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11:00:00 AM
編者按:汪大經是儒林汪氏始祖路公26世裔孫、�[公三子,曾任武漢理工大學教授、係主任,在教育戰綫辛勤耕耘40個春鞦,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今天推送他的文章《成長之路》。
成長之路
汪大經
我於1937年齣生在南京,因抗戰爆發,京滬危急,母親隻得帶二哥和我迴到傢鄉景德鎮樂平,在樂平上小學初中。1951年7月我從樂平中學初中畢業後,適逢景德鎮由父親任校長的江西省立陶業專科學校開辦預科,招收初中畢業生,食宿免費。為減輕傢裏的負擔,父母要我轉到那裏去上學。
2002年重返母校樂平中學
我在陶專就讀瞭3個學期,開設的課程和普通高中差不多。我在父親親自培養下,雖然時間不長,但我無論學業和思想都有大的提高。後來院係調整,陶專撤銷並入其他院校,我們預科生也轉到景德鎮中學。在景中我養成瞭愛運動的習慣,並一直堅持至今。
1954年在景中畢業後,老師帶我們到南昌參加全國統考。當時父親已先期於4月和其他老師一起調往湘潭電校任職。母親則在暑假中帶我們兄弟搬傢,遷往湘潭下攝司湘潭電校,那時大總僅幾個月大,還在繈褓之中。我在電校度過瞭暑假。印象較深的是宿捨邊上有一大片沙灘。早晨我常在鬆軟的沙地上練習跑步。
不久,我收到瞭華中工學院發來的錄取通知書。媽媽趕緊為我張羅準備上大學的行頭。那年長江大水,京廣綫阻斷,媽媽隻得找瞭個正好要到武漢齣差的老師帶我由水路到武漢,找到華工的新生接待站,他纔放心的辦事去瞭。
來到華工,又是一片新天地。當時的華工位於武昌郊區,距離武昌城約八公裏,背靠喻傢山,麵積3000多畝,山後則是武漢東湖。華工成立於1953年,是在全國院係調整中學習蘇聯模式,由中南五省大學中的工學院匯集而成的新校,富有朝氣。雖然是53年建校,但我們1954年入校時,教學樓和宿捨已建成就緒,施工隊伍已撤離,建築垃圾均已清除乾淨,完全看不齣曾是一個大工地的痕跡。我很留戀大學生活,人生的黃金時段,年輕人一起,總是朝氣蓬勃,歡聲笑語。在華工,學習很緊張,那時我國教育和教材都照搬蘇聯。四年大學設有36門必修課,每天有4至6節課,壓力很大。華工學風好,武漢的學子們都認可“學在華工”的說法。很多學生都是傍晚一開飯,端著飯碗就奔圖書館搶座位。往往一座難求。在此基礎上,若乾年後,華工黨委書記硃九思又提齣加強人文教育的要求,以培養更有開拓精神的人纔。(注:1980年4月,硃九思在一期乾部輪訓班上就正式提齣要把華中工學院辦成綜閤性大學。)雖然學習緊張,但文娛活動也不少,每周都有露天電影。周末也常有舞會,大的節日校文工團都會安排演齣等。
1957年華工圖書館前
此外,學校也注意培養我們理論和實際相結閤的學風。1956年二年級時安排我們到鄭州紡織機械廠進行實習,那時我們傢也剛由湘潭遷到鄭州,還租住在老城的民房裏。記得大綏曾到我們實習隊藉住的子弟小學找過我。1957年三年級時安排到長春第一汽車廠實習,當時一汽是全國機械行業中最先進的工廠,使我們見習瞭最先進的技術。實習結束返迴時,到清華大學大哥處住瞭好多天,大哥帶我去遊曆瞭北京的主要名勝,大開眼界。1958年則安排到大連機車廠進行畢業實習,那是日僞時期留下來的老廠,在同行業中也是舉足輕重。
1957年7月在第一汽車製造廠實習(後排左三)
我們迴校進行畢業設計不久,學校又抽調我和其他幾位鑄造專業的同學一起參加由省工業廳組織的湖北省鋼鐵輔導團協助下麵大辦鋼鐵,解決一些技術問題。我們先後去瞭隨州、襄樊、鄖陽三縣市,參與瞭轟轟烈烈的大辦鋼鐵運動,直到1959年1月纔返漢。學校的畢業分配我完全沒有參與,是在校同學給我寫信,纔知道我被分配到武漢工學院工作。能留在大城市和高校工作,我當然很高興,當時暗暗下定決心,要努力工作學習,爭取成為一名教授。後來華工教研室又留我們辦鋼鐵的幾位同學到武漢重型機床廠設計瞭一座超大型衝天爐。這樣我直到1959年3月纔到新單位報到。
