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1/2022, 7:44:22 PM
元氏縣在1925年9月就建立瞭元氏縣特彆支部,是石傢莊市建立共産黨組織較早的縣。薑紀五、魏哲甫、智世昌等老一輩革命者點燃瞭元氏革命的火種。元氏黨組織迅速發展,古老的臥牛石城燃起革命的熊熊烈火。
黑水河戰鬥遺址。
抗日戰爭爆發後,在八路軍129師騎兵團的幫助和冀西民訓處指導下,元氏抗日縣政府於1938年1月1日在元氏西部重鎮南佐成立。從此元氏人民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抗日的洪流,譜寫瞭一麯麯壯麗的凱歌。
黑水河村某地――元氏軍政會議遺址。
1938年6月元氏軍政會議時,楊秀峰和李雪峰電報手稿。
黑水河軍政會議
1938年初,冀西地區各縣基本上都建立瞭抗日縣政權。1938年1月,河北民軍、13支隊、國民黨10軍團暫編第3師等先後以抗戰的名義進駐瞭元氏西部山區。200平方公裏左右的元氏山區變成瞭一個大兵營,聚集瞭上萬人的武裝。大批的軍隊要靠當地老百姓養活,給元氏人民造成瞭極大的負擔,尤其是這些國民黨的雜牌軍隊亂抓亂搶亂要,嚴重影響瞭抗日工作的開展。1938年上半年在太行根據地發生瞭兩起影響十分惡劣的事件。一是13支隊策動平東縣抗日政府縣長高九成將平東遊擊隊40餘人強拉走並入13支隊的“高九成事件”。二是井陘石佛村“聯莊會”坑殺元氏抗日縣政府警衛隊和遊擊支隊19人的石佛慘案。民眾紛紛要求抗日政府解民之苦,平民之怨。
如何協調各方,既減輕民眾負擔又保障部隊需求――嚴峻的問題擺在瞭元氏縣黨組織和抗日政府的麵前。為瞭團結這些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旗幟下共同抗日,在冀豫晉省委領導下,在八路軍129師和冀西遊擊隊倡導和組織下於 1938年6月上旬在元氏黑水河村召開瞭有八路軍、冀西民訓處、元氏抗日縣政府、13支隊、河北民軍五方代錶參加的軍政會議,共同協商解決團結抗日之問題。參加會議的有八路軍129師政委,八路軍遊擊支隊司令桂乾生,冀西民訓處特派員、冀西遊擊隊司令楊秀峰,元氏抗日政府縣長薑紀五,國民黨13支隊司令侯如墉和河北民軍副司令喬明禮。會議經過三天的激烈鬥爭,解決瞭平東遊擊隊被繳槍的“高九成事件”,並就聯閤抗日達成瞭三項協議:1、由元氏抗日縣政府、八路軍、13支隊和河北民軍各派代錶聯閤組成抗日動員分配委員會,簡稱動委會,統一負責糧款軍餉的籌集分配工作;2、由元氏抗日縣政府、八路軍、13支隊和河北民軍各方抽調乾部組成抗日聯閤工作團,深入農村,宣傳動員、組織民眾開展抗日工作;3、軍事上,組織一次由八路軍、冀西遊擊隊、13支隊和河北民軍的協同破擊戰。
會議之後,各方力量選派齣代錶人員組建瞭抗日動員分配委員會,會址設在南蘇村。動委會主任由13支隊代錶尹玉璽擔任。各派力量所需的糧款、柴草、夫役等均由動委會統一徵收和分配,或由動委會分派地域由各派人員自己去徵收。這樣一來,在一定程度上抑製瞭13支隊和河北民軍漫無止境的強徵濫要,減輕瞭人民的負擔,協調瞭各方力量的關係,捋順瞭糧款徵收製度。與此同時,各方選派齣一定數量的乾部成立瞭聯閤抗日工作團。辦公地點設在黑水河村,元氏縣抗日政府組訓科科長魏儒略擔任團長。聯閤工作團到農村發動組織群眾抗日,建立農救會、婦救會、青救會、兒童團等群眾抗日救亡組織。13支隊的代錶因不習慣搞發動組織群眾工作,故中途退齣。
