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8月9日(光緒三十年六月二十八日)清晨,經過多半夜的旅途奔波,康有為終於來到瞭德國邊境上的一傢旅店。
他是昨天半夜11點攜女兒從德國漢堡乘汽車到此,然後準備前往丹麥旅遊。本來他們可以乘車直接去丹麥,但車票在隨同康有為遊曆的周國賢手中,周又偏偏沒有趕上這班車,康有為隻好中途下來,找瞭一傢旅店暫時住下來。一方麵旅途顛簸,使康有為備感疲倦,找傢旅店稍事休息;另一方麵也是為瞭等周國賢,這樣纔好繼續趕路。
康有為和女兒開好房間之後,女兒剛攙扶他在客房的沙發上坐下,康有為像是突然想起瞭什麼,騰地一下又站瞭起來。女兒正感迷惑,康有為卻又強拉著女兒麵嚮東方跪下。女兒不明所以,但見父親神色凝重,儀態肅然,認真地說道:今天恭逢皇上萬壽,我們應該行禮恭祝。禮完之後康有為一時感慨萬分,緩緩說道:從今天算起,違闕已經六年瞭。我是迴天無力,虛負瞭皇上的衣帶,且悚且慚,感愧交並。所幸的是,皇上聖躬,於今無恙。
康有為
所謂衣帶是指縫在衣帶裏的密詔,史稱“衣帶詔”。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康有為在日本人的幫助之下,從上海乘船去瞭香港,以後流亡在海外,在海外宣揚所謂光緒皇帝的“衣帶詔”,實際上是采取僞造的手法,用以號召海外的力量。
不僅如此,康有為還給後來的曆史學傢們開瞭一個更大的玩笑。有關戊戌年間變法的曆史真相,居然還有一段有趣的隱情,直到八十多年之後纔被披露齣來。直讓人感到中國近代曆史的發展變化真是如此的撲朔迷離,雲遮霧罩。
隱情,就實際行動而言。戊戌政變是康有為預謀劫持慈禧太後在先,慈禧政變在後。慈禧發生戊戌政變時,給戊戌維新人士定的罪名中有一條:謀圍頤和園,劫持皇太後。此事並非虛構。
康有為畫像
1898年6月11日,天安門龍旗翻捲,黃幔高揚。光緒皇帝神采奕奕地來到瞭天安門。這一天,光緒頒布瞭《明定國是詔書》,宣詔官在天安門宣讀詔書,意味著嚮國內外宣布變法的開始。光緒皇帝禦駕親臨,也錶明他親自領導變法的決心。後來,梁啓超在寫給夏曾佑的信中有一段描述光緒立決變法的文字:
大約南海先生所進《大彼得變政記》《日本變政記》兩書,日日流覽,因摩齣電力,遂有前月二十日間,有催總署議復先生條陳製度局之議····遂有前月二十三日之上諭。維新之詔,聯翩而下。赫然發憤,排眾議,冒疑難,以實行變法自強之策。
戊戌期間,變法措施受到保守頑固派的死命抗拒,帝後兩黨的政治形勢已是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守舊派怨恨光緒的變法計劃荒唐已極,中國很可能毀在光緒皇帝的手中,於是懇請慈禧太後重新執政。慈禧下瞭一道懿旨,鞦後在天津閱兵。光緒皇帝年輕氣盛,卻缺乏政治鬥爭的經驗。在情勢緊迫之時,未能有效地控製住局勢。1898年9月14日,光緒赴頤和園給慈禧請安,看到氣氛不對,迴宮後,即召見瞭楊銳和林旭,親賜手諭:近日朕仰視聖母意旨,不欲退此老耄昏庸之大臣而進用英勇通達之人,亦不欲將法盡變。雖朕隨時幾諫,而聖意甚堅。即如7月26日之事,聖母已謂太過。朕豈不知中國積弱不振,非退此老耄昏庸大臣而力行新政不可?然此時不惟朕權力所不能及,若必強以行之,朕位且不能保。爾與劉光第、譚嗣同、林旭等詳細籌議,必如何而能進此英勇通達之人,使新政及時舉行,又不緻少拂聖意,即具封奏以聞,候朕審擇施行。不勝焦慮之至。欽此。
光緒皇帝畫像
當天晚上,康有為召會黨首領必永年到他的屋裏,對他說,你知道現在的形勢有多麼危機嗎?太後準備於9月在天津閱兵時,殺掉皇上。這可怎麼得瞭。我準備效法唐朝張柬之廢武則天的義舉。然而,皇上手無寸兵,我已奏請皇上,召袁世凱入京。
9月16日中午必永年找到譚嗣同,商量康有為的意見。譚嗣同說:這件事實在不能做。可康先生一定要這樣做,而且已經使皇上麵諭,我們將之奈何?我已經決定追從康先生,你如果能在此助我一臂之力,最好不過。
譚嗣同畫像
當天晚上,光緒召見瞭袁世凱,授他為侍郎候補。消息傳到康有為處,他正和梁啓超用晚餐。得此消息,康有為拍案叫絕,說:天子真聖明,比我們所獻的計謀還要穩重。袁士為此肯定圖報。
康有為又把必永年叫到屋裏,問:你準備怎麼辦?必永年迴答說:事已至此,無可奈何,但應製定計劃而行。我總懷疑袁世凱不可用。康有為說:袁極可用,我已經有瞭他答允的證據。
然後康有為從桌上拿齣一封袁世凱給康有為的信,讓必永年看。袁世凱的信中說,感謝康有為的推薦,得以榮升。並說願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康有為說,你看,袁世凱都說瞭這樣的話,難道還不可用嗎?必永年問,既然袁世凱可用,先生讓我做什麼呢?
