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賢導演將具有商業性的暴力美學所帶來的視聽“快感”與“美感”,結閤港式人文理念的人性思考與傢國情懷,以及對影片在“真實性”的追求上所體現齣的現實主義美學相雜糅,形成瞭其新時期三部具有商業性、娛樂性和藝術性兼容的“行動”係列動作大片。
林超賢動作電影中關於現實主義創作與在地化書寫,為電影美學、電影導演創作以及電影帶來瞭一定的思考。
賞析林超賢動作電影中的現實主義美學,對電影發展有何啓示?
價值縫閤:“商業性”與“藝術性”的平衡
電影既是一種具有商業價值的産品,同時也是一種以影像為載體的藝術作品,其根本屬性是藝術性,本質屬性是商業性,二者又同為電影的基本屬性。
它們之間的辯證關係在於,電影藝術的存在和發展需依靠電影的商業性;反之,電影商業價值的發展需得益於電影的藝術性而實現。
它同電視、戲劇、文學、小說等其他藝術作品一樣,都是人類審美活動的發展産物,其産生和發展代錶著人類不斷獲得自由的錶徵,給人帶來精神愉悅的審美思考。
由於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在物質文化條件日益提高的基礎上,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快速提升。作為大眾審美活動的電影産品逐漸變成一種蔚然成風的娛樂方式。
在電影藝術作品藝術性與商業性這兩個範疇的討論之中,有人認為,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應追求“陽春白雪”式的藝術審美,導緻有的電影內容過於深奧隱晦,觀眾無法從中獲得理想的審美體驗;
也有人認為,電影作為一種盈利商品,考慮到前期創作投入較大,理應將票房或點擊播放量擺在首位,忽略瞭藝術內在,導緻電影市場上齣現瞭大量缺乏內涵的作品,或一味追求娛樂至上,幽默和特效泛濫成災,緻使藝術淪為商業的附庸。
我認為,統籌兼顧電影的商業性與藝術性,使之相平衡,通過給觀眾以視聽感官的快感來完成審美活動,使觀眾在審美愉悅後獲得思想認識上的啓發,心靈和精神世界得到升華,由“快感”轉換為“美感”,將“通俗易懂”的視聽語言與“麯高和寡”的藝術內涵相糅閤,最終達到雅俗共賞,這纔是電影創作初衷與實踐中的不二選擇。
近些年來,可以發現在電影市場上取得較好口碑和票房的影片均是以現實主義為題材,亦或是具有寫實主義精神的影片。
例如電影《我不是藥神》《閤夥人》《烈火英雄》《烈日灼心》《親愛的》等,這些影片在題材和人物形象上更為生活化和平民化,符閤大眾的審美心理需求,影片傳達的主題思想上更加具有人文性和社會性,時代下人的生存境遇和社會現實問題。
這些均充分說明現當代觀眾在心理上更加期待具有寫實主義或現實主義品格的影片。
林超賢導演在早期香港警匪動作電影中,從一味追求槍戰打鬥等暴力動作場麵,到後來更為人物內心和人性拷問,逐漸將電影的商業傾嚮性朝藝術性上邁進,最終將現實主義敘事背景、紀實性創作手法與商業類型片相結閤,同時發揮齣其最擅長並具有商業性的暴力美學。
運用電影暴力美學達到批判現實和個體生命及人性的最終美學目標,其創作齣的三部動作電影《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緊急救援》。
在大製作下仍對真實場景、敘事、人物形象進行把控,選取現實主義題材角度,充分尊重真實事件的現實背景、過程、邏輯,運用壯觀的場麵、寫實的細節、幽默的橋段、類型化的敘述以及明星演員組閤,以視聽衝擊力和緊張的節奏為觀眾還原齣一幕幕寫實的“行動”事件,以此拓展創新齣具有多元化類型及品種的影視作品,滿足瞭多樣化的觀影需求。
他以電影創作者的身份和藝術眼光去抓取現實,腳踏實地地將充滿情感與理想的創作理念貫徹在電影作品中,正確地看待瞭新聞事件及曆史的“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之間的辯證關係。
林超賢三部“行動”係列影片不僅被歸類於國産主鏇律大片,同時在商業價值上也取得瞭高票房和高口碑的成功。
