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21-03-19 00:19:00
「我逢人就會鼓勵他們一定要去拍()。」曾任聯發科、小米科技財務長,現為指紋辨識IC大廠神盾副董事長的喻銘鐸神情一派輕鬆,笑著談起去年九月開刀切除腫瘤的過程。
「其實那時我對LDCT還不是這麼瞭解,更不知道有就需每年追蹤檢查。」喻銘鐸是在開完刀後,重新找迴過去健檢拍過的片子、報告,纔知道自己是LDCT下的幸運兒。
手術一個多月後,他又重新迴到健身房做運動,生活一如往常。「現在隻要定期追蹤就可以。」喻銘鐸臉上笑容更多瞭。雖說,從病理上他真是罹癌者,不過心情上完全不受罹癌影響,「這應該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好的證明吧!」
喻銘鐸提及:「我也是看瞭你們報導(編按:2017年今周刊「新國病肺癌」封麵故事)後,開始對肺癌篩檢有更深認識。」為瞭讓大傢認知早期篩檢肺腺癌的重要,他自願分享親身經驗,希望更多國人可以像他一樣幸運,讓癌癥不再是無法治癒的絕癥。
以下就是他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
2010年我在聯發科,公司健檢時拍瞭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後,發現有0.5公分大的肺結節。當時醫生判斷有可能是肺癌,叫我3個月後再來拍一次。我很緊張,所以問醫生為何要等3個月?醫生迴答我,如果是惡性的,肺結節會長大有變化。
那3個月真的是度日如年,每天都在上網看資料。
3個月後再拍片,醫生說沒有變化,一年之後再來追蹤就可以。一年後我又去,結節還是維持0.5公分,醫生研判是正常,當時報告還寫著是「良性」。所以我就不再理會,這件事就被我放下,忘瞭。
直到2016年,我去做體檢又有LDCT項目,那時候一拍就說有肺結節,而且那時候已經變成1公分,跟第一次發現時相比,長大一倍。
但因為結節本來就有瞭,而且醫生曾說是「良性」,所以我沒有放在心上,本來不想理它。不過,健檢中心建議再去醫院檢查,我去瞭台大醫院,當時檢查後也說沒事,這件事情又被我擱在一旁。
2018年又健檢,一樣又照齣這個肺結節,不過這次胸腔內科醫生說有一顆形狀呈現毛玻璃,可能有問題,建議我3個月後、半年後、一年後再去定期檢查。這幾次檢查完,因為肺結節都沒有再長大,醫生依舊判斷沒事,就建議我隔年持續追蹤。
如此這樣迴診追蹤直到2020年。雖然看診的內科醫生依然認為結節沒有長大,所以沒事,不過我想,這樣反覆追蹤與再觀察也不是辦法,就提議要不要給外科看一下。內科醫生聽瞭也認同,就開瞭轉診單給外科的陳晉興醫生。
陳醫生一看就指著1公分大、有毛玻璃跡象的結節說,「這顆有問題,要馬上開刀!」我說,「不會吧!每個醫生都說沒問題,而且這顆毛玻璃狀的結節沒有變大,一直都是1公分大小。」
當時,陳醫師把我以前拍的片子拿起來比對,雖然節結大小沒變,但是毛玻璃的結節有實心,這個實心變得比較堅硬。陳醫師說,這就算有發生變化,他還強調,齣現毛玻璃通常有七、八成機率是惡性。總之,他建議要馬上動手術。
安排好手術後我就提前入住醫院,隔天開刀,開刀後當天晚上就能下床走動,再休息一兩天後就齣院瞭。手術很快,我是排第一刀,加上一兩個小時的恢復期,中午就齣來瞭,差不多花半天時間,而且微創手術外傷很小。
一開刀完後,他當下判定是惡性,不過要等一週後檢驗報告齣來纔能真正判斷。一周後迴診,醫生就說「恭喜啊!你這是很早期的1A(編按:期別1A即腫瘤最大直徑小於或等於3公分,且尚未侵犯其他部位),拿掉就好。」
我沒想到,真的是惡性的。大概是因為處理瞭,心情也輕鬆,我還開玩笑說說,原來我與2(指第二期)的距離這麼近。
開刀後,我纔比較有餘裕,迴頭把過去所有拍過的片子、資料再看一次,纔知道原來2010年照的就是LDCT。這項是公司在一般健檢項目外額另加上去的,以前沒有這個項目,我當時對它沒有概念,更不知道有肺結節要定期追蹤。
2016年也是剛好健檢再做瞭一次LDCT,當時正好拍瞭片子之後,看瞭你們報導(新國病封麵故事),纔對LDCT有那麼一點概念。
說真的,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罹癌,我不抽菸,也有運動習慣。現在我親身經歷這一切之後,逢人就會鼓勵去拍LDCT。這真的太重要瞭!還有,如果心理覺得不踏實,就去找第二個醫師意見。 像我當時靈光一閃,轉診到外科看陳晉興,得到不同的處理建議,最後也得到妥善的處理。
●
●延伸閱讀:
.
.
.
少一點未知、就少點畏懼!中年後,學著放下手中的濾鏡與成見,再次感受真實人情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