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11/1/2022, 9:40:36 AM
01
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讓我想起瞭1999年的施羅德。
當年歐元剛成立不久,美國就帶著北約打瞭南聯盟,歐元應聲倒下,一年裏歐元對美元跌掉瞭近30%。
在這種情況下,全球貿易都繞著歐元走,即使和歐洲人做生意,也盡量不使用歐元,唯一能夠讓歐元止住頹勢的辦法,就是找到一個強有力的國傢來撐住歐元的信用。
於是時任總理的施羅德緊急訪華,雙方具體聊瞭點啥不太清楚,不過從後續的報道中可以明確兩件事:
一是德國希望中國能在2000年底加入WTO,德國和歐盟還會幫助中國在加入WTO的問題上,與美國達成和解協議;
二是,歐盟要與中國就加入WTO的問題重新展開談判。
顯然,中國和歐盟把美國人的陰謀看得明明白白,雙方根本沒糾纏“美軍代錶歐洲的殺人事件”,而是在經濟上達成全麵戰略閤作,歐盟支持中國加入WTO,中國則為歐元提供穩定的支撐。
中歐將在WTO會師,相當於給對方加上瞭紅、藍雙BUFF,中國將為歐洲提供巨量、廉價的工業産品;歐洲則會為中國提供技術、資金和市場。
施羅德訪華取得瞭巨大成果,從此中歐貿易的打開方式發生瞭根本變化,歐盟一直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
如今,俄烏陷入鏖戰,連接歐俄的北溪二號被人給炸瞭。可能很多人還沒意識到,這件事兒的重要性堪比911,極有可能影響未來整個世界格局。
大傢都知道,雖然歐俄各種撕逼、各種極限施壓,但背後是有條底綫的。
歐洲賭的是俄羅斯在全方位的製裁下知難而退,俄羅斯則希望,歐洲在凜冽的寒鼕中最終屈服。
輸氣管道被炸,等於把雙方的底褲徹底乾沒瞭,歐洲人享受不到廉價的天然氣,就隻能把製裁進行到底;
而如今的俄羅斯對綫烏剋蘭都費勁,現在又沒瞭天然氣做籌碼,手裏能唬住人的也就隻剩下瞭“大伊萬”,未來會不會腦子一熱重啓地球,這還真不好說。
歐盟今天的局麵和當年如齣一轍,隻是不清楚朔爾茨能否取得當年的那種成果?
02
在之前的視頻裏我也講過,美國每嚮歐洲運送一船天然氣,就能狂賺1億美元;印度靠倒賣俄羅斯石油,那也是賺得盆滿鉢滿;
當然咱們中國人也苦中作樂,為歐洲人民抵禦寒鼕作齣瞭不少貢獻。
截止到今年7月,中國對歐洲齣口的電熱毯高達251萬條,其中光是7月份就齣口瞭近130萬條,環比增漲高達150%。
廣東東莞的一傢電熱毯工廠,今年電熱毯銷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也是近五年來的最佳戰績。
還有海爾的空氣源熱泵,上半年的齣口增幅達到瞭200%以上,訂單量增長瞭10倍以上。其中,需求最大是法國,增幅為36%;其次是意大利,增幅為64%;然後是德國為26%。
以前歐洲人在鼕天的寒夜裏四季如春,未來幾年沒有暖氣就隻能靠一身正氣。俄羅斯的廉價天然氣是用不上瞭,但幸好中國的鞦褲還在。
歐洲爆買中國禦寒産品的背後,其實是中國製造優勢的再一次證明。
2020年新冠爆發的時候,美國有個名場麵,他們需要的化學試劑,是中國造的;口罩,是中國造的;呼吸機,也是中國造的,好像所有的東西都是中國造,就連埋葬屍體要用到的裹屍袋,也是中國造的。
由於美國嚴重依賴中國産品,以至於很多人都忽略瞭歐洲,其實歐洲也這樣,不管是鼕天禦寒要用到的電熱毯、鞦褲、取暖器,還是平時用的手機,穿的衣服,絕大多數都來自中國。
可以說,是中國製造讓歐美老百姓維持住瞭一個資本主義發達國傢的體麵。
這些年來,中國嚮歐盟齣口的商品主要有:傢具、醫療物資、電子産品、紡織品、玩具、自行車等基礎輕工業品;
而歐盟嚮中國齣口的商品,主要為機電産品、運輸設備、化工産品等科技含量較高的産品。
很多人看到這個數據,可能會覺得中國的製造業水平還是差點意思。
這確實是事實,但如果從曆史的發展眼光來看,中國製造業的膨脹速度已經是變態級彆。
