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usan Jeffrey 齣處:WebMD醫學新聞 September 25, 2009 —一篇係統性文獻迴顧指齣 第一次發生中風之前 多次發生中風比血管風險更能預測中風後失智 - 趣味新聞網
發表日期 2009-10-13T08:02:48+08:00
趣味新聞網記者特別報導 : 作者:Susan Jeffrey 齣處:WebMD醫學新聞 September 25, 2009 —一篇係統性文獻迴顧指齣,第一次發生中風之前,約有10%病患有中風前失智,發生一次中風之後,有1 .....
本帖最後由 lsc0019 於 2009-10-15 00:15 編輯
作者:Susan Jeffrey
齣處:WebMD醫學新聞
September 25, 2009 —一篇係統性文獻迴顧指齣,第一次發生中風之前,約有10%病患有中風前失智,發生一次中風之後,有10%病患發生失智,復發中風之後,多達30%病患發生失智。
英國牛津John Radcliffe醫院的Sarah T. Pendlebury醫師與Peter Rothwell醫師,在9月24日Lancet Neurology期刊綫上版發錶的報告指齣,多次中風與中風後失智之間的強烈關聯。
Pendlebury醫師嚮Medscape Neurology錶示,中風本身以及其併發癥似乎是中風後失智病因的最主要因素。
她指齣,研究顯示,中風照護病房現在是中風治療的黃金標準,提供比一般病房照護更好的結果。我們假設,這些較佳的結果,有部份是因為透過預防低血氧與低血壓而有較好的認知結果以及較佳的復發中風預防等所緻。
【令人睏惑的文獻】
作者們寫道,雖然大緻同意中風與失智風險增加有關,但之前研究有關中風前後失智的發生率結果各有不同。
Pendlebury醫師指齣,諸多報告提齣的中風前失智比率、以及較多著墨的中風後失智比率,在不同的研究中,失智比率各異,所以,就醫師預期一個病患的中風結果時,難以得到一個清楚的結論。
在此一研究中,Pendlebury醫師與Rothwell醫師對1950至2009年5月1日間,與前述主題有關、已發錶的研究進行一個係統性迴顧,評估發錶之研究的異質性,以及確認中風前與中風後失智的可能風險因素。研究者在73篇符閤的文獻中,檢視瞭22篇醫院基礎與8篇群眾基礎的研究,共有7,511名病患。
匯整的中風前失智發生率中,醫院基礎的研究為14.4% (95%信心區間[CI]為12.0% – 16.8%),高於群眾基礎研究的9.1% (95% CI,6.9% –11.3%)。
至於中風後失智,中風後第一年的失智發生率變化相當大。排除中風前失智之群眾基礎研究中,此比率為7.4%(95% CI,4.8% – 10.0%),復發中風病患之醫院基礎研究中,包括中風前失智者,此比率為41.3%(95% CI,29.6% – 53.1%)。
作者們指齣,這些互異的比率中,93%可由研究設計和案例不同等因素加以解釋。他們指齣,醫院基礎的研究中,第一年之後的失智纍計發生率,每年比單就復發中風為基礎的研究預期高齣3%。
與中風前失智有強烈關聯的因素,包括內顳葉萎縮、女性、傢族失智病史。相對的,中風後失智與中風本身的特徵及併發癥有關,例如發生抽搐、低血氧、低血壓,或者,多次或多處發生病竈。
研究作者結論錶示,將研究方法與案例差異納入考量之後,估計失智發生率為:10%的病患在第一次中風之前有失智、10%在第一次中風之後發生失智、復發中風之後有三分之一以上發生失智。中風後失智與多次中風之間的強烈關聯,以及對於其他中風特徵的預後價值,強調齣中風本身不同於原本之血管風險因素的重要因果關係,因此,適當的急性中風照護與次級預防,對於降低失智發生有其效果。
【文獻的限製】
德國海德堡大學的Michael G. Hennerici醫師在迴響與反應文章中錶示,這個新發現強調瞭中風後失智與多次發生中風的關聯,而非原本的血管風險因素。
不過,他指齣,納入的研究多數是介於1970至1980年代之間,當時強調的是多發性梗塞失智的觀念,考量中風復發,而非探究中風前和中風後失智的發生機轉有何不同(例如,皮質-皮質下網絡之病患、失連接癥候群、或重疊性皮質退化)。因此,作者們當年的詮釋在今日受到質疑。
Hennerici醫師寫道,整體而言,目前的這篇文獻顯示,在確認老年人的失智和失能最重要的治療性機轉方麵,現有的資料有限。
中風不是同質性疾病,因為年長者有多種病癥,需使用新技術進行設計良好的前瞻性試驗來加以錶達中風病因與部位上的差異。Hennerici醫師寫道,一個可以提供部份解答的此類研究是「Leukoaraiosis and Disability Study」,他也是其中一名研究成員。該研究分析原本納入試驗時沒有失智者,其年紀相關的白質變化與轉為失智的關聯。
發生失智的90名病患中,僅13人有新發生的中風;其他37名病患有偶發中風但是沒有發生失智(BMJ. 2009;339:b2477)。
Hennerici醫師結論錶示,此發現支持這個明確的見解,因此,有可能加以治療的、纍積的基本機轉(即白質變化與高血壓),而非中風對中風後失智的影響。係統性治療高血壓代錶的是對老化者之中風和失智的最佳預防策略。
Pendlebury醫師接受牛津閤夥生物醫學研究中心之支持。作者們皆宣告沒有相關財務關係。Hennerici醫師宣告他是「Leukoaraiosis and Disability Study」這項研究的共同研究成員。
Lancet Neurol. 綫上發錶於2009年9月24日。
Multiple Strokes, Not Vascular Risk, Most Predictive of Poststroke Dementia
By Susan Jeffrey
Medscape Medical News
September 25, 2009 —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prestroke dementia is present in about 10% of patients before a first stroke, that 10% of patients develop dementia after a stroke, and that upward of 30% of patients develop dementia after a recurrent stroke.
Sarah T. Pendlebury, FPhil, and Peter Rothwell, FMedSci, from John Radcliffe Hospital, Oxford, United Kingdom, report a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multiple strokes and poststroke dementia in an article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4 in Lancet Neurology.
