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4/2022, 11:55:46 PM
盧溝橋事變之後,日寇侵華的腳步迅速加快,華北、華東相繼燃起瞭戰火。在如此緊張的局勢下,國共兩黨放下瞭昔日的恩怨一緻對外,陝北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的紅軍遊擊隊不久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之後八路軍與新四軍都以最快的速度走上瞭抗日第一綫,在生死存亡之際貢獻齣一份力量!
八路軍115師先在平型關痛擊瞭日寇,極大地鼓舞瞭軍民鬥爭到底的決心,但是在東南一帶,情況卻特彆糟糕。
南京淪陷之後,國軍迅速地撤離,大片國土陷於敵手,漢奸、地方勢力也趁機為禍一方,百姓民不聊生。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四軍決定扛起重任,用勝利來重振低迷的抗日氣氛。
1938年6月,陳毅率領新四軍第1支隊挺進茅山地區,準備建立抗日根據地,與此同時粟裕也率部抵達南京、鎮江一帶。
當時他們的裝備簡陋,甚至很多人連著裝都是破破爛爛的,一些國軍潰兵看到他們後擔心地說: 你們新四軍搞搞宣傳就算瞭,想去抗日,那不是送死嗎?
甚至連老百姓對他們都很懷疑,認為先前拿著洋武器的國軍都敗給瞭鬼子,這麼點人、這麼點槍真的能有用嗎?
旁人的情緒影響不到新四軍,粟裕明確錶示行動隻會針對日僞、兵匪,並且喊齣“本軍不拉夫、不派款”的口號。
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摸查,粟裕發現瞭一個很可怕的現象―― 當地百姓對抗日並無信心,甚至蔓延瞭絕望的情緒。 絕望到什麼程度呢?僅僅幾名日軍士兵就敢遠離據點數公裏進入村莊燒殺淫掠,有時候甚至不帶槍。
經過思考,粟裕發現瞭問題根源所在:由於日寇占領瞭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並且占據瞭沿途的交通綫,其通行相當方便,百姓擔心反抗就會遭來報復。連國民黨正規軍都敗瞭,這些手無寸鐵的人又哪來的信心呢?
所以粟裕認為新四軍想要在蘇南立足建立根據地,就必須要用一場隻能勝不許敗戰鬥來教育民眾,告訴大傢日軍並非無敵的,從而喚醒大傢心底的愛國熱情。
為瞭盡可能地減少傷亡、擴大戰果,粟裕頻頻派齣人手外齣偵查,最終將首戰的地點選在瞭一個名為“韋崗”的地方。
韋崗位於鎮江的西南方嚮,相距15公裏,從名字就能看得齣來這裏很多山,利於隱蔽以及伏擊,通過偵查粟裕得知日寇的汽車在這裏頻繁經過,每日達到瞭5、60輛之多。一旦成功必然會有很大的收獲。
在他準備動手時,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的命令也下來瞭:要求“新四軍派兵一部,挺進於南京、鎮江間破壞鐵路,阻擊京滬之敵,務於三日內完成任務,否則嚴厲處分。”
於是經新四軍調動,粟裕立馬率部從溧水縣李傢山齣發,陳毅也率領一支隊一部策應。
經過三個雨夜的急行軍,新四軍走瞭一百公裏於6月15日晚抵達下蜀,全軍隻是稍作休息便開始按照計劃破壞鐵路。由於天氣的原因,他們攜帶的爆破物資無法使用,隻好徒手工作,辛苦瞭四個半小時後,下蜀東站兩側的鐵路和電綫都被破壞。
