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8/2022, 1:55:17 AM
1928年6月4日,號稱“東北王”的張作霖於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其勢力之大,國內軍閥鮮有匹敵。
按照順位,張作霖的萬貫傢業交由兒子張學良繼承。
張作霖
張學良正值年少,執政經驗不足。他手裏的權力很大,無數人想置他於死地,而在一生遭遇的多次暗殺中,張學良每次都能安然無恙。
張學良能壽終正寢,他身邊四個赤膽忠心的“保鏢”功不可沒。
這些“保鏢”都是誰呢?他們又是如何護得張學良周全的?
譚海
譚海,字恩波,1891年生人,祖籍義縣班吉塔村。他傢境貧寒,自小父母雙亡,是跟著奶奶長大的。
15歲時,譚海為瞭謀生,到錦州城的一傢鞋鋪裏做瞭學徒,他聰明伶俐,不久便齣師當瞭鞋匠。
傢境寬裕後,譚海的年紀也不小瞭,奶奶開始著急尋人說媒。
譚海和同城的孫氏互相喜歡,但孫氏傢的兩個哥哥嫌他傢窮,死活不同意。孫氏跟定瞭譚海,她威脅哥哥說:
“你們要是不同意,我就投井自殺。”
譚海的婚事這纔落定。
婚後,譚海放棄瞭鞋匠的生意,轉去奉天城,投奔父親的拜把子兄弟張作相,進部隊當瞭兵。
譚海為人厚道,又踏實肯乾,很快便得到張作相提拔,成為一名軍官。
譚海
有天,張學良到張作相的部隊檢查,正巧看見瞭憨厚可靠的譚海,少帥身邊正缺一名信得過的副官,於是
他便把譚海招入自己的麾下,提拔他為副官兼保鏢。
1928年,張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人炸死。張學良在處理完父親的後事以後,正式接過他的衣冠,執掌軍政大權,張學良在大帥府裏成立瞭
“府內侍衛隊”
,再三思考後,他認命最信任的譚海做侍衛隊長。
譚海身為侍衛隊長,工作上盡職盡責。
他不僅掌管府中的安全事宜,連日常的瑣事也要一一過目,大到人員分配,小到張學良弟妹們的零花錢,凡是跟張學良有關的事情,不管再小他也會親自處理。
後來曾有一名東北軍將領迴憶:
"
譚隊長要有一點私心,早就發財瞭,每年府裏的開支,都是要經他的手的。"
府邸在譚海的管理下,如鐵桶般堅不可摧,針紮不進,水潑不來。
張學良也愈加信任譚海,那些年,無論是誰想見張學良,都要經過譚海纔行。
譚海曾立過多次大功,最有名的一次要數擊殺楊宇霆、常蔭槐兩個叛徒。
在張作霖死後,楊、常兩人自詡為老將,竟敢當麵挖苦張學良,這讓張學良大為惱火。
尤其在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一事上,他們兩人擅做打算,直接把文件放到張學良麵前,輕衊地說:
“你不需要做什麼打算,隻要簽字就行瞭。”
這下張學良忍無可忍,下決心要處決二人。
一晚,楊、常二人大搖大擺的來張府赴宴,沒想到剛一進屋,譚海等人立刻將二人繳械,隨即連開數槍,將兩個叛徒擊斃。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譚海多次試圖營救,未果。
譚海心灰意冷,來到天津。
張學良
失去自由的張學良得知譚海在天津,專程托友人給他帶瞭信,說:
“我在天津的房子你隨便住,權當是自己傢便好。”
日本特務知道瞭譚海的行蹤,逼迫他說齣張學良財産的行蹤,譚海閉口不答。日本人惱羞成怒,把他送進瞭監獄。
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找到譚海,想給他個一官半職,譚海斷然拒絕,說:
“忠臣不事二主,我不會給你們做事的。”
1954年,譚海因腦溢血離世,他最終沒有等到與張學良的再會。
在清理譚海的遺物時,有人在臥室裏發現瞭很多舊報紙,這些報紙的日期橫貫瞭自1936年以來的十幾年,報紙上每一頁都是有關張學良行蹤的報道。
報紙有一個共同特徵――
它們都被捏的發黃,唯有印著張學良畫像的部分清晰無比。
何世禮
何世禮長瞭一副
“西洋相”
,這不是因為他長相奇怪,而是因為他本人就有歐洲血脈。
何世禮傢世顯赫,他的父親何東是中猶混血,精通商道,其建立的傢族是英屬香港時期的第一望族。
何世禮
雖然長相酷似外國人,但
受東方思想的影響,何世禮從小對國傢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
在九歲那年,
新一任的港督麥士禮爵士來何世禮傢做客。
麵對一眾孩子,麥世禮爵士唯獨指著何世禮說:
“我覺得這孩子與眾不同。”
何東客氣地問:
“哪裏不同?”
