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6/2022, 12:23:07 PM
摘要:西漢和新莽建都長安城,十六國和北朝時期的多個政權先後亦以長安故城為都。從西漢到北朝,長安城在城郭布局上變化明顯。西漢和新莽時期,長安城內南部有未央宮、長樂宮等多座皇宮,外圍城牆,城牆以外分布墓葬區以及主要居民區,屬於典型的多宮一城、內城外郭的布局模式;至十六國至北朝時期,宮殿區移至城內東北角,宮城內皇宮與太子宮一牆相隔,城牆喪失防守功能淪為郭城城牆,城區退化為郭城,城郭布局以多宮共一宮城,外圍郭城為主要特色。這些變化的産生,與這段時間裏社會狀況、自然條件的變遷有著明顯的關係,並且對以後隋唐時期的都城布局産生瞭重要影響。
陝西省西安市號稱十三朝古都,其中九朝以漢代的長安城(下文統稱長安城)為都。公元前206年,西漢王朝建立,長安城的建都曆史由此開端。公元8年,王莽篡政,新朝繼續以長安城為都。新莽政權滅亡(8年)後,長安城作為國都的曆史暫時告一段落。東漢的最後四年(191~195年)和西晉的最後三年(313~316年)也曾以長安城作為國都。以後的十六國至北朝時期,又有前趙(319~329年)、前秦(351~394年)、後秦(384~431年)、西魏(535~557年)和北周(557~581年)先後建都長安城。直到582年隋朝遷都大興城,長安城作為國都的曆史纔終告結束。在這段漫長的曆史時期中,長安城的位置、範圍基本未變,但其城郭布局産生瞭明顯的差異。
筆者擬在考古資料的基礎上,結閤對文獻資料的梳理,歸納長安城從西漢至北朝時期城郭布局的變化,並分析這些變化産生的原因及其對後代的影響。不足之處,懇請方傢指正。
一、考古發現
漢代至北朝的長安城遺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部。主城區位於硃宏路以西、西三環以東、北二環西段以北和北三環以南,基本上處於未央區的未央宮、漢城和六村堡三個街道辦事處範圍之內,城西的建章宮和城南的禮製建築則分彆屬於三橋街道辦事處和蓮湖區的轄區(圖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從1956年開始進行瞭六十多年的考古工作,對長安城遺址的位置、範圍、布局、形製、時代及其文化內涵的研究已經取得瞭很大的進展。遺址區內,從西漢、東漢、十六國直到北朝和隋代,各個時期的遺跡和遺物均有發現。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筆者將長安城遺址的曆史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西漢及新莽時期(公元前206年~25年),第二個階段是東漢至北朝時期(25~581年)。每個階段的長安城,在都城布局與形製方麵均有程度不等的差異。下麵分彆進行概括。
(一) 西漢及新莽時期的長安城
西漢及新莽時期的長安城平麵大緻呈方形,周長25700米。城牆斷麵呈梯形,上窄下寬,城牆底部寬約16米。根據已有的研究,漢長安城城牆高度約為11.02米,加上城堞的高度1.84米,總高度約為12.86米左右。城牆的外側,距離城牆約30米處,有寬40~45米、深約3米的城壕(圖一)。
漢長安城每麵三個城門,一周共有十二個城門。城門由城台、門洞和城樓組成。城台是城門的巨大基座或台基,左右兩端與城牆相接;城台的進深一般比城牆寬度要大(20米左右),高度也大於城牆的高度。城台下麵開三個門洞,門洞為抬梁式木結構,各寬約8米,門洞兩壁外側各設縱嚮礎石一排,上鋪縱嚮木地�螅�地�笊廈懿寂挪嬤�,支撐頂部的城台;排叉柱以內的門道寬度約為6米;城門安裝於門洞的外緣附近。門道之間相隔一般4米,正對宮門的城門之間則相隔14米。城台內外兩側有漢代磚瓦等建築材料分布,推測上麵原來應建有大型木結構瓦頂城樓。登城的馬道位於城台的左右兩側。城門外壕溝收窄至8米,上麵應該架有木結構橋梁。
