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022, 7:39:50 PM
前麵嘮嘮叨叨地討論瞭投資過程中不能正確思考的若乾原因,那麼我們究竟該通過什麼係統的方法來訓練提高思考能力呢?
“如何提高思考能力”
我給大傢五點建議:
掌握基本的邏輯學和批判性思維知識
獨立思考+頭腦開放
專注+博學
練習深度思考
成為有思辨文化的團隊的一員
那麼今天先來說說第一點吧。
“掌握基本的邏輯學和批判性思維知識”
中國文明與西方[1]文明各有其發展曆史和特點,存在諸多差異,其中包含思考方式的差異。
在西方,思考方式起源於古希臘時期,那時的希臘人齣於自我認同形成瞭辯論的傳統,“大到國傢大事、小到雞毛蒜皮的問題常常是由公眾口頭辯論而不是權力當局來裁決”,其城邦製的政治體製支持的不是獨裁而是理性的辯論。
在此社會背景下,齣現瞭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他“因為在政治集會、市民辯論會上聽到那些蹩腳的辯論,一怒之下發明瞭邏輯”,提齣瞭三段論的基本規則,形成將內容剔除、留下結構來判斷一個論證是否有效的 形式邏輯方法,它成為西方人思考的基本方法,奠定瞭西方文明發展的思想基礎 [2]。
而在中國,邏輯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僅有的邏輯思想火花齣現在戰國時期,以惠施、公孫龍為代錶的名傢對於“名”和“實”關係的探討涉及到邏輯學中的“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墨傢在《墨經》中曾經運用大量邏輯的方法,包括其知識論觀點,以及對“辯”的討論類似於現代邏輯學的命題、演繹和歸納、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等[3]。
然而,這些思想並未成為中國主流思想,到瞭漢代,隨著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儒傢學說從此正式成為中國的官方思想和國傢教義。
唐代,科舉製已經正式實行,這種通過政府組織考試來選拔官員的形式持續瞭約1300年,到二十世紀初期的晚清纔結束。科舉製度成為和平時期普通百姓通往上層社會的幾乎唯一通道,也是統治階級選擇接受其統治思想的人纔的形式。曆朝曆代科舉考試的內容時有變化,但一直以儒傢經典經文為基礎或標準,在明朝時甚至連應試文字也有統一的要求(即“八股文”)。顯然,科舉製選拔的是服從型人纔,並不鼓勵獨立思考和邏輯推理。
除瞭墨傢以外的中國傳統思想,並沒有邏輯學意義上的論證 ,涉及到觀點的錶達,常常隻是結論的簡單陳述,典型的例子如《論語》是對於各種行為規範的錶述。而社會所公認的行為規範、經典理論,又往往成為諸多其它論證的前提,從而衍生齣不同的思想理論。
曆史上中國人另一常用論證方法是 類比論證 ,許多經典的類比故事所隱含的一般性結論,已然溶為中國人思想方法的一部分,這些例子不勝枚舉,如“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緣木求魚”、“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等。然而,有時候,類比論證未必能夠得齣必然性結論[4],這時我們會認為兩個錶麵上相近的事物並不具有可比性。
傳統中國人沒有發現邏輯思維方式,卻發展瞭另一種 辯證的思維方式 。 “中國的辯證法是通過矛盾來瞭解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來超越或同化對立麵,或者吸收互相衝突但卻有啓發性的觀點。
中國的知識傳統中根本不存在A與非A之間的對抗。相反,以道傢的精神或陰陽學說來看,A實際上也暗含瞭非A的情況,或者很快就會像非A轉化。辯證思維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邏輯思維的反麵。
辯證思維不是尋求脫離背景,而是在適當的背景下看待事物:事件的發生不是孤立的,而總是包含在有意義的整體當中,在這個整體當中各種因素不斷變化、不斷重組。孤立地思考一個物體或事件,把抽象的規則運用到這些物體或事件當中,就會走極端,得齣錯誤的結論,中庸之道纔是其論證的目標。”
[5]這種辯證性思維方式強調 矛盾的相互轉化 ,例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也強調要把事物置於背景中觀察,例如中醫並不象西醫那樣分科,而是把人體看作一個內部不同部位相互關聯的整體來看待。
迴顧曆史,中國人不以邏輯為特徵的獨特思考方式有其長處,亦有其不足,這種不足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十九世紀以來中國文明相對於西方文明衰敗的原因之一。
“歐洲基督教文明作為一個獨特的文明,最早齣現於8世紀和9世紀,然而幾百年間,它在文明程度上落後於許多其他文明。唐宋明朝時期的中國、8-12世紀的伊斯蘭世界、9-11世紀的拜占庭,在財富、領土、軍事力量以及藝術、文學和科學成就上都遠遠超過瞭歐洲。”
“不過到1500年,歐洲順利地進行瞭文化上的文藝復興,社會多元主義、擴大的商業和技術成就為一個全球政治的新紀元提供瞭基礎。”此後歐洲人不斷嚮世界其它地方擴展勢力,到1914年歐洲人或前歐洲的殖民地控製瞭地球錶麵土地的84%,“在歐洲擴張的過程中,安第斯和中美洲文明被有效的消滅瞭,印度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同非洲文明一起被徵服,中國受到滲透並從屬於西方的影響。”
“ 西方擴張的直接根源是技術 :發明瞭到達距離遙遠的民族的航海工具,發展瞭徵服這些民族的軍事能力。”[6]
而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的重要背景, 一是科學研究依賴實驗,二是從實驗到理論錶述過程中運用數學 ,這二者皆成長於歐幾裏得幾何學和亞裏士多德邏輯學。
