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11:52:05 PM
――李三觀
《野史綱目》第558期
――野史綱目――
“首戰即決戰,一戰定乾坤”這是陳友諒在鄱陽湖水戰前喊齣的口號。用句略顯粗俗的話來說,那就是“牛皮吹得震天響”,真到瞭戰場上,幾十萬大軍連個洪都城都啃不下來。
已經過瞭大幾百年瞭,在這裏也就不再磕磣陳友諒瞭。雖然陳友諒的這句口號沒有實現,而且在封建王朝曆史上也鮮有齣現過,但並不能說明這是句空談。
因為在商周時期,就發生過這樣的一幕。一場事關改朝換代的戰爭,卻僅僅用一場戰爭便結束瞭,這就是當年武王伐紂時發生的“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商王慘敗自殺
按照《尚書・牧誓》中的記載:
時甲子日昧爽,王至於商郊牧野。
武王和商紂王之間的大戰,其實遠沒有《封神演義》中演得那麼精彩絕倫。商王朝五百多年的沉澱,紂王就用一場戰爭就輸光瞭,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乾坤之戰”。
牧野之戰進行得相當簡單粗暴,雙方聚集人馬在朝歌城南邊的空地上拉開陣勢就乾一場。商紂王韆不該萬不該,不該把數量眾多的奴隸和死囚頂到前麵當“炮灰”。
這些炮灰眼見對方的敵軍殺來,一陣騷亂之下,竟然臨陣倒戈,與周聯軍閤起夥來對付商朝軍隊,商紂王一戰潰敗。
原本可以一看事不好拔腿開溜的商紂王,竟然溜到瞭鹿台一把火自盡瞭。難道,商紂王輸瞭牧野之戰,真的就耗光瞭主力,失去瞭抵抗的機會?
愚以為不然,哪有一場戰爭就將全部的軍隊都押上的,況且牧野僅僅是朝歌南邊的一塊空地,距離商朝真正的都城殷墟,最少還有200多公裏的路程。
如果商紂王逃迴殷墟老巢,依托地形對周聯軍節節抗擊,順道再調集軍隊,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可是,商紂王為何放著這麼大的防禦縱深不用,反而轉身選擇瞭自殺。這一度讓人看不懂。
商王手裏有牌
如果牧野一戰使得商朝主力盡失去,那周公又為何需要耗費數年之久平叛商朝遺民的抵抗。因此可以看齣,商紂王的麾下,依舊不乏紂王的真愛粉。
退一步講,商王朝好歹是一個國祚五百多年的大部落聯閤體,算是當時的正統。西周聯軍再凶悍,在紙麵力量對比上,也遠遠小於商朝軍隊。
因此,商紂王遠遠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他的手裏依然有足夠的資源可以用來對抗周武王。
可這一切的假設,都要建立在商紂王可以順利到達殷墟的前提之下,也建立在身邊的部落首領服從調配的基礎之上。
很顯然,周武王也知道商紂王的處境,因此他便早早地謀劃著能夠抄商紂王一波後路。在這個大方嚮下,玩瞭一波釜底抽薪,周武王這一招還真起到瞭關鍵性作用。
一關鍵人物影響瞭戰局
決定戰場勝負的因素,不僅僅是在戰場上的調兵遣將,更要比拼雙方各自在敵後戰場上的鬥智鬥勇。
在戰爭開始之前,武王就提前讓膠鬲給商朝的內應帶瞭句話,約定甲子之期開戰。甚至在行軍受挫時,周武王也力排眾議,一定要趕在甲子之期趕到牧野。
之所以周武王有這麼大的把握,核心就在於周武王商朝內部有人,所以他必須按時趕到。
吾已令膠鬲以甲子之期報其主矣――《呂氏春鞦》
很多時候,一個小人物就可以主宰一場戰爭的勝負。主宰牧野之戰勝負的關鍵人物,並不是蹦�Q的最歡的膠鬲。
盡管一些著名史書都提到,膠鬲暗中幫助周武王,因而助推瞭武王伐紂的順利進行。但錶麵上活躍且影響瞭局麵的膠鬲,並不是其中的關鍵人物,這個關鍵人物另有其人。
盡管在雙方開戰時隱藏得比較深,但是在戰後論功行賞時,就可以看得齣來,到底誰纔是那條一直在潛水的大魚。
這人正是紂王的哥哥微子啓,在周武王獲得政權之後,微子啓啥事沒有,還被封王封地。即便是周武王需要這樣的一個人來拉攏商朝後裔,那為何要選微子啓,還能讓他的諸侯國一直存在下去,還不是因為他裏應外閤立下瞭功。
考古還發現一細節
上麵分析瞭一通之後,提齣瞭一個觀點,商紂王為何放著這麼好的戰略縱深地帶不用,選擇自殺。
如果說微子啓主導瞭牧野之戰上演瞭一波倒戈,而考古發現的這一細節,便是壓倒商紂王最後的一根稻草。
考古發現,殷墟在商朝時期,作為商王朝的都城,竟然沒有外城牆。都城沒有外城牆,就導緻商紂王即便是退守殷墟,也會無險可依。
經過考古發現,朝歌是有城牆的,因此,擺在商紂王麵前的路也就清晰瞭。一是退迴殷,在郊外繼續進行一場大戰,二是迴朝歌,依托城池負隅頑抗。
但是,此時的商朝內部,有瞭這些叛徒的存在,成瞭韆瘡百孔一般。在《六韜》中還記載瞭一個細節,周武王集結部隊徵討紂王時,紂王的城池守衛“備而不守”,這也就讓紂王失去瞭再戰的機會。
後記
縱觀曆史,毀於內部的朝代和組織不在少數,而堡壘總是在內部被攻破的說法更是充滿瞭哲理。
紂王想來也是個悲情人物,他被自己的諸侯搞瞭個釜底抽薪,進而將一手好牌打瞭個稀碎。如果不是商朝內部的這些“聰明人”,周武王靠著這些聯軍想要擊敗紂王,還需要多費點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