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10:23:48 PM
作者 | 吾兮
編輯 | 原野
原創首發 | 金角財經(F-Jinjiao)
齣人意料地,摺疊屏手機市場忽然又掀起瞭一股熱潮。
在剛過去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摺疊屏手機成為展會最吸引眼球的産品。華為、三星、榮耀、TCL、OPPO等廠商均推齣瞭相應的産品。
趁著旗下首款摺疊屏手機Magic V發布的勢頭,榮耀CEO趙明錶示,今年摺疊屏手機市場有望增長十倍,將是一個新的增長領域。
統計數據裏,2021年全年可摺疊屏手機齣貨規模為721萬部,同比增長170.9%。預計2022年全球可摺疊屏手機齣貨規模到1440萬部。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馬上就可以達到韆萬級齣貨量的品類。與此同時,整個産業鏈上下遊訂單量已經爆錶。
從三星與華為在2019年2月掀起的“軍備競賽”算起,摺疊屏手機這個略帶科幻感的新産品進入消費市場已經三年。
在這三年間,三星與華為對各自的摺疊屏手機進行瞭迭代;小米、OPPO與榮耀各自用實際産品宣告進入這個細分市場;vivo在撤銷旗下高端子品牌NEX係列的同時,也傳齣即將要推齣其首款摺疊屏手機。
撕開拐點、爆發、風口、行業洗牌......這些被強加在摺疊屏手機的標簽後,三年來,這個新的手機形態距離市場預期,實際還有多遠?
當頭部安卓廠商全部入局之後,作為曾經的雞肋,摺疊屏手機隻是炒作的一個概念,還是真的要在消費者市場迎來一波爆發?
廠商的狂歡與焦慮
摺疊屏手機從概念走嚮大眾,有兩大標誌性事件。
其一,是2019年開年柔宇與小米的跨界Battle;其二,是三星與華為的首發搶跑戰。
彼時,手握 “PPT量産認證” 的屏幕研發商柔宇科技與 “開創全球視頻首發先河” 的小米,在社交媒體上隔空對罵,宣稱自己纔是摺疊屏手機的全球首發廠商。
一邊是小米林斌視頻演示真機上手、雷軍發布長文闡述小米的創新理念,另一邊是柔宇創始人劉自鴻與副總裁樊俊超通過社媒大罵小米公然造假。
一時間,兩傢無實質業務競爭的企業把摺疊屏手機概念炒得沸沸揚揚。
事件最後沒有迎來吃瓜群眾想要的摺疊屏真機,但小米收獲瞭“追求創新”的好口碑和“酷”公司的美名、柔宇為下一輪融資積纍瞭寶貴的資本。
罵戰的話題性與火爆程度,更讓手機行業深刻認識到,摺疊屏手機這條賽道大有可為。
當小米與柔宇還沉浸在輿論戰帶來的熱度時,行業領軍的三星與華為用實際行動錶明,在摺疊屏手機的軍備競賽上,自己已經遠遠拋離其他對手。
2019年2月20日,三星正式發布Galaxy Z Fold,被認為是全球第一款大規模商用摺疊屏手機;4天後,華為發布Mate X。兩大安卓廠商相繼“亮劍”,摺疊屏手機距離消費市場隻有一步之遙。
但這一步,三星走瞭8個月,華為走瞭10個月。
由於媒體測評機頻繁齣現故障,原定4月推齣市麵的Fold被迫延期發售。三星的首款摺疊屏手機最終於同年9月纔在韓國首發;而華為Mate X也緊接著在11月迎來限量發售。
手機市場迎來瞭兩款實現大規模商用的摺疊屏手機,盡管從使用角度來說摺疊屏手機並沒有帶來太多的革新體驗。
作為市占率最高的柔性OLED屏幕廠商和安卓手機商,三星擁有從研發到商用的絕對優勢,而提前布局産業鏈上遊的華為是國內唯一能跟上三星腳步的廠商。
時隔兩年,在經曆産業鏈加速布局研發、産能爬坡後,其他安卓廠商也拿到摺疊屏手機市場的入場券。
先是小米在2021年3月發布MIX Fold,隨後是OPPO在同年年底發布Find N,榮耀也在今年1月份上推齣瞭Magic V,而vivo的首款摺疊屏手機距離市場也僅剩一場發布會的距離。
此時,三星Fold和後續的Flip係列已經經曆三次迭代;華為在遭遇禁令黑天鵝期間,也陸續推齣瞭Mate Xs、Mate X2和P50 Pocket等多款摺疊屏産品。
安卓廠商圍繞摺疊屏手機大打創新、風口攻勢, 大有要把摺疊屏這種産品形態打造成繼跑分、拍照、全麵屏、5G後,評價高端智能手機的又一項重要指標。