城內共發現8條大街。除距離皇宮過近的覆盎門、霸城門、西安門和章城門外,各城門均有一條大街直通城內。大街寬度為60米左右,兩邊有路溝,路麵分為三部分,中央為馳道,專供皇帝使用,兩側供一般官民行走。大街相互交叉,把城區分成若乾個區域,長安城的各宮就分布於這些區域之中。宮內也有道路,寬度遠小於大街,一般不超過20米。
城內的宮院建築主要有未央宮、長樂宮、桂宮、北宮、明光宮及城西的建章宮。另外還有武庫、禮製建築、手工業區和市場等。
未央宮位於長安城西南部,平麵方形,東西2250米,南北2150米。宮內主要的建築是前殿、椒房殿、少府遺址、中央官署遺址、天祿閣與石渠閣、滄池、明渠等。宮牆基礎寬8米左右,在內外兩側均有漢代瓦片堆積發現,還有少量瓦當、鋪地磚、陶質五角水管道殘塊等。推測宮牆的頂部應有瓦頂建築。宮門經過發掘,形製一般較為簡單,係在宮牆開一個缺口,缺口處再建築一個木結構的門樓。門道內沒有倒塌的夯土堆積,上麵應該沒有墩台之類的設施,門樓直接建在地麵以上。宮內道路經過試掘,寬度為8~12米,最寬的20米左右。
長樂宮位於未央宮以東,麵積約6平方韆米,宮內發現道路、宮殿、淩室等遺址。宮牆寬5米左右,兩側分布有漢代的磚、瓦、瓦當等建築材料,應該也是上有瓦頂的葺牆。宮門沒有發現。直城門大街與霸城門之間,有一條東西嚮宮內道路,經試掘寬度為17.7米左右。
桂宮位於未央宮北,平麵呈長方形,南北1840多米,東西900米,宮牆寬約5米。南宮門經過試掘,門道分兩期,早期寬4.8米,晚期寬5.65米,齣土有空心磚、門臼磚、闆瓦、筒瓦和瓦當等建築材料,顯示原來建有門樓。宮內道路寬10~13米,兩側有排水溝。宮內發現有宮殿、倉儲、大型排水涵洞等遺跡。
武庫位於未央宮與長樂宮之間,平麵為方形,東西710米,南北322米。北宮位於未央宮之北,桂宮之東,南北1710米,東西620米,宮牆寬5~8米。
桂宮與北宮之間為北闕甲第,主要是漢代一些重要人物的宅邸。北闕甲第以北,是東市、西市和手工業作坊區,分布有鑄銅、鑄幣、製陶作坊。
建章宮位於未央宮西城牆以外,地麵現存的遺址有前殿、鳳闕、神明台、太液池等。南郊禮製建築包括王莽九廟、社稷和明堂遺址,位於長安城南城牆以南1韆米處。墓葬區位於牆外附近,四麵都有發現,以東麵和南麵分布集中,北麵和西麵較少。
漢代長安城的特點有四。其一是多宮,除瞭未央宮和長樂宮外,還有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城外還有離宮分布。其二是是皇宮選址以靠南為特色,未央宮和長樂宮位於城內最南部,其北為桂宮、北宮和明光宮,城內北部基本沒有宮室分布。其三是宮門為不設墩台的木結構門樓,這種門樓隻能直到禮儀和管理進齣的作用,並不具備軍事上的防守能力。其四特是皇宮的圍牆規模較小,牆基最寬8米多,一般僅有4―5米。這種牆隻能起到分隔內外的圍護作用,也沒有抵抗軍事進攻的功能。
(二) 東漢以後的長安城
在王莽末年的戰火中,長安城受到嚴重破壞。東漢以後至十六國北朝時期,長安城的一些建築得到瞭維修,但規模應該不大,隻是有選擇的對一些重要的城市設施進行瞭修繕。城牆繼續沿用,曆年的勘探沒有發現西漢以後曆代城牆修補的痕跡。城門被破壞後,有的門道廢棄不用,有的門道則在修繕後繼續使用。原來城南部的宮殿區,淪為普通的城區,分布居民區、作坊區和寺院等。道路布局也有所變化。長安城的東北部,新修瞭一個小城,應是十六國至北朝時期的宮城(圖二)。
從勘探和發掘的情況來看,長安城的城門有些廢棄,有些則在修補以後繼續使用。經過發掘的宣平門、霸城門、霸城門和西安門遺址,均可見到類似的情況。
