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18-11-17T04:02:21+08:00
2014 年成立,短短 4 年內,商湯的估值達 45 億美元(約新台幣 1,384 億元),被業內稱為「融資機器」,吸引阿裏巴巴與軟銀投資,成為人工智慧估值最高的獨角獸。
商湯的創立由一場超越 Facebook 演算法的故事說起,創辦人是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湯曉鷗,他領導的團隊在國際權威人臉辨識資料庫 LFW 上獲得 99.45% 的辨識率,超過瞭人眼辨識的精準度。
嗅覺靈敏的創投,立即捧著資金前來,商湯估值不斷創新高的原因有二,聚集亞洲最多的 AI 人纔,再者就是它能快速將 AI 商業化應用到 18 個行業,多於對手曠視 3 倍。
AI 新創公司耐能科技創辦人劉峻誠分析,商湯技術並非屬於「跨時代」的突破,在很多領域,可能領先競爭者 10% 都不到,但是商湯的特色是:很敢嘗試,很敢搶市場,這也讓它的估值、業務擴張速度能比彆人還要快。
《商業周刊》獨傢前進商湯位於香港科學園的總部,新落成的辦公室遠眺沙田海,商湯香港總經理尚海龍(見首圖)計算,目前該公司簽約客戶將近 800 傢,形同過去 3 年,平均一天能簽進一傢客戶,全球 AI 公司無人能齣其右。
這,不同於一般人對於 AI 技術公司的期待。一位創投錶示,通常投資人會建議新創團隊,必須專注深耕在某一領域,在該專業領域做到世界級,商湯卻反其道而行,像是八爪章魚往各行業探索。
因為 AI 公司大量齣現,單靠技術築起的天花闆很低,還得深入更多行業,讓 AI 落地纔能築起獨角獸的護城河,商湯就是最會跑馬圈地者。
然而,技術公司的商業化之路,通常比他人更難,更何況商湯是來自象牙塔裏的大學。
擁有亞洲最多 AI 博士的商湯,與對手最大的差異就是願意嚮市場放低身段。
讓商湯一炮而紅的影音互動、AR 變臉功能,一開始被視為雞肋市場,競爭對手曠視認為 AI 在影音互動娛樂的應用價值不大,不僅難賺錢,有效數據也不多,於是選擇放棄。
商湯卻看到 AI 最快商業化的機會,商湯聯閤創始人楊帆曾解釋,「有技術的公司要商業化,最需要的是好的判斷力,若花很長時間研發,企業就會被耗死。」正是對技術與時機判斷的精準,讓商湯切入影音娛樂市場,市占率達 70%,公司也獲得第一桶金。
隨著知名度大開,商湯開始迅速切入各産業。
之初創投聯閤創始人詹德宏認為,實驗室裏的技術走嚮商業化會碰到的主要難關是:商業化與技術演進的循環,「做得好就是正嚮循環,做不好,就是死亡螺鏇。」
為瞭快速嘗試各行業的商業化的應用,商湯內部管理則採取「密林養乾」策略。
尚海龍解釋,若將資源聚焦在某幾個領域,最終這棵樹得到的養分會太多,身材會腫,公司就會頭大。
反之,商湯採用密林養乾策略,他觀察,阿裏山上的神木各個長得筆直,就是因為密集栽種,植物們為瞭競爭更多的陽光與資源,就會快速而筆直的長高,形成參天神木;商湯就是將 1,000 多位 AI 人纔,10 人為一小組,進駐各産業,自己去競爭到最好的陽光。案子成瞭,繼續吸納更好的人員;不成,就散到其他團隊。
重點是快速探索,快速失敗,快速創新;但,如果失敗該怎麼辦?
商湯科技聯閤創始人徐冰笑說,可能商湯是從實驗室創業之故,在學術研究上,他們習慣麵對失敗,「我們從不會說大傢不能失敗。」嘗試新專案失敗的人,也會因為「踩過的坑無數」,協助其他團隊,用最短時間讓 AI 商業化。
尚海龍舉例,商湯曾為房地産公司開發客戶人臉辨識功能,依此來分辨客戶等級,給予不同購屋摺扣,但房地産公司卻不埋單,原因是,購屋是低頻消費,且真正的 VIP 客戶極為注重隱私,並不希望個人資料被拿來分析,「這場景就是個假場景、僞需求」。
失敗不一定不可取,反而可能進一步挖到新商機。商湯並沒有立刻放棄,後來,房地産公司反饋,在高級住宅區的物業管理,需要導入人臉辨識功能代替門卡,這樣一來,即便有新進保安人員輪替,也不會隨便就把 VIP 業主擋下來。
尚海龍透露,商湯嘗試過的行業,保守估計 40 個以上,失敗超過 2,400 次,纔找到 18 個行業,做齣將近 800 個成功企業個案。
甚至,商湯還會要求人資、戰略發展部門等傳統意義上不須背負業績的「事務性單位」,其主管也要組團打仗、開發業務,承擔業績收入 KPI。商湯的邏輯是:如果你連公司在做什麼都不知道,我如何相信你製定的人力資源策略?避免功能性組織,拖纍前方的敏捷團隊。
未來商湯的目標是希望變成平台型企業,就像是 App 開發商的 iOS 平台,讓各行各業都可使用 AI。但,曠視科技副總裁謝憶楠比喻,網際網路巨頭也不會說「什麼行業都要通吃」,「未來 AI 是個平台,我無話可講,但是未來到底多遠?」
尤其,當 Google、微軟等平台巨頭都加入 AI 戰局,這場競爭更顯白熱化。
商湯正在跟時間賽跑,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找到更多有投資迴報率的商業化場景,纔能聚集更多 AI 人纔,拉高競爭門檻,這場 AI 賽局,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