這已經完成瞭第三戰區交待的任務,但粟裕並沒有就此罷手,他想要真正地痛擊日寇, 於是他讓警戒部隊朝著下蜀東站內開槍吸引注意,同時大量散發傳單、張貼標語,揚言數日內就要拿下附近的句容縣城。粟裕做的這一切就是希望能引齣日軍的增援,減少接下來行動的壓力。
做完這一切後,粟裕隻留下瞭小股部隊在附近的山林中觀察情況,然後他自己率主力撤至20公裏外的東謝村休整,腦裏開始盤算怎麼打好一場伏擊戰。
6月16日清晨,一列火車從上海方嚮開來,到達下蜀附近時司機及時刹住瞭車,一群技術人員下來看瞭半天,最後往迴倒退而去。
當時留守的新四軍戰士們非常激動,認為火車上麵必有大量物資,於是嚮粟裕請示:粟司令,打吧!(粟裕時任新四軍先遣支隊司令員)粟裕很快迴復: 我們的任務是破壞鐵軌,和伏擊鬼子的車隊,不能因小失大。
這些戰士們看著火車開走很不甘心,但還是服從瞭命令。之後他們得知這列火車上全是日本兵,如果打起來己方肯定傷亡慘重,心裏對粟裕的佩服又加深瞭幾分。
6月17日,粟裕召開乾部會議,宣布瞭要在韋崗伏擊日軍的決定,接著他給全體戰士做瞭總動員,當天7點半,各部就進入瞭伏擊位置。
8點10分左右,日軍第一輛汽車從鎮江方嚮駛來,他們作威作福慣瞭,根本沒想到會有新四軍埋伏於此,所以就沒有事先偵察周圍的情況。
等這輛車進入伏擊區域後,做好準備的機槍班立即開火,密集的子彈擊中瞭汽車的輪胎使車停瞭下來。但是這輛車上的日軍反應很快,他們迅速找準位置朝前撤齣去瞭。粟裕考慮到後續還會有日本的車輛到達,便沒有下令追擊。
當天有雨,韋崗一帶霧氣較大,加上山路彎麯,後麵的日軍根本不知道前方發生瞭什麼。大約六七分鍾後,日軍的第二輛汽車就開進瞭伏擊圈。
這次新四軍更有經驗瞭,所以連忙用機槍、手榴彈一陣猛擊,火力壓製下日軍汽車翻入瞭公路西麵的水溝中,司機以及日軍少佐土井當場死亡,大尉梅澤武四郎則是以汽車作為掩體,想要偷襲我軍戰士,很快也被擊斃。
又過瞭約五六分鍾,日軍的第三、四、五輛車接連駛來,粟裕讓全體戰士發起總攻,第三、四輛車很快就被擊中,第五輛車則因為稍遠緊急刹在瞭射程之外。日軍倒也真的訓練有素,除瞭第一時間被打死的人以外,其他士兵都立馬跳下車在附近尋找隱蔽地點還擊。
有的日本兵還找準時機搶瞭些日軍傷員、屍體迴去,然後集中在第五輛車撤走瞭。
戰鬥結束後,粟裕知道車輛帶不走就下令燒毀,然後讓大傢迅速打掃戰場收集戰利品,做完這一切後立即撤退。
到達安全地帶後仔細清點,此戰所獲頗豐,燒毀4輛軍車,擊斃13名、擊傷8名日軍,繳獲20餘支長、短槍以及車上的軍需物資。而我方僅犧牲1人,負傷4人。
這樣的成績對裝備簡陋的新四軍來說非常難得,陳毅看到戰報後當即高興地賦詩一首:故國旌旗到江南,終夜喧呼敵膽寒,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同時,粟裕也難得地揮動文墨:新編第四軍,先遣齣江南。韋崗斬土井,處女奏凱還。
這頗有古代那些邊塞詩人大破外敵後的豪邁之感。
韋崗戰鬥的意義重大,這是江南敵後抗日的第一仗,戳穿瞭“南方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周圍百姓的抗日熱情也被帶動瞭起來。
並且此戰新四軍打齣瞭名氣,國民政府難得發電報給葉挺嘉奬 “葉軍長:所屬粟部,襲擊韋崗,斬獲頗多,殊堪嘉尚。” 蔣介石一個對我黨仇視的人都能錶示認可,那江南的民眾也就更加推崇新四軍瞭。
後來粟裕能在敵後發展多年,跟這個良好的開頭也有著莫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