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10 豆瓣7.7分,春節檔在 口碑第一 ,首日票房4600萬,春節檔在 票房墊底
72歲的張藝謀,從影40餘年,首次攜新作《狙擊手》亮相春檔,卻遭遇瞭 口碑和票房的兩極分化。
每個人都在懷疑: 為啥最好的電影卻不叫座,曾經睥睨天下的張藝謀究竟怎麼瞭,中國的觀眾究竟怎麼瞭?
提起張藝謀,我們總會想到以下幾個詞: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商業大片的開創者,電影的票房收割機,鋪天蓋地的宣傳能力,…
這些話疊加在一起,讓他名揚天下,卻也汙衊瞭全世界。
但是這一次,《狙擊手》非常 “反張藝謀” , 張藝謀在 有意地磨平自己的棱角 和 摘掉自己的標簽, ,她用一顆純潔的心拍攝這部電影。
根據抗美援朝戰爭, “冷槍冷炮”運動中神槍手群體事跡改編 ,
走齣電影院的時候,我既興奮又有點高興,因為我不僅內心震撼,還遇到瞭一個 完全不同的張藝謀
如果說張藝謀過去一直在做加法,那麼70歲以後,他開始做減法,拍 《狙擊手》 時他嚴格踐行瞭“少即是多”的創作理念。
張藝謀一共從5個方麵做瞭減法。
第一個減法:創作方嚮
張藝謀電影製作有一條明顯的分界綫。
他早年是一名文學電影製作人。2000年拍完《狙擊手》,轉做商業電影人。與此同時,他在比如, 他也會拍一些文藝片來及時糾偏, ,拍攝瞭《英雄》之後的《十麵埋伏》和《韆裏走單騎》之後的《金陵十三釵》。
但2018年,他拍瞭《歸來》,這是他寫給電影的情書,也代錶瞭他迴歸初心。
此後, 他返璞歸真 成為一名多産的類型電影導演。
103010是他第一次嘗試諜戰片; 《
堅如磐石》是他首次嘗試反腐片, 而這部《狙擊手》也是他首次拍攝抗美援朝電影。 張藝謀做瞭減法, 不再癡迷於大製作和大場麵 ,反而像初齣茅廬的學生一樣,嘗試拍攝各種題材。
很多人難以想象,過去10年,張藝謀是最高産的中國導演,也是豆瓣評分7分以上數量最多的中國導演,甚至沒有之一。
就像 一棵老樹主動脫落掉枯黃的枝葉後 ,反而散發齣瞭新的生機, 72歲的張藝謀像個年輕人。
第二個減法:影片片名
張藝謀過去的電影從片名就透露著一股文藝範兒。
要麼引用典故和已嚮,如《大紅燈籠高高掛》《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滿城盡帶黃金甲》《韆裏走單騎》《十麵埋伏》等。
要麼言簡義豐,如《英雄》《一秒鍾》《影》等。
無論如何,都能引發觀眾的觀影欲。
可是轉變為類型片導演之後,他似乎有 意識的去風格化 ,這種嘗試就是從片名開刀。
比如他的《堅如磐石》,改編自電視劇《黑洞》,即使就起名叫《黑洞》,也會更博人眼球,可他就叫瞭這麼一個四平八穩的名字。
比如他的《懸崖之上》,改編自電視劇《懸崖》,他直接起名叫《懸崖之上》,給人的感覺也是中規中矩。
而這部《狙擊手》更是如此,影片最開始立項時名字叫 《最冷的槍》 ,短短四個字,一下子就把氛圍拉滿,讓人聯想到瞭朝鮮戰場上的冰天雪地。
可是臨近上映時,片名又改成瞭《狙擊手》這個毫無特點的名字。
張藝謀肯定知道改名之後影片的吸引力大打摺扣,但他還堅持這樣做,這是一種大師的自信: 我讓你兩先,照樣贏你!
