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022, 10:34:23 AM
一、粉筆赴港上市,宇宙的盡頭是考公?
職業教育平台粉筆科技於2月28日晚嚮香港聯交所遞交IPO招股書,正式啓動上市計劃,中金、花旗、美銀證券為聯席保薦人。
脫胎猿輔導,專注公考培訓全産業鏈建設。 作為一傢專注於公務員考試培訓的公司,粉筆科技成立於2015年,已建立瞭綫上綫下,培訓教輔全覆蓋的教育産業鏈條。粉筆科技的前身是猿輔導旗下的粉筆網,CEO張小龍曾就讀於中山大學哲學專業,畢業後成為瞭一名公考名師,於2013年加入猿輔導旗下猿題庫負責公考項目,之後擔任粉筆網CEO。2015年,粉筆網品牌從猿輔導拆分,但仍有股權聯係。直到2020年11月26日,粉筆網關聯公司北京粉筆藍天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猿輔導關聯公司退齣股東行列,新增粉筆網聯閤創始人李勇、李鑫、郭常圳3名自然人股東。
藉力O2O模式,綫上綫下量價齊增。 在成立後的短短6年時間裏,粉筆科技的發展速度仿佛乘上瞭火箭。目前綫下業務已覆蓋中國31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的260多個城市,綫下付費人次纍計超170萬,而總付費人次也由2019年600萬人增至2020年的960萬人,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為730萬人。正價課的付費人次由2019年的140萬人增至2020年的180萬人,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增至210萬人。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粉筆科技綫上平台已積纍4530萬綫上付費人次;2020年、2021年平均月活躍用戶分彆為約470萬、約650萬人,同比增長62%、38%。
招股書顯示,粉筆科技2019年、2020年收益分彆為11.6億、21.3億,2021年1-9月收益為26.3億,較上年同期的14.66億元增長約80%。
然而,與營收數據相比,淨利潤則令人失望。2019年,粉筆科技的經調整淨利潤為1.75億元。2020年的經調整淨虧損為3.62億元;2021年前三季度的經調整淨虧損則擴大至7.81億元。粉筆科技在招股書中錶示,“花費瞭大量成本來支持綫下課程,因而影響短期的經營業績。”
二、受益於經濟下行, 求職中的“最後一根稻草”
公考培訓賽道的火熱並非無跡可尋,對於鐵飯碗的嚮往刻在幾乎每個中國長輩的基因裏。作為站在鄙視鏈頂端的職業,幾乎網絡上每條抱怨工作的討論下總有人提齣建議,“要不去考公吧?”
捧起“鐵飯碗”前需過“獨木橋”。 在求職的蹺蹺闆效應中,公務員職業由於旱澇保收的屬性,公考熱度往往與經濟形勢呈反嚮變動關係,而近年的疫情與經濟頹勢正是最好的催化劑。不同於其他職業選擇,公務員的穩定背後對應的是激烈的競爭。2020年國傢公務員考試的筆試通過率為5.3%,而國傢公務員考試的最終錄取率僅為1.7%,即平均60人競爭一個崗位。而正是考慮到招錄類考試的競爭程度及難度高,越來越多的報名人員傾嚮於參加培訓課程,以增加獲得理想工作崗位的機會。
求職焦慮孕育的百億市場。 作為職業考試培訓的子行業,中國招錄類考試培訓主要包括(1)公職人員考試、(2)事業單位考試及(3)教師招錄考試培訓服務。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按收入計,中國招錄類考試培訓行業的市場規模由2016年的人民幣201億元增至2020年的人民幣308億元,復閤年均增長率為11.3%,並預期2026年將達到人民幣605億元,2020年至2026年的復閤年均增長率為11.9%。
中國招錄類考試培訓行業的獨立學員人次由2016年的4.2百萬名增至2020年的5.8百萬名,復閤年均增長率為8.4%,預期2026年將達到9.7百萬名,2020年至2026年的復閤年均增長率為8.9%。
公職人員及事業單位考試培訓的長足驅動力與中國的發展進程緊密掛鈎。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及快速增長的城市人口導緻公共職務及事業單位對城市治理等相關領域專業人纔的需求不斷增加。盡管中國政府就業人口比率(按政府、事業單位、公立教育機構、公立醫院機構及其他公共部門就業人口除以總人口計算)由2016年的2.5%逐漸上升至2020年的2.9%,但相較若乾發達國傢的政府就業人口比率而言,中國公共部門的就業增長潛質仍然巨大。例如,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美國的政府就業人口比率(按教育、醫院及醫療保健、司法及法律、公共行政及福利係統等職能的政府就業人口除以總人口計算)於2016年及2020年保持相對穩定(分彆為4.5%及4.6%)。
此外,由於勞動力老齡化,預期中國將齣現大量公職人員退休,造成公共職務及事業單位成人雇員短缺。 中國的公共職務及事業單位崗位報名人數可能會增長,以填補潛在崗位空缺數量,為中國招錄類考試培訓行業帶來重大發展機會。
同時由於中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公職人員需求的專業和學曆要求也隨之不斷提高,“博士進街道”也早已屢見不鮮,培訓人員的專業度或成職教企業在競爭中的重要護城河。
三、資本的新寵,能否接棒K12成為新一代教培代名詞?
隨著K12在“雙減”政策下成為投資界的曆史,職業教育在2021年迎來瞭自己的高光時刻。職業教育法迎來20多年來的首次大修,隨著“技能中國行動”正式啓動,職業教育相關的政策利好文件也接連發布。作為非學曆職業教育的重要主體,職教機構在2021年上半年成為瞭資本的“寵兒”,融資數量創下近5年新高,但“雙減”後,資本趨於冷靜,職教機構再“拿錢”也並非易事。
成也“協議班”,敗也“協議班”。 “不過退款”的協議班由中公教育開創,已經成為公考行業的主流班型,而2021年幾傢公考機構“暴雷”就和協議班帶來的“退費擠兌”有關。“職業老大哥”中公透露,協議班收入始終維持在公司總收入的75%左右。而協議班模式下公司需要充足的資金應對退費,所以周期性需要銀行藉款。2021年9月以來,多位公考機構創始人均錶示,“雙減”之後,成人教育機構的資金監管也將展開,預付費和協議班形式未來或許都會受到嚴管,無論是齣於政策風險還是自身長遠發展的考慮,行業都需要“未雨綢繆”。
天生不一樣,需求或隨經濟變化轉頹。 不同於K12與基礎教育綁定,是幾乎每個人的人生必經路,市場需求具有天然的可持續性與極高的天花闆,職教的火熱更類似於社會主流職業選擇在一段時期內發生瞭變化。相較於互聯網的“996”,“35歲優化”,公務員似乎有著極高的性價比。然而隨著相關政策的不斷優化,國內就業環境與經濟環境的觸底反彈,以及公職數量的受限,職教的吸引力注定不會長盛不衰。行業的充分布局和謹慎擴張值得提前關注。
相較於2021年,公考培訓行業在經曆瞭高歌猛進和危機爆發之後,緊急踩下瞭刹車,放慢瞭擴張的步伐,賽道中的諸多機構在積極自救的同時也在重塑著行業的規則,假以時日,我們或許能夠看到一個更加繁榮同時也更加健康的公考培訓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