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11:11:30 AM
人民總是嚮往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因而在給自然村落或其他地名起名,尤其是要起個大名寫之於書麵時,他們總是希望把村名起得文雅而與吉祥幸福有關。最簡單直接的辦法是大量使用吉祥字眼,如“吉祥健康平安長壽富貴福德”等等。在修辭學上,這叫做避俗就雅。
據廈門大學李如龍教授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分省地圖冊》中所收地名中有“太平”54處,興隆24處,“安”字頭的地名125處。(《地名與語言學論集》第75頁,福建地圖齣版社,1993)汕頭市的例子如升平區、長平路、萬福裏、萬安街、新興街、文德裏、五福裏、仁安街、仁和裏、永平路、永泰路、迎祥路等,潮州市府城裏有太平街、吉利街、吉園街、吉怡街、義安路、太昌路等。
汕頭大廈:曾經是汕頭埠的標誌性建築,位於汕頭市舊市區的永平路口
除瞭選用吉祥安康字眼之外,潮汕人常常用諧音的方法,把原來較為粗俗的地名寫成文雅吉祥的字眼。在粵東閩南語區,幾乎大部分口語叫“下×”或“×下”的地名,潮汕地區不少都寫成“華”,“尾”則寫成“美”。如我熟悉的汕頭市澄海區“下布――華富、下窖――華窖、埔尾――埔美、尾埭――美岱、埭尾――岱美、隴尾――龍美、趕尾――冠美”等等。在另外一篇文章裏,微友們提供瞭很多“尾”寫作“美”的例子,這裏羅列齣來與大傢一起共享:
潮州市舊府城太平路,也稱牌坊街。20多座石牌坊記錄瞭潮州府昔日的輝煌
汕頭市龍湖區鷗汀街道 龍尾村――龍美村,澄海區東裏鎮河尾村――河美村、東裏中學尾園――美園,潮陽區西臚鎮陂尾――波美等;
潮州市潮安區登塘鎮羊尾――揚美、鳳塘鎮湖尾――湖美、巷尾――巷美、歸湖鎮溪尾――溪美、浮洋鎮下底尾――夏裏美、隴尾――隴美、彩塘鎮籃架尾――龍吉美、下尾(瀋)――華美,鳳凰鎮坑尾――抗美,楓溪區古巷鎮水尾――水美、長尾――長美、割尾――古美、溝尾――溝美,饒平縣東山鎮水尾――水美、所城鎮塘尾――長美、大埕鎮溪尾――溪美等;
揭陽市的羊尾――陽美、普寜市的大羊尾、小羊尾――大揚美、小揚美等;
汕尾市紅海灣東尾村――東美村;
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的角尾――角美,漳州市詔安縣的樹尾――樹美,東山縣的空尾――康美,泉州南安市溪尾――溪美,廈門市的潯尾――盡尾――集美等;
台灣省台北市梘尾――景美等;
相信各地閩語區裏“尾――美”“下――華”的例子多瞭去瞭。此處不能盡錄。
揭陽陽美:亞洲玉都。每年正月初五-初六的火把節也是非遺項目
除瞭這兩個具有典型共性的地名用字之外,各地使用諧音起的雅名還有不少。例如:
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有“喬梓裏村”,原名“橋仔頭”。“橋仔”與“喬梓”普通話同音,故棄俗從雅寫作“喬梓”;“隘洋村”,原名“鴨洋村”,以“鴨”入地名,群眾嫌俗,故用音近字“隘”寫作“隘洋村”。澄海澄城東有“山傢”村,或稱“山坑”,但寫作“仙居村”。城南有“�h狗巷”(瘋狗巷),美其名曰“蕭高巷”。澄華街道有“仙龍村”,口頭稱“砂礱”,以農具得名,嫌其俗而寫作“仙龍”。上華鎮有“渡頭村”,村名曾寫作“圖濠”。傳說村中曾有古廟,以“圖濠”兩字作冠名聯雲:“圖書啓聖化,濠水開人文”。又有村名“王紫琳”,口頭稱“刺林”。“刺林”音[ci3 nan5](試籃),指荊棘叢。用作村名說明創村前的狀況,很樸實但欠文雅。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改村名為“王紫琳寨”。壩頭鎮“萊蕪半島”,因為有雙乳峰勝景而口頭稱“奶脯山”nin1 bou5 suan1),也訛稱“籃脯”(nan5 bou5,可能是“奶脯”nin1 bou5 之轉音)。因音近而改稱十分文雅的“萊蕪”。
澄海萊蕪雙乳峰
南澳有“霞飛嶼”,原名“蝦尾嶼”,因島形似蝦尾而得名。後用諧音法作“霞飛”。朝霞晚霞,飄然欲飛,何其雅也!