爵士說:
“我也說不上來,但他身上有種特彆的氣質。”
爵士走到何世禮身邊,送給他一枚金幣,並關切的問他:
“你像你父親一樣,以加入大英帝國為榮,對嗎?”
誰知何世禮毫不客氣的迴答:
“我覺得當個中國小孩,沒什麼不好。”
要知道,港督的地位十分高,不論是誰見瞭他都是客客氣氣的,麥世禮爵士並未感到生氣,
何世禮毫不相讓的氣概讓他驚嘆不已。
何世禮拒絕做貴少爺,他在國外學成後,馬上趕迴祖國,投身愛國建設。他知道東北是中國的第一道防綫,認為在那裏最能磨練自己,於是申請加入張學良旗下。
張學良起初並不看好這個巨富之子,所以隻給他安排瞭一份閑職。
在一個烈日炎炎的午後,張學良到軍中視察,他看見
何世禮光著膀子,一邊熱情的和炮兵們討論炮彈的軌跡,一邊在小畫闆上寫滿瞭字母和方程,
他驚異的發現,這個齣身優越的公子哥居然沒有一點架子。兩人很快建立瞭信任。
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張學良被蔣介石囚禁。何世禮堅定地認為張學良的所作所為是正確的,在他心裏,中國的未來隻能是
“團結起來,對抗外敵”
,一味內戰是沒有前途的。
不同於譚海的“一臣不事二主”,
張學良被囚後,何世禮選擇繼續戰鬥
,他在抗日戰爭中與侵華日軍英勇作戰,盡瞭自己的一份力量。
1949年,蔣介石落敗後,何世禮選擇與蔣一起奔赴台灣。
蔣介石希望何世禮負責調節台灣與美國的關係,當一個
“外交將軍”
。
何世禮聲稱可以,但要蔣介石釋放自己曾經的上司張學良,蔣介石拒絕瞭,何世禮順勢推掉瞭這份工作。
退伍後,何世禮迴到香港,承襲傢業,經過數年的打拼,成為瞭香港首屈一指的富豪。
晚年他曾到夏威夷尋張學良,兩人多年未見,相聊甚歡。
薑化南
薑化南是張學良的四大保鏢之一,也是
唯一為張學良犧牲的保鏢。
薑化南生於1901年,他腦袋伶俐,從小求知若渴。母親見他好學,便一直供他讀書,
薑化南曾就讀於陸軍第一預備學校,後來考入保定軍官學校。
1923年畢業後,經上司郭鬆齡介紹,進入張學良的部隊曆練。經過一段時間的檢驗,張學良認為薑化南是個人纔,開始提拔重用於他。
薑化南果然不失眾望,在成為張學良的親信後,他忠心耿耿,後來更是為張學良擋瞭一槍,去世時年僅25歲。
那麼為什麼薑化南會犧牲呢?一個重要的事件和他有關係。
一日,
張學良接到張作霖的命令,要他帶著衛隊,前往穆春、王永清的部隊接受收編。
1926年八月初四,張學良乘坐專列到達張傢口車站。薑化南下車查看,發現穆、王兩人的軍隊雖然排列整齊,但看上去氣勢洶洶,並沒有接受整編的意思。
張學良欲下車給戰士們演講,薑化南攔住瞭他,說:
“場內氣氛凶險,恐有變數,我看主席台遠離部隊,看不清人臉,不如叫我冒充你上台演講。”
張學良應允,為瞭應對不測,趕忙指揮車上的機槍對準外麵的軍隊,做好迎戰準備。
果不其然,薑化南演講過程中,台下忽然傳來一聲槍響,緊接著,無數的子彈朝他射過去,薑化南連忙命令還擊,雙方交起火來。
戰鬥途中,
一顆子彈擊中薑化南的太陽穴,薑化南當場死亡。
張學良得知薑化南之死後,異常憤怒,他懲治瞭穆、王兩人,為薑化南報仇。
為瞭錶彰薑化南的功績,張學良先為他舉辦瞭
隆重的追悼會
,又以最高規格招待瞭薑化南的傢人,並在梨樹縣給薑傢人購買瞭一處大宅,以作慰問。
張學良聯係梨樹縣長,在當地找瞭一塊風水寶地,花瞭一年時間為薑化南建瞭一座陵墓,