康有為說:我準備派你到袁世凱的帳下當一參謀,以監督袁世凱,怎麼樣?
必永年迴答說,我一人管什麼用?康有為:那麼我交給你一百人,由你率領,怎麼樣?等到袁世凱的兵包圍瞭頤和園,你則率領這一百兵勇奉詔抓住慈禧,廢掉她。
9月17日,光緒預感到慈禧太後已完成部署,大事不妙。於是又諭內閣催促康有為離京,稱:工部主事康有為,前命其督辦官報局,此時聞尚未齣京,實堪詫異,朕深念時艱,思得通達時務之人,與商治法。聞康有為素日講求,是以召一次,令其督辦官報。誠以報館為開民智之本,職任不為不重,現籌有的款著康有為迅速前往上海,毋得遷延觀望。
康有為得此諭旨後,越發感到局勢不妙,召集譚嗣同等人密商對策,最後決定先下手為強。
慈禧太後
9月18日,譚嗣同密訪袁世凱,並嚮袁世凱齣示一張類似名帖的草稿,稿內開列直隸總督榮祿謀廢立弑君之罪,然後寫道,榮祿大逆不道,若不速除,上位不能保,即性命亦不能保。要袁世凱初五請訓,請麵付硃諭一道,令帶本部將士趕赴天津,見榮祿,齣硃諭宣讀,立即正法。然後以袁世凱代為直隸總督,再封禁電局鐵路,速載袁世凱所部將士入京,派一半圍頤和園,一半守宮,大事可定。文中還寫道,如果袁世凱不聽臣策,即死在皇上麵前。
袁世凱看瞭這篇文字,聽瞭譚嗣同的解說,立時嚇得魂飛天外,忙問譚嗣同,包圍頤和園乾什麼?
袁世凱畫像
譚嗣同答道,不除此老朽,國不能保,此事在我,公不必問。老謀深算的袁世凱當即看齣破綻來,知道兵變非光緒皇帝的本意。此事非同小可,一步跨錯,全盤皆輸。他權衡瞭雙方的實力,籌碼自然不會押在幾介書生的頭上。於是他將此情透露給瞭慈禧的心腹榮祿。
後人一直罵袁世凱齣賣瞭光緒,至使戊戌變法失敗。其實曆史遠非如此簡單。袁世凱在當時情勢下根本不可能再有另外的選擇。這也是康黨急於求成,太不冷靜,太不成熟,將事情做到絕處,給人給已都未留下迴鏇的餘地。如此大的事情,自己本無實力,卻采取瞎貓碰死老鼠的辦法,想藉刀殺人,拿國傢大事當兒戲。這實際上將光緒置於被動地位,也給瞭慈禧太後口實,就此重新執政。而光緒也隻能甘拜下風。後來慈禧還宮時,怒斥光緒:
慈禧太後畫像
我撫養瞭你二十多年,自你四歲入宮,我就調護教誨你,耗盡心血,這樣你纔能成婚親政。試問,我哪一點有負於你,你卻聽信小人之言,要來謀害我,把我囚在頤和園。我的傻兒子,今天沒有我,明天還有你嗎?你真是禽獸不如。
後來必永年與康有為發生瞭矛盾,便將康預謀的內情詳細記錄下來,交給瞭日本人平山周,再由平山周交給瞭日本駐上海代理總領事小田切萬壽之助。小田又將此件上報給瞭日本外務省。直到八十多年之後纔被人發現。
光緒、慈禧去世之後,梁啓超給康有為的一封信中也道齣瞭他們有意掩蓋事實真相的情況和目的。信中寫道:戊戌密謀,鄙意謂必當隱諱,蓋投鼠忌器。·····故弟子入都,皆力辯戊戌絕無陰謀,一切悉由賊(指袁世凱)虛構,專歸罪於彼一人。
參考文獻:李敖《北京法源寺》、唐浩明《楊度傳》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