1938年鼕,根據第三項協議,組織瞭一次由八路軍遊擊支隊、冀西遊擊隊、13支隊、河北民軍和元氏抗日地方武裝共同參加的正太路和平漢路的破襲戰。八路軍遊擊支隊、冀西遊擊隊和元氏獨立營的乾部戰士在正太路連續5次襲擊日軍,收割日軍電綫1000多公斤,勝利地完成瞭破襲任務。河北民軍和13支隊負責的平漢綫大陳莊到竇嫗段的破襲,竟以“平漢綫日軍守備森嚴難以接近”為藉口連一個螺絲釘也沒有拿迴來。元氏獨立營的戰士聽後很不服氣,自告奮勇到平漢綫破襲,在池村村南路段上拆毀瞭鐵軌,炸毀瞭橫跨瀦龍河的鐵路大橋,並割迴鐵路沿途電話綫一批,緻使日軍軍列脫軌翻車。為此群眾編齣瞭這樣的順口溜:“八路打,民軍看,13支隊不抗戰。”
黑水河軍政會議是堅持和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典範。13支隊和河北民軍在一段時間內摩擦活動有所收斂,對鞏固和發展元氏抗日政權,穩定冀西的抗日形勢起瞭積極的作用。
黑水河戰鬥
十二路圍攻後,日軍占領瞭南佐、馬嶺等地並建立瞭據點和炮樓,遂以此為基礎繼續嚮西推進,對元氏西部三十個村莊的根據地不斷地進行騷擾和襲擊。為瞭保衛根據地,打開元氏對敵鬥爭局麵,1940年 3月,太行一軍分區領導決定派以尹先柄為司令員的冀西遊擊隊(簡稱“冀遊”)開赴元氏,拔掉根據地邊沿的馬嶺敵據點。
駐在馬嶺的敵人是原國民黨13支隊的一部分,政治上非常動,軍事上特彆頑固。3月19日、20日夜,冀遊3支隊、6支隊配閤元氏縣獨立營對馬嶺之敵連續進行瞭兩次強攻。但由於馬嶺據點工事非常堅固,戰鬥打到天亮,部隊被迫撤齣戰鬥。
正當冀遊部隊集結在北沙灘、曠村一帶休整待命之時,南曠村後的大山上傳來巨大爆炸聲。冀遊尹先炳司令員命令2連長範金標立即帶幾名偵察員去偵察情況。範金標曾當過周恩來同誌警衛員,他機靈乾練,不大一會兒,就摸明瞭敵情:日僞軍約300餘人,早晨從南佐據點齣發,在嶽莊搶糧後,沿嶽莊至黑水河大道西進,有嚮根據地進犯的企圖。
戰機難得,一是冀遊及獨立營的兵力超過敵人五倍;二是黑水河一帶地形中間一道大溝,兩麵大山對峙,便於包圍殲滅敵人。
冀遊各部隊火速進入瞭預定位置。半小時後,在黑水河東南方嚮,元氏獨立營時隱時現地用槍聲把敵人嚮著包圍圈內的大溝裏引。100多名日軍搖動著雪亮的刺刀,緊緊咬著獨立營窮追不捨,一步步地鑽進瞭冀遊部隊的包圍圈。
日軍進入包圍圈之後,埋伏在大山埡口的3支隊居高臨下,首先迎頭痛擊敵人,把日軍打得縮迴瞭大溝。隨之埋伏在溝南、溝北山坡上的6支隊戰士也嚮敵人發動瞭衝擊。他們在大溝內將敵人攔腰切成數段,分頭打擊,並切斷敵人的後路。尾隨在後邊的僞軍遭此突然襲擊,恐慌萬狀,丟下前麵的日軍沒命地嚮東南方嚮奪路逃竄。
日軍突遭打擊,開始還拼命進攻,妄圖搶占有利地形,後來看到我軍大部隊從四麵八方山坡上壓下來,而且人越來越多,纔感到處境危險。日軍稍加整頓後,就三個一群,五個一夥,端著刺刀,背靠著背相互掩護著瘋狂反撲。頃刻間大溝裏一場白刃戰開始瞭。整個大溝,刀光閃閃,彈片橫飛,日軍連死帶傷達一半多。
被圍的日軍見突圍無望,就收拾殘兵,且戰且退進入溝西一座大廟(桂林寺)內,企圖負隅頑抗。桂林寺廟牆很高,全是青磚砌成、十分堅固。廟的正前方是一片開闊地。敵人在廟的大門口架起兩挺機槍,封鎖前沿。冀遊戰士幾次衝鋒都被打瞭迴來。為迅速消滅大廟裏的敵人,冀遊指揮員決定實施“火攻”。下午4時,大批柴草運到瞭寺廟的大殿外。戰士們悄悄從後麵登上大殿的屋頂,揭去瓦片,一麵往裏投擲手榴彈,一麵在大廟側後架起瞭一堆堆的高粱秸。大火燒起來,風助火勢,頃刻間整個大廟被大火和濃煙所吞沒。敵人拼命地往外衝,被冀遊戰士的排子槍、機關槍和手榴彈打得橫七竪八死傷慘重。戰士們乘機衝進大廟,活著的日軍均做瞭俘虜。
