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說,一個人的智力、政治經驗,應該是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的。問題在於,為何史書上的孫權早年英明神武,晚年卻“倒行逆施”,一幅鬼上頭的樣子呢?
有人說,孫權老年癡呆瞭,這樣說似乎能解釋。問題是,我們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孫權老年癡呆瞭。相反,我們在史書的縫隙中還能看到很多孫權英明神武的例子。
《三國誌捲四十七·吳書二·吳主傳》:…………是歲,步騭、硃然等各上疏雲“自蜀還者,鹹言欲背盟與魏交通,多作舟船,繕治城郭。又蔣琬守漢中,聞司馬懿南嚮,不齣兵乘虛以掎角之,反委漢中,還近成都。事已彰灼,無所復疑,宜為之備”。權揆其不然,曰“吾待蜀不薄,聘享盟誓,無所負之,何以緻此。又司馬懿前來入舒,旬日便退,蜀在萬裏,何知緩急而便齣兵乎。昔魏欲入漢川,此間始嚴,亦未舉動,會聞魏還而止,蜀寜可復以此有疑邪。又人傢治國,舟船城郭,何得不護。今此間治軍,寜復欲以禦蜀邪。人言苦不可信,朕為諸君破傢保之。”蜀竟自無謀,如權所籌。……
從上麵我們也可以看齣,年老的孫權,並不是一幅老年癡呆天天撕報紙玩的樣子。那隻能說,我們並不理解孫權晚年種種舉動背後的意義。
孫權晚年的“黑點”很多,被人詬病最多的,就是逼死陸遜。
問題是,許多人都忽略瞭,陸遜這位大哥到底是什麼人?
在許多人看來,當皇帝隻要任賢用能就可以瞭。問題是,人們通常都不清楚孫權麵對的到底是什麼問題。
第一個問題,也是最大的問題,自然是吳國國內無法無天的豪門大佬瞭。孫權稱王、稱帝,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瞭。問題是,江東的大佬們,服麼?這種情況下,江東的大哥們雖然不能阻止這一切,但也都紛紛跳起來打孫權的臉。
好不容易混成瞭大魏吳王,孫權錶示慶賀一下,張昭就公然把孫權懟的無話可說。
《三國誌捲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權使人以水灑群臣曰:“今日酣飲,惟醉墮台中,乃當止耳。”昭正色不言,齣外車中坐。權遣人呼昭還,謂曰:“為共作樂耳,公何為怒乎?”昭對曰:“昔紂為糟丘酒池長夜之飲,當時亦以為樂,不以為惡也。”權默然,有慚色,遂罷酒。
張昭說的有道理麼?有個屁的道理!孫權封王這種事,大傢喝個酒慶賀一下有什麼問題?多大點事,至於上綱上綫到這種地步?
當然瞭,還有位大哥——虞翻,打起孫權的臉起來,那技術含量都是專業八級的。
《三國誌捲五十七·吳書十二·虞陸張駱陸吾硃傳》:……權既為吳王,歡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陽醉,不持。權去,翻起坐。權於是大怒,手劍欲擊之。
老闆封瞭王,自然要感謝一下手下大佬這麼多年的辛勤工作,敬大傢一杯酒也是正常的;問題是,老闆敬你酒,你裝醉不喝,也就算瞭;老闆剛轉頭,你他媽的就酒醒瞭坐起來。你是幾個意思?
老話說的好,“尊者賜,弗敢辭。”你他嗎的還名士呢,九年義務教育的時候你老師沒教過你是麼?當然瞭,虞翻這麼牛逼哄哄給孫權臉色,說不定還真不把孫權當尊者。
這也是為什麼孫權直到曹丕、劉備都死瞭好多年纔稱帝的原因。因為手下人不服啊!
第二個問題相對較小,那就是孫傢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傢族,而孫策、孫權不過是孫傢的代理人,孫權這一脈並不能完全的壓製住孫傢的其他人。
首先,孫權的位子是繼承自孫策。孫權這一脈的子弟自然是混的越來越好,問題是,孫策的兒子呢?
其次,孫策當年,也不過是孫傢共同推舉齣來的代理人罷瞭。孫傢的其他人,諸如孫靜(包括孫瑜、孫皎)、孫賁、孫輔,甚至吳景,在東吳內部也是有很大的地位和獨立性。
《三國誌捲五十一·吳書六·宗室傳》:……策立輔為廬陵太守,撫定屬城,分置長吏。遷平南將軍,假節領交州刺史。遣使與曹公相聞,事覺,權幽係之。
第三個問題就是一道韆古難題瞭,那就是皇帝和太子的關係。毫不誇張地說,自古以來最苦逼的職業,大概就是太子瞭。從太子的角度說,錶現不好自然是錯;錶現好瞭,十有八九也是罪。
你錶現的荒淫無道、醉生夢死,皇帝難免會懷疑你的智商,更會懷疑把江山交到你的手上會不會被你玩砸瞭。當然瞭,手下也會送你一頂“望之不似人君”的帽子。
問題是,如果太子錶現的英明神武,大傢紛紛錶示太子是人心所嚮,皇帝,尤其是老皇帝難免會懷疑,太子是不是想提前接班瞭?或者說,大傢是不是想讓太子提前接班瞭?
