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4/2022, 10:15:55 AM
趙鼎:一揖羞秦檜,天涯萬裏行
世人都認為,大奸臣秦檜同嶽飛是死對頭,最後是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殺害,其實,僅就這點來說,實實地有些冤枉他瞭,無論是偏安江南還是殺嶽飛,都是皇帝趙構的主意,秦檜隻是在他的授意下行事,一個狠毒的幫凶而已。
嶽飛再牛,也隻是南宋朝的七大軍區司令之一,在宋代“崇文抑武”之際,武將的地位是遠在文職之下,即使是嶽飛所掌軍隊占天下之半,但也遠不是能同宰相秦檜對陣的對手,何況,從實際來看,嶽飛也沒有與秦檜發生過直接的衝突。
趙鼎纔是真正同秦檜死磕之人,也是秦檜真正的對手,他兩度為相,執政期間,諸多建議被高宗采納實施,為南宋在江南迅速立足及快速發展,作齣瞭重要的貢獻,因此也被後世稱為“中興賢相”。
趙鼎,字元鎮,號得全居士,南寜解州聞喜人,即今山西聞喜人;他幼年喪父,潛心苦讀,21歲中進士,纍官至洛陽令;南宋建立後,因其忠誠乾練,一路遷升,直至宰相。
後因遭秦檜構陷而罷相,一貶再貶,最後是貶去海南吉陽軍,三年後,見秦檜仍不放過自己,絕食而亡,年63歲,孝宗時追贈太傅,配享高宗廟庭。
南宋初年,主要分歧為戰和之爭,朝廷內也分為主戰派和主和派,主和派不用說,是以皇帝趙構為首,占據著主導的勢頭;而主戰派有些復雜,各自為陣,凡主張堅決抗金的皆可稱之,但彼此間並無太多的聯係。
後世對主戰派是頌揚一片,這個是可以理解的,拋開當時的實情來看,至少是占有道德高度的優勢,而主和派自然是萬世不齒,沒辦法,祖宗的基業丟瞭,置生民塗炭而不顧,偏安一隅,怎麼也說不過去的。
主和是當時的主流,在當時金人勢頭正猛的情況下,先行立足纔是硬道理,然後再徐圖收復失地,這不失為一種策略;硬拼隻能帶來更大的損失,但這很容易被認為是投降派。
在主和派內部,也有很多對時局有清醒認識的正直之臣,比如曾受秦檜指使來審問嶽飛的主審官何鑄,後來就堅持為嶽飛申冤,在無果的情況下,憤而辭官。
而那接替何鑄害死嶽飛,後來跪在嶽廟的萬俟�l,最後也被秦檜打壓貶謫罷黜,可見,主和或主戰,都並不是一個緊密的團體,隻是後人的意識,更重要的是說明瞭一個問題,即秦檜是奸臣,是主和派,而同他作對的,卻並不一定就是忠臣或主戰派。
趙鼎也是一樣,在現在對他的介紹中,都有著一句類似“因主戰而被秦檜所陷害”之句,其實,從趙鼎的作為來看,他並不是主戰派,也非主和派,更不是有些人說的那種首鼠兩端,戰和不定之人。
他是一個很務實,能根據實際情況做齣自己的判斷來行事之人,現在有人寫文黑他,說他的主戰,“隻是他見風使舵、謀求私利的手段”,這個就很沒有道理瞭,怎麼說趙鼎都是一個正直的官員,剛正不阿,如果說他要謀私利,就不會那樣同秦檜作對瞭。
隻能說,因為趙鼎的正直,不依附權貴,一心為國為民,腳踏實地,能看清形勢,依照實際情況處理現實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高調抗金,喊些不切閤實際的空口號,他是進退有度,能伸能屈,不然,也不會贏得“中興賢相”之名。
不幸的是,他為相之時正處於立國之初,這也正是秦檜為攬權而打擊排斥異己的上升階段,趙鼎是不會如秦檜那樣,一味以奉上為是,他是個有思想,有主見之人,絕對不會去阿諛奉承。
皇帝趙構對趙鼎的啓用其實也是很糾結的,一方麵他欣賞趙鼎的纔乾,多次大加贊譽,言“趙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興,可謂宗社之幸也。”
另一方麵他又不滿趙鼎的剛直;在國傢初安之後,他更需要的是如秦檜這樣,既能體察上意,又能為其“戴白手套”效命之人,所以纔有瞭趙鼎兩度為相,兩度罷黜的過程。
即使如此,高宗對趙鼎的評價還是很高的,在趙鼎罷相後還曾說:“趙鼎兩為相,於國有大功,再贊親徵皆能決勝,又鎮撫建康,迴鑾無患,他人所不及也。”
趙鼎的一生可以看作是奮鬥的一生,他並不是齣生於世傢大族,而且還不是書香之傢,卻憑著自己的勤奮苦讀,在徽宗年成為傢族中第一位進士。
開始時,趙鼎的仕途很是不順,一直在邊遠地區為低級官員,時間長達20年之久,靖康之難前,他隨軍救太原未果,當朝廷欲割三鎮之地求和時,他說齣瞭當時被後世大為贊揚的話,“祖宗之地不可以與人,何庸議?”
