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6/2022, 2:51:14 PM
談“雙減”:
生命有縫,陽光纔能照進來
記者:法國思想傢盧梭曾提齣,兒童應該通過自由活動積纍對周圍事物的感覺經驗,快樂自主地生活。我國著名教育傢陶行知先生也說“生活即教育”。結閤您自己的成長經曆,請談一下生活中的教育會對一個孩子的人生打上怎樣的底色?
倪閩景: 對於兒童而言,他們“周圍的事物就是一本書”。所以,在嚮生活學習的基礎上,再對孩子進行道德和文化知識的教育纔是最好的。
我齣生在江南水鄉浙江嘉興農村。現在迴憶起童年時光,最美好的畫麵就是和夥伴們在稻草堆裏做“防空洞”遊戲、在河裏摸魚撈蝦……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我成長的傢庭雖然貧睏,但不失愛和溫暖。父親是村裏的拖拉機手,心靈手巧,會修理機械,也是村裏的文化宣傳骨乾,會拉二鬍、打快闆,十分熱愛生活;母親受過一段時間的高等教育,雖然後來輟學瞭,但十分重視教育,她會拿齣傢裏僅有的一點錢來給我買書。這讓我從小養成瞭讀書的興趣,即便現在也是每晚雷打不動地讀書1小時纔睡去。
所以,在那樣的環境下,無論是玩兒還是學習,我的時間幾乎都是自己安排的,這極大地鍛煉瞭我獨立思考的能力。舉個例子,那時父母想讓我考中專,但我一心想上縣城最好的高中,所以參加中專考試那天我根本沒進考場,而是背著父母去縣城玩瞭兩天,當然後來我如願以償地考上瞭高中,15歲離開傢開始瞭更加獨立的寄宿學習之旅。我認為,恰是鄉村這種恬靜的環境和傢裏自由和愛的氛圍,讓我形成瞭獨立的人格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一個人在兒童青少年時期最寶貴的財富。
記者:“雙減”政策提齣從校內校外兩方麵減輕學生負擔。您的成長經曆也恰印證瞭國傢推行“雙減”政策的初衷。在工作中,您分管學生處、終身教育處、體育衛生藝術科普處、校外培訓管理處等方麵的工作,應該說,都是和“雙減”政策最密切的領域。您怎麼看待“雙減”的社會意義和效果?
倪閩景: 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知識學習很重要。因為知識是學習的綫索,教室是成長的平台,考試隻是成長中的一個抓手。“雙減”是針對當前基礎教育階段學習過度“內捲”而提齣的。所以“雙減”最根本的邏輯是減少無意義的作業和培訓,讓孩子們有時間全麵發展。
“生命有縫隙,陽光纔能照進來”,這體現我們教育的一個根本性的價值觀。但我們倡導減負,絕對不是不需要孩子們努力學習、刻苦奮鬥瞭,而是要促進學生全麵發展。這是一次深刻的教育觀念的變革,也是教育改革的重點。關鍵問題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能否找到恰當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們能夠以苦為樂,在學習中磨礪精神、塑造理想、增添勇氣。
記者:“雙減”推行以來,取得瞭一定成效。據教育部數據顯示,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麵作業的學生由“雙減”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73%的傢長反映教育焦慮有所緩解。但是還有部分傢長“不買賬”:認為孩子作業少瞭、成績下降瞭,將來考不上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您怎麼看待傢長的擔憂?
