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6/2022, 2:15:35 PM
中國既不缺錢也不缺人纔,為什麼連一塊高端的芯片都造不齣來?物理天纔尹希的一番話讓人深思啊。
尹希是誰?可能有人完全沒有聽過他的名字,主要是因為他已經沒在國內瞭,尹希說是物理天纔一點也不為過,8歲就學會瞭微積分,17歲進瞭哈佛。然後畢業後成瞭哈佛成為終身教授再沒有迴國瞭。
看到這裏肯定會有人氣氛,並且說他“白眼狼”,傢鄉的朋友也有不少人問他為什麼不迴國,“我也想過迴國,但是現在國內的科研環境跟外國確實還有一定的差距,將來有一天我會迴去的,到時候就不是我一個人瞭,我將帶領一個科研團隊迴去。”尹希堅定的說。
哈佛為瞭留住這個天纔,也算是想盡瞭辦法,為瞭讓這個人纔在自己學校搞研究,哈佛直接打破瞭兩百多年的校規,提拔他為終身教授。尹希說得堅定,但是行動上卻加入瞭美籍,或許等他帶團隊迴國遙遙無期瞭。
但是另一位響當當的天纔物理學傢曹原學軌跡也跟尹希差不多瞭,但他的愛國情懷就大不相同瞭。最終的選擇也完全不一樣。
25歲的時候便被譽為最有可能拿到諾貝爾奬的物理天纔。 也是在美,人傢開齣瞭高額的薪酬,還提供瞭最高端的科研環境,甚至雙上奉上綠卡,本以為曹原至少會有一些動心吧,結果曹原堅毅的說:“不要在我身上花費心思瞭,我隻想成為中國的科學傢”,他態度那是毅然堅決。
兩人一對比,差距就完全齣來瞭。
尹希開頭那些話說得沒錯,我們國傢還是非常缺物理人纔的,“連一塊高端的芯片也造不齣來”確實讓人深思。
物理人纔也不是一天成纔的,朋友的孩子在北京理工大附小,上小學二、三年級就開設瞭激光製導這些興趣班,就開始引導孩子這些方麵瞭。
起跑綫確實很重要啊,不能逼著學那是無用功,要從興趣愛好入手,幾個孩子對學習有興趣,都是靠傢長引導來的。
著名物理學傢楊振寜也這麼說過:“理科思維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培養,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思維方式。”
所謂的“理科思維”,有點像我們平時所說的“授人以漁”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簡單地給孩子灌輸知識,而是應該培養他們發現問題、提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缺少理性思維,孩子很有可能就成為瞭潛在的差生。
培養孩子們透過現象看本質、思考事物背後到底存在什麼邏輯的能力,還要抓住他們主動思考的時機。 什麼樣的禮物最適閤孩子,不是昂貴的玩具,也不是錦衣玉食,而是在他成長路上最有幫助的精神食糧。
物理是有用的,無論是科技的研發,還是高科技産品都離不開它。我們國傢是一個人口大國,每天都會齣生那麼多的人,可為什麼在科技方麵的人纔還是這麼少呢?
這就與上麵說到的不重視物理化有很大的關聯瞭。在孩子眼中,物理是未知的,也是神奇的,我們就應該趁著他們這樣的年紀培養他們在物理方麵的興趣,不僅是為瞭孩子本身,也是為瞭國傢的未來。
確實說得好啊,我們作為傢長也這麼想過,但同時我們又看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國內的科學基礎環境確實比不上美,無論是從小學起的教學課程,還是學成後的學術科研,整體氛圍和成績都還是有差距的。
為什麼我們在數理化這些理科學科的教育和科研環境會這麼差呢?現在的學生,三年級就要學英語,而物理和化學都要等到初二初三纔會接觸。高考時,全國捲英語總分有150,物理纔120分,化學更是隻有100分。
不僅如此,在教育過程中,還采取的是填鴨式教育,隻知道背公式做習題,完全沒想過要培養孩子興趣、讓孩子主動去探索。
近些年,為瞭改善這種情況,教育部增加瞭中小學理科比重,央視《第一時間》,提齣培養孩子理科思維的重要性,還給傢長推薦瞭一套中小學生啓濛讀物:《這就是物理》。
《這就是物理》詳細介紹瞭聲音、力和運動、電、引力、磁力等10大物理課題。
雖然是科普物理知識,但整套書裏沒有一個復雜難懂物理公式,孩子們在具體的圖畫和故事中,就能學到物理知識。
比如在光學這一章,作者將光化身為漫畫人物小團子,然後提齣疑問,“為什麼你的眼睛能看到東西?” “香蕉為什麼是黃色的?”
通過迴答疑問,講述瞭光的反射、光沿直綫傳播等幾個光的知識點。
在摩擦力這一節中,作者通過繪畫,為我們描述瞭如果沒有摩擦力世界該有多滑稽,讓孩子們在哈哈大笑中就能理解瞭什麼是摩擦力。
咱們國傢引進後,為瞭保障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安心學習,書中的內容及知識點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物理學傢周立偉教授等人全文審讀。
周立偉老師還作瞭序:“當今世界,現代文明幾乎沒有哪個領域不依賴於物理學,它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礎,各種各樣的物理學知識就隱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說句實在話,大多數孩子都好奇心很強,也正因為他們的好奇,纔能快速吸收各種知識,但好奇的前提是興趣呀,我們傢長該做的,就是幫孩子建立興趣,當孩子對某件事産生瞭興趣,很可能會把這件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