"It seems that the stroke itself and its complications are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in the etiology of poststroke dementia," Dr. Pendlebury told Medscape Neurolog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troke unit care, now the gold standard for stroke treatment, provides better outcomes than general ward care, she added. "We would hypothesize that some of the better outcome is through better cognitive outcome through prevention of secondary insults such as hypoxia [and] hypotension and in better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stroke."
Literature Confusing
Although there is "broad consensus" that stroke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for dementia,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prevalence of pre- and poststroke dementia have been conflicting, the authors write.
"The reported rates of prestroke, and even more for poststroke, dementia were very different between different studies, so it was very difficult to get a clear idea as a clinician as to what to expect for an individual patient with a stroke in terms of their outcome," Dr. Pendlebury added.
In this study, Dr. Pendlebury and Dr. Rothwell conducte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subject published between 1950 and May 1, 2009, both to assess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published studies and to identify possible risk factors for pre- and poststroke dementia. The researchers identified 22 hospital-based and 8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including 7511 patients in 73 eligible articles.
The pooled prevalence of prestroke dementia was higher in hospital-based studies, at 14.4%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2.0% – 16.8%), than in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where it was 9.1% (95% CI, 6.9% – 11.3%).
For poststroke dementia, the incidence of dementia in the first year after a stroke was highly variable but ranged from 7.4% in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where prestroke dementia was excluded (95% CI, 4.8% – 10.0%) to 41.3% in hospital-based studies of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stroke that included those with prestroke dementia (95% CI, 29.6% – 53.1%).
Of the variance in these rates, 93% could be explained by differences in factors such as study setting and case mix, the authors note.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dementia after the first year was about 3% per year higher in hospital-based studies than would be expected on the basis of recurrent stroke alone, they add.
Factor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prestroke dementia included medial temporal lobe atrophy, female sex, and a family history of dementia. Poststroke dementia, in contrast, was associated with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lications of the stroke itself, such the occurrence of seizures, hypoxia, or hypotension, for example, or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lesions in time and place, they write.
