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高帝蕭鸞 畫像)
南朝齊的開國皇帝蕭道成有兒子,而且兒子還不少,但這位皇帝最為疼愛的,不是兒孫,而是自己的侄子,蕭鸞。
皇帝雖然不能把皇位傳給蕭鸞,但高官厚祿安排一波,問題還是不大的。
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皇帝拜蕭鸞為徵虜將軍,地位十分顯赫。
蕭道成一死,兒子蕭賾即位,對自己的這位叔伯兄弟更是禮遇有加,不僅福利待遇安排得妥妥的,臨終之前,還把蕭鸞提為瞭尚書令。
尚書令,是中國古代的官職名,由秦漢初創,興於魏晉南北朝,專門負責替皇帝草擬文書,傳達政令。
尚書令品階不大,但權力倒是不小,相當於是天子的話事人。
這活兒安排給蕭鸞,當然不是白乾,目的是讓蕭鸞在自己駕崩之後,可以盡心盡力地輔佐自己的皇長孫,蕭昭業。
蕭昭業是個不摺不扣的幸運兒,本來皇位輪不到他,應該是他的父親,太子蕭長懋即位。
蕭長懋知書達理,儒雅仁善,很有明君之風,但可惜身有惡疾,居然死在瞭皇帝前頭。
長子一死,齊武帝蕭賾十分悲痛,皇帝愛屋及烏,也不考慮自己的其它兒子瞭,轉迴身就把皇位傳給瞭蕭長懋的長子,自己的皇長孫,蕭昭業。
不過皇帝十分明白,皇位自己雖然是傳給蕭昭業瞭,但蕭昭業能不能乾得好,那另當彆論。
江山無限美好,自己無比留戀,但一代新人替舊人,屬於自己的時代已然結束瞭。
武帝臨死之前,把蕭鸞找瞭過來。
(齊武帝蕭賾 形象)
人之將死,其形可憫,其言也善,皇帝拖著殘軀臥在床榻之上,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抓住蕭鸞的手,錶示老哥我這就要去下邊報到瞭,南齊的未來我可就交給我那個不成器的孫子蕭昭業瞭,彆人呢,我也指望不上,你是他的爺爺,你可一定要用心輔佐他啊。
蕭鸞是個厚道人,此情此景,也難免潸然淚下,不住的錶示,兄弟,你就放心吧,你孫子我肯定幫你照顧好,你就安心的去吧!
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齊武帝蕭賾病逝,時年五十四歲。
年輕的蕭昭業秉承祖輩父輩的遺誌,即位登基瞭。
長話短說,蕭昭業是個什麼樣的皇帝呢?
是個昏君。
皇帝之昏庸,主要有兩點,生性淫亂,揮霍無度。
皇帝生平不愛殺人,不愛對付大臣,唯一的惡習,就是喜歡泡妞和花錢。
帝王不正身自好,反而自甘下賤,跟自己親戚傢的妻妾子女通奸,這不僅有損國體,倘若傳揚齣去,更惹得天下人貽笑大方。
除瞭每天在後宮裏泡著之外,皇帝還有一個毛病,就是花錢如流水。
齊武帝蕭賾不算是個盛世明君,但當皇帝當的也是八九不離十,還算可以。
先帝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乾瞭十一年,為南齊國庫創收瞭將近一億萬兩的財富。
十一年啊朋友們,跨度不算太短。
帝王賺錢也是血汗錢啊,都是一個銅闆一個銅闆攢齣來的。
古語有雲:一米一粟當思來之不易,愛糧節糧須知人人有責。
米粟來得不容易,那銅闆就來的容易麼?
當然也不容易。
但蕭昭業不管那個,當瞭皇帝就開始花錢,不到一年,把武帝蕭賾十一年掙的錢花瞭個一毛不剩。
錢一花完,南齊齣現財政赤字,官員發不齣工資,工商業更沒有現銀流通,國傢財政基本上就算癱瘓瞭。
對於這種事情的發生,尚書令蕭鸞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蕭鸞形象 即後來的齊明帝)
一方麵,他對自己的這個大孫子十分失望,認為他辜負瞭先帝對他的期望。
而另一方麵,即便自己對帝王失望,可是在先帝靈前,自己信誓旦旦的立下瞭承諾,無論新帝如何,都要誓死追隨,絕無二心。
蕭鸞很矛盾,他是一個正直的人,但他並不是一個迂腐的人。
皇帝如此劣跡斑斑,昏庸誤國,難道自己還要跟著他混麼?
跟他混到國破傢亡,跟他混到南齊覆滅,跟他混到和這個王朝一起陪葬?
這樣的大臣有麼?
有,不僅有,古往今來還不少。
大約公元前1046年的時候,武王伐紂,覆滅商朝,代商建周。
周朝一建立,有兩位商朝的老臣,一位叫伯夷,一位叫叔齊,明知道紂王帝辛昏庸無道,商朝滅亡是定勢,是咎由自取,卻仍然不願降周,麵對周朝的招攬,他們斷然拒絕,老哥倆手拉手,心連心,一起隱居到瞭深山裏。
在山上,兩位老人認為天下既已歸周,天下間的米粟自然也歸瞭周朝,索性連飯也不吃瞭,意思就是,老子生是商朝人,死是商朝鬼,不稀罕吃你們周朝的飯!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史記·捲六一·伯夷傳》
故事雖短,但伯夷,叔齊兩位老者為人臣的忠心卻讓人十分動容。
(不食周粟)
不過很顯然, 蕭鸞並不是一個這樣的人。
前文說瞭,他是個正直的人,他有報效國傢之心,也會因國傢危難而痛心疾首。
但他正直而不迂腐,絕對不會跟著昏庸無能的蕭昭業一條路走到黑。
蕭昭業啊蕭昭業!
