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3/2022, 2:37:39 PM
多少年來,法醫這個職業一直以一種神秘的狀態存在,人們對於他們的好奇往往隻能通過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來瞭解。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是我國最為權威的司法鑒定機構之一,這裏藏龍臥虎,專傢雲集。近日,記者走進研究院,與法醫和鑒定人麵對麵,記錄他們職業生涯中最為艱難、最為驕傲、最為神秘、最為驚奇的鑒定故事。
看著10個集裝箱的魚翅,法醫張素華忍不住皺起瞭眉頭,畢竟要從這麼多的魚翅裏尋找“瀕危野生鯊魚”的魚翅猶如大海撈針。
今年1月,海警部門委托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司鑒院)為不久前剛剛查獲的一批走私魚翅做種屬鑒定,以確定這批魚翅中是否含有瀕危野生鯊魚的魚翅,以便更好地打擊犯罪。
海警部門繳獲的魚翅
記者瞭解到,司鑒院法醫物證學研究室在5年前就已經布局非人源DNA鑒定,先後完成瞭相關項目的科學研究、技術攻關、設備配置,直至建立瞭非人源DNA鑒定實驗室。從2020年開始,首次把“非人源DNA鑒定”列為法醫物證鑒定的常規業務範圍。
“非人源DNA鑒定包括對來自動物、植物、微生物等人類以外的樣本進行同一性鑒識、種屬鑒定以及親緣關係鑒定等,有點類似於給動植物做‘親子鑒定’。”張素華是業內青年拔尖人纔,她所在的團隊也是科技創新領軍團隊,研究實力雄厚,技術攻關能力齣眾。根據研究團隊的安排,由她主要負責非人源DNA鑒定的技術攻關和具體鑒定業務。通過幾年的摸索,她已經積纍瞭豐富的工作經驗。
然而,等張素華和同事們趕到存放扣押走私魚翅的現場時看到,裝滿魚翅的蛇皮袋一個個分散堆在10個大集裝箱裏,由於長時間的海航運輸,絕大部分魚翅都已變質,一些腐敗嚴重的甚至還有蛆蟲在爬行,每個集裝箱裏都散發著濃烈的惡臭,即使戴著口罩,穿著防護衣,大傢也還是被熏得不輕,身上的味道幾天都散發不齣去。
魚翅是一種名貴食材,自古以來深受人們追捧,然而製作魚翅需要從活生生的鯊魚身上割下魚鰭,失去魚鰭的鯊魚幾乎等於被判瞭死刑。看著眼前這10個集裝箱的魚翅,一嚮熱愛自然與動物的張素華暗下決心,一定要查清這些魚翅的“身世”來源,依法打擊那些犯罪分子。
“如此大數量的魚翅,要進行完全鑒定是不可能的,我們團隊商議以後決定進行抽樣鑒定。”張素華說,在海警警員的幫助下,她和同事們一起將魚翅從集裝箱內搬齣,光這個流程就持續瞭將近兩個小時。
時值一月,天氣陰冷,但張素華和同事們還是纍得汗流浹背。
經過稱重和統計,本次扣押的魚翅重約4噸,被分裝在137個蛇皮袋中。張素華和同事們決定從每一袋魚翅中抽取兩份樣本,之後統一送迴司鑒院進行鑒定。
鑒定人員在實驗室提取檢材
好不容易完成魚翅數量的統計,但在取樣上又遇到瞭麻煩。“鯊魚魚翅的生物細胞含量本就非常稀少,加上大多已經變質腐敗,取樣就得更加小心,否則二次破壞將導緻無法正常提取到有效DNA。”張素華說,“魚翅軟骨中的細胞含量相較於其他部位更集中,也是最容易提取DNA信息的部分。我們在仔細檢查後,決定從這個部位進行取樣。”
提取魚翅軟骨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張素華他們要先對所有魚翅進行嚴格的消毒清潔後再將其泡發,最後纔能進行取樣。魚翅的軟骨很縴細,為瞭不破壞樣本隻能慢工齣細活,他們幾乎花瞭一整天的時間纔完成瞭全部魚翅樣本的取樣工作。
得到瞭可用的樣本,接下來就是進行正式的種屬鑒定。
鑒定人對檢材進行檢驗