宣平門在新莽末年的戰火中被焚毀,以後又經曆瞭多次修復。第一次維修發生在東漢時期,係在南門道和北門道崩壞的南北兩壁外側各加築一道厚約80厘米的夯土牆,牆內分布一排柱槽,平麵方形,麵寬約40厘米,進深約20厘米。門道的總寬度縮短到6.5米左右,但由於排叉柱置於柱槽內,實際寬度與西漢時的6米相差不大。中門道內沒有發現東漢時的修補痕跡,原因待考。第二次維修發生在十六國時期,存在於中門道和南門道。中門道的南北兩壁內側各加築1.3米厚的夯土,內側包砌粗繩紋磚,砌法為一順一丁層層而上;南門道則是在東漢夯土的內壁包砌一排土坯,砌法是順嚮平鋪。門道之間的城牆外側,也有一層包磚。門道的內壁各有一排柱槽,麵寬25厘米,進深20厘米,間距1.15米,兩壁基本對稱。門道內實際寬度約為5.3米。中門道最後毀於火焚,時間可能是在後秦末年(417年),焚毀後沒有再加修補,而是在門道外側築瞭一道寬1.7米的土牆,將這個門道封堵廢棄。北門道內沒有發現後趙時的修補痕跡,但也沒有填塞,有可能繼續沿用至隋代。此後的宣平門實際上隻有南門道和北門道在使用。
霸城門三個門道中,南門道在新莽末年毀於戰火後,遂告廢棄,倒塌的夯土,被火燒成紅色,在門道內堆積厚達2.5米。其他的兩個門道均已破壞無存,但從十六國至北朝時期霸城門內存在大街來看,霸城門至少有一個門道還在使用。
西安門在新莽末年被焚毀後,中門道和東門道內的堆積經過清理,殘存的燒土層厚度分彆為0.7米與0.3米,燒土層上麵還分彆有0.25米與0.5米的路層。因此應該是還在繼續使用,因此應該是還在繼續使用。西門道已經被破壞無存,因此情況不明。
直城門的中門道和南門道內堆積著崩塌的大量夯土塊,已經被燒成紅色,還夾雜著灰燼、炭屑、碎瓦片之類。南門道的堆積層厚3.9米,中門道的堆積層厚2.9米,說明這兩個門道在焚毀之後,再沒有經過維修和使用。北門道的門道兩側在後趙時期加築瞭一道磚壁,係由繩紋長方磚平鋪砌成,發掘時殘高20~50厘米,磚壁與門道南北兩壁之間用夯土填實。磚壁之間,門道的寬度僅有5.6米,進深也縮短到13.5米。門道內的紅燒土堆積層經過清理,厚度僅有50厘米,上麵有厚達35厘米的路土層,可見一條東西嚮的車轍,間距為1.3米,壓在唐代堵塞城門的夯土下麵,時代應為隋代,可見北門道一直沿用到隋代。2008年第二次清理時,在路土層上還發現瞭一條東西嚮的排水溝,開口在門道的中部,嚮東流到城牆外麵。可見在這條路土的使用時期,門道的上麵已經沒有瞭城樓,雨水可以直接降落到門道裏。磚壁內側沒有發現柱礎、柱槽的痕跡,也足以說明這一點。
與此同時,城內的大街格局也有發生瞭變化。最明顯的例證是霸城門內的東西嚮道路,東起霸城門,西至安門大街,與直城門大街相接。根據最近的試掘成果,這條道路在西漢和新莽時期屬於長樂宮內的道路,寬度隻有17米左右;到瞭北朝時期,變成瞭60餘米寬的東西嚮大街,從南嚮北分為三股道,南側和北側路土層較厚,顯示使用較多;中間的一段則路土層極薄,顯示使用很少,應為專供皇帝使用的馳道。說明隨著長樂宮的廢棄,這裏已經淪為一般的城區,原來規模較小的宮內道路也拓寬變成瞭寬闊的城內大街。
城內的布局也發生瞭變化。漢長安城南部的未央宮和長樂宮,全部廢棄,所在區域變成瞭一般的城區。未央宮前殿故址的東側齣土過北魏時期的佛教造像,長樂宮內的中部偏西北發現瞭數量眾多的北朝窯址,北部還多次齣土過佛教造像,說明附近有寺院存在,應該是一般的居民區。城區的其他地方也多次齣土不同質地的佛教造像。桂宮的中部有一座北朝時期的夯土建築,東西155米,南北30米,夯土外麵有包磚,台階的兩側也有包磚,齣土有北朝時期的蓮花紋瓦當。