但美中不足之處在於,其動作電影在藝術性上仍過於注重武戲的動作、槍戰等暴力性呈現,而忽略瞭文戲上對於人物刻畫的立體豐富以及缺少深入人心的故事情節,未能將敘事人物情感的藝術內涵與視聽藝術取得的商業價值進行平衡。
電影藝術創作者應時刻牢記自身的責任、使命與擔當,注重藝術作品的社會效益,避免齣現低俗和空洞。
電影藝術創作者應當更人文關懷的精神內核,通過影視作品傳遞齣追求真善美以及嚮上嚮善的主流價值觀,在思想性、藝術性、商業性、娛樂性中構建齣電影“四位一體”的多元圖式,正確看待和追求電影在商業與藝術的價值平衡。
創作優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閤
文藝作品的基本創作方法主要可分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實上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現實主義是基於現實生活的原本特徵,通過對形象的進行真實描寫來揭示生活內在特徵;而浪漫主義則是以主觀內心世界為齣發點,在塑造形象時常運用誇張瑰麗的語言、手法和想象。
因現實主義創作來源於現實生活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升華,所以要求不能隻單純的機械化復製或記述生活現狀,而應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貫注“浪漫主義”的情懷,構築更具審美性和思想深度的“藝術真實”。
林超賢導演在動作電影創作時,以現實主義精神和人文理念為藝術宗旨,結閤“浪漫主義”的英雄主義與傢國情懷,通過暴力美學引起人們思辨正義與邪惡。
用正義的“救贖”驅逐醜惡的“犯罪”,使得影片同時承載現實社會生活中人性的善與惡、光明與黑暗,他的動作電影中既包含瞭對人性和暴力以及社會睏境的現實批判,同時也具有浪漫理想的傢國及人道主義情懷。
例如動作電影《湄公河行動》敘事謀略看似是為還原一個曆史案件,實際上是通過真實性的敘事背景和寫實化的影像,使國人以及世界其他國傢深刻認識到在打擊毒品上的堅決態度,進而加深瞭國人對祖國強大的認同感和信念感。
但該電影不足之處在於其人物塑造上過於錶現齣個人英雄主義,脫離瞭現實實際中警察職業的團結性與紀律性,導緻人物特徵缺失真實感。
動作電影《紅海行動》以殘暴無情的現代國際軍事戰爭為敘事背景,通過錶達真摯的人物情感,展現齣軍人團結協作、捨生忘死的英勇形象,體現瞭大國崛起時代下的地位與身份,傳遞齣集體主義、人道主義、愛國主義等當代時代精神,引發觀眾對加深反戰思想的呼籲。
動作電影《緊急救援》更是首次以電影的形式嚮觀眾展示瞭海上救人的風采以及當中發生的感人故事,讓這一鮮為人知的職業開始走進大眾的視野,使大眾更為深入地瞭解到這支神秘救援隊伍的真實現狀,譜寫齣一麯無懼艱難險阻、捨己為人的浪漫主義英雄贊歌。
在如今影視泛娛樂化的時代下,電影作品兼具著藝術性與文化性的特質優勢,不僅需要反映人們當下的現實生活,重要的是能將現實生活中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人物、故事帶給觀眾更深層次的啓迪,達到寓教於樂的美學效果。
在電影創作實踐中,現實生活是其源頭之水,應遵循“藝術源於生活”的原則和宗旨,以現實主義為內核,如實地反映生活的真實樣貌;繼而加以浪漫主義的精神與理想追求,通過電影作品傳達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嚮往,提升電影藝術的思想境界。
製作升級:“本土化”與“大片化”的交融
電影在作為一種外來的“舶來品”,在內容創作上,電影始終根植於自身的社會土壤,立足於社會現實,秉持民族自尊與文化自信,弘揚時代精神。
近些年獲得票房口碑雙重認可的《戰狼》《我不是藥神》《機長》《攀登者》《烈火英雄》等現實主義大片,其在堅持主體價值觀的同時呈現齣電影的美學風格和民族氣質。
從以上的大片中可以發現,它們的成功之處在於真正講好瞭“故事”,闡述瞭具有“本土化”的中華民族特色;在符閤傳播規律的基礎上,巧妙地運用敘事策略實現傳播目的。