“生物種屬鑒定通常會從鑒定外觀或DNA入手,但這次送檢的樣本隻是魚翅上的一小部分,難以從外形上進行辨彆,我們隻有通過DNA比對,纔能得齣相對準確的結果。”張素華說,他們選擇瞭對魚翅組織中的兩段綫粒體基因進行PCR擴增。
PCR擴增是一種用於放大擴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其最大特點是能將微量的DNA大幅擴增,哪怕隻是一丁點DNA,都能用PCR加以放大,十分適閤鯊魚魚翅的鑒定。通過這一技術,張素華他們成功地在135份樣本中提取到瞭可供比對的基因序列。
提取到基因序列,下一步就是進行序列比對。“序列比對是基於生物學中的序列結構,如果將核酸序列和蛋白質一級結構上的序列都看成字符串的話,通過字符串之間的比對就能檢測序列之間的相似性。”說起自己的專業,張素華頭頭是道。
鑒定人對檢驗結果進行分析
他們通過軟件將提取的樣本基因序列與國際公認的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數據庫內記錄的鯊魚基因序列進行比對,結果顯示,樣本基因序列與數據庫中記載的一種名為大眼長尾鯊的鯊魚基因序列相吻閤。
大眼長尾鯊又稱深海長尾鯊,在中國台灣沿海的熱帶水域有所分布,自然世界保護聯盟2018年將這種鯊魚列為易危動物,同時也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中所列物種。
為瞭增強序列比對結果的科學嚴謹,張素華等人還通過“係統發育樹”分析法為鑒定提供支撐。
“‘係統發育樹’是生物信息學中描述不同生物之間的相關關係的方法。通過構建係統發育樹,可以實現對某一段基因序列的溯源。”張素華通過實驗發現,樣本的基因序列與大眼長尾鯊的基因屬於同源,進一步驗證瞭軟件比對的結果。
通過比對,張素華和她的同事們最終確定,接受鑒定的135份樣本中有97份樣本屬於大眼長尾鯊。經過換算後,司鑒院齣具鑒定結果報告,認定海警扣押的總共4噸魚翅中約有71.8%屬於這一物種。目前,上海警方已經以涉嫌走私瀕危物種罪為由進行立案偵查。
自從非人源DNA鑒定納入法醫物證鑒定範圍起,張素華先後參與瞭中華鱘種屬鑒定、賽鴿個體識彆與親緣關係鑒定、豬、牛親子鑒定等司法鑒定案件,對這一全新的司法鑒定領域有瞭深刻瞭解。
來自動植物的鑒定材料和人體組織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這些差異往往會讓鑒定工作更加難以進行。張素華迴憶起她以前參加的一件木材類種屬鑒定案,當時她要對一件木製傢具椅子進行鑒定,已確認製造該椅子的木材來源。由於木材已經過深度加工,想要提取植物DNA相當睏難,整個鑒定過程耗費瞭大量時間和精力。
此外,非人源DNA鑒定作為一種全新的鑒定項目,行業標準和權威數據的缺失也是鑒定工作的一大難點。張素華坦言,目前對於非人源DNA的比對很大程度要依靠國外公開數據庫記載的信息,一旦遇上數據庫中沒有記載的物種,鑒定工作就變得無據可依,難以開展下去。
對此,司鑒院也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今年司鑒院完成瞭大麻類植物種屬和個體身份鑒定的行業標準製定,目前正在頒布中,該標準明確瞭對大麻類植物身份識彆的閤適區域以及相應的檢測、分析手段,率先為這一類植物的司法鑒定提供瞭鑒定參考。此外,司鑒院自建瞭包括緻幻植物、毒蘑菇在內的DNA條形碼數據庫,為這些物種的基因序列比對提供依據。
“目前,我們還在著手建立法醫學非人源DNA數據庫,以填補國內非人源司法鑒定的數據空白。”張素華說,科學探索沒有盡頭,隻有不斷更新優化設施方法和建立健全數據信息庫,纔能為人類解開更多未解之謎。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