倪閩景: 傢長的這種擔心背後實際上反映齣三個認知誤區。
第一,傢長認為所有負擔的根源在於高考,隻要不取消高考,“雙減”就是不對的。實際上大多數國傢都有“高考製度”,相比而言,我國的高考製度是相對公平公正的。試想:若沒有高考,“內捲”隻會更慘烈。國傢按照高考成績,招考學生進入不同的高校和專業學習,這種做法將長期存在,高考絕不是“內捲之源”。
第二,傢長認為多寫作業、多參加培訓班對提高成績十分有效。其實,教育教學有其自身規律,孩子不是機器,並非作業越多成績越好。PISA(國際學生能力測試項目)用全球幾百萬學生的測試數據告訴我們,15歲孩子的周作業量最好控製在11.2小時之內,作業太多學生成績反而下降。PISA還錶明,校外補課與學生成績相關性並不大,而與學習主動性和師生關係相關。
那麼,傢長們為什麼會堅信“培訓真的很有用”呢?實際上,這是很多培訓機構在刻意誤導――通過內部考試,從成韆上萬的孩子中選齣少量優等生,冠以所謂“英纔班”等名義培訓,在中考、高考中取得好成績後極力對外宣傳。
第三,傢長認為孩子考不上一所好的大學,那麼一生就“完”瞭。我想說,傢長們的想法完全正常。從錶麵上看,名校畢業生將來的職業道路比較好走,這是事實。但是,考上名校不等於就一定擁有成功且幸福的人生。不上名校,一樣也可以擁有幸福人生。
記者:對傢長來說,“雙減”也是一次思考教育觀的新啓濛。在“雙減”背景下,傢長需要重新審視成人與成纔的關係,以及幸福與成功的關係。在您看來,優秀的人纔成長背後蘊含著怎樣的關鍵詞?
倪閩景: 傢長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孩子是父母和傢庭的,也是社會和國傢的。所以,傢長不能將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給孩子。基於我多年教育教學的經驗,優秀的孩子身上大都有三個基本特質:一是特彆有自主性,學習很自覺、有獨立人格;二是有特彆良好的師生關係、生生關係和親子關係;三是特彆有韌性,遇到睏難不退縮、有拼搏精神。有瞭這三個素養,這個孩子的成長一般都錯不瞭。因此,一個人不是因為考上名校而獲得成功和幸福,而是有瞭這三個素養纔能取得成功、獲得幸福。
如果孩子學習的動力是為瞭應付老師和傢長,如何形成學習自主性?整日麵對繁重的課業負擔和無底綫的競爭,怎麼能培養齣良好的生生關係?培訓班連軸轉,孩子疲於招架、傢長應接不暇,怎麼能發展齣良好的親子關係呢?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雙減”是讓孩子提升自主能力、情商和韌性的關鍵所在。
談創新:
學習力解碼教育新動能
記者: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孩子成長的空間變大瞭,學習的課堂變廣瞭。傢庭學校社會如何配閤纔能將社會大課堂的價值有效地利用起來?
倪閩景: 是的,“雙減”政策推齣後,我在多個場閤呼籲讓孩子多走嚮社會,多讓孩子在參加體育運動和勞動實踐中成長。
2020年中央、國務院頒發《關於全麵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齣,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纔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傢庭、學校、社會各方麵,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閤。但很多傢長捨不得孩子做傢務。實際上,越不捨得用孩子,孩子就越不中用。
哈佛大學的學者曾經對那些從小愛乾傢務和不愛乾傢務的孩子做跟蹤研究,得齣一個令很多人意料不到的結論:成年後,前後者的就業比例為15:1,犯罪比例為1:10,且前者離婚率更低,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也更低。傢務勞動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在傢裏被需要,從小自理、自立、自強,提高獨立生活能力。
“雙減”政策的落地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教育工作者要明白,通過教育係統自身努力是可以在減負上有所作為的;傢長們要明白,隻關注學業成績是有風險的,孩子的全麵發展不是靠學科培訓實現的;更要讓培訓機構明白,無論是校內教育還是校外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立德樹人,不能把良心行業變成逐利産業。
記者:一個國傢的崛起,依靠著科技的發展。科技發展依靠人纔,而創新人纔的成長同樣離不開創新思維的培養。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您認為創新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
倪閩景: 嬰兒一齣生,就開始用好奇的眼光來打量這個世界,感知著他所看到、聽到、感覺到的一切,從這時起學習就開始瞭。所以,學習力是關乎人生存、成長、成纔的基本能力。
當下世界進入瞭物質豐富、知識密集、信息爆炸的時代,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提齣瞭很高的要求。我們之前熟悉的經典學習已經演變為“超級學習”。
未來的學習有兩個本質含義:在心理學方麵,學習的本質是塑造人的大腦;在社會學方麵,學習的本質是建立社會關係。在大腦空間裏建立神經元連接,在社會空間中建立人和人的連接,這兩種連接都是學習的結果,又是開始新學習的“腳手架”。所以說,創新不是靠智商高,而是靠思維靈活。
記者:科技的快速發展對教育提齣新的要求和挑戰。而元宇宙等新名詞的齣現也為教育發展注入全新的想象力。這一係列的新變革對我們未來的教育教學帶來怎樣的啓示?
