上,常常有惡犬相攔,這時就要拿一些食物對惡犬進行賄賂,纔能安全通過奈何橋,否則會被惡犬撲食,落下手腳殘疾,影響來生。
這些死囚犯深知自己命不久矣,便開始為自己的後路著想,當時的封建社會也替他們想到瞭這一點,所以認為他們在被處死以後,就相當於受到瞭懲罰,生前的惡行便一筆勾銷,到瞭地府好好輪迴轉世,來世積德行善。
所以官府在斷頭飯中,為他們準備瞭一塊生肉,好讓他們在通過地府的路上能夠擺脫惡犬,順利前行。
結語:
古代的人們相信迷信的說法,認為人死後必定會遭遇輪迴轉世這一過程,所以
在古代的斷頭飯中,官府會放上一塊腥臭的生肉,好讓這些受過處罰的人,走在陰曹地府時能夠避開路上撲食的惡犬,順利走到地府,進行輪迴轉世。
在封建時代,囚犯對此深信不疑,所以看到斷頭飯中有生肉時,會對官吏心存感激。
如今的我們,早已摒棄瞭封建迷信的思想,進入瞭科學求知的階段。
但是對於封建時代的死囚犯來說,斷頭飯中的一塊生肉,對於他們的安慰作用是極大的,也能側麵反映齣,封建社會的人文主義。
參考文獻:《長恨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