"After study methods and case mix are taken into account, reported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dementia are consistent: 10% of patients had dementia before first stroke, 10% developed new dementia soon after first stroke, and more than a third had dementia after recurrent stroke," the authors conclude. "The strong association of post-stroke dementia with multiple strokes and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other stroke characteristics highlight the central causal role of stroke itself as opposed to the underlying 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thus, the likely effect of optimum acute stroke care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in reducing the burden of dementia."
Limitations of the Literature
In an accompanying Reflection and Reaction article, Michael G. Hennerici, M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Germany, says the new findings "strengthen the association of post-stroke dementia with multiple strokes rather than with underlying vascular risk factors."
However, he notes, "most of the studies included were from the 1970s and 1980s when the emphasis was on concept of multi-infarct dementia and counting stroke recurrences rather than on investigation of distinct mechanis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e-stroke and post-stroke dementia (eg, lesions in cortico-subcortical networks, disconnection syndromes, or overlapping cortical degeneration. Therefore, the authors'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ndings could be questioned nowadays."
"Above all," Dr. Hennerici writes, the current article, "show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available data to identify the most important, and possibly treatable active mechanisms of dementia and disability in elderly patients."
Stroke is not a homogeneous disease, and because the elderly have multimorbidity, the variability in stroke etiology and topography must be addressed in well-designed prospective trials using new technologies. One such trial already providing some of these answers, Dr. Hennerici writes, is the Leukoaraiosis and Disability Study, on which he is a coinvestigator.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role of age-related white matter changes and conversion to dementia in patients free of dementia at entry.
Of 90 patients who developed dementia, only 13 had a new stroke; the other 37 patients who had incident stroke did not develop dementia (BMJ. 2009;339:b2477).
"This finding lends support to the notion of distinct, and hence potentially treatable, cumulative basic mechanisms (ie, white matter changes and hypertension) rather than to stroke in general for post-stroke dementia," Dr. Hennerici concludes. "Systematic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represents the best available preventive strategy for both stroke and dementia in ageing people."
Dr. Pendlebury is supported by the Oxford Partnership Biomedical Research Center. The authors have disclosed no relevant financial relationships. Dr. Hennerici has disclosed that he was a co investigator on the Leukoaraiosis and Disability Study.
Lancet Neurol.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4, 2009.
|
分享鏈接
中风可能会多三成失智的机率,其实倒也不是非常高,不过中风容易造成家人的困扰倒真的,所以要多运动少吃油的食物 |
tag
相关新聞
夜貓族必看:睡五分鍾等於六鍾頭的方法
本帖最後由 cjjack 於 2009-11-18 17:30 編輯 熬夜是很正常的事,但經常熬夜對身體會産生很壞的影響,無意中看到這篇文章,轉載過來,或許對經常熬夜的諸位會有所幫助。
睡覺的訣竅
根據醫學和我的體驗、觀察,一個人真正睡著覺最多隻有兩個鍾頭,其餘都是浪費時間,躺在枕頭上做夢,沒有哪個人不做夢。至於醒來覺得自己沒有做夢,那是因為他忘記瞭。
通常一個人睡兩個鍾頭就夠瞭,為什麼有人要睡七、八個鍾頭?那是你賴床躺在枕頭上休息的習慣養成的,並非我們需要.......
夜間尿尿 最好彆開燈
本帖最後由 lsc0019 於 2010-4-18 10:25 編輯 夜間尿尿 最好彆開燈
【聯閤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10.04.13 02:58 am
英國及以色列研究人員發現,夜間短暫開燈上洗手間,可能導緻與癌癥形成有關的細胞「過度活躍」,進而引發癌癥。
英國每日郵報12日報導,先前公布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一般人如果上夜班須接觸燈光,罹患乳癌與攝護腺癌的機率可能提高。研究人員錶示,最新的研究結果首次顯示,即使夜間短暫接觸燈光,罹癌的機率可能也會提高。
.......
大S到光澤皮膚科打雷射?!
本帖最後由 yawen 於 2009-10-19 09:21 編輯 九月十一日上午十一點多,本刊直擊,徐媽媽開車載著大S和一位眼鏡男,前往北縣闆橋中山路一段一棟大樓,大S下車時,還刻意戴一副大墨鏡掩飾身分,然後就和徐媽媽、眼鏡男進入大樓內,搭電梯到三樓的「DR.SHINE光澤診所」。
不到一個小時,大S和媽媽離開診所,這時大S臉上多瞭一副口罩,並且一路低著頭走路,還把雙手擺在額頭上遮住陽光,很怕被曬到。隨後大S上瞭媽媽的車,很快地開迴傢。
到傢後,大S走進住傢附近的知多傢日式炸豬.......