帝王正道你不走,地獄無門你偏要來!
隆昌元年,公元494年,蕭昭業昏庸治國,蕭鸞忍無可忍,遂發動兵變,誅殺蕭昭業於建康皇宮延德殿上。
蕭昭業死瞭。
老實說,死得不冤。
彆的不說,要是真讓這位爺再當兩年皇帝,保不齊南齊就提前滅亡瞭。
蕭昭業死瞭,蕭鸞輕而易舉地掌握瞭南朝齊的軍國大權。
連皇帝都敢殺,誰敢不服他?
如此說來,蕭鸞既掌握瞭絕對權力,又是南齊皇室的身份,完全可以代蕭昭業為帝。
但我們又要繞迴到一開始的那個問題上。
蕭鸞並不迂腐,所以他不會跟著蕭昭業一起背黑鍋。
但在不迂腐的前提之下,蕭鸞還是一個十分正直的人。
在蕭鸞的心裏,皇帝固然重要,但王朝本身更加重要。
在帝王和國傢麵前,蕭鸞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國傢。
所以一旦南齊王朝齣現威脅,哪怕這個製造齣威脅的人是帝王,蕭鸞也會毫不猶豫地除掉他。
在除掉蕭昭業的過程中,蕭鸞扮演的角色,的確是一個弑君悖主的亂臣賊子。
(廢帝蕭昭業 形象)
可一旦殺死瞭蕭昭業,威脅解除,那麼蕭鸞就會擺脫亂臣賊子的身份,成為一個正常人,所以他絕對不會藉勢自己當皇帝,因為這並不是他最一開始的目的。
殺掉皇帝並非是為瞭篡權奪位,而是為瞭救國,我想這對很多人來說,實在是難以理解的。
蕭鸞並不需要彆人理解他。
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必然不會被人所理解,這世上的很多人也同樣不會得到彆人的理解。
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人能做到感同身受。
蕭昭業已經死在瞭自己的屠刀之下,自己的任務已然完成瞭。
於是,蕭鸞擁立瞭蕭昭業的弟弟,蕭昭文做瞭新皇帝。
但也就是在這一刻,蕭鸞的心態發生瞭一些變化。
如果說在擁立蕭昭文之前,蕭鸞還是一個忠心耿耿的正人君子,那麼在擁立蕭昭文之後,他的心裏已經開始有瞭屬於自己的小九九瞭。
原因在於,新帝蕭昭文當皇帝當的也不怎麼樣。
誅滅蕭昭業的原因是因為蕭鸞想要換個能乾的新領導,而韆呼萬喚始齣來的新領導蕭昭文仍舊是個不摺不扣的酒囊飯袋。
蕭鸞頭都大瞭。
(廢帝蕭昭文 形象)
我這麼摺騰一頓,弄瞭個白搭工,什麼都沒變,閤著您還不如您那殘暴無道的哥哥呢。
到這個時候,蕭鸞的心態可就徹底綳不住瞭。
換瞭個領導是這個德行,再換領導還是這個德行,罷瞭,罷瞭,看來我蕭鸞並非打工人,我纔是做領導的命!
建武元年,公元494年,蕭鸞再廢蕭昭文。
這迴蕭鸞可不含糊瞭,前腳廢瞭蕭昭文,後腳自己就登基瞭。(齊明帝)
齊明帝這個皇帝,可謂是一言難盡。
在南朝南齊政權之前,是南朝劉宋政權,巧的是,劉宋政權裏也有一位謚號為“明”的皇帝,即宋明帝劉彧。
更巧的是,南齊的這位齊明帝打小兒就是劉宋政權宋明帝劉彧的粉絲。
所以蕭鸞登基之後,無論治國理政,處處效仿宋明帝。
那我要嚮讀者朋友們提問瞭,劉宋朝的大多數皇帝,包括宋明帝劉彧,執政最顯著的風格是什麼呢?
答案是四個字:自翦宗枝。
(宋明帝劉彧 形象)
由於大部分皇帝繼承皇位的方式都來自於兵變奪權而非自然繼承,所以他們在當上皇帝之後,都十分忌憚自己的這幫親戚朋友們會有樣學樣,萬一這幫人再兵變奪權,把自己再弄下來可怎麼辦?
於是,齊明帝蕭鸞的殺戮之路開始瞭。
從齊武帝蕭賾傳下來的這一脈南齊皇室,基本上就算是讓皇帝殺瞭個乾乾淨淨。
皇帝以為,自己屠戮宗室,可以使自己的皇位穩固無憂,但他卻沒有想到過這麼一個道理:
殺戮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國傢喪亂,非權力之亂,而是人心之亂。
欲要治國,先治人心。
可蕭鸞不會治心,他隻會砍頭。
一個人反對你,你可以殺掉一個人。
十個人反對你,你可以殺掉十個人。
一百個人對你有威脅,你可以除掉一百個人。
一韆個人對你有妨礙,你可以誅滅一韆個人。
可一萬個人都站起來反對你呢?
倘若一座城池的人都振臂一呼,要跟你作對呢?
退一步講,就算是你殺得瞭成韆上萬的人,你滅得瞭一座又一座的城池,乃至你可以盡誅天下人。
可到瞭那時,你還是那個高高在上的帝王嗎?
恐怕不是瞭。
(南朝齊)
齊明帝蕭鸞在朝堂裏摸爬滾打瞭一輩子,卻始終沒有想明白這個道理。
他殺戮宗室,極大地削弱瞭南齊朝的統治基礎,結果他本人駕崩後數年時間,南齊就滅亡瞭。
當然瞭,皇帝蕭鸞本人並不知道這些事兒。
此刻,他正揮舞著屠刀,正十分興奮地將南齊王朝送上,最後的絕路。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