明朝後期有兩位科學傢,一位叫徐光啓(1562-1633),他認識到歐幾裏得幾何學較中國傳統數學的重大先進之處,是那套由公理、公設及命題推演的邏輯思維體係,於是和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於1607年共同翻譯瞭歐幾裏得《幾何原本》的前六捲[7];還有一位叫李之藻(1565-1630),他和葡萄牙傳教士傅泛際閤譯瞭《名理探》,該書原名《亞裏士多德辯證法概論》,是全麵介紹亞裏士多德邏輯學的專注。
遺憾的是,《幾何原本》並未譯完整,《名理探》譯文艱深晦澀,它們的影響力有限;再加上到瞭清代,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滿清朝廷排斥和壓製漢族人士,實行思想禁錮,阻礙瞭科學技術在中國的發展[8]。這些無疑為1840年以後的衰敗埋下瞭伏筆。
上麵從曆史的角度,討論瞭中國人並不長於邏輯的原因。作為成長於中國傳統文化環境下的中國人,我們的 邏輯思維能力往往容易成為 弱項 。
我發現目前中國國內的教育對於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不夠重視,形式邏輯或批判性思維尚未成為中小學的必修課,學生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主要來自於數學課的訓練,這可能導緻不太擅長數學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不足。
從大學教育對於邏輯思維要求來看,國內的對於邏輯思維的重視程度遜於西方。世界上廣泛接受的三大研究生申請考試GRE、LSAT和GMAT[9]分彆始於1936、1945和1953年,考試的重要內容就是邏輯推理(或稱批判性推理,英文critical reasoning)和觀點推理類文章的閱讀理解(或稱批判性閱讀,英文critical reading),而中國的研究生級彆的入學考試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纔開始把邏輯推理列為重要內容。
我還發現目前國內投資界有個特點,即 知名投資機構的優秀投資人絕大多數是海歸背景 。我推測原因不僅僅是海歸們有多語言和跨文化經曆的優勢,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在競爭中勝齣。這些海歸齣國讀書前就已經是被上述考試選拔齣來的,熟練掌握邏輯推理的優秀學生,齣國之後在強調邏輯推理、要求獨立思考、反對學術腐敗的學習環境中繼續深造,因此畢業時形成瞭理性的思維方式,從而更加適閤去做投資。
所以,再次迴到本連載文章開篇的觀點: 決定投資能力的最根本的力量是思考能力 。要訓練思考能力首先就要學好批判性思維(邏輯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訓練邏輯思維, 警覺直覺式快思考,常用反思式慢思考 。
[1] “西方”通常指歐洲、北美,以及其它歐洲人居住的國傢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2]《思維版圖》【美】理查德.尼斯貝特著,李秀霞譯,中信齣版集團,第1章
[3]《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北京大學齣版社,第十一章。
[4] 類比論證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的論證方式,其結構為:“X和Y都具有共同的屬性如a、b、c、d等,X具有特徵h,所以Y也具有特徵h”。它可以理解為一種特殊的演繹論證,即:大前提――X和Y的在所有可以觀察到的屬性方麵都是相似的;小前提――X具有特徵h;結論――Y也具有特徵h。這個大前提“X和Y的在所有可以觀察到的屬性方麵都是相似的”實際上是特殊事實“X和Y都具有共同的屬性如a、b、c、d等”所推導齣的一般性結論,顯然這是一個不完全歸納,並不能得齣必然性結論,僅能得齣可能性結論,所以類比論證並不能保證結論的正確性。
[5]《思維版圖》【美】理查德.尼斯貝特著,李秀霞譯,中信齣版集團,第1章
[6]《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訂版)》【美】賽繆爾.亨廷頓,新華齣版社,第二章
[7] 後9捲是1857年由中國清代數學傢李善蘭(1811-1882)和英國人偉烈亞力譯完的。
[8] 參考《李約瑟難題再求解――中國科技創新乏力的曆史反思》何平、夏茜著,上海書店齣版社,第九章、第十章
[9] 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研究生入學考試,適用於除法律與管理外的各專業的申請,由美國教育考試服務處(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簡稱ETS)主辦。GMAT(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研究生管理科學入學考試,適用於管理類專業的申請,由美國管理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委員會(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簡稱GMAC)委托ETS主辦。LSAT(LawSchool Admission Test),法學院入學考試,適用於美國的法學院的申請,由美國法學院入學委員會(Law School Admission Council,簡稱LSAC)負責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