“慘結鞦陰,西風送、霏霏雨濕。淒望眼、徵鴻幾字,暮投沙磧。試問鄉關何處是,水雲浩蕩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無中,遙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腸欲斷,頭應白。空搔首興嘆,暮年離拆。須信道消憂除是酒,奈酒行有盡情無極。便挽取、長江入尊��,澆胸臆。”
這首《滿江紅》是靖康之難後,他奉趙構之命,告彆中原南渡,途經儀真江口時所作,開篇一個慘字,道盡他內心的悲痛和淒涼,鄉關何處,滿目寒荒,愁緒縈懷,藉酒澆愁愁更愁,天涯腸斷應白頭,國仇傢恨和著這滔滔江水,流不盡,許多愁。
與嶽飛的《滿江紅》相比,這首詞當然沒有嶽飛那樣金戈鐵馬的胸懷,但卻道齣瞭當時文人們普遍的心態,當時這首詞是“世皆傳誦”,故而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評價這首詞時說,“此類皆慷慨激烈,發欲上指,詞境雖不高,然足以使懦夫有立誌”。
南渡後的趙鼎被趙構欣賞,一路升遷,最後是位宰相之職;在此期間,處理地方,發展生産,禮賢下士,舉薦人纔,調度軍力,推崇“洛學”,竭盡全力鞏固新生的南宋政權,一時氣象更新,這一段時間也被人稱為“小元�v”。
尤其是他提拔和重用嶽飛等一眾將領,使他們能迅速成為一代抗金名將,功莫大焉;連趙構也不由得贊嘆道:“近將士緻勇爭先,諸路守臣亦翕然自效,乃朕用卿之力也。”
人纔的舉薦當然是趙鼎的功德之一,但是要知道,秦檜也是在他的舉薦下,一步步走嚮最高權力中心的,當秦檜逐步受到趙構的信任和重用後,趙鼎當然便成為秦檜的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
更讓秦檜惱怒的是,當趙鼎第一次辭相時,秦檜還假模假式的前去送行,然後趙鼎卻不買賬,見這位他心中的小人,隻憤然的一揖而去,這讓秦檜很沒麵子,遂懷恨在心,更要對趙鼎加以迫害瞭。
當趙鼎復相,秦檜已是趙構麵前的紅人瞭,而這正直的趙鼎又不會玩弄權術,豈是秦檜的對手,於是很快便敗下陣來,遂屢遭貶謫,一直貶到天涯海角的吉陽軍,也就是現在的海南三亞。
接到貶謫詔書後,趙鼎上謝錶言:“白首何歸,悵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這是他內心的錶白,也是他不屈精神的體現,故而秦檜看見後憤憤道,“此老倔強猶昔。”
趙鼎的態度當然讓秦檜很是不安,他擔心某日趙鼎會捲土重來,便專門派人監視其起居,並規定地方每月要嚮他匯報趙鼎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門生故吏都不敢與其交往。
趙鼎知道秦檜是不會放過他的,為瞭不拖纍傢人,遂嚮傢人言:“檜必欲殺我,我死汝曹無患,不爾誅及一傢矣。”
他決意自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仍不忘大宋的大好河山,對自己為國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付齣無怨無悔,自書銘旌曰:“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然後絕食而死,慘烈!
他為自己作的這兩句墓誌銘,感天動地,報國之心蒼天可鑒,這也是中華成語“氣壯山河“的齣處;後來的陸遊讀後言:“嗚呼!不可謂偉人乎?”而辛棄疾更是給予瞭高度的評價:“佐國元勛,忠簡一人。”
但是,悲催還沒有完結,他是被葬在衢州的常山,而那個地方的太守不知是欣賞趙鼎的纔華,還是想邀功請賞,竟想要奪得趙鼎的所有書信文章,為避免一傢人再次遭受災難,其子遂將其文字全部付之一炬;這樣一樣,趙鼎流傳後世的文章和詩詞很少,“公生平著作,所以無傳。”
《宋史》言:“論中興賢相,以鼎為首。”後世將他與李綱、鬍銓和李光並稱為南宋四名臣,然而,由於其文集不存,他傳世僅詩詞45首,所以,在文學史上,顯得很是落寞。
“客路那知歲序移,忽驚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涼地,記得當年全盛時。
花弄影,月流輝,水晶宮殿五雲飛。
分明一覺華胥夢,迴首東風淚滿衣。”
這首《鷓鴣天・建康上元作》是他去海南之後所作,從往昔與現實的對比,淒涼無比,想國土烽煙,民眾塗炭,自己雖義氣凜然,然卻報國無門,一腔忠貞轉為愁結,怎能不淚灑衣衫,長歌當哭。
趙鼎是一位忠貞報國的賢相,不僅善文、詩、詞,“氣勢暢達,渾然天成”,而且書法也是一流,這從他唯一傳世的《毓秀帖》中便能看齣,他那直抒胸襟的筆意,在書法中錶露無遺;人常言“字如其人”,他的字正好是反映瞭他剛正不阿的性格,又古樸盎然。
正直剛烈是趙鼎人生的底色,但在這錶象下的他,卻又是一個很矛盾之人,按說作為一個文人,入仕則盡心報國,不然則隱居江湖,在明知當政者不容之時,退隱應該是最好的選擇,如範仲淹的名句所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雖心有不甘,但卻也是人生歸途之一。
“老來身世疏篷底,忍憔悴、看人顔色。更何似、歸歟枕流漱石。” 趙鼎在遭受挫摺和打壓之時,還是有過退隱的想法,也想通過湖光山色來慰藉自己的心靈。
但從他後來的言行上看,這應該隻是他偶然瞭一閃念,他人生唯一的路就是積極齣世,對仕途的不捨和性格的倔強,使得他成為同秦檜死磕的對頭。
我不知道他是否知道,為秦檜站台的是皇帝趙構,秦檜隻是一個代錶趙構在前台“拉大旗作虎皮”的小醜,盡管趙構知道趙鼎忠心耿耿,但趙鼎畢竟不能如秦檜一樣的下作,這是本性使之然;所以,在趙鼎同秦檜的對決中,失敗是早就注定的瞭。
在他的詩詞中也是如此,既有憂國憂民之感,也有離愁彆恨之情,顯示的是一種豪情與艷情兼具詞風。
“寶鑒菱花瑩。孤鸞慵照影。魚書蝶夢兩浮沉,恨恨恨。結盡丁香,瘦如楊柳,雨疏雲冷。
宿醉厭厭病。羅巾空淚粉。欲將遠意托湘弦,悶悶悶。香絮悠悠,畫簾悄悄,日長春睏。”
一位正直剛烈的政治傢,也能寫齣這樣溫柔的詞作,也有些令人吃驚,這首《怨春風・閨怨》其實也代錶著趙鼎前期的風格,所以,那寫有“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楊慎,在他的《詞品》中對他的詞有過這樣的評價,他說:“趙鼎,小詞婉媚,不減《花間》《蘭畹》。”
趙鼎詞風大變之時是他被貶之後,從啓程齣京到最後的海南,這幾年間,他看透瞭人間的悲涼,厭惡瞭朝堂的爭鬥,懷念故國傢鄉,詞風轉為帶有抒發愛國主義豪情的詞風。
如今,為紀念包括趙鼎在內的,在唐宋期間被貶到海南的五位名臣而建的五公祠,香火依然鼎盛,在海南昌黎也有趙鼎的衣冠塚,而他在衢州常山的墓地保存完好,被稱為常山古代十景之首。
那“忠簡古塚”的上空,趙鼎的忠魂和浩然正氣,凝聚成“石門佳氣”,護佑著這一方被他深愛著的熱土及祖國的萬裏河山。
清代詩人嵇震在憑吊常山趙鼎墓時寫下詩句,對其忠貞奮鬥的一生作瞭高度的概括,權錄於下,以作本文結尾。
“臨江決勝阻投鞭,靖獻孤忠誓補天。
和議君臣甘一德,中興元老死窮邊。
山河壯氣存華錶,風雨荒祠泣杜鵑。
橐筆偶來炎徽外,一迴憑吊一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