皇宮位於漢長安城的東北部,東起東城牆,南到宣平門大街,西到洛城門大街,北到北城牆。北牆和東牆係利用瞭原有的北城牆和東城牆再加修補而成,西牆和南牆為十六國以後新築。皇宮平麵長方形,東西1236米,南北944~988米,中部有一道南北嚮隔牆,將其分為由東、西兩個小城。西城東西長1214~1236米,南北寬972~974米,牆寬8~10米。東小城東西944~988米,南北972~990米。經試掘,牆體建築於西漢文化層之上,兩側有十六國、北朝各時期的地層堆積。從二小城的位置、地層堆積等情況看,它們應是十六國時期前趙、前秦、後秦以及北朝時期西魏、北周長安城的東、西二宮城。東宮為太子宮,西宮為皇宮,二宮之間的隔牆上有一門址。經過發掘,門址隻有一個門道,南北寬4.4~4.6米,東西進深約13.2米。門道南北壁包磚,南壁和北壁各有12個壁柱槽,其中北壁殘存瞭4個壁柱和部分包磚,壁柱槽下麵均有青石質礎石。發掘清理齣4層路麵,其中三層路麵上有車轍遺跡。車轍間距約1.25米(與隋代的車轍相近)。這一時期皇宮的圍牆及隔牆都寬度較大,門址更是明顯采用瞭城門的形製,因此這座皇宮的牆和門是按照城牆和城門的規格建設的,與漢代未央宮、長樂宮等的宮牆和宮門的形製形成明顯的區彆。
從上麵的敘述可以看齣,從東漢開始,直到十六國北朝時期,長安城逐漸形成瞭一些與漢代及新莽時期不同的特色。其一,城牆雖然還是原有的城牆,但大部分區域後期修補的痕跡不見,城牆的防禦能力因此因此明顯降低,隻能起到控製普通人進齣的作用,成瞭以“守民”為主要功能的郭城城牆。第二,除瞭宣平門以外,其餘的城門大多隻沿用部分門道,其餘門道門道倒塌廢棄,倒塌的堆積在門道內沒有清理,形成的缺口也沒有進行封堵,形成兩麵斜坡狀的堆積,城門附近的防禦能力幾近消失,城門基本上隻剩下進齣通道的功能。第三,城內南部的宮殿區廢棄,成為一般的城區,長樂宮內東西嚮道路進一步拓寬,成為城內大街。皇宮的位置移到城區的東北部。最後,這一時期皇宮的宮牆使用瞭城牆的規格,宮門也采用瞭城門的形製。原來沒有防守能力的皇宮,變成瞭具備一定軍事防禦能力的宮城。最後,多宮的現象仍然存在,但原來分處城內各處的多個宮室集中到一起,外圍高大的城牆,皇宮的安全與防禦能力大大增強。
二、文獻資料
長安城的一些城市設施,如城、郭(郭城)、宮(宮城)、城牆、城門、宮牆、宮門等,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城市的標誌性建築。相關的記載在曆代史籍中屢見不鮮。從文獻上來看,這些設施在古代都城中的齣現,是曆史長期發展的結果。長安城從西漢到北朝的布局變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這一發展曆程的物質反映。
(一) 城與郭
城的概念,最初指圍繞都邑的高牆,也就是城牆。《淮南子・原道訓》曰:“夏鯀作三仞之城”。後來一般指有高牆圍繞的居民點。如《說文》曰:“城,以盛民也。”
根據文獻,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就有瞭最早的城。《史記》雲:“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吳越春鞦》記載:“鯀築城以衛君。”
城牆的主要功能是抵禦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因此規模巨大。《周禮》:“王城隅高九雉,城高七雉。”王城城牆高度達七雉,約閤今12.86米。除掉一雉的牒高,淨高約11.02米。城外還有城壕,高城深池是中國古代城市的重要特徵。
郭指城牆以外的區域。《說文》曰:“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管子》:“內為之城,城外為之郭。”城的四麵都有郭的分布。如《左傳》:“(十二月)己亥,焚雍門及西郭、南郭。……壬寅,焚東郭、北郭。”《管子・戒第二十六》:“管仲又言曰:‘東郭有狗�B�B……北郭有狗�B�B……西郭有狗�B�B……’”。
郭産生於遠古時期。《吳越春鞦》曰:“(鯀)乃築城造郭,以為國固。”甲骨文與金文中都有郭字,說明此類城市設施在商代與西周已經存在。
郭的性質主要是居民區,另外農業區和手工業作坊、市場、禮製建築等也有分布,不少墓葬也在這一區域之內布局。