之所以被稱之為”大片”,主要是因為在形式創作上基本包含瞭“大製作、大明星、大場麵、大視野”的四大特徵,在講好故事的內在基礎上,將電影的外殼進行美化包裝,提升電影的外在錶現形式,打造齣具有震撼的視覺形象吸引力和國際傳播力的影片。
這其實是藉鑒瞭好萊塢商業電影的市場策略,越來越多的電影之所以在國內外電影市場和國際電影奬項取得更廣泛的認可,其原因就在於將電影內在形式的“本土化”與外在形式的“大片化”相交融,既立足於本土的現實主義內核,又朝著符閤觀眾審美需求和市場發展規律上升級製作水準。
通過分析林超賢導演的動作電影可以發現,他逐漸以全球化觀念武裝電影製作,將創作背景逐步擴大至國際視野,同時始終追求電影動作的大場麵,藉鑒好萊塢大片的敘事模式,通過商業電影的類型化敘事展現“式英雄”的民族特性和傢國情懷。
自他創作的警匪片《逆戰》起,便開始將具有香港“本土化”的警匪片放置國際視野。
在約旦、馬來西亞、中東、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地實景拍攝,在影片中呈現瞭約旦時局動亂下的街道追逐槍戰、連環飛車爆炸,槍戰用掉近萬顆實彈,從吉隆坡上空追阻掃射的飛機和大規模的爆炸戲份便能看齣這部影片的耗費和投資之大,與好萊塢相同規模和製作的動作大片相比也不遑多讓。
同時,在演員和角色上的排兵布陣,林超賢大部分電影中的男女主演幾乎都是香港或內地較有名氣的明星、演員,如梁傢輝、謝霆鋒、張傢輝、吳彥祖等作為主演,這一特點也為他電影逐漸邁嚮“大片化”打下一部分基礎。
基於以上林超賢導演對電影“本土化”與“大片化”的探索,在他之後創作齣的“行動”係列大片便成功將二者歸置於一體。
從演員配置上看,他主要根據人物角色的形象特點進行篩選,同時也考慮到演員兼明星所帶來的宣傳效應,因此三部電影中的主要角色扮演者均是國內知名成熟的明星演員,如彭於晏、黃景瑜、海清、杜江等國內具有流量和實力的明星。
林超賢導演在演員塑造角色和錶演上相應的也提齣瞭更高標準的要求,因此既利用瞭“大明星”迎閤電影市場及觀眾需求,又做到瞭對人物形象的寫實。
從“大場麵”的角度看,動作電影《湄公河行動》中動作戲延續瞭林超賢在香港警匪片中的暴力寫實場麵,如在金三角叢林和水域的埋伏追逐、商場槍戰、甚至與毒販徒手肉搏等;
還展示瞭“現代戰爭”在異域風光下的宏大場麵,如空氣汙濁、秩序混亂的製毒窩點、危機四伏的湄公河流域,當中有一段運用到偵查無人機跟蹤查案,以全景角度呈現大格局與大場麵。
動作電影《紅海行動》因以軍事戰爭為題材,整部影片都彰顯瞭宏大的戰爭場麵,從海上飛行狙擊到摩洛哥沙漠的坦剋大戰,從近身肉搏到市區街頭槍戰,從迫擊炮轟炸到翼裝飛行,無一不是驚險刺激的大場麵。
影片除瞭外在形式上以“大片化”要求進行武裝,在精神內核上以好萊塢模式展現瞭的民族特性,塑造齣血氣方剛、有情有義、有責任擔當、怕疼怕死但不怕黑暗邪惡的民族英雄。
通過林超賢動作電影運用的電影技術手段可以得知,為打造影視的精品,將式大片推嚮國際市場,電影在創作時需秉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將具有本土文化的現實題材融入類型片創作中,以更多類型樣式呈現齣具有民族性的“式大片”和現實主義大片。
與此同時,影視藝術作品依托於科技進步而産生,所以它電影的發展亦然需要科學技術作為武器。數字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3D技術乃至今後的4D技術仍在以迅猛發展的趨勢不斷前進,這為影視製作手段和方法、影視藝術的錶現力和衝擊力提供瞭強有力的支撐。
因此,電影應與時俱進,現代科技的最新發展並不斷更新電影製作技術,提高影視製作水平,充分運用好當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影視技術強化影視作品的視覺感染力和藝術魅力。
【免責聲明】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係,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責任編輯: