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工業糖精和人工淚滴
昨天,備受期待的《新蝙蝠俠》在國內上映瞭,可惜一天的票房隻有兩韆多萬。進口大片沒有救市是意料之中,當下疫情反復,影院也再次進入睏難時期。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截止到3月18日12點,全國暫停影院數為5394傢,暫停影院占全國影院數的43.42%。受客觀因素影響,大盤整體低迷,不管是進口大片還是國産新片都“無力迴天”。
但國産愛情電影卻並沒有因此停下上映的腳步。
在2月的情人節,已經紮堆上映瞭4部新片。3月新映的影片,也有包括《柳浪聞鶯》《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等在內的4部國産愛情片,其中市場錶現最好的,不過一韆多萬的票房;昨日上映的愛情電影《年少有你》,票房更是隻有13萬。
而另一邊,於二月下旬上映的日本電影《花束般的戀愛》已經拿到瞭八韆多萬的票房,成為近幾年在國內市場錶現最好的日本真人電影——在國産愛情和日本愛情的“較量”裏,前者雖在影片數量上占優勢,但依然打不過後者。
近幾年,提到國産愛情電影就很難擺脫“爛片”的標簽,每年有大量的愛情電影湧上銀幕,但票房口碑雙贏的極少。愛情片作為經典的電影品類,卻在國內市場走到瞭尷尬的局麵。
難看也要賭一把
熱鬧的春節檔過後,電影市場進入冷檔期,愛情片在此時一擁而上。
燈塔專業版顯示,2、3月份共有十部愛情電影上映,其中,僅有情人節檔期上映的三部影片票房成績達到五韆萬以上,大多數影片以幾十、幾百萬的票房錶現慘淡收場。
盡管在春節檔結束後,疫情反復等原因造成瞭大盤持續低迷,票房産齣勢能下降,但這些都無法成為國産愛情影片內容不佳的藉口。
觀眾的吐槽點也較為集中:劇情懸浮空洞,影片內容時間跨度較大且割裂感嚴重,剪輯配樂套路化,大量男女主特寫的MV式段落穿插其中湊數——挨罵成為國産愛情電影常有的待遇,甚至有從業者評價,如今的國産愛情片先閉著眼睛打上低分,基本不會有“冤假錯案”。
在影片的內容層麵觀察,可以發現很明顯的套路。要麼男女主之間甜蜜的故事是憑空堆積起來的,要麼煽情、淚點來勢凶猛但不符閤邏輯—— 以“工業糖精”與“人造眼淚”的粗暴堆積為賣點的愛情電影,很難不引起觀眾的抵觸心理與逆反情緒,口碑崩塌也是意料之中的。
不過值得思考的是,為何觀眾年年罵愛情爛片,但市場年年都有大量的片子齣現爭先上映?
首先是需求的穩定。自國産電影走嚮商業化開始,愛情片就始終存在著基數巨大的受眾群體,朋友、情侶之間的社交需求可以在電影院這樣的私人場所得到滿足,愛情片傳遞的情感又極為普世、很容易被理解和共情,所以影片質量不太過關,到瞭像情人節、520這樣的特殊節點,總有人需要走進影院觀看——
社交導嚮而不是內容導嚮的需求關係,讓那些內容不夠好也的影片有定檔上映的底氣。
同時,愛情電影的門檻相對較低。
從創作端來看,愛情類型比其他商業類型要輕鬆許多,像科幻、動畫或者懸疑類型,對電影生産的工業化和類型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而愛情電影則相對容易很多;從觀眾層麵,幾乎所有人都有暗戀或戀愛的經曆,愛情電影基本不存在觀影門檻,即便影片劇情割裂懸浮不夠嚴謹,也能段落地與觀眾産生共情效果。
不止於此,愛情片的體量和難度普遍較小,製作周期又相對較短,這就意味著更低廉的試錯成本與更多的試錯機會。 “多投幾部愛情片,也花不瞭多少錢,萬一一部或者幾部小爆瞭,那就是賺的,” 有從業者對毒眸錶示,在愛情電影身上的“賭博”行為,代價比其他類型的影片要小很多。
正是這些因素的長期存在,讓國産愛情片日漸處於“擺爛”的狀態、但惡果總要有人承擔——那些抱著期待走入影院的觀眾,每一次走齣影院時的失望無奈,都是對愛情電影日後市場難以扭轉的傷害。
節日限定的愛情
最為明顯的結果是,國産愛情片正在慢慢成為節日限定。
以情人節上映的《十年一品溫如言》《好想去你的世界愛你》《不要忘記我愛你》為例,雖然豆瓣平均評分不到3.5,觀眾口碑也全麵潰敗,但依然藉由檔期優勢總體收割近三億票房。
在去年“520”這一新的人造檔期裏,作為工作日的5月20日當天,《我要我們在一起》拿到近一億的單日票房,重映的日本愛情電影《情書》也收獲瞭兩韆餘萬的票房——中小體量的愛情電影,也可以也有機會在由消費製造齣的“愛情檔期”裏有所獲得。
但隻搶奪“愛情檔”是有風險的,畢竟不管是七夕、情人節還是520,都是非法定節假日,如果趕不上周末,票房續航能力更弱、市場空間不大,所以 一旦沒有瞭節日的加持,愛情電影很快就會被觀眾拋棄。
這一點,在票房上有最直觀的呈現:今年情人節檔期的《十年一品溫如言》在上映第二天單日票房就滑至一韆多萬,另外兩部新片票房還不過韆萬,相比情人節當天是斷崖式的下墜。
“能在檔期內收割一波票房,對於小體量的愛情片的迴本也足夠瞭。”有從業者對毒眸說道。但當愛情片被過度定義為“一個特定時間節點可以大賣,甚至可以不顧質量的消費産品”後,一旦離開這樣的檔期,觀眾將再難為這一品類的任何影片買單。
愛情片真的隻配被當做一款節日限定的快消品嗎?
當然不是。愛情片本身作為商業類型中極為重要的一類,愛情故事韆奇百怪,在敘事上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愛情作為一種普世的情感,也擁有不分男女老少的廣闊受眾——這些是能讓愛情電影在所有檔期都有機會突圍的天然優勢。
而問題在於, 國産愛情電影並沒有在內容上利用好它的類型和觀眾優勢。
在2014年前後青春片肆虐的時代,分手、墮胎、車禍等狗血劇情解構瞭成年人記憶裏的青春愛情;近年來都市愛情片裏韆篇一律的男女主相逢、分離、抱憾終生的劇情,以及生怕觀眾哭不齣來的悲情營銷,也慢慢消耗著觀眾對國産愛情片的信任。
到底什麼樣的愛情是觀眾想在電影裏看到的?上月底上映的日本愛情電影《花束般的戀愛》或許可以提供一些參考。影片並沒有國産愛情片裏俗套的橋段,也沒有轟轟烈烈的相遇和分離,隻是將男女主人公在愛情中的成長、與現實的碰撞緩緩道來,卻能成為今年最賣座的愛情片。
隻不過在國産愛情片身上,從《前任3》《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你的婚禮》等影片開始,逐漸進入“不哭不行”的局麵。而比起如何打破這個局麵,更值得探討的是,如何讓電影裏的愛情更能真正觸動觀眾的內心。
愛情片所追求的錶達,除瞭人工糖精和煽情落淚,也可以是更復雜的人性或者深刻的社會議題。以近年來口碑較為突齣的歐美愛情片《婚姻故事》為例,影片在愛情之外更多地探討瞭兩性關係、婚姻約束、親子關係等眾多社會議題,愛情元素得以契閤地展現。
即便不是愛情題材影片,愛情元素也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譬如在科幻神作《十二猴子》中,愛情元素的展露使得影片科幻外殼下的內在敘事變得更加溫柔動人。
也就是說,愛情片並不一定隻能單純講愛情故事,與其他類型的閤理搭配,也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畢竟, 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可能對社會議題有更為深刻的人為關照,科幻和動畫電影則代錶著類型片和國産電影工業化的進步,而如今的愛情電影,則很難找到除瞭“騙錢”之外的閤理注解。
當然,在現在的環境下,給愛情電影“判死刑”是不閤理的。疫情影響著各行各業,電影行業整體也受到重挫,在各大公司資金短缺、收益不佳的情況下,投資大體量的影片過於冒險,愛情片作為保守的選擇,依然給瞭大傢以小博大的盼頭。而這,也正是愛情電影的機會所在。
“小而美”的愛情也可以很動人,創作齣口碑質量俱佳的愛情電影也並不難,如果創作者有心,國産愛情電影依然有機會配得上愛情這個美好的詞匯。
文 | 張穎
編輯 | 張友發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