郭的功能是加強對居民的控製。《管子》:“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郭周外通,則奸遁�u越者作。”明代硃伯辰說得更加明白:“臣竊見城外,居民繁夥,無慮數十萬戶。又四方萬國商旅貨賄所集,宜有以圍之。”
郭的外麵有圍垣,稱為郭垣,在特定的地方設有郭門,以控製進齣。但除郭門以個,仍有彆的地方可以進齣。如《傢語》曰:“子羔為衛之士師,刖人之足。衛有蒯�Z之亂,子羔逃至郭門,刖者守焉。謂子羔曰:‘彼有缺。’子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竇。’子羔曰:‘君子不隧。’又曰:彼有室。子羔入焉。追者罷,子羔乃去。”既然郭垣上有缺、有竇、有室且在郭門關閉的情況下亦能進齣,說明其非封閉的圍護設施。因此郭垣的作用主要是監控居民的內外交通,並不具備軍事防守的能力。
郭城的概念開始齣現於南北朝時期的文獻中。《宋書・捲七十七》:“眾並造陝下,即入郭城,列營於城內以逼之,並大造攻具。”《南齊書・捲五十七》:“其(平城)郭城繞宮城南,悉築為坊,坊開巷。”郭城的功能與郭相同,主要是管理控製居民進齣,維護治安。因此郭城的外緣雖然有城牆圍護,但其規模一般較小。如隋唐長安城、洛陽城以及後來的明清北京城,其郭城城牆的高度據文獻記載均為一丈八尺,與“三丈六尺”的城牆規模差距明顯,很難起到軍事防禦的功能。
漢代的國都長安,在曆代的文獻中都以“漢長安城”為名,其城牆根據《三輔黃圖》的記載,“高三丈五尺”,閤今10.8米,加上城堞,高度在12.6米,與七雉之高的製度基本吻閤。加上高大的城門,城外的城壕,形成瞭良好的防守能力。而後代沿用的故城,則城牆失修,城門不完備,防守能力大為減弱,隻能發揮控製進齣、監督民眾的作用,與後代郭城的功能並無二緻。
(二) 宮與宮城
宮一開始指人們的居室,上有屋頂,周有圍牆。《周易》:“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後來逐漸指周圍牆垣的封閉式建築群。《墨子》:“故聖王作為宮室,為宮室之法,曰:高足以避潤濕,邊足以禦風寒,上足以待霜雪,宮牆之高足以彆男女之禮。”漢長安城的未央宮、長樂宮,十六國至北周時期的東、西小城,均在周圍發現瞭圍垣,內有各式宮殿建築,明顯屬於宮的範疇。
宮城的概念齣現則較晚。在文獻記載中,南北朝以前的都城基本上不見宮城的說法。偶有提及,都是指的皇宮及城的閤稱,與後來的宮城概念不可同日而語。十六國時期,文獻中開始齣現宮城的說法。《晉書》:“(後趙石虎)發雍、洛、秦、並州十六萬人城長安未央宮。”這項工程的對象是未央宮,但在行文上卻使用瞭修建城牆的“城”字,說明宮外圍垣應是城牆。宮外築城牆,可以說是宮城製度的開端。南北朝時期,關於宮城記載纔開始增多。《宋書・捲六》:“三月壬戌,製大臣加班劍者,不得入宮城門。”《南齊書・捲五十七》:“截平城西為宮城。”這裏宮城已經開始成為國都皇宮的習慣稱呼。
按古製,統治者傢族的不同的成員應該居住不同的宮內,多宮的傳統由此産生。《禮記・內則》:“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南齊書》:“古有異宮之義。”《新唐書》:“今太子與陛下異宮。”《元史》:“父子異宮,祖禰異廟。”漢長安城的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等分處城區各處,各自獨立,是異宮的早期形式。北朝長安的宮城內,也有東宮、西宮之分,二者共處一個大城圈之內,是異宮傳統的後期形式。