大S新膚質如鑽石般令人驚嘆(柔膚雷射)&闆橋光澤皮膚科
本帖最後由 yawen 於 2009-10-1 11:18 編輯 大S最佳保養基礎柔膚雷射&闆橋光澤皮膚科
大S最佳保養基礎柔膚雷射&闆橋光澤皮膚科
日前大s被拍到在闆橋中山路光澤皮膚科
在做柔膚療程...何謂柔膚雷射ㄋ..讓大s如此有細緻有光采的新膚質,如鑽石般令人驚嘆
柔膚雷射一些資訊
AX 柔膚雷射使用特定波長 1064 奈米 (nm) 的光波,並藉由塗抹於皮膚上的醫療級碳麵膜 (carbon chromophore) 將能量高度集中而産生光熱微爆作用,
除瞭可以徹.......
大便的味道是甜的?
我查瞭一下網路,他們說因為膽汁的關係,所以大便基本上是苦的,
而糖尿病又隻跟尿有關係,
但這陣子.......
因為我這邊是都是蹲的大號的,所以我每次都可以觀察一下
但最近我的大便的味道卻是甜的,但色澤很正常,軟硬也算剛好,
卻都者不到相關資料,.......
大型研究確認手術前後使用乙型阻斷劑的好處
本帖最後由 lsc0019 於 2009-11-11 23:19 編輯 作者:Caroline Helwick
齣處:WebMD醫學新聞
October 23, 2009(紐澳良)-美國麻醉醫學會2009年年會發錶的研究結果,確認瞭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病患,術前使用乙型阻斷劑有存活上的好處;這項研究是根據舊金山退伍軍人管理(VA)醫院的大資料庫。
十幾年前,術前使用乙型阻斷劑即已在臨床研究中被證實可以降低死亡率,因而被心髒科醫學會採用作為標準照護。接下來,不.......
大夜班
本帖最後由 lsc0019 於 2010-3-20 14:30 編輯 如果工作的時段是大夜班
而且是作3休1的話
那休息的那天
請問一下
你們會會改成正常睡眠嗎
這樣會對身體比較好嗎
還是照常跟工作時間一樣整晚不睡覺
保持工作狀態阿.......
大學畢業瞭有點想去做近視手術
本帖最後由 binni67682001 於 2010-7-8 05:34 編輯 終於大學畢業瞭
最近給他有點閑想瞭好多事要去做
其中我想要去做近視手術
因為戴隱形眼鏡,到下午後會紅腫,戴眼鏡則不方便
我的度數不高
哪種手術可以做呢
價錢大概多少有推薦的診所嗎謝謝瞭.......
大傢幫我看看怎樣的體重纔是標準??
本帖最後由 cjjack 於 2010-4-25 13:13 編輯 大傢好阿~~
上瞭研究所之後
吃得過頭瞭
我身高159.4簡稱160
體重大概是52~53公斤
每天很安逸的吃消夜
導緻現在穿衣服都會很心虛
一直擔心哪裏的肉會擠齣來
再加上要夏天
先穿上好看的衣服奔馳在海邊阿~~~~~~
可是不知道到底要瘦到什麼程度纔是標準纔會好看呢
請大傢給我一點意見:").......
大傢植牙都是去一般診所還是大醫院牙科做呢?
本帖最後由 lsc0019 於 2010-5-17 17:52 編輯 眾所皆知,缺牙不去處理放久瞭...就更難處理
拜現在科技所賜,至少我們已經可以植牙仿真處理瞭
不然以前都隻能用假牙套或犧牲好牙做牙橋
不過,以前一般蛀牙填補或洗牙那些我習慣在小診所弄
但植牙技術比較復雜,大傢都去診所還是大醫院牙科做呢?
大醫院的牙科會不會比較有保障.....?.......
大傢近視雷射手術完有持續迴診嗎?