黑水河戰鬥從上午10時開始,到下午 6時全部結束。共斃傷日僞軍200餘人,俘獲日軍3名,繳獲山炮1門、重機槍1挺、輕機槍3挺、擲彈筒兩具、步槍百餘支、戰刀數把。這次戰鬥是冀西地方武裝的首次大捷。
事後得知,這次戰鬥殲滅的日軍是它們的“士官訓練隊”,其成員都是尉級軍官以及即將被提升為少尉的老兵。在很多場閤日軍都把它拿齣來做示範。戰鬥結束後的第五天,氣急敗壞的日軍抽調駐元氏、贊皇等地兵力500餘人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嚮根據地進犯,企圖報復。在東、西台城一帶遭到晉冀豫邊區縱隊一部的頑強阻擊。日軍齣動瞭三架飛機,其中一架飛到贊皇和元氏交界地區被邊縱戰士用機槍擊落,其餘兩架倉皇逃走。
朝鮮義勇軍在元氏
1941年11月29日,朝鮮義勇軍華北支隊第二分隊一行30名戰士從朝鮮義勇軍總部所在地山西省遼縣桐峪鎮齣發,跋山涉水來到元氏,和元氏軍民並肩作戰,譜寫瞭一麯國際主義的悲壯戰歌。
朝鮮義勇軍白天打仗,晚上開展對敵宣傳。他們利用夜色掩護,在敵人據點前用日語及朝鮮語(因日軍中有朝鮮雇傭軍)喊話,展開政治攻勢。同時,義勇軍戰士還用中文、日文及朝鮮文三種文字書寫抗戰標語。
在朝鮮義勇軍強大的宣傳攻勢下,日軍士兵開始思鄉戀親、灰心厭戰,甚至用自殺來對抗這場戰爭。麵對這種情形,日軍對朝鮮義勇軍恨之入骨,到處搜尋義勇軍的蹤影,妄想消滅這支來自異國的特殊部隊。但除瞭滿街滿牆的抗戰標語,卻找不到義勇軍的蹤影。
1941年12月11日,朝鮮義勇軍到仙翁寨執行任務。他們剛剛端起碗正要吃飯,突然村外山頭上的哨兵鳴槍報警:敵人進攻瞭!緊接著就有一發炮彈重重地落在村裏頭。槍聲就是命令,義勇軍戰士立即抓起武器迅速奔嚮村東的山頭,及時控製瞭製高點。義勇軍戰士居高臨下集中火力痛擊敵人。激戰近一個小時,敵人拖上數具屍體攜帶傷員撤迴瞭南佐。
仙翁寨戰鬥,敵人損失慘重而義勇軍戰士無一傷亡,打齣瞭聲名,打齣瞭威風。
1941年12月11日晚,朝鮮義勇軍駐紮在元氏西部山區的鬍傢莊村。元氏縣委決定第二天在鬍傢莊召開“雙十二”(西安事變)紀念大會,朝鮮義勇軍奉命擔任大會的警戒任務。消息被暗藏的敵人獲悉,日軍集結500餘人,附迫擊炮一門、輕重機槍四挺,於12日淩晨在濃霧的掩護下,將鬍傢莊團團包圍。在三道坡一帶活動的縣獨立營一連發現瞭敵情,為掩護朝鮮義勇軍和縣政府機關突圍,便嚮鬍傢莊突進以吸引敵人。
朝鮮義勇軍為掩護抗日縣政府的安全突圍,與大於自己十幾倍的敵人展開瞭一場殊死的激烈戰鬥。在突圍時,朝鮮義勇軍戰士在村口與日軍展開瞭肉搏戰。在激戰中,義勇隊戰士無不奮勇當先。隊長金世光身負重傷,但仍揮臂在前,領導衝鋒。指導員子彈打光後與敵人扭打在一起,結果寡不敵眾被敵人刺死。炊事員兩次負傷,始終不肯丟掉馱著糧食的牲口,從崖子上摔下來後不顧傷痛又爬上去牽著騾子跑。分隊長孫一峰腿部負傷被敵俘獲,臨難時堅強不屈死不低頭。戰士樸哲東被俘之後視死如歸,慷慨就義。
義勇軍衝齣第一道包圍圈,在從第二道包圍圈嚮外突圍時,隊長金世光用日語機智勇敢地與日軍周鏇。義勇軍戰士乘機搶占製高點,然後迅速衝齣敵人的第二道包圍圈。後增援部隊趕到,反包圍敵軍,敵軍傷亡慘重,慌忙撤退。
鬍傢莊戰鬥中,朝鮮義勇軍孫一峰、樸哲東、韓清道、王現淳四名戰士犧牲,金世光、金學鐵二人重傷,金鑫、趙烈光二人輕傷。元氏軍民沉痛地悼念著異國戰士的英靈,並自發地抬著烈士遺體轉移到贊皇縣太行一地委駐地黃北坪,在那裏舉行隆重的安葬儀式。
2005年8月,元氏縣委、元氏縣人民政府與吉林延邊作傢協會、韓國實踐文學社,在鬍傢莊建立金學鐵、金史良抗日文學碑,紀念朝鮮義勇軍在元氏抗戰中作齣的貢獻和犧牲。
黨的地下工作者王倜
王倜是1944年至1945年的元氏日僞縣長,而他作為的地下情報工作者的身份則鮮為人知。
王倜,原名王尹,曾用名王石隱、金壁等,遼寜省瀋陽市人,1911年齣生,北平大學法學院畢業。1937年1月,在國民黨西北軍學兵隊時,由尹先炳、孫陳楚二人介紹加入瞭。同年5月,赴北京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盧溝橋事變後,隨同地下工作者王既白赴石傢莊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先後任日僞石門公署教育局督學、教育科長等職。1940年赴河北省新河縣任日僞縣長,1944年調任元氏縣日僞縣長。1945年8月,力辭元氏縣長之職,重赴石門僞公署任教育科長。年底受黨組織派遣,赴東北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71年3月19日不幸逝世,終年 62歲。
1944年7月,王倜調任元氏縣日僞縣長。抗戰初期,元氏曾聚集瞭國民黨的正規軍和雜牌軍逾萬人,專門從事製造摩擦、擾亂抗日的勾當。1940年後,這些軍隊多投降瞭日軍,成為冀西各縣的僞保安隊。元氏縣的僞保安隊有500多人,全由這批人組成,大隊長先是許陟九,後是魏永和,均為元氏人。他們肆意捕殺共産黨人和抗日積極分子,圍攻、襲擊抗日遊擊隊,是徹頭徹尾的漢奸,這樣的反動武裝存在,對革命不利,對抗日不利。王倜就任僞元氏縣長後,就利用“縣長”的權位有計劃地削弱這支反動武裝。在經濟上,控製裝備開支;組織上,在大隊長之間、大隊長與中隊長之間製造內訌,使其彼此互不信任,矛盾迭起,以至發生內部火拼,使大隊長許陟九在元氏無法立足。
1944年鞦,駐元氏日軍特彆警備隊15 人,在車站被聯莊會的武裝扣押。特彆警備隊係日軍的特務組織,由中國人組成,隊長由日本人擔任。隊長上村帶領20多人攜機槍、步槍(上刺刀)前往要人,聯莊會架機槍占據炮樓相對,雙方劍拔弩張,一觸即發。日軍駐元氏大隊長木田、特彆警備隊隊長上村找到王倜企圖要挾。
王倜沉著冷靜,曆數特彆警備隊暴行,痛斥特務們的惡行,嚴厲聲明:日軍特務們的鬍作非為激起瞭元氏人民的義憤,受懲治是罪有應得。王倜態度強硬,日軍特彆警備隊被迫讓步。15名特務被懲治後,沒收所帶的敲詐物品、物資後放迴。
1945年夏,八路軍在冀西發起元獲戰役。日僞軍頭目主張集中兵力,固守要點頑抗,以減少損失,保存實力。王倜則力主“不放棄一寸土地”,分兵把守據點,目的是分散敵人力量,使敵人各據點彼此自顧不暇,反攻三天,我軍全殲仙翁寨、北沙灘、南正、孔村、南佐等敵人400餘名,解放瞭元氏以西大片土地,為元氏人民解放作齣瞭貢獻。
王倜在元氏做地下工作期間,還將大量蓋有僞縣署公章的空白信交給黨組織,為我黨地下工作人員的活動提供瞭極大方便。
“大雪壓青鬆,青鬆挺且直。要知鬆高潔,待到雪化時。”陳毅同誌的這首《青鬆》正是王倜等共産黨人的寫照。
(本文文字內容及圖片由石傢莊市委黨史研究室、元氏縣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記者│董子凝整理 作者│王振中 武小偉
編輯│閆艷麗
審核│李彥水 馮金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