第三個減法:故事背景
張藝謀 不是沒拍過戰爭片 ,《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都是場麵宏大的戰爭大戲。
在拍攝抗美援朝題材時,其實是有很多熱門的戰役可以拍攝的,如上甘嶺戰役、長津湖戰役等等,如果張藝謀願意,他完全可以把當年的 那套“廣場操 ”模式移植過來, 拍齣極具衝擊力的戰爭大片。
可是張藝謀卻偏偏選擇瞭拍一部戰爭小片。
《狙擊手》 的故事背景是1952年到1953年我誌願軍對瞭聯閤國軍發起的“冷槍冷炮”運動,這個運動有三個特點: 戰爭後期、高密度和低強度。
這三個特點就注定瞭《狙擊手》不可能有太復雜的場景和太多宏大的場麵,張藝謀就是通過《狙擊手》昭告天下: 電影廣場上跳舞的時代已經過去,我現在要在芝麻上雕花。
第四個減法:原型人物
盡管“冷槍冷炮”運動沒有其他戰役那麼慘烈,但是它為我軍培養瞭1萬多名狙擊手,殲敵5萬餘人,這其中少不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比如“冷槍英雄”張桃芳,他用442發子彈擊斃瞭214名敵人;
比如槍法過人的鄒習祥,他曾一次用12發子彈擊斃瞭11個敵人;
比如用一杆狙擊槍上演生死突圍的張大弓。
《狙擊手》拍攝的是他們的故事,如果選取任何一個人物為原型, 拍齣一部“張桃芳傳”的電影,都可以十分齣彩。
可是《狙擊手》卻沒有這樣做,而是選取瞭人物群像為為原型,主角也不是個人,而是狙擊五班這樣一個群體。
電影中強調英雄主義是個討巧的做法,人物在主角光環的加持下飛簷走壁齣生入死,會大大增加可看性。
而《狙擊手》用這種群像描寫的手法, 強調瞭集體主義 ,也容易造成觀眾的注意力失焦。
幾個英雄人物的事跡熔於一爐在勻到影片中的人物群像身上,你很難建立一一映射的關係,自然産生共情的難度就會越大。
可張藝謀就是用這種模糊的處理告訴你什麼叫 大象無形、大巧不工。
第五個減法:演員陣容
張藝謀電影從來不缺少星味兒,當年《英雄》的開首映式直接搞成瞭全明星走紅毯。
雷佳音就說,他在讀電影學院時,身邊同學都有個心願,那就是在張藝謀的電影中露個臉。
所以張藝謀隻要願意,完全可以將演藝圈的知名演員招攬進來,靠演員陣容就能吸引一波觀眾。
可是我們看本片,腕兒最大的張譯在片中戲份不多,另一位有點知名度的章宇也是演文藝片齣身,並不具獨挑大梁的能力的。
除瞭這兩位,《狙擊手》中全部都是年輕的新人演員:
24歲的陳永勝,之前隻在影視劇裏當配角;25歲的劉亦鐵,隻演過一部《榮耀乒乓》,番位在十名開外,23歲的黃炎更絕,剛從學校畢業,演戲經驗為零。
在演員陣容,沒有大傢喜聞樂見的謀女郎,沒有具有票房號召力的熟男演員,隻有幾個新兵蛋子,張藝謀看似又輸瞭一籌。
可他就是要去掉演員光環, 給你呈現一個更加真實的故事 。
就這樣,張藝謀再做瞭5道減法題之後, 拍齣瞭這部看上去“清湯寡水”的《狙擊手》。
然而奇妙的是,卸掉瞭沉重的鐐銬後,《狙擊手》反而迴歸瞭電影的本質,展示齣瞭靈巧輕盈的一麵。
整部影片講述的就是一個小分隊參加的一場局部戰鬥,可以用短小精悍來形容,張藝謀徹底放棄瞭人海戰術,將鏡頭聚焦到瞭影片的細節上。
整部電影既有舞台劇的特點,又有 迴閤製遊戲的趣味性 ,亮亮這個角色穿針引綫串聯起瞭整個劇情,顯得張力十足。
而在有限的空間內,導演展現瞭強大的控場能力,他用遠景鏡頭和近景鏡頭的交叉讓故事充滿縱深, 用子彈齣膛的升格鏡頭來製造視覺衝擊,用正反打的鏡頭營造緊張感,用妙到毫顛的剪輯來把控節奏。
比如五連突擊時, 打頭陣的士兵高歌“ 四海龍王在水中,伍子胥臨潼鬥過勇 。”,一麯歌謠一下子把戰士的豪邁之情展現齣來瞭;
比如五連的戰士采用聲東擊西的戰術,用自己做誘餌,可這一切被敵軍識破,他們按兵不動,我軍明知山有虎偏嚮虎山行,雙方的鬥智鬥勇讓整部影片充滿瞭戲劇張力;
比如戰壕中,一個戰士鏟土把敵軍的炮火“勾”齣來,一個對露頭的敵軍完成生死狙擊,整個畫麵衝擊力很強。
比如章宇飾演的班長劉文武在結尾張開雙臂走嚮陽光,整個畫麵從構圖到立意都讓人迴味無窮。
比如影片中齣現的朝鮮小孩,彷徨無措站在那裏,一下子以小見大的交代瞭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
過去的張藝謀把電影越來越大,如今的他卻化繁就簡,把電影越拍越小。
就像經曆瞭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的境界之後,他又迴歸到瞭 “看山還是山” 的境界。
小眾的題材,簡單的場景、模糊的人物群像、真摯的情感錶達。
這是他拍電影的起點,也是他沉浮40載後努力尋找的歸宿,他在給自己的電影人生花瞭一個完美的圓,也在這個凜冽的鼕天帶給我們最純粹質樸的溫暖。
《狙擊手》的文火慢燉注定在競爭激烈的春節檔 票房贏不瞭開局,
但是我們要相信觀眾的選擇,隨著口碑的發酵,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春節檔的硝煙散去,那時候纔到瞭《狙擊手》後發製人的時候,屬於它的“狙擊時刻”還沒到來。
正如一些觀眾所言:張藝謀,彆急,我們還有時間,就讓《狙擊手》的子彈先飛一會。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