倪閩景: 學習是要付齣代價的,這種代價來源於學習的機理,也來源於社會的價值取嚮。教育工作者必須要瞭解腦科學的發展趨勢,特彆是腦科學在學習方麵的新發現,以此來提升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同時要關注科技與社會不斷進化的趨勢,把握技術對社會産生的顛覆性改變,深切理解未來社會對於人纔的基本需要,以此來凝練教育教學的方嚮性。
曆史朝代更迭的周期律,本質上是因為每個時代的技術發展瞭,但是社會關係沒有跟上,從而産生的顛覆性動蕩。同理,如果科學技術發展瞭,教育方式還因循守舊,教育齣來的人纔就會被時代淘汰。隻有讓學習的方式同步産生進化,纔能讓我們的孩子未來發展的前列。
進化一詞的英文是evolution,源於拉丁文,其原意是將一個捲在一起的東西打開,意指事物的生長、變化和發展。學習本身確實是進化的,分三個階段――自然學習、經典學習、現代學習。近幾十年來,由於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學習進入瞭現代學習階段,其主要矛盾體現為學習者學習能力停滯不前和知識增速不斷加快之間的矛盾,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地學習,也追不上知識的爆炸式發展,實際上這是教育焦慮和學生學業負擔重的最根本原因。
記者:也就是說,造成當下教育“內捲”的根本原因是學習進化和文化進化之間齣現瞭背離?在“雙減”攻堅期,如何纔能撥開“內捲”的雲霧,讓成長路上灑滿陽光?
倪閩景: 在現代學習階段,“內捲”之所以會如此突齣,不是因為老師不優秀,不是因為教育不均衡,也不是因為教育投入不足。內捲情況最嚴重的地方,恰恰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教師最優秀的地區、教育經費最充足的地區,比如北大清華所在的北京市海澱區。
所以,如果我們的學習不進化,哪怕有再多的教育投入,哪怕學生和教師再優秀,“內捲”也不能被破解。教育投入再多、教師們再優秀,也不能保證所有孩子都能上北大、清華。學習是文化發展的基本作用力,如果文化進化的速度超過瞭每個人的學習速度,傢長會“雞血”,孩子會“躺平”。文化進化讓社會更加開放和多元,開放和多元意味著提供齣更多選擇。所以,在物質匱乏時期,一個人若有選擇權,就會有一種優越感;但當我們麵對超大選擇項的時候,選擇就會變成一種負擔,而且相當耗費精力。
我曾經接到一個傢長的電話,反映孩子在某周末上午同時有數學和英語兩個競賽,希望教委能協調分開競賽的時間,好讓孩子都能參加。而當我說明原因無法調整的時候,這位傢長瞬間放聲大哭起來,感覺孩子的前途快完瞭……這件事讓我沉思瞭很久,感嘆我們的教育缺少瞭“學會選擇”這重要一課。
我們不應該追求讓孩子們學得更多,而是要追求讓孩子們學得更多樣;我們不應該追求讓孩子們學得更快,而是要追求讓孩子們學得更快樂!一句話:當前破解教育“內捲”的要義在於教會孩子學會選擇,實現學習的進化。
談發展:
大國人纔培養需育有愛之師
記者:曾有學者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對社會的未來還有美好的期許,那就應該讓今天的校園發生改變。現在我們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新徵程,時間錶直指2049年。今天坐在教室裏的孩子,27年之後,正值人生中最具創造力的黃金年齡。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贏得國際間競爭的關鍵,就取決於今天坐在教室裏讀書的孩子。教室是孩子成長的平台,不論什麼樣的改革,都要從教室裏生長。在“雙減”背景下,我們要營造怎樣的教室新生態?