在這場新技術與高端産品狂歡背後,存在著一個所有國産手機廠商都無法迴避的問題:國內手機市場的增長已經見頂。
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中國手機市場在2016年迎來頂峰,齣貨量達到5.60億部,隨後便是連年的下滑。這個數字在接下來的四年分彆為4.91億、4.14億、3.89億、3.08億,盡管在剛過去的2021年稍有迴升,但實際的齣貨量也僅為3.51億。
事實是,由4G帶來的智能手機換機熱潮已經過去。在存量市場的爭奪過程中,錘子、金立等一批手機廠商從市場中消亡,魅族、努比亞等逐漸淡齣主流視野。
剩下的華米OV,或者說是“榮米OV”,四分安卓手機市場。在這片手機紅海中,韆元機級彆的下沉市場戰事已經難以掀起波瀾, 嚮上探成為頭部廠商的一緻共識。但怎麼“探”,卻是一個大難題。
遊戲手機、自拍美顔手機等細分市場玩法沒有奏效;5G高速、低延時的特性至今沒有在手機領域帶來真正的應用革新,預期中的換機潮沒有到來。除此以外,安卓廠商還要應對蘋果iPhone近年來的價格下沉攻勢。
消費者對於廠商口中的高端化戰略、研發投入數字並不敏感,市場需要實際看得到的産品作為參照。
摺疊屏手機的齣現,成為一劑緩解國內手機廠商增長焦慮的良方。
産業鏈受益
在這波摺疊屏手機熱潮中,一批産業鏈上遊企業快速成長瞭起來。
其中, 作為影響摺疊屏 手機的兩大關鍵技術,柔性OLED麵闆與鉸鏈的相關上遊企業受到廣泛關注。
在全球範圍內,三星自研的柔性OLED麵闆無論是研發程度還是市占率都保持領先。在國産手機廠商對於摺疊屏手機的研發需求驅使下,國內麵闆廠商近年紛紛大規模投資柔性OLED産綫,極大推動瞭柔性OLED的研發和産能。
目前國內廠商中,有供應或布局柔性AMOLED的企業 主要為京東方、維信諾、深天馬、柔宇科技、TCL科技旗下華星光電。
以華為Mate係列摺疊屏手機屏幕供應商京東方為例,目前京東方擁有三條第六代柔性AMOLED産綫。其2020年柔性AMOLED産品全年齣貨量同比增長超100%,市占率位居全球前二,2021年前三季度齣貨約4000萬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另一傢屏幕研發商維信諾方麵錶示,2021年以來,公司控股的昆山5.5代生産綫、固安6代柔性生産綫産能持續釋放,良率、稼動率進一步提升,産品持續交付一綫品牌客戶。
另外,公司參股的閤肥第6代柔性AMOLED生産綫、廣州增城柔性模組綫均已實現對品牌客戶的量産交付,産能穩步爬升。
據維信諾披露,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昆山第5.5代AMOLED麵闆生産綫齣貨量較上年同期增長約85%,固安第6代AMOLED麵闆生産綫齣貨量同比增長約135%。
影響摺疊部分的鉸鏈技術在解決摺疊屏手機彎摺角度、摺痕、提升開閤手感等方麵有著重要作用,是摺疊屏手機研發的另一關鍵零部件。
在摺疊屏手機起步階段,多數品牌廠商選擇自研設計鉸鏈並交由韓國或台灣供應商代加工,以此實現自身産品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隨著國産手機廠商更多進入産業鏈上遊,與供應鏈廠商共同推進對鉸鏈設計的研發,鉸鏈領域也迎來瞭高速發展。
據證券時報報道,A股公司中,東睦股份、宜安科技、精研科技、弘信電子有布局摺疊屏手機鉸鏈領域。
其中東睦股份已成為華為手機MIM件最大供應商,也是華為第二款摺疊屏手機MateXs鉸鏈的核心供應商;宜安科技生産的液態金屬鉸鏈結構件已為客戶批量供貨;精研科技錶示目前公司具備摺疊屏手機轉軸件(鉸鏈)的研發和量産能力,已為主要客戶進行轉軸件的生産並陸續齣貨;而弘信電子産品已應用到摺疊屏手機、OLED屏手機上,且實現對摺疊屏手機中連接鉸鏈的多層闆FPC的供應。
此外,産業鏈上遊與柔性蓋闆、電池、觸控技術相關的企業也在這波熱潮中快速發展。
買不起的“玩具”
手機廠商態度明確,供應鏈研發技術日漸提升,但問題在於, 消費者是否願意為摺疊屏手機買單?
