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3/2022, 10:15:12 AM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自古以來,每一位皇帝都期待著有一位既可以直言不諱又不會惹自己心煩的忠臣為自己排除憂慮。
這類正義勇敢的言官,是一個明君的必需品,不可多得的寶貝。
對於言官的重視,宋朝時期便有一位皇帝做到瞭極緻――宋仁宗趙禎。身為皇帝的趙禎一生都在傾聽言官的諫言,在他統治宋朝期間是不存在閉塞言路的說法,趙禎也因其仁德深受百姓愛戴,成為一代明君。
趙禎的皇帝史是明君的模子,是許多皇帝想要達到的成就,對此劉備亦然。
倘若劉備也能像趙禎一般傾聽趙子龍的諫言和重用趙子龍,那蜀國可能也不會落得被魏國吞並的下場,匡扶漢室那一日便指日可待。
忠君與不忠君
為何說劉備重用趙子龍便可以增大匡扶漢室的幾率呢?如果要細細說明這個問題那便需要提及趙子龍在劉備軍事集團的受用程度。
白袍、白馬,一身亮白的趙子龍是三國時期蜀國名將,一位有名的曆史人物,被後世人尊稱為“常勝將軍”。
擁有這番名頭的趙子龍按道理而言必然是劉備軍事集團的重要支架,可事實卻並非如此。
盡管趙子龍在死後被追謚為“順平侯”,以及在生前曾做過徵東大將軍,可其一生掌握的實權並不大。緻使這樣現象齣現的原因其實有三,其一便是趙子龍忠君的方式,並不是劉備認可的忠君方式。
劉備認為將領忠於君主,那便是需要嚮君主錶明自身的忠誠,是單方麵的對君王無條件的服從。在君主陷入危機之時,忠誠地將領應該第一時間齣現,擋在君王麵前隔離災難對君王的傷害。
相較於劉備的忠君,趙子龍的忠君尤為不同。在子龍眼中真正的忠君是為君王分擔憂慮,排除苦難,在需要諫言的時候發聲,
因此纔會有子龍“七進七齣,單刀救少主”的事件。
救阿鬥的一係列事件
提及子龍單刀救少主的事例,那便不得不先說明一下當時劉備眾人的處境。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舉南下攻打荊州,麵對曹軍的來襲,劉錶選擇立馬投降,劉備則是連忙逃齣荊州城,以求東山再起。
當時劉備的軍事集團被曹操追殺,此時正值危難之際,稍有不慎便可能被曹操抓獲斬殺,
在這存亡之際,劉備心生一計――拋棄傢人。
劉備將自己的傢人留在瞭長阪坡,意圖用他們來延緩曹操的追兵,以達到帶領自己軍事集團逃跑的目的。當時做齣這般選擇的劉備自然不好受,但是生命纔是最重要的,保住瞭性命以後什麼都會有的。
抱著這樣想法的劉備憂心忡忡的騎馬逃跑,本想帶著自己軍事集團逃跑的劉備,卻在路上發現有一人不見瞭――子龍。
對於子龍的消失,劉備集團大部分人都說子龍是自己逃跑瞭,可劉備卻不這麼認為。
在劉備眼中子龍是可造之纔,斷不可能做齣叛逃的舉措。劉備前思後想都不能猜齣子龍前往何方,於是便不再多思慮,將注意力放在逃跑的路上,而後不久子龍單騎多人而歸。
子龍將深陷曹營的劉禪和甘夫人救齣,眾將士見瞭這般的景象,無一不嘆服子龍的勇武。
然而劉備的想法和將士們的並不一樣,劉備認為子龍有這般能力,那在逃跑時便更應該在他身邊以防不測。
可是子龍卻置自己的生命於不顧,妄自地衝嚮曹營,雖然結果是完美的,但是卻十分不符閤劉備的想法。雙方的忠誠觀念形成瞭反差,劉備也因此對子龍的看法由重視到忽視。
誠然,子龍能將劉備傢人救齣與曹操下令活捉子龍有莫大的關係,但是子龍在曹營錶現的膽識和能力著實讓人不得不讓人五體投地,一代龍膽將軍名副其實。
阿鬥的第二次營救
劉備因在阿鬥第一次營救中,發現自己與子龍對忠誠觀念不和而選擇忽視子龍,這是劉備準備忽視子龍的體現。
而在後續的阿鬥第二次營救中,劉備便堅定瞭忽視子龍的想法。
建安十四年(209年),此時的劉備已經貴為荊州牧,位高權重手下精兵強將不可勝數。在這樣的條件下,東吳的孫權打算將小妹孫夫人(孫尚香)許配給劉備。
麵對孫權的好意,劉備欣然接受瞭孫權的建議將孫夫人迎迴瞭荊州。可身為梟雄的孫權又豈會如此單純地將自己小妹嫁給劉備,孫權將孫夫人許配給劉備的真實意圖是用來監視劉備的。
在劉備進軍益州時,孫夫人立馬便露齣瞭她的本性。孫夫人趁著劉備大軍開拔時期的混亂,
自己一人率領吳國將士將阿鬥從荊州城帶齣,往東吳方嚮跑去。
子龍聽聞孫夫人領兵西逃的消息後,便立馬與張飛一同騎乘前去阻攔孫夫人返迴東吳。幸得,子龍和張飛二人來得及時,阿鬥纔沒有被孫夫人帶迴東吳,成為孫權用來威脅劉備的質子。
劉備在得知阿鬥轉危為安後,錶麵上對子龍十分感謝,可實際上卻不然。在兩次危機中,子龍都挺身而齣將阿鬥救於危難之中,這樣的事件的確是好的,可是對於阿鬥而言並非這般說法。
子龍兩救阿鬥,對阿鬥的情誼達到瞭極緻,倘若子龍能一直忠心劉傢那還是好事,但如若相反,那子龍便會成為阿鬥人生中的一個大阻礙。
對此劉備看得十分透徹,也正因如此劉備準備冷落子龍。
直言相勸
對於子龍將來作何處理,劉備一時間也不好把控,直到夷陵戰役的掀起,劉備有瞭打壓子龍的方法。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意圖嚮吳國發動全國戰爭。
此時的劉備在兩年間連續地失去瞭兩位手足至親,這樣的事情給劉備帶來瞭巨大的打擊。
稱帝後的劉備,再也忍不住對吳國的怒火,決意嚮吳國發動戰爭,可劉備的想法卻遭到瞭子龍強烈的反對。
子龍將吳國和魏國相對比,錶明手足之仇可以晚點報,當務之急是先滅魏再吞吳纔是最好的方案。劉備聽到子龍的這一席話,心中的怒火更勝,在劉備耳中子龍的直言仿佛變成讓他背棄信義的話語。
麵對子龍的直言,劉備滿腹牢騷,可礙於往日的情麵,劉備不好責備子龍,於是便一意孤行地否定瞭子龍的建議,命令臣子不得再乾涉討伐東吳的行動。
最終曆史也說明瞭劉備發動夷陵戰役是錯誤的,劉備也終落得病逝白帝城的結局。
倘若劉備願意傾聽子龍的諫言,並且重用子龍,那麼蜀國再創輝煌也並非不可能,匡扶漢室也可能實現。
小結
子龍因為這三件事情被劉備冷藏,這是劉備一生犯下的錯誤,其結果也隻能用悲劇結尾,這是不可逆的。
隻可憐一代儒將趙子龍,一生不得重用,此般人生對於趙子龍而言著實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