本帖最後由 yanjw2000 於 2010-2-12 01:02 編輯 『通常傷口癒閤的過程之中,病人常有誤解,以為視力還不錯所以做完以後就不理會瞭,很久不來迴診,再迴來看的時候視力就變得很差。這時就需要用很強的藥,一般用類固醇的藥水給他點,點瞭以後他的斑點就慢慢的消失,可是隨著斑點消失眼壓會增高,高眼壓圈就跑齣來。有時候又怕眼壓太高,病人會自動把藥水停掉,結果變成斑點又迴來,又要用更強的類固醇藥水,所以常常看到病人眼睛時好時壞,生活就變得很不方便。尤其在晚上,因為中間有一個斑點,對方.......
大傢麵試前會想整理一下門麵嗎
本帖最後由 yawen 於 2009-10-7 12:26 編輯 現在也10月瞭~不過還是有新鮮人持續在麵試中 (我也是… )
之前新聞就有報導~有些學生會在畢業前去整理一下門麵
比如打打脈衝光~~飛梭~~換膚之類的
畢竟良好的外型是會讓麵試加分的
像直接麵對客戶的門市或業務多少都會要求門麵
看完報導我就想到我的臉……都怪以前手賤亂摳
所以想說趁麵試的空檔做一下飛梭或脈衝光
隻是不知道這兩種有什麼差彆~哪種會有明顯的傷口或是要多久的恢復期
所以就上來版上問問囉 .......
大波妹示範健身
各位看官,有注意在看動作怎麼做嗎? ----------------請多利用右上角的感謝,來看隱藏內容------------------- 遊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隱藏內容請迴覆!請點擊“迴覆按鈕”查看隱藏內容!迴覆 ps.若是覺得這篇不錯,歡迎利用下麵的按扭轉噗到噗浪、推特、臉書。.......
大腸沾黏的病人飲食方麵要注意什麼嗎?
各位大大好~
我爸爸因為腸沾黏的問題已經住院好幾次瞭
是因為飲食不當造成的嗎?
都痛到掛急診打針吃藥休養好幾天後纔會好
這讓我很擔心.............
今年過年在醫院度過讓我心裏有點難過
很希望爸爸不要在為病所苦
所以想問大大知道如何.......
大腸癌已成國人頭號健康殺手
轉貼:颱灣醒報
【颱灣醒報記者林怡秀報導】癌癥為長期威脅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依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新癌癥登記資料顯示,以癌癥發生人數而言,96年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癥已由肝癌變成大腸癌。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錶示,大腸癌的增加與國人飲食西化密切相關,建議民眾每兩.......
大變身肉掰掰 「水刀抽脂」局部雕塑甩掉頑固性脂肪
本帖最後由 yawen 於 2009-11-5 04:29 編輯 大變身肉掰掰 「水刀抽脂」局部雕塑甩掉頑固性脂肪
鼕天天冷不禁跟著一窩蜂進補,結果肥瞭小腹卻傷透瞭心。如果有局部肥胖的睏擾,現在又沒有時間運動,想快速甩掉黏人頑固性脂肪的人,此時正是雕塑身材的好機會,一方麵進行變身大改造,另一方麵進行抽脂相關手術之後,必需穿上一個月的彈性衣,鼕天穿也比較不會悶熱,恢復情況會比較理想。
傳統抽脂手術,讓人聞之色變,整形外科李久恆醫師錶示,以往隻能憑著醫師個人經驗,拿著抽脂管在抽脂部.......
大豆異黃酮有助降低攝護腺癌風險
本帖最後由 yanjw2000 於 2010-1-26 12:09 編輯 《癌患保健食品認知》大豆異黃酮有助降低攝護腺癌風險
攝護腺癌已連續三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癥死因第七位,北市十年來癌癥標準化死亡率以攝護腺癌成長最多。颱北醫學大學醫學係教授,東京大學藥理學博士林鬆洲錶示,預防攝護腺癌,一般民眾可適量補充大豆,大豆異黃酮可抑製還原酵素,減少二氫睪固酮的形成,降低攝護腺癌細胞的增生,降低攝護腺癌的罹患率。但他強調,已經罹癌的患者仍須循正規治療,不宜單依賴營養補充或自然療法。
同時也是.......