龍湖區外砂街道龍頭村,村北有三孔石橋,名字叫“犁頭橋”。村因橋而得名,叫“犁頭村”,書麵從雅寫作“龍頭村”;富砂村,口頭稱“浮沙村”。因先民移居至此地時滿地浮沙而有此名。夏桂村,原名“蝦骨埔”,因嫌土俗而改為今名。
潮陽區和平鎮,本名“蠔坪”。傳說文天祥勤王至此,覺得太俗,外地人不好懂,建議根據官話諧音改為“和平”,百姓從之。
潮陽區榖饒鎮,原名“粟寮”,潮陽音讀ciah4 liao5,故也寫作“赤寮”,後雅化改“粟”為“榖”,改“寮”為“饒”,寓意稻榖豐收。
潮州府城裏的老街巷,曆史文化底蘊深厚,一不留心你就踏進瞭某位曆史名人的舊宅院。這些大宅院改建成的民宿,已成網紅客棧,周末一房難求
潮州市府城裏的�d牛巷寫作“宰輔巷”、�d羊巷寫作“載陽巷”、�d狗巷寫作“待誥巷”、土糞(do6 bung3)巷寫作“圖訓巷”、貓鼠(ngiao2 ce2)巷寫作“伍厝巷”、大、小便處巷寫作“大、小汴厝巷”等等(材料由潮州市圖書館陳賢武先生提供)。潮安區龍湖鎮的“葛柴”(guah4 ca5)寫作“鸛巢”等等。
另外一類很典雅的地名,命名時一開始就有文化較高的人參與,因而常常與經典有關而不考慮諧音的問題。例如:
澄海區蓮下鎮有“德鄰村”,1938年“洲頭、墳埕、下王”等村閤並時,立意諸村和睦相處,便取《論語・裏仁》“德不孤,必有鄰”句縮略而為“德鄰”。澄華街道有“龍田村”,口頭稱“田寮”,因先民在田野中搭建“田頭寮”(草棚)而居,故名。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村中舉人盧升據《易經》“見龍在田”而改名為“龍田”,一直沿用至今。澄華街道冠山鄉有“冠隴潭”,鄉土文獻也稱“中捨潭”(紀念盧侗而名),潭上有石橋,名“躍龍橋”,據說就是盧侗親自命名的,寓意為魚躍龍門,象徵鄉裏中必齣人纔之意。
冠隴塘,雅稱“中捨潭”。澄海音沒有-m韻尾,塘、潭同音。冠隴塘齣名大烏魚(鯔魚),有“冠隴塘烏魚――無術”的歇後語,還有“冠隴姿娘會打扮,打扮兒夫去做官”的童謠
南澳縣隆東鄉有“龍地村”,地形從北嚮南呈長條狀,蜿蜒麯摺,登高俯望,形似長蛇,故稱“蛇地”。民國年間,鄉民因“蛇”字醜惡而改為“龍地”。濠江區珠園鄉有珠浦村,原名“砂浦”,因地處水濱且多砂石而得名。後嫌“砂”字太俗而用改為“珠浦”。
有個彆例子是用近形字來雅化地名的。例如“雲關路村”原名“牛頭路村”。因元朝年間此村設有墟集,以耕牛買賣、牛販商賈往來而得名。因“牛頭”嫌鄙俗,故用形近字改為“雲關”字。
位於潮陽榖饒的宋大元帥墓園。在網絡上看到一個微信公眾號,叫做《赤寮妹侃榖饒》,巧用口語和書麵地名之不同,粉絲有8萬之多呢
這類避俗就雅的地名,往往書麵地名讀音與原來的口語地名差彆很大,如上麵例子中的:
榖饒(gog4 riao5)―粟寮/赤寮(ciah4 liao5)
蠔坪(o5 pian5)―和平(hua5 pêng5)
夏桂(hê5 gui3)―蝦骨(hê5 gug4)
王紫琳(zi2 ling5)―刺林ci3 nan5
程洋岡(tian5 iang5 gang1)―大梁岡/大娘巾(dua7 nion5 geng1)
鸛巢(guang3 cao5)―葛柴(guah4 ca5)
華美(下尾)瀋氏大宗祠(潮安陳傳佳先生提供)。華美一村一姓,但全村卻有祠堂50多座
這種口頭與書麵脫離的地名,有些時候會造成交流的麻煩。上個世紀末我在馬來西亞訪問時,曾經有一位姓曾和一位姓瀋的年輕華人朋友拿著信封給我看,一個要找澄海圖濠村,一個要找潮安華美村,他們說前輩們都告訴他們沒有這兩個村。當時我還沒有研究過潮汕地名,也不懂是哪兩個村子,隻能答應拿迴來幫他們問問。迴國後請教瞭老一輩的郵政局職員,問題迎刃而解,原來一個就是澄海渡頭村,曾姓是大姓,號稱“渡頭曾”;另一個是潮安大名鼎鼎的的“下尾瀋”。
來源:林倫倫方言茶話
聲明:本文不代錶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