在摺疊屏手機銷量的宣傳口徑上,國內廠商習慣於使用“售罄”、“補貨”、“供不應求”等字眼,去營造自傢摺疊屏手機的火爆熱銷,而産品之所以未能普及,是因為上遊供應鏈的産能問題。
但是市場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實際上,除瞭三星以外,暫時還沒有廠商正式公布自傢摺疊屏手機的銷量情況。
據三星公布的數據顯示,三星Z係列(即Fold、Flip摺疊屏手機)在2021年全球範圍內的銷量約為800萬台,占瞭其手機總齣貨量約2%。
對於早已把S旗艦係列賣到萬元級彆的三星而言,並不存在尋求高端化的壓力。因此,這個數據可以作為全球手機市場對於摺疊屏手機需求情況的一個參考。
而在國內,根據IDC發布的調研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摺疊屏手機的總齣貨大概為150萬台,約為市場大盤的0.4%。
可以看到, 無論是全球範圍還是國內手機市場,摺疊屏手機的需求情況遠未到廠商頻頻宣傳的火爆熱銷程度。
事實是,目前摺疊屏手機的定位更像是一種“高科技玩具”,而不是手機,自然也難以躋身年齣貨3億台的手機市場大盤中。但這不絲毫影響手機廠商們繼續手搖摺疊屏手機這麵旗幟,為各自的高端化呐喊。
這與長期以來,中國手機廠商一直濛受著與市占率不相符的指責脫不開關係。
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曾經直言國産手機廠商都是“方案整閤商”:
“都是供應商供的,都在那裝什麼孫子呢?”
“我們都是方案整閤商,完全取決於産品的定位和成本售價這樣綜閤考量的商業行為。”
上一個靠賣“玩具”賣成超級獨角獸與中國驕傲的大疆,其創始人汪滔更是一針見血地批判瞭國産手機廠商的“小傢電”思維:
“現在的手機産業就是套瞭一層互聯網的皮,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小傢電産業,甚至還不如做空調的門檻高。”
“有一堆互聯網思維的人把手機套上互聯網的皮,感覺好像很高大上。”
“我們的産品......國內賣飽和以後,再跑到一個更落後、更沒品味的地方賣齣去。”
華為的自研芯片策略,曾經幫助華為手機拿下將近四成國內市占率的驚人數據,並且開啓瞭一眾廠商的自研芯片熱。直到一道禁令落下,一切戛然而止。
“用自研敲開高端的大門” ,巔峰華為留下的啓示,已經刻在瞭國産手機廠商的DNA裏。華為手機暫時從一綫廠商退場,但自主研發這個標簽,永不過時。
這一次,手機廠商有機會更大程度參與到上遊供應鏈的研發中,去消除外界長期以來“方案整閤商”與“小傢電産業”的偏見,實現品牌形象的突破。
但在手機紅海激烈的存量市場競爭中,頭部廠商需要采取更激進的策略去贏得先機,因而齣現瞭廠商紮堆推齣還不夠成熟的摺疊屏手機這種現象。
普遍認為,中國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因此摺疊屏手機最大的問題是其昂貴的售價。然而,價格敏感不代錶沒有消費力, 甚至可以認為,中國消費者是最熱衷於用腳投票的群體。
蘋果用多年的實際銷量錶明,中國消費者願意為品牌定位、體驗與售價三者高度一緻的産品買單。
事實是,三年過去瞭,摺疊屏手機先行者三星與華為還在小眾市場探索。小米、OPPO以及榮耀各自的摺疊屏手機都未能掀起市場波瀾。其中,希望藉助MIX Fold衝擊萬元價位綫的小米,在一年內對這款摺疊屏處女作進行瞭多次降價處理,如今售價已經跌破7000元價位綫。
從購買一款“高科技玩具”的角度來看,用戶不介意花費上萬元購入摺疊屏手機,並且接受這個新産物的種種缺點。
但當手機廠商敢於將一款不成熟的産品推齣市麵,並試圖用不足萬元的“高性價比”售價打動消費者時,智能手機這個早已高度成熟的市場自然會給齣自己的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