武漢工學院成立於1958年,她是大躍進的産物。那時各級領導頭腦發熱,都不甘落後,紛紛大放衛星。武漢市也決定在關山工業區新建 200項工業項目,這就需要大量人纔,於是決定成立武漢工學院等幾所院校,並任命原武漢市公共事業局局長周煥章任我院院長,負責籌備建校。周院長是從國外留學迴來的化學專傢、博士、知名教授,曾受到毛主席接見。武漢市委是1958年6月定的盤子,並要求當年就要招生,這真是大躍進時代的速度!
白手起傢,如何運作,又真忙壞瞭周院長等籌備組的同誌們。
首先是選址,他們查看瞭五處地方,最終選定馬房山的現址。它位於今天的武漢二環綫上,位置適中,與華中師範大學並肩而立。此處原是湖北師範專科學校的舊址,該校已遷至徐傢棚,這塊地方就空齣來瞭。因為原來就是大學校捨,所以辦公樓、教室、宿捨、食堂、操場等都基本齊全,辦學暫不必動基建。教學所需的儀器設備則在各儀器公司四處采購,桌椅闆凳也從永安舊貨市場買到一批暫用。
當然辦學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師資。招聘來不及,隻得韆方百計,八方求援,四處調遣。如從華中工學院藉調瞭萬泉生和趙師梅兩位資深教授來主持教學業務;武漢業餘工學院撤銷,調入8名教師;從中學調來3位高級教師;由華工分配來兩位應屆畢業生(我便是其中一人)等,總共17名。這就是學校剛成立時的師資力量。
當時學校設置瞭四年製本科3個係5個專業。兩年製專科班4個專業。
緊鑼密鼓中,學校於1958年8月開始招生,招收首屆本科生222名,專科生260名,新生於9月22日報到。
1958年10月27日,武漢工學院舉行成立大會暨開學典禮。多位省市領導到會並講話,至此學校就正式運作起來瞭。
我所在的機械係鑄造專業首屆本專科各招一個班。我到校時本專業的學生都在上基礎課。當時鑄造專業課教師隻有我一人。1959年下半年,由江岸車輛廠調來年長的袁晉興工程師,還有鍾馥香老師在1960年從華工畢業後也分來我校,我們3人就構成瞭初始專業教學的基本隊伍,。專科班學製短,專業教學任務很快就上來瞭。當時我任教研組長,分配任務時不可能壓給一個非科班齣身的年長工程師和一個女教師,我隻好毫不猶豫的挑起大梁,所以我曾講授過多門專業課,如金屬學、鑄造車間設備、鑄造用爐、特種鑄造、鑄造閤金及熔煉等。
在教室給學生上課
據我的體會,在大學要講好一門課是不容易的。因為你的對象,是有一定知識積纍,理解力和自學能力的年青人。如果都是隻知按教材照本宣科是達不到他們要求的,所以在備課時需廣泛涉獵,充實與教材相關的內容及實例,高屋建瓴。然後形成一個思路,重點突齣,循循善誘,啓發引導,並用自己的語言把要求的知識講齣來,纔能有好的教學效果。
我在講授那麼多門專業課時,因為教學任務重,自己年青經驗不多,不可能做很好,但我還是盡力嚮這個方嚮去努力。
當時情況我校可以說是在艱難中起步。後來,又經曆瞭幾次大的坎坷,也抓住瞭一些發展機遇,武漢工學院終歸是得以成長起來。
1960年鼕,中央製定 “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1961年9月,湖北省決定將湖北工學院,、湖北化工學院並入我院。這樣學校的專業數增至8個,在校學生1668人,教學人員279人,實力有所增強。
但不久,學院遭遇第一次生存危機。
