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8/2022, 3:02:59 PM
作為孔子的第19世孫的孔融,除瞭承載瞭深厚的傢學背景外,更遺傳瞭孔氏先輩的優秀基因,年少成名,更因德行,智慧而揚名天下,盛名之下的他,在長大後也成為瞭各屆政府重點引進人纔,讓他能在漢末紛亂的時局中,始終擁有自己的一方天地,盡管也有波摺,但他還是能憑藉著自己的纔能,從地方進入到瞭中央。
然而,令世人不解的是,有纔的他,最後卻被曹操以“不孝、謀反”的罪名處死,而作為寫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有愛纔識纔心懷的曹操,為何會對他痛下殺手呢?
事齣必有因,作為智商很高的孔融,其有一個緻命之傷,就是情商低,恃纔傲物,更有些不識時務的莽撞,最終踩到瞭職場的紅綫,釀成瞭自己的人生悲劇。
論纔學,孔融學識淵博,纔華橫溢,如果隻是研究學問,著書立說,他一定可以成為一方大傢,而他選擇進入的官場,學識纔能是一方麵,還必須熟悉和適應相應的職場規矩,做事做人不可太高調,可自恃纔學過人的孔融,卻不能自我收斂,虛心做人,還是書生意氣,依仗自己的犀牙利筆,目空一切。
剛開始,因為有淵博的學識積澱,他對於治國方略,教化之術相當的熟悉,所以能援古喻今,為國傢的大政方針提齣有理有據的建議,史書記載“每朝會訪對,融輒引正定議,公卿大夫綿隸名而已”,意思是,每次朝廷開政策研討會,孔融常能旁徵博引,公卿大夫都不過掛名而已。也因為此,孔融深得曹操的佩服。
然而,也是因為領導的賞識,讓他在與其它人相處時,經常會針鋒相對,言語犀利,頗有賣弄學識之嫌,對同僚下屬還好說,可他對於自己的上司曹操,也有點不知收斂瞭,久而久之,終於是禍從口齣瞭。
公元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曹操一時間無法對付他,滿腔怒火無處發泄,就遷怒於與袁術聯姻的太尉楊彪,準備找個罪名收拾他,孔融聽說瞭,就找曹操提意見,下屬嚮領導提意見就好好地說吧,可孔融引經據典,直接指責曹操的做法,還不給他台階下,雖然曹操覺得有道理,收迴瞭成命,但孔融咄咄逼人提意見的方式,讓曹操心裏還是很不舒服。
然而孔融覺得,是憑一己之力阻止瞭曹操的錯誤,其實這裏或多或少,有曹操作為領導的寬容成分,但孔融似乎不這麼想,他有點飄瞭,還有點得意忘形,於是,在嚮曹操提意見時,越發的不會低調瞭。
三國時期,兵亂四起,以至於民生凋敝,如就存在糧食供給不足的問題,曹操齣於民生考慮,就下瞭禁酒令,可孔融卻為此不滿,多次上書反對,書中更是強詞奪理,大概意思是:如果因為是亂世就禁酒,那麼桀、紂因為好色而亡國,為何現在隻禁酒而不禁婚姻。
當時,曹操考慮,這不過是孔融為瞭齣風頭的嘩眾取寵之言,就勉強忍瞭。可孔融還是不知收斂,反而怪話更多瞭。
公元204年,曹操攻占瞭鄴城後,曹操的兒子曹丕私底下把袁熙妻甄氏“收編”瞭。本來這就是曹操的傢事,可孔融卻多管閑事,嚮曹操提意見,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直接的意思是,周武王打敗紂王後,將妲己送給瞭弟弟周公。其實這是孔融在譏諷曹傢好色的行為,因為當年周武王伐紂,紂王大敗而死,作為禍國的妲己也被殺。
曹操看過信,開始並沒有覺察齣孔融是在譏諷自己,還以為他對商、周曆史有新的考證,就請孔融來問:“武王以妲己賜周公,齣何經典?”孔融笑著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意思是說:用今天發生的事來推測,那就是當然瞭。
不久,曹操操徵討烏桓,孔融卻說:“大將軍親自遠徵,在海外寂寞。從前肅慎族不進貢��矢,丁零族偷盜蘇武的牛羊,現在可以一並去討伐。”這迴曹操聽明白,這不是在嘲諷自己嘛,百年前蘇武與自己有何關係,這是在說,他此次徵討烏桓是不義之舉。
這時,曹操開始“益憚之”。但考慮到孔融名重天下,如果因為他口無遮攔,就收拾他,顯得自己無容人的度量,對於自己的推行的人纔引進計劃,會有不好的影響。但也不能如此放任,不處分孔融,領導的威望何在。於是曹操“故書激厲融”,給瞭孔融一個書麵警告。
曹操在平定瞭北方後,為瞭實現統一中國的政治宏願,開始準備南徵。
而此時,不識時務的孔融又開始進言瞭,把曹操的南徵,說成是有違天道和民意的不義之舉。
這次他不僅踩到瞭作為職場做事的紅綫,就是不要隨便指摘已經定下來的領導決策。同時他的此舉也徹底地觸及到領導的心裏底綫,”曹操既積嫌忌”,這時的曹操,再也無法容忍孔融的行為瞭。自然,領導看你不順眼瞭,在現代隻過是讓你穿穿小鞋,讓你離職,而古時那就是要命。
曹操一個叫郗慮的下屬,察覺瞭曹操的想法,就開始羅織罪名誣陷孔融,曹操也順勢下令嚴查,結果孔融以“招閤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於公元208年9月26日,被處死,並株連全傢,時年五十六歲。
寫在後麵
身處亂世,本就要慎言謹行,哪怕你纔高八鬥,也要會審時度勢。不可否認,孔融的確有纔,更有所謂的盛名,但因此而恃纔傲物,就是沒有認清自己,他並沒有真正的治世之纔,也沒有學會正確的處事之道。而統治者用孔融,更多的是因為他的盛名,在他們眼中,孔融不過是個會讀書,有學問的書生而已。如果孔融能明白這些,低調處事,他的悲劇應該就能避免。
作為實乾傢的曹操,對孔融的評語是:世人多采其虛名,少於核實,見融浮艷,好作變異,眩其誑詐,不復察其亂俗也。
其實孔融沒有死,看在現今的社會、職場還有不少人,不是和他一樣,在生活中,工作中繼續在上演著類似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