薑化南下葬那天,梨樹縣萬人空巷,參與和觀禮的人群擠滿瞭五裏長街。
薑化南以死保護張學良,間接地為共同抗日做瞭貢獻。如果沒有他,曆史不知會如何改變。
劉多荃
劉多荃是薑化南在保定軍校的同學,他在1919年考入保定軍校第九期的炮兵科學習,學成後返迴奉天。
此時,薑化南已經深受張學良信任,
在薑化南的推薦下,劉多荃直接進入張學良的衛隊,擔任少校副隊長一職。
1926年,薑化南為保護張學良,中槍身亡,劉多荃接任瞭薑化南的位置,齣任衛隊長。
劉多荃
劉多荃對薑化南的死感到悲哀,他以朋友的死為動力,堅定瞭他想要保護張學良的決心。
1930年,張學良應蔣介石的邀請前往南京會麵。
劉多荃為人十分細緻,他覺得蔣介石的目的並不單純
,對他有一百個不放心,所以處處都加以留意。
劉多荃的眼光的確毒辣,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囚禁張學良長達幾十年。可見,蔣介石的確是個心胸狹隘、做事不擇手段的人。
來到南京後,蔣介石邀請張學良一同參拜中山陵,看著張學良訓練有素的衛兵隊,蔣介石的官癮發作瞭,他要求劉多荃等人隊列整齊,並訓話道:
“你們既然是張司令的衛隊,當然也是我的衛隊,你們要嚴格遵守紀律,成為服從命令的典範!”
蔣介石
在說完以後,為瞭籠絡人心,蔣介石還設宴款待所有隨從人員,並派人送來許多煙酒食品。
蔣介石還贈送一些布匹,意思是叫大傢重製軍衣。
劉多荃對蔣介石的用意一清二楚,這些小恩小惠跟蔣介石虛僞的嘴臉都叫他心生厭惡。
在蔣介石發言過後,他不但沒有感謝蔣介石,反而在蔣介石走後大聲提醒下屬道:
“我們是張司令旗下的衛隊,不應因貪小便宜而做齣有損上級的事來。”
這時,劉蔣兩人的恩怨其實纔剛剛開始。
1936年,當張學良決心發動西安事變之時,劉多荃毛遂自薦,推薦讓自己擔任
“捉蔣行動”
的總指揮。在行動中,劉多荃不負使命,成功捉拿蔣介石。
從那以後,蔣介石便對劉多荃懷恨在心。
西安事變過後,張學良遭到蔣介石囚禁,
劉多荃權衡再三,決定冒死攻打蔣介石
,營救張學良。
蔣氏父子
深明大義的張學良得知這個消息後,發信勸告劉多荃以大局為重,應團結國內力量,一緻抗日。
就這樣,一場搏命行動被終止瞭,東北軍高級將領的復仇怒火也得以平息。
1937年,蔣介石為進一步壓榨東北軍的價值,選擇將東北軍進行改編、縮編,並由劉多荃齣任瞭四十九軍的軍長。
盡管身為軍長,但劉多荃手中並無實權。
他早已成為蔣介石的眼中釘、肉中刺,蔣介石哪會輕易放過他。
七七事變後,劉多荃率領四十九軍駐防河南,蔣介石始終專注於削弱劉多荃的影響,此時軍隊的最高指揮權實際歸屬於四十軍的
龐炳勛
。
此後,劉多荃在正麵戰場同日軍戰鬥。蔣介石為瞭架空劉多荃,藉著他的一次失利,把他身邊的心腹全部撤下,在重要職位上換上自己的成員。
不光如此,
在劉多荃的軍銜上,蔣介石也動瞭不少手腳,
他藉著各種名義,把劉多荃的頭銜一直降到上校。可蔣介石又發現,
少瞭劉多荃,東北軍都不願意聽從指揮
,無奈他隻能再次討好劉多荃,任命他為熱河主席,並將他的軍銜重提為陸軍上將。
解放戰爭時,劉多荃認為自己使命已達,果斷率領部隊起義,編入解放軍,自己則卸下重擔,前往香港隱居。
建國後,我黨邀請劉多荃迴內地任職,劉多荃欣然接受。
他在遼寜擔任交通廳廳長及人大代錶,直至1985年在東北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