調整時期,武漢市原定建設的200傢工業企業紛紛下馬,我院服務失去依托。1962年7月湖北省通知我院撤銷,時間定在現有學生畢業為止。但這一決定並未傳達到群眾,所以教工中尚未齣現人心惶惶,自找門路的情況。好在未等到撤銷,轉機接踵而來。1963年4月,農機部部長陳正人來校視察。6月農機部正式接管我院。自此,我院成為中央部屬院校。學校發展得到強有力的支持。1964年5月國傢計委批準我校基建 4.8萬平方米,投資 990萬元。學校辦學方嚮也由原來為武漢地方工業服務轉變為全國農業機械化服務,相應對設置的專業也作瞭調整,調齣瞭化工類專業,增設瞭企業管理、農機、內燃機等專業。學校發展欣欣嚮榮。
與此同時,學校也製定瞭師資培養規劃。1964年9月,我被選送上海交大進修,1965年又被送到上海柴油機廠現場學習。在上海前後近兩年,那時大綏還在連雲港,我還是常去寶蓮傢蹭飯,得到寶蓮和伯母熱情招待,至今仍難以忘懷。
但學校不久又麵臨第二次生存危機。文革中,很多大學朝不保夕,紛紛下馬或外遷,我校麵臨同樣的處境。
由於不久前,毛主席曾有加快農業機械化的指示,另外我校又屬農機部領導,所以當時在校內掌權的軍宣隊於1970年鞦提齣將學校改名為湖北農機學院。這一舉措果然奏效,不僅保住瞭學校,還趁亂吸納人纔,如從撤銷的武漢機械學院、武漢測繪學院、湖北大學以及下放的哈爾濱工大、北京農機研究院等單位調入不少人纔,使全校教職工達到1021人,我們鑄造教研室也擴充到40多人,這種變化是把危機轉化為機遇瞭。
由於當時波及全國的亂局中仍保持相對穩定,又重新爭取到機械部的支持,1973年一機部徐斌洲副部長來校視察,隨後一機部發文為我院批準600萬元,4萬平方米的擴建計劃。
學校歸屬後來一個變化,是在1983年9月由一機部轉至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領導,這是學校發展的又一機遇。因為中汽公司所領導的高校隻有我校一所,因而支持的力度更大一些。並且學校還成立瞭董事會,董事單位包括一汽,東汽、重汽、南汽和航空航天部門等70多個骨乾企業,為廠校雙嚮參與,發展瞭新的平台。
1995年3月我校也更名為武漢汽車工業大學。此時,學校規模和學科建設都有較大發展。在校學生近萬人,本科專業已達到31個,碩士點18個,博士點2個,省級重點學科8個。1999年5月,我校通過“211”重點學科建設部門評審。
在學校迅速發展良好態勢的激勵和支持下,工作幾十年來,我始終保持著樸實和勤奮的作風。如學校都有寒暑假,但我在假期中一般很少休息,多用來備課或做課題。因而個人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也不斷有所提高。
教學方麵,除主講鑄造閤金及熔煉課外,還講授瞭帶有理論提高性的課程,如閤金的力學物理性能、金屬物理、凝固理論等,指導瞭多名碩士研究生。專著有《耐磨材料》、《稀土在鋼鐵中的應用》、《日英漢熱加工技術詞典》等6部。
科研方麵,自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就加大瞭科研工作的力度,作為高等學校的一名教師,如無科研依托,沒有成果和論文,提職稱很難。而且開展科研對於提高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動手能力都有重要意義。但像我們這樣的一般工科院校老師,找到課題並非易事。我們研究的都是應用課題,所以你得走齣校門,到工廠中去瞭解需要解決的問題,提齣方案和目標,寫成開題報告,若主管部門認可,就會列入他們的計劃並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
在電鏡室做科研
我曾進行的省部支持研究項目主要有以下幾項:
一、拖拉機履帶闆新材料研究
由於拖拉機在耕地時的工作條件不能使高錳鋼冷作硬化,因而其履帶闆銷孔因砂粒易磨損而造成履帶闆過早報廢。
為此由我校牽頭,農機部組織所屬幾個拖拉機配件廠共同攻關。我們也設計瞭試驗台在實驗室作材質磨損測試,經幾年工作,終於篩選齣以低閤金鋼等溫淬火取代高錳鋼的方案,使履帶闆壽命大幅提高。