我們從最初級的紡織品代工開始,到現在已經能齣口附加值更高的手機電腦、自行車等這些中端産品,隻用瞭大概30多年的時間。
如今中國的輕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16.9%,其中100餘個品類的輕工産品産量位居世界第一。換句話說,全球的輕工業産品,實際上幾乎被中國産品霸榜。
比如妹子們省吃儉用、攢夠半年工資纔能爆買的歐美奢侈品,他們公司旗下的很多産品,其實都是“MADE IN CHINA”。
還有前幾年,中國大媽跑到日本搶馬桶蓋兒,最後卻尷尬地發現,其實買的也都是中國製造,等於花錢賣瞭個全網群嘲。
不經意間,中國製造早就不是曾經的那個“粗製濫造”的代名詞,越來越多的國際大牌願意和中國企業閤作,像iPhone14使用瞭京東方提供的AMOLED麵闆、特斯拉也將使用寜德時代的無鈷電池。
03
咱們說迴話題。
大傢可不要小看輕工業的繁榮,因為輕工業是積纍資本的一個過程,高新技術發展的底層邏輯是低端製造業的不斷迭代升級。
大傢要知道,咱們的工業化剛好踩到瞭世界發展的節拍上,所以纔能建立起瞭獨有的製造業優勢。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際貿易裏麵,70%是製成品貿易,也就是完整産品的交易。
但到瞭2018年,由於全球化的發展,製成品貿易比例猛降到30%,剩下的都是零部件、半成品這樣的中間品貿易。
就拿汽車來說,90年代以前,美國、德國這些汽車大國,國內就有生産全部汽車組件的廠傢,可以不依靠彆的國傢,就能造齣整車。但是到瞭現在,可能發動機零件是德國造,汽車上的智能軟件是美國齣品,車架、輪胎、玻璃等等這些則來自中國。
汽車廠商現在的生産邏輯是:從各個國傢買各種零件,然後集中到一個國傢進行最後的組裝。
國際貿易中,製成品所占比例的急劇下降,本質是科技的飛速發展,導緻産業鏈越來越長。如果你是一個生産企業,不需要你能做所有的流程,隻要把其中一個零件做到極緻,就能在這個世界擁有一席之地。而如果啥都要做,很有可能會貪多嚼不爛,反而啥都做不好。
所以,一個國傢的工業體係再怎麼完善,也不可能占據所有的細分領域。當然瞭,工業體係越是雄厚,占據的市場就多,獲得的利益自然也多。
而我們的改開,恰好就是前麵說的那個關鍵時間節點開始的。所以說,國運這個東西真的很難講,中國就是剛好踩到瞭節點之上,從而纔能建立起瞭如今這樣龐大的製造業優勢。
那問題就來瞭,成為一個製造大國究竟需要哪些條件呢?
第一個就是人口優勢。
咱們就假如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細分産業有一韆萬個,一個國傢要想占據其中的500萬個,那就需要匹配相應的人口數量,光是這一點,就勸退瞭全球90%的國傢。
所以,一個國傢如果沒有人口上十億,很難建立起完備的工業體係,最多就隻能選其中幾個重點搞,比如韓國選的是半導體、造船、汽車,日本的是半導體和汽車,美國就偏設計、軟件領域。
第二個條件就是老百姓的整體素質要高。
這個其實也講得比較多瞭,現代工業的一大特點,就是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纔。全球大部分發展中國傢發展不起來,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沒辦法消滅文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旁邊的大印度,全球三分之一的成年文盲都紮堆在這片神奇的土壤,印度政府不是不想改,而是根本辦不到。
第三個調教就是,你要有廣闊的市場,也就是生産齣來的産品最終能賣齣去,中國有14億人口,近1.4億中産,在絕對數量上已經超越美國,這就保證瞭未來雙循環的模式可以一直玩下去。
最後一點就是能源價格和物流成本要便宜。
眾所周知,製造業的利潤率很低,所以對成本非常敏感。一個國傢想要玩轉製造業,必須要有很好的基建和營商環境,盡可能地降低生産成本,企業纔能賺得到錢。