大豆異黃酮錠劑無法預防停經者的骨質流失
本帖最後由 lsc0019 於 2009-10-15 00:22 編輯 作者:Nancy A. Melville
齣處:WebMD醫學新聞
September 24, 2009 (科羅拉多丹佛) — 美國骨質研究協會第31屆年會中發錶的研究,對多攝取異黃酮有助於停經相關骨質流失的理論提齣質疑。
因為「Women's Health Initiative」這項研究發現雌激素及黃體素治療與乳癌及心血管併發癥有關,荷爾濛替代療法就失寵瞭!有些婦女轉而相信富含異黃酮的.......
大豆食品可以降低老年婦女髖部骨摺的風險
本帖最後由 yanjw2000 於 2010-2-9 16:48 編輯 【來源齣處】 http://www.burlan.com.tw/doctor-health/185-soyfoods-hipfracture.html
大豆異黃酮對女性的幫助,國外報導研究指齣大豆異黃酮對停經婦女的骨骼健康有保護的功效。
在美國流行病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9 170(7):901-909, “Gender-specific Associ.......
天冷吃麻辣鍋大呼過癮 小心胃齣血
本帖最後由 lsc0019 於 2009-12-9 21:45 編輯 (中時健康 )更新日期:2009/12/07 14:43 黃曼瑩/颱北報導
鼕天吃熱呼呼的麻辣鍋,會讓人大呼過癮,可是小心吃過頭,胃部拉警報,甚至齣現胃齣血!一名高齡91歲的閻老太太,近日因冷氣團來襲氣溫驟降,與傢人相約到麻辣鍋店共進晚餐,結果半夜因嚴重上腹痛甚至吐血,緊急送至颱北市立聯閤醫院仁愛院區接受治療,經胃鏡檢查後發現,閻老太太有嚴重胃潰瘍併齣血及十二指腸多處潰瘍。
颱北市立聯閤醫院仁愛院區一般內科醫師.......
天天吃到飽 比七分飽短命
本帖最後由 lsc0019 於 2009-10-15 00:15 編輯 七分飽,比較健康長壽!一項動物實驗發現,長期處於七分飽的猴子,30年後存活率達37%,遠比每天吃飽飽的猴子存活率13%來的長壽,此外,每天吃很飽的猴子,20年後,比起限製飲食七分飽的猴子更顯老態,皮膚粗糙,醫師分析,主因是由於七分飽會促進身體長壽遺傳基因的啓動有關。
飲食與長壽有關,不僅要均衡、吃幾分飽可能也是影響長壽的因素之一,颱灣內科醫學會理事、颱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劉輝雄醫師錶示,近來Scien.......
天氣濕又冷 小心類風濕性關節炎
本帖最後由 yanjw2000 於 2010-1-17 23:11 編輯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颱中市28日電)強烈冷氣團南下,天氣變得濕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魏正宗今天提醒,晨間起床手指僵硬不舒服,有時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癥狀,民眾應特彆注意。
魏正宗錶示,大部分的風濕病好發於鼕天,特彆是又濕又冷的天氣,其中最具代錶性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最初期的癥狀是雙手會有晨間僵硬的現象,特彆是清晨起床時雙手有僵硬及酸痛的感覺,漸漸的身體多處的關節都會容易.......
太胖
本帖最後由 cjjack 於 2010-5-21 17:53 編輯 在被笑瞭變胖瞭之後
每天兩百下的仰臥起坐
練腹肌真的好辛苦
重新練瞭之後,六塊雞又有一點跑齣來瞭
繼續繼續!!!.......
夫妻誰的基因決定瞭孩子 ????
本帖最後由 yanjw2000 於 2010-4-27 02:16 編輯 看清楚再找對象吧~
結婚瞭的看看就算瞭不要在罵小孩瞭XD….
.......
失眠 壓力大 口腔潰瘍候選人
本帖最後由 lsc0019 於 2010-4-5 12:40 編輯 文/蘇聰明
現代人經常緊張忙碌,生活作息不正常,有復發性口腔潰瘍的比例也越來越多,特彆是高壓力、抽菸、嚼檳榔、體質弱和失眠的人容易成為復發性口腔潰瘍的「候選人」。
臨床發現,復發性口腔潰瘍非侷限於口腔或喉嚨,是一種全身性慢性疾病。造成的原因除瞭口內受傷或吃到不潔食物外,往往與壓力、焦慮、與情緒低落有關,也是自體免疫係統嚴重疾病的前兆,患者應特彆注意。
這類病患常發生口腔黏膜的地方,或長在舌頭、嘴唇內緣、雙側臉.......
奇美醫院:台灣成年人 4人有1人脂肪肝
本帖最後由 yanjw2000 於 2010-1-13 10:10 編輯 奇美醫院:颱灣成年人 4人有1人脂肪肝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颱南市11日電)
現代人吃得好,囤積太多熱量,難免會有「脂肪肝」的問題。奇美醫學中心錶示,颱灣成年人每4人就有1人脂肪肝。奇美醫學中心肝膽胃腸科醫師孫啓書指齣,脂肪肝俗稱「肝包油」,是種文明病,多是體內熱量過剩引起的,沒有癥狀,肝功能檢查時也因肝未腫大,常被忽視,但脂肪肝和代謝癥候群息息相關,可能併發肝硬化及肝癌。
孫啓書錶示,正常肝細胞含有少量脂.......
女人需要吃什麼纔能夠補充荷爾濛?
荷爾濛與女性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為什麼荷爾濛的種種變化總是在女性身上錶現得特彆突齣?食物是補充荷爾濛的重要因素,為什麼多食黃色的食物,對促進女性荷爾濛分泌有更多的幫助?
人體會分泌75種以上的激素,它們在人體中扮演著各自的角色。體內荷爾濛濃度高.......
女友懷孕瞭
本帖最後由 b8303053 於 2009-11-24 17:01 編輯 請問如果不小心中彈瞭!!!
想要拿掉
有沒有什麼比較好的方式
比較不傷身體的~
因為還不確定
想說先問問
如果有的話
那應該不到一個半月這樣!!!!.......
女子求雙眼皮不得 濫用偏方損眼皮
本帖最後由 cjjack 於 2009-12-11 15:06 編輯 坊間流傳「自製雙眼皮」方式百百種,一名女子為改善一單一雙不對稱眼型,十年前縫過雙眼皮後曆經多次手術重整,雙眼卻仍空洞無神。她突發奇想,利用純甘油吸水作用自行加工塑造雙眼皮,濫用偏方的後果讓她眼皮嚴重紅腫發炎、鬆弛下垂成肚臍眼。開業整形醫師莊傢榮錶示,眼皮若過度鬆弛,不管是縫、割雙眼皮的眼整形手術都有一定睏難度,更呼籲愛美人士勿道聽塗說,誤信來路不明的造眼偏方。
莊傢榮醫師指齣,一般常見的雙眼皮貼(膠)可能因過度使用.......
女性更年期要預防哪些疾病
本帖最後由 yanjw2000 於 2010-4-25 01:11 編輯 女性45歲後進入更年期,50歲後進入絕經期,由於體內雌激素減少,會齣現一係統癥狀,如:
一、心血管疾病
絕經後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肌梗塞明顯增加,婦女40歲前心梗極少,而65歲時發病為高峰。
二、血脂升高
女性55-64歲間血脂逐漸上升,絕經後2年內上升最快。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而高密度脂肪蛋白降低。
三、骨質疏鬆加速
骨強度減弱,骨摺易感性增加,有統計婦女脊椎和前臂骨摺發生率為男子.......
女生從小存骨本 骨鬆性骨摺風險減半
本帖最後由 yanjw2000 於 2009-10-20 16:13 編輯 更新日期:2009/10/18 17:19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颱北18日電)骨質疏鬆造成的骨摺已是老人失能、死亡的主因之一,尤以婦女為最。行政院衛生署今天錶示,女生年輕時若能透過運動、飲食儲存骨本,成人時期發生骨鬆性骨摺機率可降5成。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癥學會、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及颱北市政府衛生局下午舉辦2009颱灣世界骨鬆日園遊會活動,呼籲民眾重視骨鬆問題,預防更勝治療。
國健局成人及中老年保健組.......
好奇最近電視上的素寶丁廣告!!
本帖最後由 lsc0019 於 2010-5-5 13:01 編輯 不知道最近各位
最近有在電視上看到素寶丁的廣告嗎??
感覺上效果好像還不錯..
它算是維他命的一種嗎?
有沒有人比較瞭解或者試過的人
可以分享一下呢?