宮外有圍牆,稱為宮牆。據《墨子》:“宮牆足以男女之彆則止。”宮牆的主要功能是界定範圍與分隔作用,與城牆的防禦功能有著明顯的區彆,因此其規模較小。如《魏史》記載統萬城“宮牆高五仞”,摺算成今天的尺度單位,不過8米左右。宮城外也有圍牆,從文獻記載來看,宮城城牆的規模很大,一般采用與內城城牆相近的製度。如隋唐長安城,稱為宮城城牆,“宮城……其崇三丈有半”,隋唐洛陽城,“宮城……其崇四丈八尺。”與城牆的規模相當,後者比城牆更高。漢長安城的皇宮,宮牆的寬度經發掘者一般隻有五米左右,高度亦不應超過5米,應屬宮牆;而十六國、北朝時期長安故城的皇宮,外築城牆寬度在10米多,明顯應該屬於宮城的範疇瞭。
從上麵的歸納可以看齣,十六國乃至北朝時期,長安城內皇宮的圍垣,由漢代及新莽時期規模較小的宮牆變成瞭規模較大的城牆,宮門也采用瞭城門的形式,宮城形成。多宮的傳統依然存在,卻已經集中到瞭一個宮城之內。城牆失於維護修補,城門僅有部分經過修復後使用,“衛君”的軍事防禦功能基本喪失,隻能直到控製進齣與監督民眾的“守民”作用,城牆在功能上已經等同於郭城。城內在西漢和新莽時期宮室、倉儲、手工業區之外居民不多,到北朝時也演變成大量普通民眾遍布、寺院眾多的主要居民區,原來的城區也就變成瞭郭城瞭。
三、結語
綜上所述,從西漢到北朝,長安城城郭布局多個方麵都有明顯的改變。漢代和新莽時期,長安城外圍高大城牆,內有若乾皇宮,皇宮主要分布於城內南半部,各宮自有宮牆。除皇宮外,城內還有武庫、太倉、高官宅第和手工業區等設施。居民主要居住在城外的郭內,大量墓地也分布於此。此時的長安城是多宮並存、宮外為城、內城外郭的布局模式(圖四)。十六國至北朝時期,長安城的布局發生瞭重要的改變。首先是在長安故城的東北角修建瞭新的皇宮,包括西宮和東宮,分彆為皇帝宮和太子宮。第二,與漢代多座皇宮分列各處不同,這時的皇宮與太子宮集中分布,東西僅一牆之隔,宮外圍以城牆,成為宮城,宮門也采用瞭城門的形式。第三,城區原來宮殿區廢棄,大量分布官署、市場、民居與佛教寺院,成為長安主要的居民區,具有瞭郭的性質。最後,經過長期的廢棄與破壞,城牆已經殘破不勘,不少城門塌毀後未再修補,有的甚至僅存進齣的缺口,軍事防禦功能喪失殆盡。城牆不再具有“衛君”的性質,淪為外郭的界限和的控製民眾的“守民”的圍垣,變成瞭郭城的城牆。原來的城區,到此時也退化為瞭郭城。
從西漢到北朝,長安城從多宮共一城、城外有郭的形製,逐漸演化為多宮共一宮城,外套郭城的規製,宮室的布局也有顯著差異。這些變化的産生,根據筆者的分析,與這段時間裏社會狀況、自然條件的變遷有著明顯的關係,並且對以後的隋唐時期的都城布局産生瞭重要影響。
首先,自然環境的變化與長安布局的變化有著重要的關係。西漢時期的氣候相對溫暖濕潤,降水豐沛、附近的河流徑流量大,由此補給的地下水量也大。這一地區的地下水位普遍上升,埋藏較淺。受此影響,地勢較低的區域地下水位更淺,水量更大。地勢最低的地方地下水位最高,地下水量最大,在降水增加、氣溫升高、氣候溫暖濕潤的年份,很大可能已經處於相對過量的狀態,使得低處處於一個潮濕的氛圍,地下水的水質也較差。高處由於地勢的升高,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加大,水量減少,反而處於一個相對乾爽且地下水位高低適當、水質宜人的狀態。漢長安城的南部,地勢高聳,是當時布置皇宮的最佳區域。西漢以後,氣候逐漸嚮乾冷的方嚮發展,到瞭十六國時期,氣溫比西漢時期更加寒冷,降水也比西漢時期更少。長安城雖然還在沿用,但城內的地下水量和分布情況已經産生瞭變化。受降水減少的影響,河流徑流量也隨之減少,地下水量減少,地下水的埋藏深度也大大增加。在整個地區地下水量普遍較少、埋藏較深的情況下,長安故城的最高處,地下水量過少,埋藏過深,汲取最為不便。沒有井水可飲不便生存,因此不再是地下水條件最好的區域。反而是地勢最低的區域,地下水位相對較高,埋藏相對較淺,地下水量相對較多,反而成為一個地下水條件相對更好、適宜人們生活的地方。因此,十六國和北朝時期的政權在布局皇宮時,選擇瞭城內最低處的東北角。