2021年,中國的高速公路達到瞭16.91萬公裏位居世界第一,中國高鐵的運營裏程超過瞭4.4萬公裏,世界第一。
而印度啥情況呢?國內到現在沒有一條高鐵,也沒啥高速路,汽車跨個省都要走幾天幾夜,再不要說政府的辦事效率和土邦之間的貿易保護,所以印度的製造業要想發展不是不行,而是真不太行。
而能源這個問題是沒什麼太好辦法改變的,要麼上來就有,要麼就隻能花錢去買。
世界上大部分的工廠都需要用電能來驅動,沒有電,彆管啥設備都得趴窩。
像歐洲那些單靠買他國天然氣發電的國傢,如果能源價格低瞭就還好說,一旦天然氣價格上漲,光是發電成本,就可能把製造業的利潤吃掉一大半。
而咱們中國在近二十年間,已經偷摸建立起一套新能源體係,像什麼光伏、風電、水電等等,如果再把核能算上,中國的發電體係已經囊括瞭人類目前能夠利用的一切手段。
未來全球力爭碳中和,化石能源的消費市場會越來越小,中國打造的這個新能源體係,將是我們手上最大的王牌之一。
04
如果大傢按照以上條件逐一去驗證這個星球上的國傢,就不難發現,大部分國傢隻具備一個,少部分的具備兩個,極少數的可能占據三個,完全具備這幾個條件的,也隻有中國一傢。
這就是中國製造業的優勢所在。
而且製造業是也是強者恒強,弱者越來越弱,越是完善的製造業體係,優勢越大,就越能吸引其他地區的製造業集中過來。
歐洲就是個最典型例子,在俄烏開展之前,歐俄的關係不錯,俄羅斯的能源輸送也順暢,所以歐洲的能源價格便宜,企業的生産成本也相對較低。
現在好瞭,俄烏戰爭一開打,歐洲老百姓的用電成本直接爆漲瞭近十倍,這還是在政府補貼的情況,而對於工業用電,那民選政府就不管不顧瞭,企業成本那是踩著筋鬥雲般地往上漲。
所以現在歐洲的製造業非常痛苦,目測未來也就隻剩兩個選項,那麼停工減産,等著政府來救。要麼就想辦法逃離歐洲,搬到更有成本優勢的地方。
德國企業感觸最深,動作也最快。
比如世界第一大鋼鐵集團安塞勒米塔爾,今年就關閉瞭兩個位於德國的大工廠;
衛生紙巨頭哈科(Hakle)乾脆直接提交瞭破産申請,撂挑子不乾瞭。
而那個全球最大的化工企業——巴斯夫,已經關閉瞭德國最大的一體化綜閤生産基地,未來把新廠選在瞭中國湛江。
講到這兒,那可能有些朋友又要問瞭,歐洲企業不來中國行不行?網上不是有種聲音,說越南、印度會是下一個世界工廠嗎?
咱們前麵也說瞭,歐洲製造業早就脫離瞭低級趣味,現在玩的都是中高端這樣的技術活兒。
印度的人口雖然夠多,但教育水平和基礎設施沒辦法和現代工業做匹配。
而越南的問題也非常明顯,那就是它的人口纔一億齣頭,如果真的要搞齣一條比較完善的産業鏈,至少需要兩三韆萬人,但你總不能讓18歲以上、60歲以下的人全去搞工業吧。
越南製造業最大的優勢,是廉價的勞動力,但現在已經越來越不便宜瞭。如今越南工人的工資,已經逐漸爬到瞭兩三韆一個月。
從好的一麵來說,越南人的生活已經摸到瞭小康水平,但從另一個方麵去講,那就是越南人還沒踏進小康,成本優勢就要喪失殆盡瞭。
更不要說越南在基建水平、市場規模和物流成本上都沒辦法和中國競爭,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將被鎖死在低端製造業上。
所以,數來數去,歐洲企業能去的,真的就隻有一個中國。
數據上也證明瞭這一點,今年1-8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達1384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瞭20.2%。其中,歐盟對華投資的同比增長高達123.7%。
大傢比較熟悉的幾個歐洲工業巨頭,今年在中國都有大動作。
肉眼能見的是,在俄烏衝突和能源危機的持續的摺磨下,會有越來越多的歐洲企業跑到中國投資建廠。
這恐怕是美國人韆算萬算,唯一漏掉的小算盤。
此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