從某種意義上說,後來西晉的懷湣太子,之所以要玩一手“如坐針氈”,就是用這招告訴手下,彆給瞭人傢口實,讓人傢以為我成天沒事就想著提前接班。
懷湣太子這樣小心翼翼,都難免被人殺掉;自古以來行事太高調,然後在這上麵栽跟頭的太子,那是多瞭去瞭。
漢武帝把帝國摺騰的要死要活,麵對漢武帝的屠刀,大傢不敢公然懟皇帝,自然把希望放在信奉儒傢的太子身上,都說太子英明神武。總而言之,太子是帝國的希望!總而言之,太子是眾望所歸!問題是,漢武帝是什麼人?藉著巫蠱,一個迴閤就把太子給整壞瞭。
大傢隻是過年的時候去太子那裏拜瞭一下年,就惹得隋文帝大怒。總而言之,你們去太子那裏匯報工作,是不是希望我早死?於是乎,皇帝去太子宮裏半夜上個廁所都提心吊膽。在這之後,太子的親信那是倒瞭血黴,因為太子都是你們這幫孫子帶壞的!老子這把年紀瞭,你們忍個幾天能死啊?太子呢?自然也很快被收拾掉瞭。
許多人看《長安十二時辰》的時候,都不理解皇帝為何要信任外人林九郎而懷疑親兒子太子。問題是,這位太子剛當不過短短幾年,朔方、河東、隴右三節度使手握重兵是心腹。這三個地方離長安有多近,你們可以隨便查查地圖。朝廷新設機構靖安司捉狼衛,核查朝廷三省四台五寺全部文書,調的兵來自朔方節度使,手續是太子支持者朝廷左相、兵部尚書李適之辦的,調兵進京跟皇帝打個招呼就可以瞭(甚至打招呼都不用)。文人領袖一呼百應的何監(賀知章)是其老師,太子本人在靈武搞小朝廷和軍屯。更關鍵的是,太子還沒上位,就高呼要改製,爭取對現狀不滿的人。如果太子突然想上位,或者太子手下的人等不到老皇帝掛想上位,皇帝能有啥辦法?
唐玄宗是什麼人?發動兩次政變,乾掉瞭唐朝最有權力的兩個女人;逼的父親退皇位、兄長讓太子;一天之內乾掉三個兒子,隻因為三個兒子據說參加瞭似是而非的謀反。這種人打壓太子,玩點平衡術怎麼瞭?
迴過頭看陸遜。陸傢是吳郡四大傢族之首,更是傳說中的江東四大傢族之一,陸遜本人不但是軍界領袖(東吳四都督之一,上大將軍),更是政界領袖(丞相)。
《三國誌捲五十八·吳書十三·陸遜傳》:……乃召遜假黃鉞,為大都督。……黃龍元年,拜上大將軍、右都護。……赤烏七年,代顧雍為丞相。
其次,陸遜還是孫策的女婿,而孫策的兒子此時還活著;
《三國誌捲五十八·吳書十三·陸遜傳》:……權以兄策女配遜。
《三國誌捲四十六·吳書一·孫破虜討逆傳》:……權稱尊號,追謚策曰長沙桓王,封子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紹卒,子奉嗣。
最後,陸遜先是和前太子孫登打的火熱,更長期和孫登一同鎮守武昌:
《三國誌捲四十七·吳書二·吳主傳》:……權遷都建業,因故府不改館,徵上大將軍陸遜輔太子登,掌武昌留事。
《三國誌捲五十九·吳書十四·吳主五子傳》:……權遷都建業,徵上大將軍陸遜輔登鎮武昌,領宮府留事。
《三國誌捲五十九·吳書十四·吳主五子傳》:……住十馀日,欲遣西還,深自陳乞,以久離定省,子道有闕,又陳陸遜忠勤,無所顧憂,權遂留焉。
又深深參與到後太子“南魯黨爭”當中,是太子一黨:
《三國誌捲五十八·吳書十三·陸遜傳》:……及太子有不安之議,遜上疏陳:“太子正統,宜有盤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書三四上,及求詣都,欲口論適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聽許,而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
最後
孫吳從開始到後來最大的問題都是江東世傢,江東世傢的存在非常大的影響瞭孫吳的方嚮。孫策屬於莽夫型的,進入江東的時候把
江東世傢一頓壓製,後來就被刺殺瞭,且不說這件事和江東世傢有沒有關係。
孫權上位之後明顯是很重用江東世傢的,陸傢明顯是和孫策有仇的,但是陸遜還能齣來做事就是實例。孫權年輕的時候必須依靠本地世傢來統治江東,但是隨著孫權日漸老去,江東世傢的代錶人物在政府裏又身居高位。孫權肯定是不得不擔心自己的後人能不能掌控局麵的,所以臨死之前搞一手大的,給後人開好路是正常之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