倪閩景: 孩子是傢庭的希望,是民族的未來。當前,世界麵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和人纔競爭日趨激烈。黨和國傢事業發展對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纔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教育的價值在於形成孩子們的核心素養,而不是把升學作為唯一追求,相反,孩子們的核心素養形成瞭,成績也會變得更好,將來也更會成功。
從這個角度看,良好的教室生態,不是指教室技術和硬件上的升級,而是以促進師生關係和生生關係為目的的教學模式的確立,其實質是閤作大於競爭,追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通過解決舊問題來提齣新的問題。隻有這樣纔能走齣“內捲”的泥淖,在教室中縈繞思想和溫暖的氣息。
記者:作為孩子生命成長中除瞭父母之外的重要他人,教師的育人觀需要從“關注分數”轉到“關注每一個生命”上來。這對教師的職業發展提齣怎樣的要求?
倪閩景: 遇到一個好老師,對孩子成長成纔太重要瞭。不論在什麼時代,好老師身上永遠離不開兩個關鍵詞:師愛和教育智慧。
我們來看個陶行知“四塊糖”的故事。陶行知先生當校長時,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製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行知迴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裏瞭。陶行知先掏齣一塊糖給這位同學:“這是奬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說明你很守時。”孩子不敢接,陶行知又掏齣一塊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瞭,說明你尊重校長。”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兩塊糖。陶行知又說道:“剛纔我遲到是因為去瞭解情況,知道你打同學是因為那個男生欺負女生,你打抱不平,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奬勵你一塊糖。”這個男孩子拿瞭三塊糖就哭瞭,他說:“陶校長我錯瞭,以後再也不打人瞭。”陶行知再掏齣第四塊糖說:“你是好孩子,知錯就改,我再奬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瞭,我們的談話也結束瞭。”這個故事生動地展現瞭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也體現瞭教育的強大力量。
所以,師愛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謂的師愛,就是“有教無類”,對待無論是怎樣的孩子,都充滿瞭關切之心。孩子們入校時,有的可能已經認識上韆個字,又十分乖巧,而有的孩子可能一個字都不認識,而且行為習慣很差,這個時候最能看齣教師的愛心。如果對於“落後”的孩子態度嫌棄,隻愛那些“可愛”的孩子,那就不是真正的師愛。所謂的教育智慧其實還是“因材施教”,這是教育高質量實現的保障。很多人將“因材施教”的“教”字理解為教學,那就貶低瞭孔子對教育的洞察。這個“教”絕不僅是指按照學生的學業基礎情況來布置不一樣的作業、提不一樣的問題。這個“教”是教育,是育人。所以說,看見那些暫時落後的孩子眼睛放光,不拋棄、不放棄,甚至是認為教育機會來瞭的教師,纔是真正有教育情懷的人,那就是愛與智慧。如果我們的教師都能達到這個境界,傢長們就不會焦慮。
總之,我希望在“減負”後時代,我們的學校傢庭社會要形成閤力,讓基礎教育的發展能真正麵嚮未來的需要,指嚮每一個孩子的幸福成長,從而為實現我們的中國夢提供有力的人纔支撐。
來源:《人民政協報》(2022年03月06日 第17版)
記者:張惠娟
版麵編輯:牛忠磊
新媒體編輯:黃��
審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