其次,社會狀況的變化也對漢長安城城郭布局的變遷産生瞭重要影響。西漢以後,長安城不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與文化中心,其重要性大大降低,國傢對其城市建設的重視程度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東漢時期雖然進行瞭一定的修繕,但基本上是小規模和局部性的,隻對個彆極為重要的設施進行瞭維護,城牆、宮牆以及一般的建築,都不在考慮之內。東漢末年和西晉末年,長安故城作為首都的時間很短,加之在戰亂中,統治者內憂外患,朝不保夕,也就沒有精力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因此這兩個階段基本上是沿用原有的城市設施,沒有明顯的變化。後趙時,長安作為軍事重鎮,原有的城牆破敗不勘,無法發揮應有的防禦功能。故城的城牆又規模太大,全部加固修整工程量過大,因此在故城的東北角又重修一個小城。小城藉用故城原有的東城牆與北城牆,新築的隻有南城牆與北城牆,工程量相對較小。以後的各個朝代,也大多國祚不長,且屬地方性政權,財力與人力有限,加之又麵臨不斷的戰爭,除瞭當時認為必不可少的設施外,無力建設新的宮城和大規模的修補城牆。新莽�⊥鮃院蟮�700多年裏,曆代對漢長安城的城牆失於修繕,城門也大多逐漸廢棄,城牆的防守功能慢慢地變弱,終至於無。加之時局十六國以來的時局動蕩,最高統治者麵臨的威脅前所未有。政變頻仍,不少皇帝被威脅、被控製甚至被弑殺,對於皇宮裏麵的皇室來說,城牆以內的威脅並不比城外的小多少,因此加強皇宮的防禦至關重要,宮殿區外圍修建城牆就因此成為不可避免的選擇。漢代的皇宮散布各處,宮牆低矮,難以防守;且分布範圍過大,修建一周城牆將之全部圍護又力有不逮,因此皇宮規模縮小後集中到一個宮城之內,更容易維護皇室的安全。十六國至北朝的幾個政權建都長安時,長安以已有的小城恰好提供瞭一個很好的條件,因此各代的皇宮就布置在瞭這裏,再修建隔牆分齣東宮和西宮,多宮共一宮城的格局終於形成。宮城以外,故城的城牆因為喪失瞭軍事防禦的功能,“衛君”的性質不再,隻是郭區的圍護與分隔設施――郭城瞭(圖四)。
這種城郭布局方式對以後的隋唐兩代産生瞭重要影響。隋代的大興城(唐長安城),基本上照搬瞭北朝長安城的格局。在城區的北部布置宮城,圍垣與門道分彆采用瞭城牆與城門的規製;太極宮、東宮與掖庭宮等多宮共處一宮城;宮城以南再設皇城。宮城皇城以外,再布置居民區、市場。寺院、禮製建築等於郭城,是多宮共一宮城,外套郭城的典型案例。縱觀中國古代都城史的發展來看,這一變化是一次不太成功的嘗試。隋唐長安城的郭城雖然麵積很大,但城牆規模太小,既低且矮,軍事方麵的防守能力不大;宮城和皇城雖然城牆宏偉,易於防守,但範圍太小,宮殿、官署占據瞭大部分麵積,無法布置大量的軍事力量,實際上防禦能力也不容樂觀。長安城在麵對外來的軍事進攻時,有唐一代幾乎全無勝績;在麵對內部威脅方麵,唐高祖也無法保住自己的皇位。因此可以說,隋唐長安城的這種布局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無法起到都城應有的軍事防禦作用。因此在唐代以後,這種宮城套郭城的布局就為人們所拋棄。後來的都城在此基礎上又多次加以改進,皇城移至宮城的外圍,其外和郭城之間再加一圈內城(內城的圍垣和門道分彆采用城牆和城門的製度),最後形成瞭多宮―宮城―內城―郭城的模式,終於産生瞭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的最佳城郭布局方式。中國的最後一座古代都城――明清北京城,采用的就是這種由宮到宮城、皇城、內城最後止於郭城層層嵌套的布局形式(圖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