此課題獲農機部科技成果三等奬。
二、鑄件錶麵閤金化研究
這項技術在前蘇聯有應用。它是將閤金塗層塗覆於砂型錶麵,在澆注時利用金屬高溫將閤金材料滲入鑄件錶麵使鑄件錶麵強化。我們將這項技術應用於武鋼煉焦爐的導衛闆和華新水泥廠粉碎機錘頭,均有很好效果。這項技術在國內為首創,成果評為省科技三等奬。
三、凸輪軸氬弧重熔工藝研究
這是汽車凸輪軸生産中的一項新技術。我們主要研究各種鑄鐵如球鐵、灰鐵、閤金鑄鐵等材料的凸輪軸在采用氬弧重熔後對其耐磨性的影響,設計和試製瞭試驗樣機,生産樣機在學生設計中進行瞭結構設計,但未能達到可試製的深度。
四、碲塗料激冷在凸輪軸生産中的應用研究。
凸輪軸是汽車中的一個重要配件。它用於控製進排氣行程,對汽車運行工況有重要影響。為使凸輪在高速運轉的工況下保持穩定,采用瞭多種強化工藝,其中之一是采用冷鐵在鑄造時激冷使凸輪錶麵形成白口硬化層。但帶來的問題是冷鐵的裝配、迴收、重處理增加瞭工藝成本。我們的研究是利用碲元素也具有的激冷作用。將它塗在芯塊上代替冷鐵。這樣就減免瞭後麵的迴收,處理等步驟。這是一項首創,在工廠試生産取得成功,也通過瞭數百小時的台架磨損考核。
五、提高破碎機反擊闆壽命的研究
研究中我們試製瞭一台模擬破碎機工況的試驗台進行反擊闆材料篩選,取得好的效果。
此外,還完成瞭幾個企業委托的研究項目,發錶研究論文30篇。
由於教學和科研上的業績,我於1987年被評定為副教授,1993年評定為教授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工作方麵,我長期任鑄造教研室主任。我們教研室在1986年評為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先進單位。1987年我改任機二係副主任,1995年改任材料係主任。1997年被中汽總公司評為“教書育人先進個人”。
我於1998年退休後,學校又發生重大演變。按照自願聯閤的原則,我們三校,即武漢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於2000年閤並組建一所大學,即武漢理工大學。實現瞭強強聯閤,優勢互補,使學校發展進入更為快速的軌道。我僅簡略介紹一下。
現在,武漢理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首批列入國傢“211工程”和“雙一流”建設的高校。
目前,在校普通本科生36000餘人,博士碩士生18000餘人,留學生1700餘人。現在校園占地4000餘畝,校捨總建築麵積186.1萬平方米。現有教職工5419人,其中中科院、工程院院士 5人,國外院士如歐洲科學院院士等共7人。學校現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7個,本科專業96個。
自2010年以來,學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傢自然科學奬兩項。技術發明奬和科技進步奬16項,省部級一等奬及以上奬勵66項,授權發明專利5524項。
以上是由2021年3月校園網學校簡介中摘錄的部分數字,可以說學校的實力已是今非昔比。
迴首我個人的成長,到學校的發展曆程,從一個側麵反映瞭中國教育前進的步伐。教育為國運之本,我期望中國教育更加輝煌,以支托起人民的期盼,國傢發展的輝煌大廈及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宏圖。(樂平中學校友 汪大經)
【來源:樂平教育】
undefined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