最近有點常熬夜..
想找找類似維他命B的産品來吃
稍微顧一下身體.........
好怕自己作完矯正會內凹
本帖最後由 cjjack 於 2010-3-24 16:42 編輯 我現在正在做齒顎矯正
之前為瞭做矯正牙醫建議我拔牙
我總共拔瞭五顆牙齒上三顆下兩顆
說這樣纔有空間把牙齒重新排列調整
現在自己努力的矯正到後半段瞭
越看卻越覺得自己的牙齒好像越來越往內凹
為什麼我看康熙來瞭,小S做完很漂亮很迷人
卻很多人做完牙齒會內傾像我這樣呢?
有沒有人也有跟我一樣的睏擾?有得救嗎?
我不想為瞭把牙齒排列整齊結果又讓牙齒內傾阿~.......
好朋友不準時 當心癌上身
本帖最後由 yanjw2000 於 2010-3-15 22:23 編輯 好朋友不準時 當心癌上身
更新日期:2010/03/15 04:11
記者蔡彰盛/竹市報導
「好朋友」不來或是不準時來,可要當一迴事,因為可能是子宮內膜癌癥悄悄上身而不自知!
新竹國泰綜閤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林正凱,去年共發現9名月經不準而上門求「做人」的30多歲不孕婦女,經檢查,高達4人罹癌,為求保命,隻能趕緊切除子宮與卵巢。原抱著求子夢的她們受此打擊,不禁痛哭失聲!
嚴重子宮內膜增生 .......
如何從飲食預防粥狀動脈硬化癥
何謂粥狀動脈硬化癥?
動脈血管內腔由於脂肪物質堆積緻使血管管壁內膜變厚,變硬,使血管失去彈性管腔縮小血流量減少,甚至有血凝塊齣現。
◎ 臨床癥狀:易疲勞,頭痛,暈眩,惡心,食慾不振
◎ 病因:
激發因素:
(1) 遺傳
.......
如何打造型男靈活肩肌和強壯手臂?[附圖]
本帖最後由 cjjack 於 2010-6-20 13:51 編輯 最近健身的趨勢已不崇尚魁梧的手臂,而是著重在能夠清晰看齣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綫條輪廓。(硃雀文化提供)
如何打造型男靈活肩肌和強壯手臂?分目標運動次數組數重量選擇運動中休息訓練要點注意事項:
均勻發達肩部三角肌前束、中束、後束。運動後休息兩天,每週做2~3次。肩部3個運動,每個做三組。第一、二組是為瞭增大肌肉,所以重量要稍重,做的速度也要快。第三組是為瞭肌肉塑形,所以選擇閤適的重量慢慢做即可。以第一、二組能做15.......
如何有效的快速恢復體力
本帖最後由 yanjw2000 於 2010-2-13 00:27 編輯 奶奶手術後至今已經有1~2個月瞭,但是感覺身體還是非常虛弱!! 常常處於睡眠狀態,但是如果硬叫他,他還是會稍做迴應
但是,整體看起來精神還是很不好,奶奶本身有氣喘疾病,現在用鼻胃管餵食,一日五罐牛奶 , 外加一罐雞精
今天問大大們的問題是: 有什麼營養食品或是藥品 可以幫助我奶奶 快速恢復體力和精神
謝謝.......
如何正確吃水果
本帖最後由 lsc0019 於 2010-3-6 11:55 編輯 如何正確吃水果
水果是食物界一顆最閃亮的明珠,深受大眾的喜愛與歡迎,新鮮水果富含礦物質、酵素、維生素、縴維素、天然糖分以及水分等,可以迅速補充能量,消除疲勞,幫助人體調整酸鹼值,並能養顔美容。
一、選用水果四大原則:
1. 要選擇有子、有核的水果
而不要選用無子水果(如無子西瓜、無子芭樂等),因為水果的生命在種子裏麵,沒有種子的水果毫無生命力可言,吃瞭對身體反而會産生負麵的影響。
2. 選擇水果要符閤當地.......
如何治療偏頭痛?
本帖最後由 b8303053 於 2010-7-2 17:19 編輯 長期以來我常常有偏頭痛的毛病!
隻要天氣有變化,就要擔心頭痛瞭!
請問如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