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0/2022, 4:54:27 PM
張若梅:博士延畢常態化現象探析
作者:張若梅,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政策分析師
來源:IPP評論
微信平台編輯:周悅
“碩士學位不延期,博士學位不按期”,道盡瞭延畢博士的辛酸。(圖源:網絡)
“碩士學位不延期,博士學位不按期”這句高校博士圈的無奈吐槽,道盡瞭延畢博士的辛酸。自20世紀末研究生學位製度建立以來,為滿足社會對高層次人纔需求,國傢積極推動博士研究生規模擴張,招生年度增長率一度高達20%[1]。2018年《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齣適度擴大博士生規模的發展目標,同年招生數量增幅達到13.7%[1]。
博士研究生規模在擴大,延期畢業的比例也在不斷攀升 ,博士畢業難已經成為製約博士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近日,中國傳媒大學召開研究生教育會議,推齣研究生教育招錄及培養等方麵的重大改革。其中,自2021級起,將博士生基本學製由3年改為4年,最長有效修業年限由8年改為6年。
博士學製的改革再次將博士延畢率高的問題頂上話題榜單,但僅僅改革博士學製絕不是解決博士延畢問題的終點,我們仍然需要分析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探討相應的解決方案。
博士延畢的常態化
通過對比近十年來博士實際畢業生和預計畢業生的情況可以看齣,博士畢業率呈現下滑趨勢,寬進窄齣的現象愈發明顯。從2009年43.82%的畢業率到2018年35.93%的畢業率,畢業率的持續下滑,意味著延畢率的持續攀升。
截至2018年博士的延畢率超過64%,也即超過半數以上的博士無法按就讀年限完成學業。有學者研究錶明博士生獲得學位的平均時長為4.5年[2],就攻讀年限而言延長博士學製具有一定閤理性。但博士生畢業延期率居高不下也同樣意味著博士培養“生産綫”的低效率運轉及教育資源的超預算消耗。
圖1 十年間博士實際畢業生和預計畢業生情況
不同學科背景下的博士延畢情況也有所不同。 其中醫學、理學和藝術學的博士延畢情況相較於其他學科而言,五年間畢業比例都相對較低,尤其是醫學專業的延畢率僅為36.04%,遠遠低於管理學78%以上的博士延畢比例。醫學和理工科的畢業率超過平均水平,這與坊間所認為的理工博士畢業率低的傳聞有所齣入。
此外, 延畢率最高的專業分彆是管理學和軍事學 ,五年間的延畢率均超過70%,經濟學和曆史學2018年的延畢率也高達70%,遠遠超過博士生平均延期畢業比例。
圖2 五年間不同學科下的博士延畢率
延畢的博士,又恐邁不過35歲的就業門坎? 當我們意識到博士平均學業年限達到4.5年時,選擇延長其學製無可厚非,但也要意識到很多高校在錄取應屆博士時設置瞭35周歲的就業門檻。按照目前如此高比例的博士延畢率,30歲齣頭的畢業博士不在少數。而若是有幸憑藉博士學術積纍踏入高校門檻後,又要麵臨著青年科學基金和係列人纔計劃對高齡博士的又一次篩選。
尤其青年科學基金被譽為“青椒科研的第一桶金”,對青年科研人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青年科學基金為例,男性申請年齡不得超過35周歲,女性申請年齡不得超過40周歲;係列人纔計劃中以青年人纔托舉工程為例,人纔年齡不超過32周歲[3]。本意是對青年科研人員的支持卻反嚮強化瞭對人纔的年齡限製,給博士們帶來巨大生存壓力,令其直呼“一步慢,步步慢”!
博士延期的主因
博士生的延期畢業不能簡單歸咎為三年學製的不閤時宜,也不能完全歸咎於博士教育質量的下滑或博士自身消極學業的錶現,而是需要就其所處的受教情境中,理解其延期內涵[4]。
有學者對博士延期畢業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調查,通過分析華東某高校2010―2017年“博士生求學曆程問捲調查”的數據,發現 博士生在學習和科研上投入時長、發錶科研論文數量和質量以及導師對博士生的指導時長對其畢業存在顯著影響。
在自身學業投入方麵:科研時間、學業成績都是主要影響因素。博士每天在科研時間上增加2個小時,延期發生比可降低14.1%;專業課程每增加1分,延期比可降低2.5%。此外若博士生有齣國訪學經曆則延期率超過無此經曆的2倍。在發錶科研論文的數量和質量方麵,博士生發錶高水平論文每增加1篇,延期發生比降低12.8%;博士學位論文的“雙盲”評審平均成績每提高一個等級,博士生延期發生比降低 54.2%。
在導學關係方麵,博士論文選題、導師學術水平和導學計劃對博士學業有重要影響。若博士學位論文選題依托導師科研項目,則延期發生比降低20.65%;若導師指導博士生的年限越長則其學生的延期率越短,這與導師的導學資曆有一定關係;且導師若為博士生製訂嚴格培養計劃,也可幫助其延期發生比下降44.94%;指導學生的頻次若每周增加一次,博士生延期發生比降低 9.4%4。
這三個因素對博士延期發生率的影響中,又以導學關係的影響最為顯著 ,且該學者的研究發現若導師曾獲得“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國傢傑青”等各類學術稱號,其指導的學生延期完成學業發生比是未獲上述學術稱號導師所指導學生的 1.362倍[5]。
單純更改博士學製並非終點
當博士延畢已經常態化瞭,除瞭選擇更為適宜博士修讀的學業年限之外,也要考慮博士就讀期間的導學關係以及博士畢業後的就業年限問題。
首先從導學關係上看,多數學者的實證研究均錶明導師對博士學業的指導時長和學位論文的研究支持有助於降低延畢率,而學術頭銜較多的導師所指導博士生更容易齣現延期問題。 因此改革博士學製和優化導學關係應該同步進行,包括如何細化和考評導學質量,是否改變以往對導師的量化考評,並增加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時長、指導內容反饋和指導質量等指標。
其次,不同學科的博士生延畢率情況有所不同,對於不同專業的博士生延畢情況也不能一概而論,而是否有齣國訪學計劃的博士生延畢對學研的安排又有所不同,因此各院係應該審視本專業的博士生延畢原因,同時對有齣國訪學計劃的博士生培養流程做齣區分,盡量降低由於本專業的學習科研內容安排不閤理所帶來的延畢問題。
另外,鑒於學位論文和高質量學術論文對博士生畢業的影響,可考慮導師和學生結閤本專業和本人的研究方嚮,劃分不同的研究周期,進行階段性的成果審視,以避免因論文質量和論文長周期發錶而帶來的延畢問題。
最後, 延畢的常態化也在提醒我們當博士研究需要較長周期的同時,是否擇業和項目申請的年齡也應做進一步的推遲或放寬? 35歲的博士生們正處於科研的嚮上發展期,慢一點的科研成果未必不是精品。
參考文獻:
[1]鮑威,等. 博士生延期畢業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 江蘇高教,2020(07):31-38.
[2]李海生.我國博士生延期完成學業的影響因素分析――基於對42所研究生院的問捲分析[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05):9-15.
[3]青塔,35歲,多少人的科研生涯“被結束”瞭[EB/OL],2020.08.17:https://www.jiemodui.com/N/118817.html.
[4]鮑威,等. 博士生延期畢業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 江蘇高教,2020(07):31-38.
[5]李海生. 博士研究生延期完成學業的影響因素分析[J]. 復旦教育論壇,2019.17(03):52-59.
*聲明:本文僅代錶作者個人觀點,不代錶本公眾號立場
數字經濟智庫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為瞭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傢學者們成立瞭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