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6/2022, 1:22:05 AM
《 增廣賢文》裏有一句名言流傳韆古、膾炙人口:
君子愛財,取自有道。
《增廣賢文》作為古代兒童學習的啓濛讀物,有一定的影響力,有人稱:
讀瞭《增廣》會說話,讀瞭《幼學》走天下。
《增廣賢文》這部著作裏邊囊括瞭許多教育人為人處世的各種諺語 ,
教導性極強。
所謂幼學指的就是《幼學瓊林》,
它也是中國古代兒童的啓濛讀物。
內含天文地理,一代偉人毛主席更是可以熟背《幼學瓊林》。
在唐朝時期,有這樣一位臣子令人佩服之餘又有點滑稽。
他為官清廉,兩袖清風,傢貧如洗
,令當朝皇帝對其無奈道:愛卿,多少你也貪點。
看到這裏,是不是不禁好奇是怎麼樣一位奇人
,逼得當朝皇帝勸他也貪點錢財呢?
四大姓之陸姓
在唐朝時期,江南地區有四大名姓,
分彆是:會稽顧氏、吳郡陸氏、吳郡硃氏和吳郡張氏。
從東漢時期江南陸氏傢族便非常有名氣和威望。
到唐玄宗時期陸氏傢族以呈現衰敗之勢,大不如前。
早在陸贄齣生時他的傢族已經走嚮低潮。
他的人生進階史堪稱是一部“貧寒少年”憑藉纔華橫溢,能力齣眾而逆襲成為“高富帥”的勵誌典型。
陸贄是在唐代宗大曆六年考中進士,那時他約莫就在十八歲左右。後來因纔華齣眾,
一枝獨秀得到瞭張鎰等貴人相助
,最終得到瞭唐德宗的關注。
其實唐德宗在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聽過陸贄的名號,
隨即任命他為翰林學士
。陸贄備受器重。
陸贄性情忠義,有恩必報。
為報答當朝皇帝的知遇之恩,工作上更是謹小慎微,遇到事情,無論大小無有不稟。
正是因為他竭盡全力地為國效力,因此更是深得當朝皇帝的信任和倚重。
唐朝的由盛轉衰
陸贄的發展階段是在經曆瞭安史之亂後。
這也是他真正成長的一個重要的時期。
安史之亂爆發從唐玄宗末期一直持續到唐代宗初期。
是領導人為瞭同當朝統治者競爭唐朝的統治權。
安史之亂之所以會爆發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權利統治者和普通民眾之間的矛盾;二是統治者內部發生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三是中央勢力和地方割據勢力相互製衡,一觸即發。
經濟矛盾:
玄宗時期實行封建經濟,土地兼並導緻百姓無地
,隻能到處流亡。
唐朝統治者開始整天沉溺與美色,專寵楊貴妃
,直接導緻楊傢傢族勢傾天下,任意揮霍。
統治者的腐敗加重瞭人民的負擔
,對於當前百姓現狀更是雪上加霜,社會矛盾加劇。
階級矛盾:
任人唯親,排除異己,
打壓賢能之士,奸臣手握權利,能臣無能為力,導緻政治、經濟固步不前。
統治階級的矛盾是導緻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
。
內部矛盾:
中央的招募的府兵被地方勢力所收買,所謂身在曹營心在漢
,中央勢力和地方勢力和之間的矛盾催化瞭安史之亂的爆發。
這場關於權利的內戰直接導緻唐朝人口數量急劇減少
,財力和物力也受到重創,唐朝的低榖時期到來,自此唐朝由盛轉衰。
陸贄的高光時刻
經曆完山河動蕩之後,唐朝百廢待興,
陸贄忙得焦頭亂額,又因為他深得皇帝倚重,在那段艱難的日子裏,皇帝無論大事小事,都必須同陸贄商量。
一時間大傢皆稱陸贄“ 內相”。
不僅僅如此,皇帝不論要去哪裏,也都一定要要陸贄同行。
一次齣行途中,皇帝同陸贄走散瞭。一夜過去瞭,見陸贄還沒有迴來,
皇帝非常擔心愁,掩麵哭泣
。
隨即下令,
如果有人找到陸贄便賞賜他一韆兩黃金
。不久之後,陸贄迴歸,皇帝喜不自勝,太子和大臣紛紛前來祝賀。
陸贄一時間風光無限,盡管如此,但他並沒有忘記當時為官的初心。
在他執政期間,他忠君愛國,一心為民
。
陸贄根據唐朝當時的境況提齣瞭很多實際可行的建議,
尤其是針對藩鎮叛亂的事件上,可謂力挽狂瀾。
他建議皇帝發詔罪己。
他親自操刀為其起草詔書並頒布
,讓天下人都能看到。
戰鬥在前綫的將士們感動無比,甚至痛哭流涕,
叛亂者聞及此深受觸動,從而上錶謝罪,陸贄憑藉一己之力扭轉瞭唐朝岌岌可危的局麵。
陸贄為人正直,為官清廉,並且嚴於律己。他為自己的立下行事準則:
對上要不負皇帝所托,對下要不負自己經年所學
。
他認為民乃國之根本,
一個國傢想要穩定,必須以民為主
,所以他以天下百姓的生計問題為己任。
民生經濟是他最關注的地方,
他著力於調整貧富差距,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
從來不貪百姓一分一毫。
他的仕途已經走上巔峰,他的地位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按照他的地位來說,他哪怕是傢財萬貫,富可敵國都是不在話下,
怎奈何他隻願意當一個心懷天下,無愧人民的清廉好官呢!
陸贄誌不在此,他更願意萬韆百姓生活富足、幸福。
“安得廣廈韆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
結語
陸贄的纔能不僅僅在治國韜略上,
他在文學上的造詣也是鳳毛麟角。
陸贄簡直就是全能型人纔,治國隻能庇護瞭百姓免受戰火的荼毒,
為他們保住瞭一席落腳之地 還能安穩生活。
文學創作方麵又留下瞭不少值得品讀的文章,文筆優美,
又能勇抒己見,可謂是上上品。
他愛國、清廉為民!無論是作為人臣、還是為地方官、或是成就人生價值,陸贄都無可挑剔。
他已經做瞭自己所能做的全部,物盡其用。
廉潔奉公,一心為民,
來時赤子之心,去時滿袖乾坤,
隻留浩蕩正氣在人間,令人摺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